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薪的保姆不好当
近年来,留美的中国年轻人逐年递增。他们的父母,以短期探亲或长期居留的方式进入美国,与孩子同住,帮孩子照顾他们的孩子,这在美国形成一种独特的现象。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件无比风光的事,跟随事业有成的孩子,见识国外的好世界,而于老人自己,满脸笑容背后,却有着道不尽的心酸。
在纽约,中央公园是这些老人们消耗时间最多的地方。他们清晨自己出来锻炼,下午带着小孩过来玩。甚至,很多住得远的中国老人也慕名而来,因为,这里可以见到很多中国人。
在中央公园,老王绝对是一个名人,他在7年间往返中美7次。因为短期探亲一般只允许在美停留半年,所以,每隔半年,老王就和亲家轮流换班,到美国照顾孙女。一年前,儿子已经给他申请到绿卡,不用再往返跑了,但他还是想每年回去一次,听听地道的北京戏,和老邻居遛遛鸟。他给新来的老人们普及各种知识,周围哪个地方的菜便宜,哪里可以淘到物美价廉的衣服,哪里有老人的活动,以及回国可以带什么礼物,在哪里买等等。
大多数老人和老王一样,不是纯粹来旅游,而是带着任务而来,呆到签证期满回家,有的干脆直接黑下来。在美国漫长的日子里,除了最初的一个星期是新鲜的、兴奋的,接下来,他们的生活就是漫长的孤苦与单调。子女上班工作忙,早出晚归,连说话的机会都很少。他们听不懂、看不懂、说不出,在美国这个车轮上的国家,不会开车,去不了多远。他们生活的重心就是家务和孩子,唯一的社交活动,就是去公园,那里有一群跟他们同样背景的老人,大家一起带孩子,一起聊天,一起组织一些活动。这是他们唯一可以畅所欲言的地方。
美国邻居看到中国父母帮子女带孩子、做家务,悄悄问:“你一个月赚多少工资?”得知中国的父母为儿女从来不计报酬,他们会羡慕地说:“我希望我也有中国父母。”因为美国人的父母即便是临时帮忙,都要收取比市场价还高的报酬。
中国父母与中国子女都不会有报酬这个概念,他们觉得一切理所当然。子女很难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习惯性的享受父母带给他们的一切,父母也不会责怪子女的不周,习惯性的把一切憋在心里,苦中作乐。
东西方文化撞老腰
在人生过去大半的时候,来到另外一个国家,尽管他们与外界交往不多,但他们还是感受着不同文化所带来的冲击。他们生活的家庭,就是一个或多或少被西化了的家庭,甚至一家人说着两国话。
老张夫妇从媳妇怀孕起,就开始到美国,准备照顾孙子。他们学会的第一个英语单词就是“Diaper(纸尿裤)”,因为儿子媳妇都这么说。他们愣了几天,终于知道了Diaper就是纸尿裤,纸尿裤就是Diaper。后来,他们发现,在公园里认识的每个老人都知道这个单词的意思。在生活中,他们会被迫着去学习一些东西。比如,在路上散步,迎面过来的美国人会微笑着跟他们打招呼,久而久之,他们也学会了,碰到陌生人也微笑,也说“Hello”。
当孙辈们长大,帮助他们学习中文是很多老人日程表上重要的一环,但是他们会发现,事实比他们想象的要困难很多。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中文对他们来说,完全是一门陌生的语言,他们常常会抗拒。年轻的父母很可能很快就屈服了,因为说着说着就跟着他们一起说英文了,但是老人们不会,因为他们没有第二条路可选,于是,在一来一往间,孙辈们终究是学会了一些中文,而老人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了不少的英语。出去买东西,知道说简单的单词,讨价还价的时候,能说英语数字,在游乐场,碰到美国小孩,也知道会用英语去赞叹。
学习,是让一个老人保持活力的最佳途径。老张说:“在美国,如果不是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可以去学习,那样的孤单寂寞,有时足以让我们倒下。”然而,很多东西,却是怎么学习也学不来的,比如跟随他们几十年的传统没法一下子抛弃,很多新东西就没法接受。这一点,在教育孩子时尤其明显。
年轻的父母学到不少西方的育儿观念,从小孩子独立吃、独立睡,到在地上爬,纸尿裤穿到三岁。可是,老人们无法接受。如果孩子不吃饭,就让他饿肚子?哭的时候,怎么可以不去抱?他们在孩子出生不久就开始把尿,就算孩子还没那个意识,但是至少不会包成红屁股啊!最后,经过来来回回的较量,双方都会做出一些让步,但很多老人说:“如果在国内,我早就走人了!”人在美国没办法,想想子女,他们也不容易。
走出一片天
随着孙辈们慢慢长大,上幼儿园、小学了,老人们就一下子空闲下来,天伦之乐也很快随之消失,他们的生活中就鲜有欢声笑语了。因为,孩子一旦上了小学,很快就是一口流利的英语,回家也很难蹦出几个中文词,和老人们的交流几乎为零。
这时,很多老人,开始走出家门,去寻找属于他们的另一片天空。其中,工作是他们最热衷的事,一方面,足以打发无聊时光,另一方面,不菲的收入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老谢的孙子一上学,他就在中国超市找了一个搬运工的工作,每天工作10小时,上货下货,尽管很辛苦,但是每个月都有1000多美金的入账,这换成人民币,确实是一笔不小的钱。老谢说:“趁身子骨还好,多赚点钱,给子女们减轻一点负担。”
老林退休前是幼儿园老师,她后来找了一份保姆的工作,把一个孩子从8个月一直带到3岁半。孩子的父母特别感激,老林不仅把孩子照顾得很好,而且给他做了非常好的中文启蒙。老林也很开心,她之前总觉得,孙女上学后,她在家就成了没用的人,但是,当她可以自己赚钱了,可以用自己的钱给家里买食物,给孙女买学习用品、玩具,她觉得腰杆也挺直了。
事实上,大多数子女并不赞成父母出去工作,也不会嫌弃他们在家没事可做。他们更希望父母能出去参加一些老年人活动,能过着轻松舒适的晚年生活。他们有的给父母在附近租了一块地,让父母们在美国当上了农民,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让父母开心,还能给家里提供绿色蔬菜。有的让父母上老年大学,去中国人办的老人活动中心,去参加社交活动,结交朋友。
无论怎样,让远离故土的父母们在美国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两代人的共同目标,只是,对很多老人来讲,他乡再美丽,也不是故乡。老王说,他将来要死在中国。
责编 /王迅
[email protected]
近年来,留美的中国年轻人逐年递增。他们的父母,以短期探亲或长期居留的方式进入美国,与孩子同住,帮孩子照顾他们的孩子,这在美国形成一种独特的现象。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件无比风光的事,跟随事业有成的孩子,见识国外的好世界,而于老人自己,满脸笑容背后,却有着道不尽的心酸。
在纽约,中央公园是这些老人们消耗时间最多的地方。他们清晨自己出来锻炼,下午带着小孩过来玩。甚至,很多住得远的中国老人也慕名而来,因为,这里可以见到很多中国人。
在中央公园,老王绝对是一个名人,他在7年间往返中美7次。因为短期探亲一般只允许在美停留半年,所以,每隔半年,老王就和亲家轮流换班,到美国照顾孙女。一年前,儿子已经给他申请到绿卡,不用再往返跑了,但他还是想每年回去一次,听听地道的北京戏,和老邻居遛遛鸟。他给新来的老人们普及各种知识,周围哪个地方的菜便宜,哪里可以淘到物美价廉的衣服,哪里有老人的活动,以及回国可以带什么礼物,在哪里买等等。
大多数老人和老王一样,不是纯粹来旅游,而是带着任务而来,呆到签证期满回家,有的干脆直接黑下来。在美国漫长的日子里,除了最初的一个星期是新鲜的、兴奋的,接下来,他们的生活就是漫长的孤苦与单调。子女上班工作忙,早出晚归,连说话的机会都很少。他们听不懂、看不懂、说不出,在美国这个车轮上的国家,不会开车,去不了多远。他们生活的重心就是家务和孩子,唯一的社交活动,就是去公园,那里有一群跟他们同样背景的老人,大家一起带孩子,一起聊天,一起组织一些活动。这是他们唯一可以畅所欲言的地方。
美国邻居看到中国父母帮子女带孩子、做家务,悄悄问:“你一个月赚多少工资?”得知中国的父母为儿女从来不计报酬,他们会羡慕地说:“我希望我也有中国父母。”因为美国人的父母即便是临时帮忙,都要收取比市场价还高的报酬。
中国父母与中国子女都不会有报酬这个概念,他们觉得一切理所当然。子女很难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习惯性的享受父母带给他们的一切,父母也不会责怪子女的不周,习惯性的把一切憋在心里,苦中作乐。
东西方文化撞老腰
在人生过去大半的时候,来到另外一个国家,尽管他们与外界交往不多,但他们还是感受着不同文化所带来的冲击。他们生活的家庭,就是一个或多或少被西化了的家庭,甚至一家人说着两国话。
老张夫妇从媳妇怀孕起,就开始到美国,准备照顾孙子。他们学会的第一个英语单词就是“Diaper(纸尿裤)”,因为儿子媳妇都这么说。他们愣了几天,终于知道了Diaper就是纸尿裤,纸尿裤就是Diaper。后来,他们发现,在公园里认识的每个老人都知道这个单词的意思。在生活中,他们会被迫着去学习一些东西。比如,在路上散步,迎面过来的美国人会微笑着跟他们打招呼,久而久之,他们也学会了,碰到陌生人也微笑,也说“Hello”。
当孙辈们长大,帮助他们学习中文是很多老人日程表上重要的一环,但是他们会发现,事实比他们想象的要困难很多。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中文对他们来说,完全是一门陌生的语言,他们常常会抗拒。年轻的父母很可能很快就屈服了,因为说着说着就跟着他们一起说英文了,但是老人们不会,因为他们没有第二条路可选,于是,在一来一往间,孙辈们终究是学会了一些中文,而老人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了不少的英语。出去买东西,知道说简单的单词,讨价还价的时候,能说英语数字,在游乐场,碰到美国小孩,也知道会用英语去赞叹。
学习,是让一个老人保持活力的最佳途径。老张说:“在美国,如果不是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可以去学习,那样的孤单寂寞,有时足以让我们倒下。”然而,很多东西,却是怎么学习也学不来的,比如跟随他们几十年的传统没法一下子抛弃,很多新东西就没法接受。这一点,在教育孩子时尤其明显。
年轻的父母学到不少西方的育儿观念,从小孩子独立吃、独立睡,到在地上爬,纸尿裤穿到三岁。可是,老人们无法接受。如果孩子不吃饭,就让他饿肚子?哭的时候,怎么可以不去抱?他们在孩子出生不久就开始把尿,就算孩子还没那个意识,但是至少不会包成红屁股啊!最后,经过来来回回的较量,双方都会做出一些让步,但很多老人说:“如果在国内,我早就走人了!”人在美国没办法,想想子女,他们也不容易。
走出一片天
随着孙辈们慢慢长大,上幼儿园、小学了,老人们就一下子空闲下来,天伦之乐也很快随之消失,他们的生活中就鲜有欢声笑语了。因为,孩子一旦上了小学,很快就是一口流利的英语,回家也很难蹦出几个中文词,和老人们的交流几乎为零。
这时,很多老人,开始走出家门,去寻找属于他们的另一片天空。其中,工作是他们最热衷的事,一方面,足以打发无聊时光,另一方面,不菲的收入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老谢的孙子一上学,他就在中国超市找了一个搬运工的工作,每天工作10小时,上货下货,尽管很辛苦,但是每个月都有1000多美金的入账,这换成人民币,确实是一笔不小的钱。老谢说:“趁身子骨还好,多赚点钱,给子女们减轻一点负担。”
老林退休前是幼儿园老师,她后来找了一份保姆的工作,把一个孩子从8个月一直带到3岁半。孩子的父母特别感激,老林不仅把孩子照顾得很好,而且给他做了非常好的中文启蒙。老林也很开心,她之前总觉得,孙女上学后,她在家就成了没用的人,但是,当她可以自己赚钱了,可以用自己的钱给家里买食物,给孙女买学习用品、玩具,她觉得腰杆也挺直了。
事实上,大多数子女并不赞成父母出去工作,也不会嫌弃他们在家没事可做。他们更希望父母能出去参加一些老年人活动,能过着轻松舒适的晚年生活。他们有的给父母在附近租了一块地,让父母们在美国当上了农民,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让父母开心,还能给家里提供绿色蔬菜。有的让父母上老年大学,去中国人办的老人活动中心,去参加社交活动,结交朋友。
无论怎样,让远离故土的父母们在美国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两代人的共同目标,只是,对很多老人来讲,他乡再美丽,也不是故乡。老王说,他将来要死在中国。
责编 /王迅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