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现状及原因探析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5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广东五所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实证调研,勾画出当代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并剖析产生文化认同困惑的原因,希望给高校德育工作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认同
  
  文化是具有特定民族特色的,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国民品性、精神风貌、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根据自身生活习惯、思维和行为方式、价值判断以及所处环境状况,对于所属文化及文化群体产生的归属感,其本质是一个在特定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基本理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特定心理的选择过程。
  
  一、当代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认知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到底如何?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随机对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湛江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原广东教育学院)五所广东地区高等师范院校20个师范类专业的760名在校生(回收有效问卷754份)进行抽样调查。调研数据也反映出青年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认同程度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对传统文化的内涵、现状及未来的认识存在困惑。
  从调查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艺术和民粹瑰宝都有一定了解,但普遍认识不深。譬如,对于《诗经》《老子》等经史子集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文学名著,七成以上被访者表示“仅看过一些”。调查还发现,部分被访者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及其未来表示忧虑和迷茫,甚至失去信心。譬如,对于“民族传统文化未来命运”,仅有5.7%被访者表示“很乐观”,另有44%被访者认为“不乐观”。同时,在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上,有30.8%被访者认为“全球化使传统文化衰微,甚至消失”。这些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思想道德、文学瑰宝的兴趣度和认知度趋向弱化,对民族文化的未来缺乏信心。
  (二)在多元文化价值取向下,价值取向出现偏离。
  调查发现,在多元文化价值取向下,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正发生偏离,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盛行。譬如,在回答“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中,有141人(占调查样本18.7%)赞同做“有权有势的人”,另有194人(占调查样本25.7%)赞同做“有钱有地位的人”。这反映出一部分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价值取向下,价值取向出现了偏离。
  (三)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认识存在认同困惑。
  调查结果显示,34.7%被访者对“当代青少年是否多数拥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持否定态度,另有23.5%被访者选择“不清楚”。同时,另有16.6%被访者认为在当代大学生中倡导弘扬民族精神“不重要”。调查还发现,当代大学生中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流失,对于“是否认为忧国忧民是党和政府的事,与你无关”的看法,有17%被访者表示认同或说不清楚。可见,当代部分青年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出现弱化倾向,对本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正在淡化,民族精神认知淡化。
  基于以上存在的现状,笔者认为,当前师范院校德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弱化的原因
  
  (一)全球化浪潮下,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更具隐蔽性。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潮流,推动着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合作、教育交流和文化交融。但霸权主义的存在,也使全球化成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大肆推销其价值观念及道德标准,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的隐蔽途径。当前西方国家将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包装为普世原理、普世文化、大众文化,透过书籍、广播、影视作品、甚至游戏等途径对发展中国家的青年进行文化渗透。据联合国统计,美国控制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有60%—80%的栏目内容来自美国,而在美国自己的电视中,外国节目的占有率只有1.2%。美国的电影产量占全球影片产量的6.7%,但却占领了全球影片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各种类型的文化,包括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先进文化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当代中国错综复杂的多元文化背景。文化的多元化势必导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并集中体现在价值判断及实现手段的多元化上。
  (二)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功利性因素影响。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衍生出诸多消极因素。譬如,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功利性因素就是其中的表现之一。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其负面效应对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消极作用。笔者在与大学生访谈过程中发现,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对竞争加剧和用人单位对专业技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师范生不得不在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上狠下功夫,而忽视个人文化修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调查中笔者还发现,有的学生在学期间热衷于做兼职,出现了读书与赚钱的错位,认为理想、前途不如现实利益实在,由此衍生出对“自我价值实现”片面追求,忽视“社会价值”的实现,甚至放弃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三)互联网迅猛发展带来的道德失范和精神污染。
  因特网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在全球兴起后发展迅速,影响日深。有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1.82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0,其中学生网民占据1/3强。但在因特网的发展和建设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掌握着网络建设及信息发送的主导权,直接向各国青年灌输其政治观、价值观,展开“思想争夺”。同时,互联网上还充斥着黄赌毒和暴力文化等不良信息。
  网络上意识形态的交汇、渗透,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当前少数学生沉迷于虚拟空间,不仅荒废学业,而且造成了对现实生活、现实人际交往的冷漠与隔阂。部分青年学生表现出对西方时尚、流行的文化比对民族、传统的文化更热衷,对网络游戏的成瘾、对低俗文化的追求更热忱。这给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
  (四)部分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足。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对民族文化教育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 “平常不抓紧,事后一阵风”的普遍现象。突出表现在:首先,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从各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来看,普遍将传统文化教育相关课程列入公共选修系列,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水平要求过低。其次,对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编排缺乏系统化、科学化。再次,师资力量薄弱导致教学方法单一,对教育对象“一刀切”。高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现象,乃至于在有限的传统文化课堂上,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模式单一、枯燥。造成了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认知水平偏低的现象。
  (五)家庭成员对社会问题及矛盾反应消极。
  在我国数千年传统教育中,家庭始终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家长是青年学生的第一老师。作为由全体家庭成员组成的互动系统,家庭成员(特别是长辈)的文化背景、道德品质及价值判断如何,直接影响着下一代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状况。然而,当前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改变了部分人群的价值取向,使得他们变得注重功效和实惠。而作为社会的最小结构单元,众多社会文化信息都是通过家庭而影响个体的;同时,家庭成员在社会上、工作中碰到的各种社会矛盾、利益冲突往往集中到家庭,影响每一个家庭成员,可以说,家庭已成为社会最小的缩影。这势必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价值判断和民族文化认同。
  (六)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辨别能力有待提高。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青年学生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纷繁多样的文化选择和理想现实的差距时,不免产生各种危机感,产生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距离感。受西方文化影响,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显现主体性、矛盾性、多样性、不稳定性等特点。譬如,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趋同论”,社会主义能否战胜资本主义的“怀疑论”等,在部分大学生中具有一定市场,其后果直接导致这部分大学生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重大问题上有模糊认识,甚至在政治观上产生中国应实行多党制的错误观念。部分大学生的自我辨别能力急待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优良传统和丰富底蕴,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托。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面对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和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挑战,如何提升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如何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审慎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2]姜飞.美国的传播霸权.[EB/OL].http://www.scio.gov.cn/cbll/cmll/200603/t96395.htm,2005,4,25.
  [3]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R].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网站,2008-1-8.
  [4]郑永廷,张艳新.高校德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的失衡与成因[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1-5.
  责任编辑 赖俊辰
其他文献
摘要:技工学校语文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是技校生重要的必修课程,对促进其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现实是现在技工学校的语文课如同一块鸡肋,嚼之无味,弃之可惜,教学上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从语文课内容选择的实用性及一些行之有效的教法上探讨技校语文的一些教学策略。  关键词:技校;语文教学;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课程之一,它既
作者简介:卢伟艺(1978-),女,清远工贸职业技术学校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计算机课程教学法等。(广东 清远/511510)摘要: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如何激发和培养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是摆在每一位计算机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采用模块教学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本文就模块教学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模块教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时代呼吁诚信,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探讨了在会计教学中采用相关案例丰富会计职业道德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会计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CorelDraw课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三个方法。
本文分析了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的现状,并围绕如何提高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的对策。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班主任作为班级组织的直接管理者,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探讨了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健康;心理危机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肩负着班级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是学校德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班主任在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电话机原理与维修》教学中的三个阶段: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和实习课教学,分别侧重的三种不同的教学重点。
1970年3月,美国扩大对越南的侵略战争,扶持柬埔寨内阁首相朗诺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国家元首西哈努克,建立亲美政权.流亡到北京的西哈努克亲王得到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