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我国各城市旧城道路网,尤其是歷史文化名村的街巷格局,尚未很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所以旧城道路规划建设将会对城市历史文脉产生严重影响。在不违背街巷保护的要求下,结合街巷两侧历史建筑的整治,保证街巷两侧建筑景观恢复传统风貌,做为解决保护城市特色问题的突破口,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
关键词:历史文脉;历史文化名城;道路规划
一.历史文化名村中道路规划的意义及原则
1.1 历史文化名村中道路规划的意义
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道路系统构成聚落的骨架,决定了村落整体的形态结构;道路街景影响了人们的视觉体验,决定了村落环境的美学基础;街巷空间是人们交往与生活的重要场所,决定了村落的生活形态及趣味所在。因而,在历史文化名村整治规划中的道路规划不容忽视。
由于我国各城市旧城道路网,尤其是历史文化名村的街巷格局,尚未很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所以旧城道路规划建设将会对城市历史文脉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不违背街巷保护的要求下,结合街巷两侧历史建筑的整治,保证街巷两侧建筑景观恢复传统风貌,做为解决保护城市特色问题的突破口,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
1.2历史文化名村中道路规划所遵循的原则
根据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要求,协调居民出行需求、道路设施供应、城市环境质量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现代交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在历史文化名村道路交通规划中我们需遵循以下原则:
㈠平等原则:当代和未来几代人享有相同的权利,后代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㈡协调原则:城市交通和环境应协调,包括供应和需求,交通和土地之间的关系,不能单方面谈论交通;
㈢有序原则:道路施工时,应在未来逐步发展的基础上,而不是片面追求风格,以适应近期形成无序发展现状;
㈣平衡原则:坚持以混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建设布局模式,尽可能实现居住,就业和其他
地方的平衡,减少总出行量;
㈤连续原则:专注于当地的传统风格和历史背景的协调,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延续。
另外,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规定,应当提出历史城区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保护延续,并对历史街巷和视线通廊进行保护控制。
二.历史文化名村道路系统构成
一般情况下,村落道路系统可以分为三个级别,主要街道是第一级,有过境路线、商业以及交往的作用,比较宽,是最公共的地方。第二级是垂直于主要街道的街道分支,被称为“次街”。有宽有窄,使用率较高。这些次要街道作为主要街道外居住区之间的链接,或者作为一个扩展,使整个村庄形成纵横交错的局面。在解决主要交通的框架以外,另有散落在庭院之间的巷子,作为第三级—“巷道”。这是两边的巷道和房屋的链接,相对狭窄,主要活动者为旁边居住人家,人的行为也更接近日常生活,更亲密的活动。这些车道短,丰富了整个骨架,从而使体系从线性的,成为一个完整的路面拓扑。不同等级的街巷空间序列,既构成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的交通模式,又在秩序与丰富性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三.历史文化名村道路规划重点
整治街道的地方区域,拆除或转换街头巷尾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保证街景走廊景观系列。规划在没有改变街道空间尺度和风貌前提下,应优化历史街区内的交通环境,并提出历史文化街区内诸如常规消防车辆无法通行的小巷特殊防火等的基础设施改善和消防防灾规划措施。
在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中,也应高度重视规划在街景序列层面的影响。其中有四个主要因素,一个是街道的弯弯曲曲的路线形态,二是街道的上上下下起伏,三是建筑街道两边的建筑,四是街道上的节点建筑。曲折的道路形态指的是街道走向是否是直线,一览无余,弯弯曲曲的街道更具探索意义和兴趣。上下起伏的街道更加使人们在视觉和心理上感受到街道景观的变化。首先,它会使人产生错觉,感觉道路很长,其次,起伏的路况还将影响地平线的效果。街道两边建筑与街道的高宽比,建筑外观的特征等都能影响路人的心理情绪,避免出现长而无聊的街道,在某个街头,做一些改变,容易使人产生新鲜感和好奇感。在这种情况下,街道的宽度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判断,而是一个感性认识。街道空间节点能把无聊的旅程转变为一些有意义的风景,是一个序列在终结,也是另一个序列的开始,他们不仅是“通过”、“边界”,更具有象征意义。
另外,规划要求街巷中的市政设施,如路灯、垃圾箱、公厕、邮箱、消火栓箱、路牌等在形式、材质、色彩方面应与历史风貌相协调,具有乡土特色。
四.以大余湾为例的历史文化名村道路规划
大余湾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南距武汉城区68公里,全村有13个自然湾。
通过线路的规划、控制和改革的方式保护,原来的街道路径不变,在一般情况下不容许任意地拆建,主要以小规模的局部改造为主。保护和延续巷道的多维复合空间平面模式,融物质环境和保护历史遗迹及民间生活等的保护于一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展示传统街区风格。
道路系统的保护是保护那些以人为本的尺度空间。现状西至研子岗东到木兰武术学校的过境道路沿着村南边缘通过,破坏了原来的田野山川村庄的完整格局。公路发展与外部世界相关联是村庄的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点,但建设的高速公路必须在不破坏古村落结构肌理的情况下进行, 规划建议将这条过境交通性干道南迁,绕过东西龟山和香炉山。原过境通道作为村庄辅助性生活干道。规划严格保护历史街区内的空间脉络及街巷组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古村落的健康、有机生长。
另外,针对古村没有系统的消防方案和完善的消防设施,以及县消防中队由于距离过远救援时间不足等现状,规划依据《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划》,建议形成消防体系:(1)建立专职消防队;(2)与周边邻近村庄义务消防队进行联防,做到“一村有事,各村支援”;(3)利用现有马头墙和巷道,将古村划分为16个15-20户左右的防火区,配备手提式粉末灭火器,并对现不完整的防火墙加以完善。同时对于文物建筑,设置消防水池和水泵房,配备手提式灭火器,并保持原有民居开高窗的传统,利用砖砌形成风火窗等措施使得木结构的古建筑免受火灾威胁,提高居民居住的安全性。
五.结语
历史城镇的保护不是为了过去而保护,而是为了现在和未来而尊重过去。要维持城市历史环境的延续性,防止城市衰败,让历史城镇成为环境宜人的美好家园,确保城市的特征与个性的延续。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单靠国家制定法令来执行还远远不够,需要政府、规划师、开发商和公众四方都为延续历史记忆,挖掘地方特色而共同努力,相信历史文化名村的价值能得以更好的再现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段进,李君,张麒. 改进评估方法 落实整治方式——提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效性的对策研究[A]. 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2010
[2] 陆严冰. 长城微型城堡村落保护规划研究——以鹞子峪历史文化村落为例[A].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2008
[3] 崔勇.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研究的文化策略[A]. 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 2008
作者简介:张旭,长安大学建筑学院,710061,1989年8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职称学生,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城市设计与区域规划。
关键词:历史文脉;历史文化名城;道路规划
一.历史文化名村中道路规划的意义及原则
1.1 历史文化名村中道路规划的意义
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道路系统构成聚落的骨架,决定了村落整体的形态结构;道路街景影响了人们的视觉体验,决定了村落环境的美学基础;街巷空间是人们交往与生活的重要场所,决定了村落的生活形态及趣味所在。因而,在历史文化名村整治规划中的道路规划不容忽视。
由于我国各城市旧城道路网,尤其是历史文化名村的街巷格局,尚未很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所以旧城道路规划建设将会对城市历史文脉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不违背街巷保护的要求下,结合街巷两侧历史建筑的整治,保证街巷两侧建筑景观恢复传统风貌,做为解决保护城市特色问题的突破口,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
1.2历史文化名村中道路规划所遵循的原则
根据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要求,协调居民出行需求、道路设施供应、城市环境质量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现代交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在历史文化名村道路交通规划中我们需遵循以下原则:
㈠平等原则:当代和未来几代人享有相同的权利,后代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㈡协调原则:城市交通和环境应协调,包括供应和需求,交通和土地之间的关系,不能单方面谈论交通;
㈢有序原则:道路施工时,应在未来逐步发展的基础上,而不是片面追求风格,以适应近期形成无序发展现状;
㈣平衡原则:坚持以混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建设布局模式,尽可能实现居住,就业和其他
地方的平衡,减少总出行量;
㈤连续原则:专注于当地的传统风格和历史背景的协调,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延续。
另外,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规定,应当提出历史城区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保护延续,并对历史街巷和视线通廊进行保护控制。
二.历史文化名村道路系统构成
一般情况下,村落道路系统可以分为三个级别,主要街道是第一级,有过境路线、商业以及交往的作用,比较宽,是最公共的地方。第二级是垂直于主要街道的街道分支,被称为“次街”。有宽有窄,使用率较高。这些次要街道作为主要街道外居住区之间的链接,或者作为一个扩展,使整个村庄形成纵横交错的局面。在解决主要交通的框架以外,另有散落在庭院之间的巷子,作为第三级—“巷道”。这是两边的巷道和房屋的链接,相对狭窄,主要活动者为旁边居住人家,人的行为也更接近日常生活,更亲密的活动。这些车道短,丰富了整个骨架,从而使体系从线性的,成为一个完整的路面拓扑。不同等级的街巷空间序列,既构成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的交通模式,又在秩序与丰富性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三.历史文化名村道路规划重点
整治街道的地方区域,拆除或转换街头巷尾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保证街景走廊景观系列。规划在没有改变街道空间尺度和风貌前提下,应优化历史街区内的交通环境,并提出历史文化街区内诸如常规消防车辆无法通行的小巷特殊防火等的基础设施改善和消防防灾规划措施。
在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中,也应高度重视规划在街景序列层面的影响。其中有四个主要因素,一个是街道的弯弯曲曲的路线形态,二是街道的上上下下起伏,三是建筑街道两边的建筑,四是街道上的节点建筑。曲折的道路形态指的是街道走向是否是直线,一览无余,弯弯曲曲的街道更具探索意义和兴趣。上下起伏的街道更加使人们在视觉和心理上感受到街道景观的变化。首先,它会使人产生错觉,感觉道路很长,其次,起伏的路况还将影响地平线的效果。街道两边建筑与街道的高宽比,建筑外观的特征等都能影响路人的心理情绪,避免出现长而无聊的街道,在某个街头,做一些改变,容易使人产生新鲜感和好奇感。在这种情况下,街道的宽度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判断,而是一个感性认识。街道空间节点能把无聊的旅程转变为一些有意义的风景,是一个序列在终结,也是另一个序列的开始,他们不仅是“通过”、“边界”,更具有象征意义。
另外,规划要求街巷中的市政设施,如路灯、垃圾箱、公厕、邮箱、消火栓箱、路牌等在形式、材质、色彩方面应与历史风貌相协调,具有乡土特色。
四.以大余湾为例的历史文化名村道路规划
大余湾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南距武汉城区68公里,全村有13个自然湾。
通过线路的规划、控制和改革的方式保护,原来的街道路径不变,在一般情况下不容许任意地拆建,主要以小规模的局部改造为主。保护和延续巷道的多维复合空间平面模式,融物质环境和保护历史遗迹及民间生活等的保护于一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展示传统街区风格。
道路系统的保护是保护那些以人为本的尺度空间。现状西至研子岗东到木兰武术学校的过境道路沿着村南边缘通过,破坏了原来的田野山川村庄的完整格局。公路发展与外部世界相关联是村庄的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点,但建设的高速公路必须在不破坏古村落结构肌理的情况下进行, 规划建议将这条过境交通性干道南迁,绕过东西龟山和香炉山。原过境通道作为村庄辅助性生活干道。规划严格保护历史街区内的空间脉络及街巷组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古村落的健康、有机生长。
另外,针对古村没有系统的消防方案和完善的消防设施,以及县消防中队由于距离过远救援时间不足等现状,规划依据《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划》,建议形成消防体系:(1)建立专职消防队;(2)与周边邻近村庄义务消防队进行联防,做到“一村有事,各村支援”;(3)利用现有马头墙和巷道,将古村划分为16个15-20户左右的防火区,配备手提式粉末灭火器,并对现不完整的防火墙加以完善。同时对于文物建筑,设置消防水池和水泵房,配备手提式灭火器,并保持原有民居开高窗的传统,利用砖砌形成风火窗等措施使得木结构的古建筑免受火灾威胁,提高居民居住的安全性。
五.结语
历史城镇的保护不是为了过去而保护,而是为了现在和未来而尊重过去。要维持城市历史环境的延续性,防止城市衰败,让历史城镇成为环境宜人的美好家园,确保城市的特征与个性的延续。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单靠国家制定法令来执行还远远不够,需要政府、规划师、开发商和公众四方都为延续历史记忆,挖掘地方特色而共同努力,相信历史文化名村的价值能得以更好的再现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段进,李君,张麒. 改进评估方法 落实整治方式——提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效性的对策研究[A]. 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2010
[2] 陆严冰. 长城微型城堡村落保护规划研究——以鹞子峪历史文化村落为例[A].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2008
[3] 崔勇.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研究的文化策略[A]. 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 2008
作者简介:张旭,长安大学建筑学院,710061,1989年8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职称学生,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城市设计与区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