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2年发掘以来,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因发现有丰富的仰韶文化彩陶和迄今为止国内保存最好的木骨泥墙连间式房屋建筑而文明于世。大河村遗址涵盖了仰韶文化产生、发展、消亡的整个过程,其中连续发展、传承有序的彩陶是大河村仰韶文化时期的人类留给后人最为珍贵的瑰宝之一。
发掘者根据地层学和类型学研究,将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分为七期,分别为前三期、前二期、前三期、第一期至第四期。仰韶文化前三期,彩陶很少,目前仅发现有一片,为棕红色的带状纹,施于碗口沿外侧(图一,1)。前二期,彩陶数量较前三期明显增多,施棕、黑或红色单彩带状纹 和宽带纹,主要施于钵、碗和豆的口沿内外侧(图,2、3)。前一期,彩陶数量较前二期增多,施彩与前二期相同,花纹图案新增有直线纹、平行直线纹、三角纹、圆点纹和圆点圆圈纹(图二,1、2)。第一期彩陶继续沿用前一期图案,但开始涂白色和米黄色陶衣,多施黑色和棕色单彩外,还有少量为黑、红或棕、红两彩兼施,花纹图案除沿用前期图案以外,还有钩叶纹和弧线纹(图二,3)等。第二期纹饰和第一期基本相似,不同的是彩陶数量和花纹图案都有增加。新增的花纹图案有弧边三角纹、网纹、睫毛纹、月牙纹、彗星纹、莲蓬纹、鱼纹等(图三)。第三期,彩陶最具特色,不仅数量多,而且花纹图案繁多,笔画工整,颜色鲜艳。米黄色陶衣不见,只有白衣彩陶和红衣彩陶。多为黑红或棕红两彩兼施。而黑、棕、红单彩的较少。花纹图案中最具代表性的纹饰有∽X纹、六角星纹、古钱纹、昆虫纹、太阳纹、日晕纹、“木骨”纹、舟形纹和箅纹等(图四)。第四期,彩陶明显衰退,白衣彩陶基本消失,仅有少数红衣彩陶。大量的泥质灰陶抹光直接施红彩和泥质红陶抹光直接施黑彩。笔画草率,花纹图案简单。最有代表性的是禾苗纹、重叠八字纹、曲线纹、垂帐纹、顿号纹(直线纹、曲线纹和顿号纹)、水波纹、星座纹等(图五)。
1.垂帐纹2.水波纹3.星座纹4.禾苗纹5.平行线纹和曲线纹6.重叠八字纹7.顿号纹和曲线纹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大河村仰韶文化彩陶经历了兴起、发展、鼎盛、衰亡四个阶段。其中前三和前二期是彩陶的产生阶段,彩陶数量少,且仅有黑、棕、红单彩,图案极为简单,仅有带状纹和宽带纹且不施陶衣;大河村仰韶文化前一期和第二期是彩陶的发展阶段,彩陶数量和图案都有明显增加,施彩不仅有黑、棕、红单彩,还有黑红或棕红两彩兼施的。彩陶图案也十分丰富,带状纹继续沿用,但数量较少,直线纹、平行直线纹、三角纹、圆圈纹、圆点纹、花瓣纹、钩叶纹、睫毛纹、鱼纹和月亮纹等数量较多。仰韶文化第三期是彩陶发展的鼎盛期,彩陶数量多,白衣彩陶最为丰富,花纹图案也十分繁多,施彩颜色特别鲜艳。彩陶花纹图案除继续沿用前几期的以外,出现了更多的如锯齿纹、古钱纹、∽X纹、昆虫纹、六角星纹、菱形纹、舟形纹、莲蓬纹、太阳纹、日晕纹等具有自身特征的图案。施彩多为黑、红或棕、红两彩兼施,施单彩较少。大河村仰韶文化第四期,也是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彩陶出现明显的衰退现象。白衣彩陶不见,红衣彩陶少见,泥质红陶抹光直接施黑彩,或泥质灰陶抹光直接施红彩,两彩兼施现象不见。花纹图案趋向简单,笔画也较为草率。禾苗纹、曲线纹、顿点纹、垂帐纹、重叠“八”字纹等简单纹饰常见。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彩陶在大河村仰韶文化中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到简单的演变过程。考古学文化的不断发展演变轨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在文化器物变化上,反过来,文化器物的变化也可以反映出所在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因此,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彩陶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到简单的演变历程是大河村仰韶文化自早至晚发展变化的例证,同时也为仰韶文化的分期和类型的划分及各类型的早晚关系提供了借鉴。
【作者单位: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
发掘者根据地层学和类型学研究,将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分为七期,分别为前三期、前二期、前三期、第一期至第四期。仰韶文化前三期,彩陶很少,目前仅发现有一片,为棕红色的带状纹,施于碗口沿外侧(图一,1)。前二期,彩陶数量较前三期明显增多,施棕、黑或红色单彩带状纹 和宽带纹,主要施于钵、碗和豆的口沿内外侧(图,2、3)。前一期,彩陶数量较前二期增多,施彩与前二期相同,花纹图案新增有直线纹、平行直线纹、三角纹、圆点纹和圆点圆圈纹(图二,1、2)。第一期彩陶继续沿用前一期图案,但开始涂白色和米黄色陶衣,多施黑色和棕色单彩外,还有少量为黑、红或棕、红两彩兼施,花纹图案除沿用前期图案以外,还有钩叶纹和弧线纹(图二,3)等。第二期纹饰和第一期基本相似,不同的是彩陶数量和花纹图案都有增加。新增的花纹图案有弧边三角纹、网纹、睫毛纹、月牙纹、彗星纹、莲蓬纹、鱼纹等(图三)。第三期,彩陶最具特色,不仅数量多,而且花纹图案繁多,笔画工整,颜色鲜艳。米黄色陶衣不见,只有白衣彩陶和红衣彩陶。多为黑红或棕红两彩兼施。而黑、棕、红单彩的较少。花纹图案中最具代表性的纹饰有∽X纹、六角星纹、古钱纹、昆虫纹、太阳纹、日晕纹、“木骨”纹、舟形纹和箅纹等(图四)。第四期,彩陶明显衰退,白衣彩陶基本消失,仅有少数红衣彩陶。大量的泥质灰陶抹光直接施红彩和泥质红陶抹光直接施黑彩。笔画草率,花纹图案简单。最有代表性的是禾苗纹、重叠八字纹、曲线纹、垂帐纹、顿号纹(直线纹、曲线纹和顿号纹)、水波纹、星座纹等(图五)。
1.垂帐纹2.水波纹3.星座纹4.禾苗纹5.平行线纹和曲线纹6.重叠八字纹7.顿号纹和曲线纹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大河村仰韶文化彩陶经历了兴起、发展、鼎盛、衰亡四个阶段。其中前三和前二期是彩陶的产生阶段,彩陶数量少,且仅有黑、棕、红单彩,图案极为简单,仅有带状纹和宽带纹且不施陶衣;大河村仰韶文化前一期和第二期是彩陶的发展阶段,彩陶数量和图案都有明显增加,施彩不仅有黑、棕、红单彩,还有黑红或棕红两彩兼施的。彩陶图案也十分丰富,带状纹继续沿用,但数量较少,直线纹、平行直线纹、三角纹、圆圈纹、圆点纹、花瓣纹、钩叶纹、睫毛纹、鱼纹和月亮纹等数量较多。仰韶文化第三期是彩陶发展的鼎盛期,彩陶数量多,白衣彩陶最为丰富,花纹图案也十分繁多,施彩颜色特别鲜艳。彩陶花纹图案除继续沿用前几期的以外,出现了更多的如锯齿纹、古钱纹、∽X纹、昆虫纹、六角星纹、菱形纹、舟形纹、莲蓬纹、太阳纹、日晕纹等具有自身特征的图案。施彩多为黑、红或棕、红两彩兼施,施单彩较少。大河村仰韶文化第四期,也是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彩陶出现明显的衰退现象。白衣彩陶不见,红衣彩陶少见,泥质红陶抹光直接施黑彩,或泥质灰陶抹光直接施红彩,两彩兼施现象不见。花纹图案趋向简单,笔画也较为草率。禾苗纹、曲线纹、顿点纹、垂帐纹、重叠“八”字纹等简单纹饰常见。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彩陶在大河村仰韶文化中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到简单的演变过程。考古学文化的不断发展演变轨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在文化器物变化上,反过来,文化器物的变化也可以反映出所在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因此,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彩陶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到简单的演变历程是大河村仰韶文化自早至晚发展变化的例证,同时也为仰韶文化的分期和类型的划分及各类型的早晚关系提供了借鉴。
【作者单位: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