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4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0-000-02
摘 要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羽毛球项目的科学研究数量稳步提升。但是,有关于用运动生物力学理论对羽毛球进行分析的科学研究极少,所占比例较低。本文选取篇文献,对羽毛球正手吊球技术做运动生物力学的综述性分析。企图在总结概括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思考缺陷与不足,提出一些想法。
关键词 羽毛球 正手吊球技术 运动生物力学
一、前言
2007年以后,国际有关于羽毛球的研究数量大幅增加。其中,对于羽毛球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成为了羽毛球科学研究的热门之一。它旨在进行羽毛球的动作技术分析、运动损伤机理分析和动作的预判能力研究。
羽毛球的后场技术是运动员取得赛中主动权的重要基础。目前,世界羽毛球的打法逐渐倾向于拉吊突击型,且运动员的技术较为全面。因此,羽毛球的后场技术就成为了运动员必须掌握的制胜法宝。
二、羽毛球后场吊球技术的界定
(一)后场吊球技术的定义
后场吊球技术是指,将后场区域端线附近位置的球,回击到对方前场区域(前发球线附近与球网之间)紧靠边线两角的近网小球。后场吊球技术分为:后场正手吊球技术、后场反手吊球技术和后场头顶吊球技术。吊球技术的细腻精准,能够较好的凸显出其在比赛中的威胁性和隐蔽性。它可以打乱对方比赛节奏,为自己创造进攻机会。在后场正手吊球技术中,由于手指、手腕的细腻动作便可以将其分为劈吊、轻吊和拦截吊球三种技术。
(二)后场吊球技术的动作结构
正手吊球技術动作结构为准备动作—引拍动作—击球动作—随挥动作,这个与羽毛球技术中的正手高远球和正手杀球技术的动作结构相同。而在各个环节的连续应用中,各环节基本上是依次加速和制动的,并在击球的瞬间手的速度达到了极致。
吊球技术中,根据不同的吊球类型,在击球瞬间手腕的制动发力和方向是不同的,但是手的速度并无下降。随着重心的转移、躯干的转动,在准备动作时肩关节开始加速,其后各个上肢的各个环节开始加速。肘关节伸展、前臂内旋并依此加速。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羽毛球击球过程中的鞭打动作。
后场正手吊球技术在引拍时属于超越器械,在击球时鞭打,在击球后回收。鞭打动作是其动作技术中的重中之重。但是,不同的吊球技术,在左膝关节和右膝关节的运动形式上是一致的,只是其运动的幅度是有区别的。
(三)吊球技术的下肢关节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在吊球过程中,劈吊和轻吊的下肢运动相同。左右腿之间有重心转换:做蹬转步法。且运动幅度相差不大,屈膝蹬伸动作先左后右。而拦截吊球技术中,下肢关节的运动形式与前者完全不同,运动幅度也不同。左右膝关节屈膝蹬伸动作无先后之分,基本趋向于同时完成。经三维测试,膝关节角几乎保持与峰值相当速度的时间比较长,在1.58秒左右。劈吊和轻吊则在达到峰值后迅速减小。
劈吊、轻吊和拦截吊的膝关节蹬伸不同,主要是由于在运动过程中其动作技术所起的作用不同。劈吊和轻吊为了协调上肢的运动,形成躯干下部绕身体纵轴同时协调上肢向前扭转的姿态。在拦截吊的整个动作过程中,躯干下部绕身体纵轴向前扭转的姿态,使运动员起跳腾空,获得高的击球点。
在引拍击球动作阶段,劈吊技术中左、右膝关节的屈曲幅度分别为62.4°、70.8°,蹬地力量最大,上肢所获得的速度最快。因此劈吊的球速是最快的。
从膝关节屈膝下蹲到击球前,轻吊、劈吊和拦截吊技术中运动员左、右膝关节的角速度依次为34.5°/S和60.4°/S,49.5°/s和69.1°/S,22.1°/S和35.1°/S。左膝关节与右膝关节的角速度差异较大,右膝关节的平均角速度明显大于左膝关节。右膝的蹬伸力量对吊球技术的影响较大。
四、吊球技术的躯干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一)运动幅度特征
在羽毛球后场正手技术中,侧身准备动作为一致的。吊球技术中,劈吊和轻吊的侧身动作转动幅度基本相同,而拦截吊的侧身幅度较小。所以,劈吊和轻吊绕Z轴侧身转动的幅度明显大于拦截吊。两肩与Y轴夹角、两髓与Y轴夹角,轻吊为0.13°,劈吊为1.34°,拦截吊为0.77°。这与吊球技术上肢的运动幅度小有关,以便于更好的控制落点。
吊球技术中,根据不同的吊球类型,在击球瞬间手腕的制动发力和方向是不同的,但是手的速度并无下降。随着重心的转移、躯干的转动,在准备动作时肩关节开始加速,其后各个上肢的各个环节开始加速。肘关节伸展、前臂内旋并依此加速并向前、向上运动引拍击球至击球结束。在肩关节水平向前旋转的作用下,前臂后伸,屈肘,使肘关节向前运动。然后,肘关节开始屈伸及旋内,使腕关节获得较高的速度。在肘关节未完全伸展时小臂内旋,使羽毛球拍面的朝向得到控制。在击球瞬间,躯干转正对球网,而肩关节基本没有相对旋转。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羽毛球击球过程中的鞭打动作。
(二)转动速度特征
三种后场吊球技术中,劈吊技术的躯干转动速度最快。由于羽毛球技术中强调动作的一致性,因此劈吊和轻吊是击球前的动作技术是基本一致的,仅在击球瞬间有差别。而拦截吊要求在来球后快速起跳拦截,其侧身幅度远不及劈吊和轻吊。因此其躯干的转动幅度和速度均不及劈吊和轻吊。而其挥臂的速度通过下肢蹬伸获得比躯干转体获得更多。
五、吊球技术的上肢关节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一)各运动环节运动特征
上肢在三维的空间内,从肩到肘再到肩再到腕的发力方式是对于传统关节活动顺序性理论的延伸和补充。轻吊、劈吊、拦截吊的运动时序基本一致,各环节均遵循“躯干向前扭转—前臂内收—肘关节伸展—前臂内旋—腕关节制动”的顺序。
引拍动作开始后,运动员各部分肌肉开始发力,首先是下肢屈膝蹬伸发力,然后由躯干、肩部、前臂等较大的肌肉群发力,接着是腕关节等较小的肌肉发力,最后是持拍手达到最大值。这说明吊球技术是从大环节运动到次大环节运动,最后达到小环节运动,呈现出梯次递减的运动趋势。 经测试,在三种吊球技术中,劈吊的前臂速度最大、挥拍速度最快,拦截吊的前臂速度最小、挥拍速度最慢。这较为符合三种吊球的技术特征和作用特征。劈吊力求以最快速度、斜线的最佳落点击球至对方区域,而拦截吊球则是以最快速度将球在高空挡到对方区域,速度小其落点更加贴近球网。
(二)手指、手腕运动特征
吊球技术中,每种吊球近球程度不一,落点深浅也不一样。所以其技术要求对手指、手腕动作的要求也不一样。手指、手腕动作决定了球是否下网,落点的深浅,所以吊球技术中对手指、手腕的控制要求较高。
拦截吊球中,拍面的包切程度最大,所以手指、手腕的屈曲、旋转、下压程度最高。它企图通过拍面对球托的包切,获得更大的摩擦力,使相同速度下的羽毛球更贴近网面、落点也最近。轻吊的手指、手腕屈曲程度仅次与拦截吊球,球的落点在前发球线以内。而劈吊要求快速的回球速度,其落点较深,回球路线多为斜线。因此,劈吊技术中,对于手指、手腕的屈曲下压程度最低。
在击球点的控制方面,拦截吊的击球点要求最高,劈吊的击球点其次,轻吊的击球点最低。因此,拦截吊球技术的身体重心起伏也是最高的。
运动员在完成吊球时主要环节的运动顺序是:踝—膝—髋—肩—肘—肩—腕。上下肢的配合有利于力量的较好传递,防止上肢肌肉的疲劳发生,提高回球质量。
六、总结
羽毛球后场正手吊球技术在羽毛球比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际羽毛球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大众健身性羽毛球迅速发展。许多学者对羽毛球的关注和科学研究增加。目前,对羽毛球后场正手吊球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较少,且大多数的文献在于总结羽毛球后场正手吊球技术的技术特征、描述技术动作。从感官上能够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羽毛球后场正手吊球的正确动作形象。
总所周知,羽毛球后场正手吊球技术并不像高远球和杀球一样需要巨大的力量支撑。其更重要的是需要击球时间、击球点的控制。羽毛球后场正手吊球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不應该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对该技术共性的总结。而应该在此基础上,对具有某一技术风格的团体进行分析。力求总结其技术的优缺点,促进羽毛球后场正手吊球技术的简化和实效。这对于一项技术的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博,郑晓兰.羽毛球技术训练的落点控制法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6):114-116.
[2] 钟建萍.羽毛球新旧赛制优秀男子单打运动员后场技、战术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93-96.
[3] 沈军.1994-2003年我国羽毛球运动科研状况的统计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2):216-218.
[4] 刘卉.上肢鞭打动作技术原理的生物力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11):30-36.
摘 要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羽毛球项目的科学研究数量稳步提升。但是,有关于用运动生物力学理论对羽毛球进行分析的科学研究极少,所占比例较低。本文选取篇文献,对羽毛球正手吊球技术做运动生物力学的综述性分析。企图在总结概括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思考缺陷与不足,提出一些想法。
关键词 羽毛球 正手吊球技术 运动生物力学
一、前言
2007年以后,国际有关于羽毛球的研究数量大幅增加。其中,对于羽毛球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成为了羽毛球科学研究的热门之一。它旨在进行羽毛球的动作技术分析、运动损伤机理分析和动作的预判能力研究。
羽毛球的后场技术是运动员取得赛中主动权的重要基础。目前,世界羽毛球的打法逐渐倾向于拉吊突击型,且运动员的技术较为全面。因此,羽毛球的后场技术就成为了运动员必须掌握的制胜法宝。
二、羽毛球后场吊球技术的界定
(一)后场吊球技术的定义
后场吊球技术是指,将后场区域端线附近位置的球,回击到对方前场区域(前发球线附近与球网之间)紧靠边线两角的近网小球。后场吊球技术分为:后场正手吊球技术、后场反手吊球技术和后场头顶吊球技术。吊球技术的细腻精准,能够较好的凸显出其在比赛中的威胁性和隐蔽性。它可以打乱对方比赛节奏,为自己创造进攻机会。在后场正手吊球技术中,由于手指、手腕的细腻动作便可以将其分为劈吊、轻吊和拦截吊球三种技术。
(二)后场吊球技术的动作结构
正手吊球技術动作结构为准备动作—引拍动作—击球动作—随挥动作,这个与羽毛球技术中的正手高远球和正手杀球技术的动作结构相同。而在各个环节的连续应用中,各环节基本上是依次加速和制动的,并在击球的瞬间手的速度达到了极致。
吊球技术中,根据不同的吊球类型,在击球瞬间手腕的制动发力和方向是不同的,但是手的速度并无下降。随着重心的转移、躯干的转动,在准备动作时肩关节开始加速,其后各个上肢的各个环节开始加速。肘关节伸展、前臂内旋并依此加速。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羽毛球击球过程中的鞭打动作。
后场正手吊球技术在引拍时属于超越器械,在击球时鞭打,在击球后回收。鞭打动作是其动作技术中的重中之重。但是,不同的吊球技术,在左膝关节和右膝关节的运动形式上是一致的,只是其运动的幅度是有区别的。
(三)吊球技术的下肢关节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在吊球过程中,劈吊和轻吊的下肢运动相同。左右腿之间有重心转换:做蹬转步法。且运动幅度相差不大,屈膝蹬伸动作先左后右。而拦截吊球技术中,下肢关节的运动形式与前者完全不同,运动幅度也不同。左右膝关节屈膝蹬伸动作无先后之分,基本趋向于同时完成。经三维测试,膝关节角几乎保持与峰值相当速度的时间比较长,在1.58秒左右。劈吊和轻吊则在达到峰值后迅速减小。
劈吊、轻吊和拦截吊的膝关节蹬伸不同,主要是由于在运动过程中其动作技术所起的作用不同。劈吊和轻吊为了协调上肢的运动,形成躯干下部绕身体纵轴同时协调上肢向前扭转的姿态。在拦截吊的整个动作过程中,躯干下部绕身体纵轴向前扭转的姿态,使运动员起跳腾空,获得高的击球点。
在引拍击球动作阶段,劈吊技术中左、右膝关节的屈曲幅度分别为62.4°、70.8°,蹬地力量最大,上肢所获得的速度最快。因此劈吊的球速是最快的。
从膝关节屈膝下蹲到击球前,轻吊、劈吊和拦截吊技术中运动员左、右膝关节的角速度依次为34.5°/S和60.4°/S,49.5°/s和69.1°/S,22.1°/S和35.1°/S。左膝关节与右膝关节的角速度差异较大,右膝关节的平均角速度明显大于左膝关节。右膝的蹬伸力量对吊球技术的影响较大。
四、吊球技术的躯干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一)运动幅度特征
在羽毛球后场正手技术中,侧身准备动作为一致的。吊球技术中,劈吊和轻吊的侧身动作转动幅度基本相同,而拦截吊的侧身幅度较小。所以,劈吊和轻吊绕Z轴侧身转动的幅度明显大于拦截吊。两肩与Y轴夹角、两髓与Y轴夹角,轻吊为0.13°,劈吊为1.34°,拦截吊为0.77°。这与吊球技术上肢的运动幅度小有关,以便于更好的控制落点。
吊球技术中,根据不同的吊球类型,在击球瞬间手腕的制动发力和方向是不同的,但是手的速度并无下降。随着重心的转移、躯干的转动,在准备动作时肩关节开始加速,其后各个上肢的各个环节开始加速。肘关节伸展、前臂内旋并依此加速并向前、向上运动引拍击球至击球结束。在肩关节水平向前旋转的作用下,前臂后伸,屈肘,使肘关节向前运动。然后,肘关节开始屈伸及旋内,使腕关节获得较高的速度。在肘关节未完全伸展时小臂内旋,使羽毛球拍面的朝向得到控制。在击球瞬间,躯干转正对球网,而肩关节基本没有相对旋转。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羽毛球击球过程中的鞭打动作。
(二)转动速度特征
三种后场吊球技术中,劈吊技术的躯干转动速度最快。由于羽毛球技术中强调动作的一致性,因此劈吊和轻吊是击球前的动作技术是基本一致的,仅在击球瞬间有差别。而拦截吊要求在来球后快速起跳拦截,其侧身幅度远不及劈吊和轻吊。因此其躯干的转动幅度和速度均不及劈吊和轻吊。而其挥臂的速度通过下肢蹬伸获得比躯干转体获得更多。
五、吊球技术的上肢关节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一)各运动环节运动特征
上肢在三维的空间内,从肩到肘再到肩再到腕的发力方式是对于传统关节活动顺序性理论的延伸和补充。轻吊、劈吊、拦截吊的运动时序基本一致,各环节均遵循“躯干向前扭转—前臂内收—肘关节伸展—前臂内旋—腕关节制动”的顺序。
引拍动作开始后,运动员各部分肌肉开始发力,首先是下肢屈膝蹬伸发力,然后由躯干、肩部、前臂等较大的肌肉群发力,接着是腕关节等较小的肌肉发力,最后是持拍手达到最大值。这说明吊球技术是从大环节运动到次大环节运动,最后达到小环节运动,呈现出梯次递减的运动趋势。 经测试,在三种吊球技术中,劈吊的前臂速度最大、挥拍速度最快,拦截吊的前臂速度最小、挥拍速度最慢。这较为符合三种吊球的技术特征和作用特征。劈吊力求以最快速度、斜线的最佳落点击球至对方区域,而拦截吊球则是以最快速度将球在高空挡到对方区域,速度小其落点更加贴近球网。
(二)手指、手腕运动特征
吊球技术中,每种吊球近球程度不一,落点深浅也不一样。所以其技术要求对手指、手腕动作的要求也不一样。手指、手腕动作决定了球是否下网,落点的深浅,所以吊球技术中对手指、手腕的控制要求较高。
拦截吊球中,拍面的包切程度最大,所以手指、手腕的屈曲、旋转、下压程度最高。它企图通过拍面对球托的包切,获得更大的摩擦力,使相同速度下的羽毛球更贴近网面、落点也最近。轻吊的手指、手腕屈曲程度仅次与拦截吊球,球的落点在前发球线以内。而劈吊要求快速的回球速度,其落点较深,回球路线多为斜线。因此,劈吊技术中,对于手指、手腕的屈曲下压程度最低。
在击球点的控制方面,拦截吊的击球点要求最高,劈吊的击球点其次,轻吊的击球点最低。因此,拦截吊球技术的身体重心起伏也是最高的。
运动员在完成吊球时主要环节的运动顺序是:踝—膝—髋—肩—肘—肩—腕。上下肢的配合有利于力量的较好传递,防止上肢肌肉的疲劳发生,提高回球质量。
六、总结
羽毛球后场正手吊球技术在羽毛球比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际羽毛球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大众健身性羽毛球迅速发展。许多学者对羽毛球的关注和科学研究增加。目前,对羽毛球后场正手吊球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较少,且大多数的文献在于总结羽毛球后场正手吊球技术的技术特征、描述技术动作。从感官上能够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羽毛球后场正手吊球的正确动作形象。
总所周知,羽毛球后场正手吊球技术并不像高远球和杀球一样需要巨大的力量支撑。其更重要的是需要击球时间、击球点的控制。羽毛球后场正手吊球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不應该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对该技术共性的总结。而应该在此基础上,对具有某一技术风格的团体进行分析。力求总结其技术的优缺点,促进羽毛球后场正手吊球技术的简化和实效。这对于一项技术的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博,郑晓兰.羽毛球技术训练的落点控制法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6):114-116.
[2] 钟建萍.羽毛球新旧赛制优秀男子单打运动员后场技、战术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93-96.
[3] 沈军.1994-2003年我国羽毛球运动科研状况的统计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2):216-218.
[4] 刘卉.上肢鞭打动作技术原理的生物力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11):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