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虽不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但它却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学语文,不仅是学字词,更主要的是学习语言。语言有很多反映的是现实生活场景,学习语言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描述生活场景。教材插图往往是根据课文所反映的生活场景描绘出来的,直观形象地表达了课文的内容,它和课文相辅相成。教材的这种编排方便了教者和学者通过图文的反复对照,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因此,教师要重视这些插图,利用这些插图,充分发挥教材插图的作用,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材中配有大量形式多樣,色彩丰富,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植物等插图,这样的编排是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心理的特点精心设计的。这些插图不仅会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图文的比对,逐步学会点观察的内容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如教学《风筝》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仔细看看插图,说说风筝是怎样做的,孩子们是怎样放风筝的,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然后再指导学生细读课文,对照插图,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这样通过对图的观察,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生活实际场景的观察能力。
二、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差,遇到有些难理解的字词,一时讲不清楚,可以借助插图来解决。如古诗《舟过安仁》中有一句是:“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学生对于“使风”一词一时难于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看插图,想象一下两个小童在风中打着伞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作者描写的是怎样一种生活场景,从而理解 “使风”一词的含意。学生借助插图,想象事件发生的实际过程和人物的完整动作以及心理活动,把文章描写的事件发生时的氛围和情景烘托了出来。又如,《桥》一课的插图上只画着老汉像只豹子似的冲上前,揪住一个小伙子的动作。教师在指导学生看图时,可以让学生揣摩老汉抓这个小伙子的心理,他会说些什么,小伙子会说些什么,小伙子会怎么去做。这样抓住画面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
三、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有很多的学生在写作文时条理不够清晰,甚至无话可说。教师在教一些课文时,可以先指导学生看图,然后再学习课文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在教授新课前,教师先让学生看着插图说一说图中的内容,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尽量说出图中的内容来,并且在说的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表达。如在教学《草原》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插图,然后让学生说说插图的内容。学生的叙述顺序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有的是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有的是按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有的是按从近到远的顺序,有的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有的还可能是杂乱无章的。当学生叙述过后,教师让学生讨论一下,以哪种顺序叙述最好,然后再指学生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比较一下自己想的顺序与课文的有什么不同。这样不仅能训练学生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更能使学生学到作者的写作方法,与作者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利用插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材插图,有很多是该篇课文的重点或难点内容的具体形象的再现,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时机充分利用插图,就会很容易突出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例如,《颐和园》一课主要讲了颐和园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三处的美丽景色。虽然课文的语句描写得很生动、很形象、很逼真,但没有去过颐和园的学生在脑海里仍难以想象出那秀丽、迷人的景色。若先让学生观察直观形象的插图,再对照课文的描写,就能使这三处富有特点的美丽景色清晰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五、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要求学生背诵。由于学生的识记能力有一定的差异,部分学生在背诵课文时有一定的困难,每当要求背诵时,就表现出畏难情绪。如课文《卢沟桥的狮子》中有一段课文是描写狮子形态的,要求学生背诵。由于狮子的形态一共有五种,学生背诵时很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这时教师如果引导学生采取图文对照的方法进行背诵,效果就会非常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背诵,还可以让学生参照插图中狮子的形态上台进行表演,要台下的学生对照表演进行背诵。这样背诵后,如果检查一下就会发现平时背诵能力差的同学,也会背得很好。
其时,学生识记能力不同,也和他们的识记方法有关。如果调查一下识记能力较强的学生,就会发现这些学生有很多是结合插图或者想象,采取形象记忆的方法背下来的。
不过教材中的插图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有的课文插图还需要教师作适当的补充,甚至有的课文插图还有点小错误,需要教师改正。如古诗《村居》中的插图就有一点错误。古诗中有句是“拂堤杨柳醉春烟”,画者根据“杨柳”二字在图的近处画上了杨树和柳树。其实,此句中的“杨柳”二字不是指杨树和柳树,只指柳树,这样才和“拂堤”二字的意义相吻合。教师如不加以纠正,即使古诗的意义讲得再明确,学生也会因为图上有杨树和柳树而误解“杨柳”一词的意思,从而影响对整句古诗意的理解。因此要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教师还得在语文的修养上下工夫,这样才能更为合理、准确地利用插图,提高教学效率。
(责编 张翼翔)
一、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材中配有大量形式多樣,色彩丰富,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植物等插图,这样的编排是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心理的特点精心设计的。这些插图不仅会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图文的比对,逐步学会点观察的内容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如教学《风筝》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仔细看看插图,说说风筝是怎样做的,孩子们是怎样放风筝的,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然后再指导学生细读课文,对照插图,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这样通过对图的观察,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生活实际场景的观察能力。
二、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差,遇到有些难理解的字词,一时讲不清楚,可以借助插图来解决。如古诗《舟过安仁》中有一句是:“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学生对于“使风”一词一时难于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看插图,想象一下两个小童在风中打着伞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作者描写的是怎样一种生活场景,从而理解 “使风”一词的含意。学生借助插图,想象事件发生的实际过程和人物的完整动作以及心理活动,把文章描写的事件发生时的氛围和情景烘托了出来。又如,《桥》一课的插图上只画着老汉像只豹子似的冲上前,揪住一个小伙子的动作。教师在指导学生看图时,可以让学生揣摩老汉抓这个小伙子的心理,他会说些什么,小伙子会说些什么,小伙子会怎么去做。这样抓住画面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
三、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有很多的学生在写作文时条理不够清晰,甚至无话可说。教师在教一些课文时,可以先指导学生看图,然后再学习课文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在教授新课前,教师先让学生看着插图说一说图中的内容,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尽量说出图中的内容来,并且在说的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表达。如在教学《草原》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插图,然后让学生说说插图的内容。学生的叙述顺序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有的是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有的是按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有的是按从近到远的顺序,有的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有的还可能是杂乱无章的。当学生叙述过后,教师让学生讨论一下,以哪种顺序叙述最好,然后再指学生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比较一下自己想的顺序与课文的有什么不同。这样不仅能训练学生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更能使学生学到作者的写作方法,与作者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利用插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材插图,有很多是该篇课文的重点或难点内容的具体形象的再现,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时机充分利用插图,就会很容易突出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例如,《颐和园》一课主要讲了颐和园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三处的美丽景色。虽然课文的语句描写得很生动、很形象、很逼真,但没有去过颐和园的学生在脑海里仍难以想象出那秀丽、迷人的景色。若先让学生观察直观形象的插图,再对照课文的描写,就能使这三处富有特点的美丽景色清晰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五、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要求学生背诵。由于学生的识记能力有一定的差异,部分学生在背诵课文时有一定的困难,每当要求背诵时,就表现出畏难情绪。如课文《卢沟桥的狮子》中有一段课文是描写狮子形态的,要求学生背诵。由于狮子的形态一共有五种,学生背诵时很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这时教师如果引导学生采取图文对照的方法进行背诵,效果就会非常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背诵,还可以让学生参照插图中狮子的形态上台进行表演,要台下的学生对照表演进行背诵。这样背诵后,如果检查一下就会发现平时背诵能力差的同学,也会背得很好。
其时,学生识记能力不同,也和他们的识记方法有关。如果调查一下识记能力较强的学生,就会发现这些学生有很多是结合插图或者想象,采取形象记忆的方法背下来的。
不过教材中的插图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有的课文插图还需要教师作适当的补充,甚至有的课文插图还有点小错误,需要教师改正。如古诗《村居》中的插图就有一点错误。古诗中有句是“拂堤杨柳醉春烟”,画者根据“杨柳”二字在图的近处画上了杨树和柳树。其实,此句中的“杨柳”二字不是指杨树和柳树,只指柳树,这样才和“拂堤”二字的意义相吻合。教师如不加以纠正,即使古诗的意义讲得再明确,学生也会因为图上有杨树和柳树而误解“杨柳”一词的意思,从而影响对整句古诗意的理解。因此要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教师还得在语文的修养上下工夫,这样才能更为合理、准确地利用插图,提高教学效率。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