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山若苑内的鼓山茶香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了一年的茶季时节,朋友打来电话邀约再去鼓山上的般若苑走走,因为时间对不上,我这次就没有和他们一同前往,但记忆的匣子却瞬间被打开,两年前走访般若苑的情景似乎历历在目。
  那也是四月份的一个晴天,和几个朋友相约从“勇敢者之路”一路攀登到山上的茶楼喝茶,鼓山上的茶楼有一面可以俯瞰整个福州,每次大汗淋漓地在此处喝上几泡香茶,那感觉真可谓逍遥似神仙。茶叙一半,一个朋友突然提议道:“你们知道鼓山上也有茶吗?听说般若苑这几天在做茶,有没有兴趣去逛逛?”在场的其他人都表示好奇,于是就一起往前往般若苑。
  古苑位于鼓山涌泉寺的东面,乃涌泉寺的下院,走了快一个小时的路程,我们便踏上了人流量较少的山径,在山影和树影交掩着的半途中,我们看到了一层层石头垒起来的阶梯茶园,整体都处于森林茂密环绕的环境中,茶园较为分散,有的处于密林遮荫的凹谷中,有的处于沿途的山坡上,垒石培土的架势颇似武夷山的传统茶园,土壤是黄壤略带砂砾的混合壤,环境各异的小茶园气候也颇有幽谷坑涧的感觉。
  带队的朋友说道,这茶园是不是很有“岩茶”范,人家自古就有半岩茶的叫法呢。原来,早在唐代时期,鼓山茶就同“方山露芽”、“武夷岩茶”被誉为名茶,列为贡茶。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经》,对唐代五十余种名茶进行介绍,就提到:“柏岩茶,又名半岩茶,产于福州鼓山。”为什么叫“半岩茶”,又称“柏岩茶”?近现代的解释大致为二:一、历史上茶园位于鼓山半山腰,所以叫“半岩茶”;二、因茶树倚岩生长,福州方言“柏”谐音“bó”即附着之意,又称“柏岩茶”。半岩茶始于唐朝而盛于明清,清代周亮工《闽小记》称:“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但到民国不知是因为战乱还是其它原因则逐渐走向衰弱,如今提起福州茶大家能想到应该只有茉莉花茶。
  山里的风掠过树梢,夹杂着山野里阵阵微凉的幽香,有花香、树林的木质香、还有淡淡的茶香,不一会,山上便走下来几位带着斗笠、背着装满鲜叶竹篓的采茶工,跟随她们,我们一起来到了般若苑。
  此时的般若苑正在进行扩建,多数建筑都已完善,在阳光下,整体的建筑群气势恢宏、散发金色的光芒,刚走入院门,就看见两座七层四角的“悲智双塔”,双塔的中间前后建有般若苑的前后殿。大殿中间是木质黄的院房和游廊,大院中间是一片摆满盆栽树的空地,空地上悠哉地行走着几只披着美丽花纹羽衣、有着翠色长尾的孔雀,空地的一角铺着一大张灰白雨布,一个提着竹篓的中年男子将鲜叶散在布面上晒青。
  一旁的长廊不时传来机器运转的声音,我们循声而去,但见廊道上摆着几个晾青架,有几个架子上还用红笔书有“般若苑”字样,院房的窗台下齐整地摆放着采青的竹篓,长廊的石柱上还贴着红色的字条,上书:近日制茶请勿拖地。
  很快我们便来到了苑内的制青间,房间似乎是临时空出来的操作间,一角堆满了桌椅,平时应该是个上课讲经的场所,几条长条凳上摆满了铺着青叶的竹筛,散发着淡淡的“青香”,一旁写着“鼓山般若苑贰零壹叁”的杀青机、揉捻机、烘焙机在不停运转,一张铺着白布长方桌上,一个老师傅带着几个年轻人正进行着手工解块,我们几个站在门口好奇地观望着,相互嘀咕着他们在做的是否就是“鼓山半岩茶”,从房间内的工序运作流程来看,他们做的应该是红茶,看到我们在门口伫立徘徊半天,老师傅叮嘱了年轻人几句,便友善地请我们入内喝茶。
  原來他们都是寺院的义工,有时候跟寺内的师父一起做,有时候就几个义工配合完成,老师傅开汤了一泡茶,干茶条索紧秀、带有甜蜜香,出水汤色橙黄,滋味醇和、水中熟甜香、果香显,整体的滋味和香气符合红茶的特质。
  茶过三道,我便开始询问此为何茶,师傅介绍说这正是鼓山半岩茶,但主要还是恢复了这个名号,制茶工艺还是就茶做茶,“毕竟历史久远,资料有限,当年的树种也就在舍利窟、芙蓉溪一带的古茶园遗址留有几颗老茶树,如今的茶园多是近些年陆续开垦恢复的,树种不一样,适制的茶类也不一样。不过,综合资料和产茶历史来看,过去的鼓山半岩茶多半是绿茶,后期不知是否还做过乌龙茶和红茶,毕竟涌泉寺地藏殿外通道上的古石碑上有记载,武夷山檏头坵天心寺的大红袍是僧人从鼓山引种过去的。说不定连岩茶名称和制法也与鼓山半岩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师傅一边给我们分茶,一边若有所思地说道。
  “有没有尝试其它做法,效果如何?”我好奇的追问道。“近年来寺内的师父陆续根据古法尝试了一些做法,不过我们最后参与的还是以红茶为主。”一起喝茶的年轻女义工回答了我的疑问。
  在聊了一些关于茶叶工艺的话题后,我又了解了下鼓山半岩茶的流通情况,原来因为当下茶量不大,茶叶多数用于寺院使用,部分通过鼓山茶室售卖、义工发朋友圈义卖给亲朋好友的方式等流通。伴随半岩茶的恢复,如今当地相关政府部门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希望鼓山半岩茶能够在未来被更多人所知,重塑光辉岁月。
  不知不觉已经十几道茶汤入口,水中余味依然甜润,借着茶叙,我和朋友不断地提出问题,关于茶、关于寺院、关于他们的义工身份等等,他们都非常友善耐心地给予我们答案,让我们度过一个美好的午后时光,跟他们道别的时候,他们也礼貌地送至门口,转身继续手上的工序,就像从未中断过一样。我在门口又静静地看了一会,心中若有感悟,但觉此次偶然的邂逅,真正地喝出了“禅茶一味”的感觉。
  离开的时候,我们穿过了苑内一排精美的水榭亭台,红墙灰瓦黄砖的屋檐优雅地倒影在水中,不时有孔雀在檐下顾影自怜,水边的郁郁葱葱的树林映衬着精美亭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此时般若苑的祈祷钟磬声和几丝空灵的木鱼敲打声陆续传来,大家都不自觉地放慢脚步,沉浸在这祥和宁静的氛围中,那天下山的路上我们甚少言语,却倍感愉悦,大家都自觉地延续、保留了那份寂静的美好……
其他文献
福建茶产业实现“超千亿”,迈上了新台阶,站在了新起点,新起点必要点必须要有新作为。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也是我省实现赶超目标的关键之年,对巩固发展农业农村良好形势具有重大意义。全省茶叶部门要立足新职能新形势新任务,以促进茶产业绿色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  近年来,福建茶产业坚持绿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全省茶叶全产业链产值在全国率先突破1000亿元大关,毛茶产量、单产
期刊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每一种文学体裁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与之相类似的,每一种文化现象也离不开那个时代的“喜怒哀乐”。  茶文化素有“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宋代是中国茶文化重要的发展期和繁荣期。茶作为媒介,历经千年依旧铭刻着宋代文人的雅致;茶作为载体,消解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愁苦与寂寞烦扰;茶作为纽带,充实了宋代文人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交际。同样,茶诗将宋代文人所追求的雅致生活、情感慰藉、茶情茶意等
期刊
“我时常觉得自己是一只忧伤的白鸽,停驻在只有六户人家的康家地,听他们的喜怒哀乐,但我只能望着成片的树林叹息,我是一只什么也做不了的忧伤的鸟儿。我从一个台地飞到另一个台地,看玉米或者小麦生长的样子,看它们扬花灌浆或是良莠不齐”……  这是作家韩玲长文《康家地》的叙写。芜杂的生活携带生命的原汁原味,涵盖既多而杂。可以循着各种毛细血管一样的线索,概观作者心情告白的拼图。其中也有致命损伤,然而康家地的人们
期刊
一  我的第二故乡在金川,金川有一位美丽的文友叫韩玲。记得两年前我偶然读到一篇散文《八月的天堂》,内心无比震惊后就是对作者的浅浅喜欢,喜欢那个文字如行云流水,感情细腻质朴的女子。后来我们顺理成章相识、相知到今天的惺惺相惜。当作家韩玲把散文集《康家地》的电子版发到我邮箱后,我想我有必要静下心来细细的品读,品读一个梨乡丰厚土壤里长大的作家,是以怎样的姿势在自己故乡的土地上,在大渡河畔的雪地里如燕子般飞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在闽工作实践,提出特色农业是福建农业的优势所在,也是福建农业的亮点所在,要切实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当年习总书记精心培育起来的七大优势产业,第一个就是茶叶。  经过多年的耕耘,当前福建茶产量、产值均位居全国第一,茶叶出口位居全国前列,茶品质也在全国遥遥领先,福建茶帮更在国内外茶界举足轻重,茶已成为“清新福建”最为靓丽的名片。福建茶为什么能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站得住、叫得响呢?  通过
期刊
审评  “通用法”,即使用150毫升的审评杯和容量略大于杯的审评碗,投茶量3克,茶水比为1:50。(该审评方法在台湾、广东等地较常见,福建多采用“传统法”,即使用110毫升的钟形杯和审评碗,投茶量为5克,茶水比为1:22。)  春分一到,一半是春,一半是茶。忙碌的茶季,在广大的绿茶、白茶主产区相继拉开了序幕。因受邀参加某地“开茶节”须从福州中转,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范增平利用空档,特地组织
期刊
闽茶这些年成为业界翘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茶好,得益于福建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良好生态环境与闽人制茶的精神,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未来,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劳动力紧缺的问题会更加突显。再过几年,茶产业哪怕从名优茶的采摘开始,都更需要机械化的研发与操作。种植过程中,有前瞻性的茶园规划与后期的茶园现代化管理,可以保证更低的成本与更高的品质与产出比。水土保持、植被多样化与立体化、绿篱、健康
期刊
乌龙茶茶汤中呈苦涩味的主要物质是茶多酚、咖啡碱和茶皂素等。由于茶树品种丹桂鲜叶中的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比值较高,即多酚类含量相对较多,而氨基酸类含量相对较少,所含脂型儿茶素所占比重偏多。如果乌龙茶加工工艺掌握不得当,特别是萎凋、做青和杀青不够透,酯型儿茶素水解及热转化减少不充分,其成茶就较为苦涩。  为了充分发挥优良品种高产优质增效的特性,根据在丹桂新品种选育与推广过程中,多年的加工比较试验和经验总结
期刊
雾起时 我就在你的怀里  这林间 充满了湿润的芳香  充满了那不断重现的少年时光  雾散后  却已是一生  山空湖静  ……  ——席慕蓉《雾起时》  每年,新茶的上市总是备受关注,尤其是近几年,武夷岩茶、福鼎白茶以及云南古树普洱茶的强势崛起,茶市一派热闹喧嚣,仿佛熙熙攘攘,皆为茶来。白茶茶青价格普涨、茶商被曝炒作岩茶“天价茶”……这些大红大紫的“茗星”俨然成了热度十足的话题王。  相比之下,当年
期刊
福建茶历史悠久,源于汉朝,至宋朝时,在国内已达到首屈一指的地位。18世纪从武夷山至俄罗斯恰克图的万里茶路,是继丝绸之路之后中欧之间重要的陆路贸易通道,被誉为伟大的“世纪动脉”。  “福建是中国著名的特种茶产区,乌龙茶、红茶、白茶及花茶各显优势,推动了茶业的繁荣与发展。”福建省副省长黄琪玉如是说。山清水秀的福建,茶树品种资源极为丰富,拥有国家级茶树良种26个、省级良种18个,无性系良种推广面积达9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