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对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影响

来源 :北方音乐·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dar14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歌剧是集文学、诗歌、音乐、戏剧、舞蹈、舞台美学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综合实力。歌剧自20世纪初传入我国,百余年来,中国歌剧一方面主动学习外国经典歌剧在音乐创作、声乐训练等方面的经验和科学方法,不断提高歌剧创作的艺术质量,同时坚持从中国民歌、戏曲等传统艺术中汲取养分,形成了一种既具有西洋歌剧特征又富含民族个性的中国流派。中国民族歌剧的繁荣发展必然促进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也会促进歌剧事业的兴旺,对中国声乐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民族歌剧;融合发展;声乐艺术
  歌剧是一门集文学、诗歌、音乐、戏剧、舞蹈、舞台美学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后逐渐流行于欧洲各地。中国民族歌剧作为我国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领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近一个世纪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受欧洲歌剧影响,在吸收、继承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又受到我国各民族、各地区音乐文化的熏陶,发展中国民族歌剧是广大音乐人不断努力的目标。歌剧的戏剧冲突,人物内心的情感矛盾发展都是通过歌唱表现出来的,歌剧艺术的发展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歌剧自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诞生以来,成为中国文艺舞台上众多艺术表演形式中的一元。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广泛传唱拉开了传统民族声乐向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帷幕。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延安为中心的广大农村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歌搜集、改编、创作和演出活动。《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作品的演出,开创了不同于传统民族声乐演唱的先河。民族风格的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是中国歌剧创作史上的里程碑,是中西音乐在继承和借鉴上的第一次最具艺术成就的作品,深深的影响着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开创了中国歌剧发展的新阶段。中国歌剧在发展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鲜明地反映出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审美风貌。《白毛女》新歌剧的诞生不仅繁荣了当时的民族声乐艺术和中国歌剧创作,同时还滋润和培养了一大批民族声乐艺术家,王昆、李波、孟于、唐荣枚、郭兰英等。他们充满民族韵味的歌声,其演唱艺术及表演艺术是构筑在中国传统曲艺、戏曲、民歌的基础之上,将“西洋唱法”中较好的腹式呼吸方法保留下来,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传统民间唱法并将传统戏曲唱腔的精髓结合其中,初步形成了一种适合表现当时民族歌剧的“戏歌综合唱法”。这种唱法既保持了传统民歌的亲切、自然,又具有了戏曲的韵腔、韵味,唱段表现的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将“戏歌综合唱法”推向了更加完善的艺术层面,是我国歌剧演唱艺术家们在歌剧演唱道路上大胆探索和艺术实践的结果。为当时的民族唱法演唱中国歌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且她们的艺术经验对中国歌剧表演艺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歌剧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歌剧经过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从激烈的“土洋之争”、相互对立、相互排斥走向“洋为中用”、“土洋结合”,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在吸收戏曲表演精华和西方歌剧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了本土化的原则,形成了以民族唱法为中心、在唱与表中寻求平衡,继承和发展《白毛女》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歌剧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新的探索。在音乐创作中,对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乐队等音乐的写作进行了颇有成就的探索。声乐演唱越来越多地吸取西方传统歌剧的技巧和方法,同时继承和吸收丰富的民族音乐营养,在探索作品民族化风格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进。积极开拓题材、内容、表现形式,使创作的作品民族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民族歌剧在此后的创演中坚持了民族导向性的不懈探求,是中国歌剧发展的辉煌时期。经历了《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窦娥冤》《草原之歌》、《槐荫记》、《春雷》、《红霞》、《红云崖》、《红珊瑚》、《嘎达梅林》、《望夫云》、《阿伊古丽》、《洪湖赤卫队》和《江姐》等一大批歌剧新作。还引进了《茶花女》、《奥涅金》、《蝴蝶夫人》等欧洲经典歌剧,使五六年代的中国的歌剧舞台十分繁荣。歌剧演员在不同程度上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外声乐艺术的先进经验,继承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中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民族声乐方面卓有成就的歌唱家。乔佩娟、郭兰英、王玉珍、万馥香、方晓天、蒋晓军、蔡培莹、张权、任桂珍等先后出现,他们的演唱是建立在传统民族民间唱法的基础上,借鉴和运用西洋美声唱法中的共鸣、呼吸和声区理论等方面进行中西结合的新探索,已经具备了表现高难度歌剧作品的能力。声区上下协调统一,喉咙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高音演唱变得比较方便、轻盈、自如并保持了浓郁的民族风格、民族的音质、音色,以行腔韵味为特长,依字行腔,自如清脆婉转、优美甜润,吐字清晰,并与形体表演浑然一体的声、情、字腔相映生辉的综合演唱艺术。充分发挥歌唱者的艺术才能,利用演唱技巧,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特征方面都有突破性的提高。表演深情细腻、演唱声情并茂,十分讲究带着美感去合理地发挥声音的质感,善于运用声音的强弱、音色的明暗对比来营造戏剧性效果,跌宕起伏,富于激情,力求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在不断探索演唱中逐渐形成了符合本民族发声规律的歌唱方法,博采众长,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经验,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特有的演唱艺术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这一时期的许多艺术家在改革开放以后都成为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表演艺术家,致力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教学体系,培养了不少具有较高水平的声乐人才,并在声乐理论研究和声乐教材建设上多有建树,在寻求实践声乐民族化的途径中,培养出一大批活跃在中外舞台上的杰出歌唱家。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民族歌剧从文化大革命的低谷中逐步走了出来,开始了复苏的进程。歌剧创作人员压抑已久的创造性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被激发了起来。同时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涌人中国,民族歌剧艺术家们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对中国歌剧创作的繁荣和昌盛,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开拓。中国歌剧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一批优秀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好歌剧不断出世,一批优秀的歌剧创作者、表演艺术家也随之脱颖而出。在歌剧创作方面的美学观念、陈述原则、结构形态、艺术语言的表现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在表演艺术方面的歌剧声乐形象化、歌剧表演的角色创造、歌剧演唱技巧与情感、音乐与语言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创作出了一系列融抒情性与戏剧性为一体的咏叹调、宣叙调、浪漫曲、重唱、合唱等,要求演员要具备高超的演唱技巧和表现能力,以音乐细腻刻画人物心理及挖掘音乐表现力方面,作了开拓性的尝试。先后有《伤逝》、《原野》、《仰天长啸》、《阿里郎》、《芳草心》、《归去来》等;到了九十年代以后,又有《马可波罗》、《安重根》、《屈原》、《楚霸王》、《孙武》、《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张骞》、《苍原》、《木兰诗篇》、《悲怆的黎明》、《雷雨》、《八女投江》、《运河谣》、《司马迁》、《赌命》、《白蛇传》、《咏?别》、《狂人日记》、《夜宴》、《秦始皇》等作品,这些歌剧作品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歌剧综合美的高层次方面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在探索以西洋大歌剧手法深入中国戏曲音乐和中华文化精髓方面进行大胆尝试,通过表演者的演唱技能来塑造人物形象,带动故事情节发展,吸引观众视觉。对歌剧表演者除了具有扎实的演唱功底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表演技能,用形体动作配合演唱的效果。由于歌剧剧情的多样化,从而演唱风格也丰富多彩,演唱者能博采众长、传承创新,注重发挥人声丰富的表现力,注重人物个性和情感状态的抒发,善于运用歌唱的技能技巧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演唱风格。这种风格主要体现在以抒情、戏剧性为主的唱段中,在真切情感的基础上,用纯净明亮的音色、通畅、舒展、松弛、优美的声音,口齿清晰的咬字、婉转的行腔音韵来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演唱发声技巧,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有传统的西洋美声唱法也有民族风格浓郁的民族唱法。民族歌剧中的大量唱腔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成熟发挥了巨大作用,解决了以往民歌演唱中许多技术性难题,声区统一、气息悠长,音域宽广、色彩丰富、表现力更强,对中国声乐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声乐艺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全面繁荣。一大批杰出的歌唱家先后崛起于歌坛,殷秀梅、王静、万山红、廖昌永、王莉、幺红、魏松、傅海静、戴玉强、杨洪基、吴碧霞、王秀芬、彭丽媛等。他们吸取美声唱法的科学演唱方法,但又不失民族音乐风格,把握了中西歌唱方法的共性和各自的精髓,做到了声音通畅、舒展、省力、耐久、优美而富于丰富多彩的音色和音量的变化,语言生动、清晰,演唱富于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把人物塑造得鲜活而富有戏剧性,为歌剧综合美的艺术创造,展现了演唱方面的独特魅力。
  歌唱艺术的不断提高给歌剧创作者们提供了更大的歌唱艺术创作空间,可以更自由地用音乐抒发激情。歌剧的发展与歌唱技巧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的歌剧对歌唱技术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每个时期的歌剧也必然受到歌唱方法的制约,因而产生不同的要求和衡量标准。从歌剧《白毛女》开始,出现了王昆、郭兰英、王玉珍、万馥香、任桂珍、殷秀梅、廖昌永、王莉、幺红、魏松、傅海静、万山红、戴玉强、杨洪基、吴碧霞、王秀芬、彭丽媛等几代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家,他们声乐演唱艺术的变化几乎就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成长过程。艺术家们的演唱技巧日臻成熟,在彰显民族神韵的同时,进行了中西融合的现代民族唱法的开拓尝试,从朴素的歌唱状态到如今比较丰富的,多元的歌唱之路,中国民族声乐经历了一条清晰的发展道路。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唱在传统的继承中,走上了一条更为科学化、民族化、艺术化的发展道路。民族歌剧中的许多经典唱段不仅成为优秀的声乐作品,而且还是声乐表演艺术家们取之不尽的演唱曲目,也是声乐教学曲目建设的主要教材来源。因此,民族歌剧歌剧事业的发展,推动国内了声乐教学和演唱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
  民族歌剧在演唱上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了民族声乐艺术,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发展提高为民族歌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必然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民族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势必给民族歌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民族歌剧吸收了许许多多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艺术,为我们民族声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民族歌剧已经在现代中国音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但民族歌剧还需要不断发展,不断探索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色、完善民族歌剧的艺术体系。面对当今全球多元文化的挑战,中国歌剧只有兼收并蓄才能不断创新发展,从而推动中国声乐艺术走向世界。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经过几代音乐工作者的不断实践与探索,逐步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发展特征。文章结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进程,从时代性特征、多元化特征及科学性特征三个方面探讨了当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特征。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中国;发展特征  民族声乐作为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经历诗经、楚词、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戏曲等各个历史时期的
【摘 要】堰塞湖是一种具有潜在危害的自然地质现象,近年来由于堰塞湖治理不当造成的地质灾害仍较为频繁。随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云平台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监测各种资源状况及生产过程。文章以云平台为基础,云控智能终端装置为核心,介绍了一套由多个计算机终端控制的系统,可以远程自动控制或操作异地的单机设备与设备群,也可以由多部手机进行操作控制,以便随时随地监控堰塞湖的水位信息,通过云平台随时调取该地的监测数
目的分析急诊科脑卒中患者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的价值,观察应用预见性护理后的抢救效果。方法方便选择该院急诊科2013年5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36例,随机抽取68作
主要介绍了在原SS3改进型机车基础上,结合大修进行固定重联改造后形成的新型SS3C重载货运机车的车体部分改造.满足了客户使用的要求。
文章采用在问卷星创建调查问卷的方法开展了关于高校学生MOOC学习行为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MOOC在高校学生中应用不够普遍,但发展趋势良好;在线、免费、优质等M(X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验式音乐欣赏教学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得到不断推广及应用,并在革新教学理念以及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等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本文就大学音乐中体验式音乐欣赏教学的应用进行全面分析和探究,并提出若干参考性教学对策,以此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全面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验式音乐欣赏教学;大学音乐;应用分析  随着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对大学音乐教
【摘 要】采用ICP-AES光谱法测定合金中的镍元素含量,经过一系列试验,建立了一套分析方法,镍元素的测定范围为0.5%~20%。与重量法相比,该方法不会降低测试准确度和精密度,并且具有操作简单、高效和环境友好的特点。  【关键词】ICP-AES光谱法;操作简单;高效  【中图分类号】TG11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5-0144-03  0 引言  
【摘要】重唱是声乐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现在音乐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中被更多的专家学者所认可并愈发重视。本文通过重唱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现状、重唱在高师声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和重唱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总结出重唱进入高师声乐教学的必要性和高师声乐改革的可行性。  【关键词】重唱;高师;声乐教学;重要性  一、重唱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现状  重唱是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