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一些人来说,世界上最好的助眠方式,不是听舒缓音乐或吃安眠药,而是拿起一本书并开始阅读。
其实,读书犯困也分情况,翻看教科书或名著时,没读几页就打哈欠了,但读小说、看漫画的时候却能通宵达旦。
为什么有的人一看书就犯困?不同书的“催眠效果”为什么如此不同?怎么才能克服困倦爱上读书?小编一一分析并附爱上阅读的六种技巧。
条件反射让人感到困
睡覺原本是与看书阅读毫无关系的行为,但可能由于在学习、工作中与无关刺激建立了联系,形成了相应的条件反射。比如,从学生时代开始,就会有很多疲劳不堪却仍要坚持看书的时刻。当拿起书时,又抵制不住疲劳的侵袭,想抛书睡觉,但又觉得不看不行而勉强支撑……
这种多次反复,甚至是长达十几年的行为习惯,让看书与睡觉这两种无关的活动联系了起来,经过不断强化,这种联系逐渐固定下来。
当然,也有人可能因对学习反感,而形成这种抑制性条件反射。
可能是大脑在保护你
大脑虽然重量不大,但却是个耗能大户。读书是一项需要充分调动大脑的行为:要用眼睛辨识,还要调动记忆力,还可能需要思考。只要你不停读书,大脑就会一直运转。再加上还有一些想玩手机、看电视等的小情绪,也会进一步增加大脑的消耗。大脑经过长时间、大量的运转后会产生需要休息的生理指示。其实,就是大脑怕你太累,就让你越看越困,催你去休息。
对书的内容不感兴趣
认知科学发现,大部分人对于语言组织方式不那么流畅的书,“信息转换”的效率更差,比如在读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和一本很感兴趣的小说相比,后者更容易被理解,信息更容易转换,昏昏欲睡的情况基本不会发生。所以,兴趣和内容的难易程度,也会决定你是否犯困。
选自己感兴趣的书
可以先从兴趣入手,如小说、故事、画报等轻松读物,把阅读变成一件想去做的事。选书可按照三个层次来选,以历史类书籍为例:第一层次是给专业人士读的,如《世界通史》等,这类书知识丰富,但较为枯燥;第二层次是给喜欢历史的普通人读的,通过对事物或人物的发展变化,个性化地诠释历史,如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毛泽东书信集》等;第三层次是给喜欢趣味性、想了解历史的人读的,如《明朝那些事儿》等。
学会利用碎片化时间
工作忙碌的人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把阅读当成像吃饭、睡觉一样的习惯坚持下去。无论多忙,都抽出一点时间读书,久而久之,读书会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外,在读书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将记不牢的知识写在纸上,有时间就拿出来看,也是用好碎片化时间的体现。
分享读书心得
读书后与人分享心得,成就感和快乐都会加倍。分享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二次传播,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在与他人的沟通探讨中,读书兴趣会再次被激发,成为自己乐于读书的内在动力。
手脑并用赶走困倦
如果一看书就困倦的习惯改不掉,可以想办法克服,尝试手脑并用,一边看书一边将精彩内容记下来。这样既能加深记忆又能提神,一举两得。
选择状态好的时候看书
看书的效率和状态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人身体状态、心情以及周围环境等。
以下几个时刻尽量不要看书:
疲劳困倦时。人体活动超过限度,大脑皮层自动进入抑制状态。感到疲劳困倦时,就不要勉强支撑看书,尤其是不要通宵看书。
刚吃过饭后。人进食后,消化系统的活动量加大,大脑血液流量相对减少,中枢神经主要控制消化系统,而对其他部位处于抑制状态,如果此时看书,效果较差。
准备睡觉前。有人习惯躺在床上看书,把看书当作催眠,这种习惯最容易形成抑制性条件反射。睡前也不宜看情节紧张、刺激的书籍,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剧烈活动或情绪过于激动后。大脑皮层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有相互诱导规律,出现兴奋之后,随之就会产生抑制。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后看书,易与抑制反应建立联系。
打卡激励自己
每次读完书就打一次卡,看似没有直接效果,但是如果每天坚持,能让人对自己的阅读状态拥有掌控感,并且在回顾这一段历程时,会充满成就感,增加阅读的兴趣和信心。
看书要选择明亮的地方,比如阳光不刺眼的阳台;夜晚可使用台灯,注意不要让头或手挡住光线。灯泡可选护眼灯、白炽灯,光线相对自然、柔和。日光灯尽管亮度强,一来挂得较高,单位光线强度不够,二来会闪烁不停,对视网膜刺激较大。
电子书设备最好选择没有背光,视觉感受接近纸质书的,对眼睛损害较小。
看书时要有意识地多眨眼,以防眼睛变干。每读45分钟休息15分钟,可站在窗边远眺,尽可能看远处,以调节玻璃体的紧张度。
读书要保证书面离眼睛达到30厘米。在舒服的前提下,还要注意保护脊柱。最好是端坐,背部挺直,胸部稍稍挺起,把书举起来。躺着看书可以将一腿弯曲、另一腿伸直,每隔几分钟就调整一下姿势,避免让身体的受力点集中在骨盆或腰椎上,导致肌肉疲乏。
来源|《生命时报》
其实,读书犯困也分情况,翻看教科书或名著时,没读几页就打哈欠了,但读小说、看漫画的时候却能通宵达旦。
为什么有的人一看书就犯困?不同书的“催眠效果”为什么如此不同?怎么才能克服困倦爱上读书?小编一一分析并附爱上阅读的六种技巧。
读书的“催眠功效”从哪儿来
条件反射让人感到困
睡覺原本是与看书阅读毫无关系的行为,但可能由于在学习、工作中与无关刺激建立了联系,形成了相应的条件反射。比如,从学生时代开始,就会有很多疲劳不堪却仍要坚持看书的时刻。当拿起书时,又抵制不住疲劳的侵袭,想抛书睡觉,但又觉得不看不行而勉强支撑……
这种多次反复,甚至是长达十几年的行为习惯,让看书与睡觉这两种无关的活动联系了起来,经过不断强化,这种联系逐渐固定下来。
当然,也有人可能因对学习反感,而形成这种抑制性条件反射。
可能是大脑在保护你
大脑虽然重量不大,但却是个耗能大户。读书是一项需要充分调动大脑的行为:要用眼睛辨识,还要调动记忆力,还可能需要思考。只要你不停读书,大脑就会一直运转。再加上还有一些想玩手机、看电视等的小情绪,也会进一步增加大脑的消耗。大脑经过长时间、大量的运转后会产生需要休息的生理指示。其实,就是大脑怕你太累,就让你越看越困,催你去休息。
对书的内容不感兴趣
认知科学发现,大部分人对于语言组织方式不那么流畅的书,“信息转换”的效率更差,比如在读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和一本很感兴趣的小说相比,后者更容易被理解,信息更容易转换,昏昏欲睡的情况基本不会发生。所以,兴趣和内容的难易程度,也会决定你是否犯困。
六种技巧摆脱困倦
选自己感兴趣的书
可以先从兴趣入手,如小说、故事、画报等轻松读物,把阅读变成一件想去做的事。选书可按照三个层次来选,以历史类书籍为例:第一层次是给专业人士读的,如《世界通史》等,这类书知识丰富,但较为枯燥;第二层次是给喜欢历史的普通人读的,通过对事物或人物的发展变化,个性化地诠释历史,如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毛泽东书信集》等;第三层次是给喜欢趣味性、想了解历史的人读的,如《明朝那些事儿》等。
学会利用碎片化时间
工作忙碌的人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把阅读当成像吃饭、睡觉一样的习惯坚持下去。无论多忙,都抽出一点时间读书,久而久之,读书会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外,在读书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将记不牢的知识写在纸上,有时间就拿出来看,也是用好碎片化时间的体现。
分享读书心得
读书后与人分享心得,成就感和快乐都会加倍。分享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二次传播,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在与他人的沟通探讨中,读书兴趣会再次被激发,成为自己乐于读书的内在动力。
手脑并用赶走困倦
如果一看书就困倦的习惯改不掉,可以想办法克服,尝试手脑并用,一边看书一边将精彩内容记下来。这样既能加深记忆又能提神,一举两得。
选择状态好的时候看书
看书的效率和状态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人身体状态、心情以及周围环境等。
以下几个时刻尽量不要看书:
疲劳困倦时。人体活动超过限度,大脑皮层自动进入抑制状态。感到疲劳困倦时,就不要勉强支撑看书,尤其是不要通宵看书。
刚吃过饭后。人进食后,消化系统的活动量加大,大脑血液流量相对减少,中枢神经主要控制消化系统,而对其他部位处于抑制状态,如果此时看书,效果较差。
准备睡觉前。有人习惯躺在床上看书,把看书当作催眠,这种习惯最容易形成抑制性条件反射。睡前也不宜看情节紧张、刺激的书籍,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剧烈活动或情绪过于激动后。大脑皮层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有相互诱导规律,出现兴奋之后,随之就会产生抑制。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后看书,易与抑制反应建立联系。
打卡激励自己
每次读完书就打一次卡,看似没有直接效果,但是如果每天坚持,能让人对自己的阅读状态拥有掌控感,并且在回顾这一段历程时,会充满成就感,增加阅读的兴趣和信心。
如何做到用健康的方式去阅读
看书要选择明亮的地方,比如阳光不刺眼的阳台;夜晚可使用台灯,注意不要让头或手挡住光线。灯泡可选护眼灯、白炽灯,光线相对自然、柔和。日光灯尽管亮度强,一来挂得较高,单位光线强度不够,二来会闪烁不停,对视网膜刺激较大。
电子书设备最好选择没有背光,视觉感受接近纸质书的,对眼睛损害较小。
看书时要有意识地多眨眼,以防眼睛变干。每读45分钟休息15分钟,可站在窗边远眺,尽可能看远处,以调节玻璃体的紧张度。
读书要保证书面离眼睛达到30厘米。在舒服的前提下,还要注意保护脊柱。最好是端坐,背部挺直,胸部稍稍挺起,把书举起来。躺着看书可以将一腿弯曲、另一腿伸直,每隔几分钟就调整一下姿势,避免让身体的受力点集中在骨盆或腰椎上,导致肌肉疲乏。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