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离市民有多远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ajxha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民到市民,仅一字之差,曾是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而今,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原本两者之间的差距逐渐淡化,距离不断拉近。应以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教育和社会保障为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就地市民化。
  关键词:农民;就地市民化;丁伙镇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034-02
  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农民也不例外,在每一个农民心里头都有一个城市梦。告别原始的村落,走进新式的社区,住上整齐划一的商品房,是近代以来广大农民的不懈追求。经济在发展,社会管理模式在创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在加快,逐渐淡化了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差别。如今的农民也同城里人一样享有诸多的政策优惠,因而,他们觉得当农民其实也挺好。基于中国的国情,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无需进城,就地市民化,成为一种可预想的方案。
  一、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丁伙镇正由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
  随着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村伟大实践活动的日益深入,农民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在江苏南部,部分农民生活水平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城镇居民的水平。即使在江苏中部地区,农民就地市民化的进程也在加快推进。借着暑期社会实践,调查组对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伙镇农民生活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该镇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变小。
  扬州市江都区丁伙镇位于江都区中西部,是扬州市的近郊镇,坐火车到扬州车站仅半个小时。毗邻南京、上海,坐客车到达南京是1个小时,到上海是2个小时。与苏南实现了零距离对接,通过长江大桥、沿江高等级公路和国道,直通苏南。可以到南京、上海和泰州坐飞机,飞机通往全国各地。丁伙镇面积80.13平方公里,辖两个社区和16个行政村,人口5.01万人,集镇常住人口2万余人。
  在市场经济大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丁伙镇利用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接受上海、南京和扬州的城市辐射,主动融入长三角地区快速发展中,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加速转型。丁伙镇的发展模式已然不再是传统的农耕经济,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在机电、化工、环保、建材机械等方面拥有着独特的优势。规模企业30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5家,镇工业园区面积5平方公里,各项基础设施完善,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第三批乡镇企业示范园区”、“全国科技园区”。
  工业文明推动了城镇化,城镇化进程成效显著。丁伙镇的花木在全国享有盛名,是扬州乃至整个苏中地区有名的“花木名镇”,已成为江苏地区最大的绿化苗木生产基地之一。丁伙镇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乡镇,高度重视社会服务的提供,秉承“服务大家”的理念,这里的社会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拥有一座15 000平方米的休闲娱乐广场,是省政府命名的“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省新型示范小城镇”、“省30家重点中心镇联系乡镇之一”、“省发展乡镇企业先进镇”、“省花木之乡”、“省文明镇”。丁伙镇这个既有现代气息、花木特色,又有水乡风韵的现代化城镇,已成为苏中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2]。
  二、扬州市江都区丁伙镇农民现代生活现状和制约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丁伙镇的村容村貌和生活质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逐渐缩短了与城市之间的距离。
  1.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在丁伙镇,现代发展观念已经根植于丁伙镇村民的内心、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譬如经济快速发展观念、日常生活习惯文明观念、和谐政治观念、子女教育观念等等,这些现代化的思想观念不断普及,正深深影响村民行为。特别是经济发展观念的牢固树立,对丁伙镇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位叫李桂兰花老奶奶是这样描述着以往大家的态度,“有的吃有的住,这样就挺好的”。但是现在不同了,丁伙镇早已摆脱了原来那种“安于现状”的生活方式,过去那种“自扫门前雪”、小富即安的观念俨然已经与丁伙镇经济社会的发展格格不入,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正成为青年农民新的梦想。正因这样,越来越多乡镇企业在这片土地上崛起。
  2.农村的交通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丁伙镇临近京沪高速、启扬高速,本身地理位置不错。据当地一位农民伯伯回忆,20世纪90年代初,丁伙镇乡村以泥土路为主,步行几乎成为了绝大多数农民出行的唯一选择。每到下雨天,行人都会陷在泥淖中,在泥浆中蜗行。而如今,路况得到彻底的改善,马路平均有3米宽。路况改善,带动了新式交通工具走进农村,电瓶车、摩托车、小轿车、客车等等,在丁伙镇已不再罕见。倘若交通能够更加便利,定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前来投资,增加村民收入。
  3.农村的通讯工具有了快速的发展。在丁伙镇,人手至少一部手机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固定电话安装率达到60%。随着手机、固定电话的普及,村民们之间和外界加强了交流。拥有相对完善工业体系的丁伙镇,每天都有大量的客户需要洽谈,这时,手机、固定电话的作用可见一斑。拥有大量花木种植基地的丁伙镇,倘若没有现代通讯工具,就没有广大的市场,这将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总之,丁伙镇的发展离不开这些通讯工具的支持,丁伙镇通讯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使得村民们离城市梦越来越近。
  4.农村的家用电器普及做到了全覆盖。财政补贴家电下乡政策的贯彻实施,使得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政策激活了农民对诸如彩电、空调、冰箱之类家电的购买能力。在此次调查中,我们所走访的数十户农民家中,彩电的普及率是100%,这里基本上接通的是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还没安装,还有少部分农户通过卫星接收信号。在农村信息消费中,彩电的地位不言而喻,农民主要通过它来了解国家重大政策的实施。空调、冰箱等家电的普及率差不多为35%,略低,不过其增长趋势还是可观的。
  5.农村工业化体系初步形成。通过调查走访发现,丁伙镇已基本形成了机电、化工、环保、建材机械等四大产业优势,并且有了自己的工业园区。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农民就地市民化有了现实的可能性。这样的话,很多村民无需外出务工,可以在镇上工作,天天回家,和市民一样。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可能因为是花木名镇的关系吧,这里特别注重工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和谐,保护生态环境。   6.农民在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与市民还有较大的差距。在走访中发现,目前来看,最大的问题应该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比较低,文化水平比较低,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于初中,不少年长的农民文化程度只有小学,高中及以上的劳动力微乎其微。由于农民知识水平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也不完善。虽说如今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在不断地加速,但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农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远远低于市民。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缩小农民与市民差距的对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注定要是一个历史性的变迁,是一场深刻的沧桑巨变,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综合分析认为,缩小村民和市民之间的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增加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力度。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缩小村民和市民差距的根本出路。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的硬件设施,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水平;要推广农民的职业教育,做好科技下乡工作,培养农民新的经营理念和市场意识;要提高村民的科技文化水平,用科技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效益。
  2.充实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科学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正确界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增加农村医疗室药品品种。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正确规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和缴纳方式,切实做好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及保值增值工作。
  3.实现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公平化。当前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在享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上的不平等。因此,缩小村民和市民之间差距,可以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里拿出一部分用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持续不断地投入,彻底改变农村电信、供电、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远落后于城市的局面。
  4.大力发展农村信息消费。首先要在农村贯彻实施“宽带中国”战略,进一步加快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这是实现农村信息消费增长的基础。其次需要不断丰富信息产品和信息消费内容。要面对农村的市场,开发适合农民使用的产品,开发出一系列实用的客户终端,便民和利民。最后要构建安全可信的农村信息消费环境。当下,信息欺诈屡见不鲜,动摇了农村部分群众对信息消费的信心,因而,在农村建立良好道德信息监督机制迫在眉睫。
  如今,社会上将“80后”、“90后”的农民工统称为新生代农民工,这些人远离农村,对农村的感情不是很深,与此同时,又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这些人往往会陷入对生活的迷茫。静下心来想想,倘若农村有足够的工作岗位,不错的薪酬,他们可能更愿意留下来,作为新生代的农民,相信他们可以把农村建设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刘吉双.区域开发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律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2.
  [2] 根据http://baike.baidu.com/link?url和2013年8月实际调查整理.
  [责任编辑 吴高君]
  收稿日期:2013-06-1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就地市民化指标评价分析”(12YJA840017);盐城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严巧云(1993-),女,江苏盐城人,本科,从事社会学研究;王亚群(1990-),女,云南昆山人,本科,从事经济学研究;郑华莲(1991-),女,江苏盐城人,本科,从事经济学研究;通讯作者:刘吉双(1967-),男,吉林通化人,研究员,博士,从事农业经济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西部分布着大量资源富集、极具发展潜力的贫困县,城乡二元结构的突破是这些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兰坪是一个矿业经济发达,高山特色农业资源也特别丰富,具有农业产业培植基础的县。这些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首先要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拉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其次,充分挖掘高原特色农业潜力,推动农村发展;第三,培育旅游产业。  关键词:西部;贫困县;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 要:非洲的沙漠是西瓜的原产地,在中国的汉代时期经“丝绸之路”传入,那时就已经开始广泛地种植了。北京大兴县庞各庄的西瓜是著名的防暑果品,源起于金代,成为贡品是在明清时期。现在,北京的西瓜种植区遍布京郊各区县,但远近闻名的叫得响的品牌还是大兴庞各庄的西瓜。今天的人们依然青睐庞各庄的西瓜,只是在吃西瓜时,除去要体验嘴上的淋漓畅快外,又要能品味出西瓜的文化。为了满足人们日益高涨的休闲农业的需求,在郊区
期刊
摘 要: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教育对社会结构起到了社会地位生产机制功能,从而自获性因素在地位获得中作用更为显著;冲突理论认为,教育对社会结构起到社会地位再生产机制的功能,而先赋性因素起到了更大的作用。对于黑龙江省三所高校学生的实证研究表明,学生的工作经历、担任学生干部经历等自获性因素以及父亲职业、父亲经济地位、父亲教育程度等先赋性因素对学生的职业地位获得都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职业地位;自获因素;
期刊
摘 要:有效实施中高职衔接,充分发挥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蓄水池的作用,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才能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旅游业日益增长的中高级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课程体系;衔接;职业;立交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266-02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3年工作要点中谈到推动中高职衔接
期刊
摘 要:海岛旅游开发是海洋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中国拥有丰富的海岛旅游资源,但开发水平不一。蜈支洲作为海南具有代表性的海岛型旅游景区,已经呈现出海岛旅游综合体融合发展的成功之处。总结蜈支洲海岛旅游综合体融合发展的经验启示,并就其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有助于中国其他地区的海岛旅游加以借鉴,并推动中国海洋旅游有序良性发展。  关键词:海岛旅游;综合体;融合发展;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590 文
期刊
摘 要:旅游实验室是旅游实践环节的有力保障,实验项目的选取和设置对实验效果至关重要。江汉大学旅游实验室虽然起步早,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环境、设施基本没有太大的改善,实验项目也没有太多创新,实验室经营管理也是一大问题,在选取和设置实验项目时验证性的实验项目所占比重比较大,而设计性与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所占较小,这样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旅游实验室;普通高校;实验
期刊
摘 要:在新婚姻法施行的背景下,探讨在中国司法实践中仍有争议的三个特殊财产的归属问题,分别是:夫妻一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获得的知识产权中尚未取得的收益的归属、婚前个人财产婚后产生的孳息或增值收益的归属、婚前贷款房的归属问题。评析《婚姻法解释三》对这三类问题的相关规定,是否有其进步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探讨如何完善中国法定夫妻财产范围的界定。  关键词:夫妻财产制;法定夫妻共同财产;个人财产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迪庆是世界级自然、文化遗产和旅游胜地,是世人向往的香格里拉。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业,丰富和提升了迪庆旅游的文化内涵。研究分析迪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特征、存在问题,对迪庆文化资源如何实现与旅游业的进一步有效对接和可持续发展做了一定探索。  关键词:迪庆;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228-03  云南藏族主要
期刊
摘 要:对行政自由裁量的合理性进行司法审查早在16世纪就已开始,到20世纪初发展为相当成熟的程度,而在中国现行的司法审查制度中,对行政自由裁量的合理性审查还处于起步阶段,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不充分,很有必要对此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行政自由裁量权;司法规制;合理性审查原则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304-02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实现
期刊
摘 要: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可采资源的逐步耗竭,急需转型。生产性服务业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促进三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者相辅相成,促进了资源型城市加快转型。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05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