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试点喜与忧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一”长假后,解决“股权分置”的试点终于开始了。但是,在刚刚过去的这两个星期里,股市对试点的反应并不太好。笔者想就方案的设计以及市场最关心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从方案设计的理念来看,证监会提出的方案是能照顾到各方面利益的。这从方案“上市公司所提出的具体方案须得到参与股东大会的所有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各自三分之二的同意才能通过”的规定中,就能体现出来。当然,在具体实施时,如何防止大股东跟部分流通股股东勾结(比如说,承诺购买某些基金经理的基金以换取他们支持方案等)来损害其他小股东利益等情况的出现,仍然需要更详细的安排。
  另一方面,在现在的制度安排中,只有一家中介机构(主要是投行)为大股东设计方案,但没有另一家代表流通股股东利益的中介机构与之“讨价还价”,这也是方案值得考虑改善的地方。
  但无论如何,“股权分置”是一个已经困扰市场太久的问题,能早解决,对股市发展总体还是有利的,证监会的方案则是迈出了第一步。
  从股市重开前几天的情况看,市场非常担心“股权分置”后带来的扩容问题。但是,解决“股权分置”并不意味着股市一定会大规模扩容。在香港股市,市值最大的中资企业应该是中国移动。这是一家海外注册的红筹公司,因此没有“非流通股”的概念。但是,没有非流通股,并不意味着大股东就会把所有股票抛到市场中去。对于大股东来说,是否抛售股票要取决于股票的价格——价格越高抛售收益越大,或者为了停止损失而抛售股票。
  退一步来说,市场扩容本身也不一定就是件坏事。内地股民往往只看到香港上市的中资股非常繁荣,却未必注意到,现在领导香港市场的中资股,如中石油和中国人寿等,在2000年以前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香港股市2000年-2001年间的扩容,今天的中资股就不会变成香港市场的主导力量。
  笔者跟一些投资者交流时,他们经常提到,从市盈率看,A股(19倍)远高于中资股(约12倍),但大家的市净率都在1.7倍左右;也就是说,A股的净资产回报率远低于海外上市的中资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香港上市的中资股质量特别高。我们之所以看到它们的回报率很高,原因在于其成分变换得快,“烂”的股票很快就被“边缘化”,而不像 A股市场那样长期停留在股市里,而且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除了扩容问题,另外一个讨论得比较多的,可能是解决非流通股股东对流通股股东的补偿问题。这个问题极度敏感,迄今尚未有定论。我也只能重复以前一些想法:首先,既然买卖股票是两厢情愿的行为,那么流通股股东在法理上要求赔偿的依据是非常薄弱的;其次,政府或大股东若主动愿意以赔偿来换取股票全面流通的地位,则类似于两人告上法庭,然后决定庭外和解,没有什么对错可言,但总的说来是件好事。
  至于具体到个别股票赔偿多少的问题,值得理性讨论的余地可能就更少了。如果把赔偿换取全流通权看成是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股东的一种博弈,那么赔偿数额归根到底就只是双方讨价还价的问题,本质上没有什么理论可以准确确定这个价格和赔偿程度。
  但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思路可供参考:假定自己没有这家公司的股票,在看到具体方案后,你会不会去买这家公司的股票?对一个以基本面和价值投资为主导的投资者来说,答案非常简单:关键是在含权赔偿过后,这家企业的市盈率(或类似指标)是否合理,有没有投资价值。在这个答案肯定以后,要决定支不支持某个方案便会变得简单。
  反过来说,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成本,并不应该是决定一个方案通过与否需要考虑的因素。正如你买东西的时候,决定你支付意愿的往往不是生产商的成本,而是产品带给自己的效用。
  笔者始终认为,在妥善解决“股权分置”这个问题上,政府应当反思一下它在市场发展中既是监管者、又是大股东这种矛盾的身份。
  完全解决这个矛盾仍然需要时日,但目前来看,至少在两个方面可以有所作为:第一,以后企业上市不用审批,只要保荐人确定财务数据属实即可,买与不买由投资者自己决定,输赢自负;第二,明确表示政府功能不是管股市涨跌,且政府也不承担市场调控的义务。
  最值得担忧的是,如果这几个股改试点失败,政府还有没有决心把这项改革推行到底?是否还是像三年前国有股减持方案一样,贸然叫停,无疾而终?
  
  作者为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中国研究主管
其他文献
截止到1999年夏天,道琼斯指数较1990年年初已经上涨了将近400%。如果从1980年算起的话,市场已经上涨了1300%。其间,交易量也在大幅上升,到1999年,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平均日交易量已经超过了1987年股市崩盘时的日交易记录,而该记录本身已经是前一个纪录的两倍之巨了。今天的平均日交易量甚至比20世纪40年代任何一年的年交易量都高。  这种趋势会不会继续下去呢?没有人知道,历史学家们也不会
期刊
2004年12月30日,国内首宗由于手机电视而引起的诉讼一审判决。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宣判:多普达公司未经过北京央视公众资讯有限公司(简称央视公众)许可,以营利为目的,在多普达535手机中和网站上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侵犯了央视公众在电信领域对中央电视台节目的专有使用权。  根据判决,多普达公司赔偿央视公众经济损失共计37.1万元。同时法院还要求,该款电视手机多普达535的经销商停止销售该款手机。 
期刊
改革以来,中国减贫的成就举世公认。然而,进一步研究成功背后的各种数据后发现,还是有些经验教训值得重视,这对下一步的减贫将不无裨益。  我们关注的问题是,贫困人口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到底受益多少?产业   和区域的增长模式对减贫是否有影响?收入分配状况如何影响增长率和减贫率?经济政策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农业发展是减贫之源 长期以来的“官方贫困线”定义,农村地区(按1990年价格)每人每年收入300元
期刊
近几年世界货币体系中最令人瞩目的事件,无疑是美元的持续贬值。2000年末至2004年底,美元对欧元贬值幅度达到38.1%,而几乎同期对日元则贬值了24.3%。  如果美国对长期存在的贸易和财政“双赤字”不采取有效措施,通货膨胀就有可能大规模爆发,这必然会造成美元的贬值。当抛售美元成为风潮,目前的世界货币体系将受到剧烈冲击。  美国总有些制造业利益集团的代表将长期存在的贸易逆差归罪于别国,特别是东亚
期刊
中国银行:IPO冲刺前夕    与石油、电信业的大规模重组相比,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人事乃至体制的积弊更深,引发的争议也更为频繁和激烈;从战略投资者的引进、上市时机的选择到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从人事改革到IT系统再造,无一不牵一发而动全身    2005年5月20日,中国银行网站发布了一则招聘启事,25个重要职位面向全球招聘人才,其中包括境内两个一级分行行长和12个总行部门级正副管理职位。  
期刊
前不久,我们和世界银行一起,邀集国内外专家,研究金融稳定和风险防范问题。对于2004年11月中国颁布的《个人债权和客户证券结算资金收购意见》,国外专家提出了疑问。  他们认为,赔偿起付的10万元相当于中国年人均GDP的12倍(大约是城市年人均GDP的7倍),而且在此之上以90%赔付不封顶。尽管机构存款不享受这一政策,但应当说这是很高的赔付水平。欧盟存款保险计划赔付仅为2万欧元,比欧盟年人均收入还要
期刊
让我们从政治领域回到私人领域,来看看家庭的例子。  用家庭来做比喻有助于我们了解权威的政治作用。从一开始就很清楚的是,孩子必定受到父母权力的影响:恰恰是孩子对父母的爱给了父母这种权力。正如一位军官不会停止指挥,听任自己的部队一直无拘无束,父母也不会以纵容孩子来逃避行使这种权力。孩子就是因父母的意志才存在,父母因此负有不可废止的义务抚养和影响孩子的成长。权力就存在于这个过程之中,而且必定属于一种既定
期刊
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巡查大队警察李忠义,和妻子、亲友一起在山西旅游。5月3日下午,李忠义一行返京前,前去太原市桃园北路天客隆超市购买山西老陈醋。  傍晚6时许,李忠义等人从天客隆超市出来,驾车行驶到桃园北路和水西关街十字路口附近一左转弯路口等红灯时停住。此时,跟在李忠义车后的车牌为沪D27610的黑色桑塔纳轿车,一直鸣笛不止,催促李忠义赶紧开车。   李忠义下车与桑塔纳司机
期刊
评之评正如《改善国企公司治理关键何在?》一文所指出,《指引》的出台,本身代表着OECD的一种共识,就是国企的公司治理是可以改善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所有国企的公司治理都可以改善,更不意味着通过改善公司治理,这些国企在与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中就一定会有优势,甚至取代民营企业。  从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看,“国退民进”应该是一个基本的方向。所谓国企改革,既指具体的企业内部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指国有经
期刊
今年5月19日,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正式出版了其《OECD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指引》(简称《指引》)。整个文件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正文,是若干条文字简练的原则,共分六章;第二部分释义,是对这些原则的比较详细的解释和论证。  和几年前的《OECD公司治理原则》以及许多其他公司治理行为规范一样,《指引》也是一份不具约束力的文件,目的是就改善国企公司治理问题,给其成员经济体和其他经济体的政府提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