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讯信息:吴建明,1987年8月,男,汉,河南周口人,现就职于农行周口分行,企业员工,中级经济师,本科。研究方向:经济金融。
摘 要:“十四五”规划建议在金融领域提出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在经济领域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本文对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银行业;实体企业;发展现状
一、银行业支持实体企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效
(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近年来,我国为缓解金融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主要包括遏制金融资金“脱实向虚”趋势、鼓励金融业扶持小微企业和农业、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及推动政策性金融助力经济发展。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单是简单地增加机构、增加贷款、增加产品,而是以资源配置方式进行调整,逐步形成了分工合理、相互补充、功能完整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金融配置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提升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1]。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从贷款服务规模和贷款渠道等方面着手,为不同的实体企业提供差异性服务。
(二)银行业服务机制不断完善
中国银监会等11部委于2017年5月联合印发了《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要求商业银行,聚焦小微企业、“三农”、创业创新群体和脱贫攻坚等领域,加速构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各银行业机构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建立专业化服务体系,以此积极支持实体企业,为实体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1.设立专营机构
各家银行为进一步落实中央和监管部门号召,普遍在银行内部设立专营机构,如普惠金融事业部、三农金融事业部等机构,专门服务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三农事业等。
2.进行专门考核
为进一步激发服务实体经济积极性,部分银行在对下级进行绩效考核中,单列“三农”、普惠等板块,进行单独考核,与主体业务区分开来。
3.实施资源倾斜
信贷资源配置方面,设置独立的信贷计划。费用资源配置方面,综合人员规模与结构、业务发展阶段以及经营目标实现等因素,确定工资费用总额。人力配置方面,大力向县域、普惠、“三农”等重点领域倾斜,建立专职人才队伍,并根据业务规模、经营管理需要,定期进行动态调整。
(三)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
金融机构将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实体作为服务的重点,注重金融产品创新推广,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以支持“三农”为例,金融机构推出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创业贷款、农村住房改造贷款、特色养殖产业贷款等。同时,注重数字化技术在融资产品方面的运营,创新推出了一系列线上融资产品,比如农行面向广大农民朋友,创新推出了惠农e贷产品,免抵押、无担保、纯信用,全方位地为实体企业提供金融服务[1]。此外,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健全涉农中长期信贷投放的激励机制,围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统筹城乡发展、农业商品基地建设等重点领域,针对各类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信贷需求特点,创新了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为多元化的融资提供了便利。
二、银行业支持实体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环境方面存在问题
基础信用信息资源整合不足。地方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尚未与人民银行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完全打通,市场主体跨地区公共信用信息采集机制也未建立。社会信用没有形成合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在实施,且更多强调信用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价值,尚未充分挖掘信用对企业的实际作用,导致社会力量尤其是市场力量积极性不高,参与度较低。
(二)企业自身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抵押担保难度大
对于小微企业和“三农”来说,可抵押的资产少,可抵押的商品较少,金融机构为了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通常会选择性放贷,融资资金需求无法获得充分满足。
2.部分中心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真实性有待提高
部分中小实体企业为了更方便从银行业机构中获得贷款以及争取高额度贷款,会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修饰、美化,导致财务信息失真。金融机构一旦发现真实性不足,势必会谨慎放贷,直接影响实体企业的融资需求[2]。
(三)金融机构在金融支持中所存在的问题
基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仍较为薄弱,仍然面临着融资难等问题,主要是商业可持续发展与小微、三农等客户融资需求相矛盾,表现为金融服务特征与小微、三农等客户发展特征难以匹配、银行组织架构特征与小微、三农等客户融资特征难以匹配、银行经营管理考核政策与小微、三农等客户金融服务的激励机制难以匹配;融资贵面临的主要约束是商业追逐收益与小微、三农等客户信贷成本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信贷成本相对过高、复杂的银行市场竞争因素等。比如,大中型实体企业往往更会受到银行的信赖,信贷资金较为充裕,而小微实体企业以及农户贷款则会面临银行更审慎的审核、筛选[3]。
三、金融支持实体企业发展的措施
(一)坚持发挥政府领导作用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打造金融生态建设长效机制。
1.结合实体企业的发展需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健全财政、担保、税收、再担保等相关性政策。如调研市场情况、调查中小型企業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合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给予有效指导。对部分承担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机构,要加大扶持力度和监管力度,考虑执行财政性存款倾斜,对于一些有实力、发展市场大的实体企业要给予适当的税费减免[1]。建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保证金制度与考核评价制度,对金融机构进行考核评价。 2.加强与金融机构联动,共同完善政银企信息交流平台。发挥政府引领作用,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定期开展金融项目交流活动,及时帮助金融机构了解业务发展方向,以便机构合理发布融资需求。定期开展政银企座谈会和项目推介会,满足银企双方对信息的需求。
3.会计审计、国土、工商、房产等部门严格落实实体企业资产评估、抵押登记等工作,向实体企业提供更加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服务。
(二)强化企业自身建设
1. 务必保证财务信息规范化
一方面要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帮助财务工作人员进一步增强专业能力,确保员工素质过硬,以为财务信息规范化助力。如企业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活动;也可通过线上平台发布学习资料,通过激励机制鼓励工作人员主动进行学习;当然也可结合工作人员实情,针对部分专业素养不足的员工展开培训活动[1]。另一方面要做好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自觉接受银行机构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后续可以获得信贷支持。考虑到小微实体企业执行审计时会花费较多的成本,可引导区域内的审计单位对小微实体企业进行集中性的审计,减轻小微实体企业的负担。
2. 规范经营
实体企业的管理者综合素养,会直接影响和决定企业的发展,因而企业管理者要强化诚信经营的意识,对企业的主营业务管理给予高度的重视,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尤其是要防止资金流紧张问题的发生。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情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负责分析风险因素,并探究风险规避措施,确保更好地应对风险,保证企业正常开展经营活动。
(三)切实提升银行业金融服务水平
1. 积极调整信贷结构
金融机构应对实体企业投入更多的关注,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将更多的信贷资金应用在实体企业身上。主动完善实体企业的信贷考核机制,适当性地提升实体企业的贷款不良率容忍度[3]。全面考察企业的信贷资格,了解企业的经营业务,以及财务状况,确认是否可以放贷,降低信贷不良风险。
2.积极开拓新的金融服务方式
金融机构不仅要对实体企业给予更多的扶持,而且要从直接融资方面来着手,比如加大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宣传力度,协助有能力的个体企业去发行短期资券、集合债、中期票据等新型融资工具。
3.构建差异化服务格局
鼓励发展县域金融,坚持把发展县域金融与金融支持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坚持把普惠金融的重点放在县域下沉农村,努力形成优势互补、差异化的服务格局。一方面,引导大型银行将机构网点和服务向县域、农村地区延伸;另一方面,推动本土城商行下沉服务,在县(市)全部设立支行,实现县域全覆盖,使其成为县域金融的生力军[1]。同时,推动农村中小银行坚守定位、深耕当地,包括推动农合机构向下设立机构,扭转之前不少机构“脱草鞋换皮鞋”“离村进城”倾向,重回田间地头,深耕乡村。同时,推进村镇银行培育发展,构建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功能互补、分工协作的金融服务体系。
四、结束语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提高政治站位,清醒认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要做到统筹全局,协调管理,制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向实体企业提供更优质金融服务。政府、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要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构建发展合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参考文献:
[1]郭昱江.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J].投资与合作, 2020,355(06).
[2]王瑶,黄贤环.内部控制与实体企业金融化:治理效應抑或助推效应[J].财经科学, 2020,383(02):26-38.
[3]高明艺,张囝囡.浅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J].商业观察, 2020,65(01).
摘 要:“十四五”规划建议在金融领域提出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在经济领域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本文对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银行业;实体企业;发展现状
一、银行业支持实体企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效
(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近年来,我国为缓解金融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主要包括遏制金融资金“脱实向虚”趋势、鼓励金融业扶持小微企业和农业、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及推动政策性金融助力经济发展。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单是简单地增加机构、增加贷款、增加产品,而是以资源配置方式进行调整,逐步形成了分工合理、相互补充、功能完整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金融配置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提升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1]。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从贷款服务规模和贷款渠道等方面着手,为不同的实体企业提供差异性服务。
(二)银行业服务机制不断完善
中国银监会等11部委于2017年5月联合印发了《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要求商业银行,聚焦小微企业、“三农”、创业创新群体和脱贫攻坚等领域,加速构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各银行业机构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建立专业化服务体系,以此积极支持实体企业,为实体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1.设立专营机构
各家银行为进一步落实中央和监管部门号召,普遍在银行内部设立专营机构,如普惠金融事业部、三农金融事业部等机构,专门服务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三农事业等。
2.进行专门考核
为进一步激发服务实体经济积极性,部分银行在对下级进行绩效考核中,单列“三农”、普惠等板块,进行单独考核,与主体业务区分开来。
3.实施资源倾斜
信贷资源配置方面,设置独立的信贷计划。费用资源配置方面,综合人员规模与结构、业务发展阶段以及经营目标实现等因素,确定工资费用总额。人力配置方面,大力向县域、普惠、“三农”等重点领域倾斜,建立专职人才队伍,并根据业务规模、经营管理需要,定期进行动态调整。
(三)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
金融机构将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实体作为服务的重点,注重金融产品创新推广,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以支持“三农”为例,金融机构推出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创业贷款、农村住房改造贷款、特色养殖产业贷款等。同时,注重数字化技术在融资产品方面的运营,创新推出了一系列线上融资产品,比如农行面向广大农民朋友,创新推出了惠农e贷产品,免抵押、无担保、纯信用,全方位地为实体企业提供金融服务[1]。此外,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健全涉农中长期信贷投放的激励机制,围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统筹城乡发展、农业商品基地建设等重点领域,针对各类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信贷需求特点,创新了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为多元化的融资提供了便利。
二、银行业支持实体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环境方面存在问题
基础信用信息资源整合不足。地方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尚未与人民银行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完全打通,市场主体跨地区公共信用信息采集机制也未建立。社会信用没有形成合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在实施,且更多强调信用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价值,尚未充分挖掘信用对企业的实际作用,导致社会力量尤其是市场力量积极性不高,参与度较低。
(二)企业自身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抵押担保难度大
对于小微企业和“三农”来说,可抵押的资产少,可抵押的商品较少,金融机构为了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通常会选择性放贷,融资资金需求无法获得充分满足。
2.部分中心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真实性有待提高
部分中小实体企业为了更方便从银行业机构中获得贷款以及争取高额度贷款,会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修饰、美化,导致财务信息失真。金融机构一旦发现真实性不足,势必会谨慎放贷,直接影响实体企业的融资需求[2]。
(三)金融机构在金融支持中所存在的问题
基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仍较为薄弱,仍然面临着融资难等问题,主要是商业可持续发展与小微、三农等客户融资需求相矛盾,表现为金融服务特征与小微、三农等客户发展特征难以匹配、银行组织架构特征与小微、三农等客户融资特征难以匹配、银行经营管理考核政策与小微、三农等客户金融服务的激励机制难以匹配;融资贵面临的主要约束是商业追逐收益与小微、三农等客户信贷成本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信贷成本相对过高、复杂的银行市场竞争因素等。比如,大中型实体企业往往更会受到银行的信赖,信贷资金较为充裕,而小微实体企业以及农户贷款则会面临银行更审慎的审核、筛选[3]。
三、金融支持实体企业发展的措施
(一)坚持发挥政府领导作用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打造金融生态建设长效机制。
1.结合实体企业的发展需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健全财政、担保、税收、再担保等相关性政策。如调研市场情况、调查中小型企業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合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给予有效指导。对部分承担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机构,要加大扶持力度和监管力度,考虑执行财政性存款倾斜,对于一些有实力、发展市场大的实体企业要给予适当的税费减免[1]。建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保证金制度与考核评价制度,对金融机构进行考核评价。 2.加强与金融机构联动,共同完善政银企信息交流平台。发挥政府引领作用,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定期开展金融项目交流活动,及时帮助金融机构了解业务发展方向,以便机构合理发布融资需求。定期开展政银企座谈会和项目推介会,满足银企双方对信息的需求。
3.会计审计、国土、工商、房产等部门严格落实实体企业资产评估、抵押登记等工作,向实体企业提供更加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服务。
(二)强化企业自身建设
1. 务必保证财务信息规范化
一方面要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帮助财务工作人员进一步增强专业能力,确保员工素质过硬,以为财务信息规范化助力。如企业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活动;也可通过线上平台发布学习资料,通过激励机制鼓励工作人员主动进行学习;当然也可结合工作人员实情,针对部分专业素养不足的员工展开培训活动[1]。另一方面要做好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自觉接受银行机构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后续可以获得信贷支持。考虑到小微实体企业执行审计时会花费较多的成本,可引导区域内的审计单位对小微实体企业进行集中性的审计,减轻小微实体企业的负担。
2. 规范经营
实体企业的管理者综合素养,会直接影响和决定企业的发展,因而企业管理者要强化诚信经营的意识,对企业的主营业务管理给予高度的重视,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尤其是要防止资金流紧张问题的发生。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情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负责分析风险因素,并探究风险规避措施,确保更好地应对风险,保证企业正常开展经营活动。
(三)切实提升银行业金融服务水平
1. 积极调整信贷结构
金融机构应对实体企业投入更多的关注,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将更多的信贷资金应用在实体企业身上。主动完善实体企业的信贷考核机制,适当性地提升实体企业的贷款不良率容忍度[3]。全面考察企业的信贷资格,了解企业的经营业务,以及财务状况,确认是否可以放贷,降低信贷不良风险。
2.积极开拓新的金融服务方式
金融机构不仅要对实体企业给予更多的扶持,而且要从直接融资方面来着手,比如加大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宣传力度,协助有能力的个体企业去发行短期资券、集合债、中期票据等新型融资工具。
3.构建差异化服务格局
鼓励发展县域金融,坚持把发展县域金融与金融支持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坚持把普惠金融的重点放在县域下沉农村,努力形成优势互补、差异化的服务格局。一方面,引导大型银行将机构网点和服务向县域、农村地区延伸;另一方面,推动本土城商行下沉服务,在县(市)全部设立支行,实现县域全覆盖,使其成为县域金融的生力军[1]。同时,推动农村中小银行坚守定位、深耕当地,包括推动农合机构向下设立机构,扭转之前不少机构“脱草鞋换皮鞋”“离村进城”倾向,重回田间地头,深耕乡村。同时,推进村镇银行培育发展,构建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功能互补、分工协作的金融服务体系。
四、结束语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提高政治站位,清醒认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要做到统筹全局,协调管理,制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向实体企业提供更优质金融服务。政府、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要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构建发展合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参考文献:
[1]郭昱江.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J].投资与合作, 2020,355(06).
[2]王瑶,黄贤环.内部控制与实体企业金融化:治理效應抑或助推效应[J].财经科学, 2020,383(02):26-38.
[3]高明艺,张囝囡.浅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J].商业观察, 2020,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