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脚二舅母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_0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舅舅去世的时候,母亲带着我去外婆家的四合院,跪在那棺材前磕了三个头。然后,母亲领我叫了二舅母,二舅母答了声“旋儿乖乖”。就是这次,我头一回记住二舅母:矮矮的个儿头,慈祥善良的面容,梳一只扁团大的鬏,穿一身中式青布衣裤,束一条青布印花围裙,穿一双尖尖小小的布鞋。至今记得,我好奇的目光盯着那双小脚注视了好久。
  二舅舅去世后,二舅母生活无着落了。母亲领她去了一回居委会主任家,递上申请,说了很多拜托的话。回来的路上,母亲关照她说:“往后每天上门去,什么也不说,要见爱生勤,扫地抹桌洗衣择菜,见什做什,脸上挂着点儿笑容才是。”不出多日,那主任急了:“怎么办呢?小脚女人没单位要的,清管所刚成立,进去的不是‘四类分子’,就是麻子癞子,你吃得下那苦啊?”没想到二舅母扑通一跪:“活菩萨,我去,八败命不怕拼死做。”二舅母每天清晨和傍晚扫好几条街巷的地,然后用板车把垃圾送到郊外的垃圾场去。向来很平凡的二舅母,本可以这样平凡地度过余生的,偏偏让她不平凡起来。
  让二舅母不平凡的人是她的亲生女芬儿。芬儿虽然貌不惊人,左眼又是只斜眼儿,但身材生得匀称且巧舌如簧,说话时笑笑的,柔润得有点儿甜。大姑娘了,最喜欢往大姑父家去跑,因为大姑父家开着肉松厂,那肉松头子全是带筋的瘦肉,实在是惹吃。那炒肉松的阿小师傅是大姑父从老家太仓请来的,总是悄悄地挑上好的肉松头子向芬儿示好。经不起阿小撩拨,他俩很快碰出了火花。阿小带芬儿回了一趟太仓家里,便悄悄地结了连理。不出四年,芬儿生下一女二男。生女儿这年恰好黄桥解放。生二儿子这年工商业改造运动来了,肉松厂关闭。芬儿在外面奔波做买卖,惹上了投机倒把的事,被送到江西的一个农场改造。阿小带着大女儿去了上海,进了一家食品厂,技术好又能吃苦,当上了劳模,也另有了家室。于是,芬儿两个儿子的事全成了二舅母的事。从拉尿拉屎、喂饭喂粥,一直拉扯到一个上了高中、一个初中毕业,“文革”中上山下乡运动轰轰烈烈时,阿小将两个儿子接去了太仓老家。
  芬儿的两个儿子论辈分是我的外甥,但年龄与我相仿。我们常在一起玩耍,目睹了二舅母默默地吞下那么多的艰辛。四季釜底的柴火是她一点一点拾来的,四季下锅的瓜菜是她一点一点捡废品的钱买来的,四季的身上衣脚下鞋是她灯下一针一线缝制的……从来都是眼睛一睁苦到熄灯。两个外孙渐渐长大时,肚子成了饭桶。二舅母除了起早贪黑地扫地拉车,总是热心地去揽人家接接送送的拉车活儿。为什呢?每次回家,那围裙兜里能掐出几个烧饼巴巴来,而两个外孙狼吞虎咽时,全然不知这是外婆的汗水换来的。而她自己,从来都是独自坐在锅门口,剩汤剩水当饭吃。两个外孙临行前的那顿离别饭,大外孙夹了块方方正正的红烧肉硬是塞进她嘴里,她高兴得直流眼泪,心里的一股暖流冲出来,红烧肉一喷而出还撞落了一颗门牙。其实毋庸讳言,人老牙也老了。于是,两个外孙抱着外婆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那眼泪是感恩外婆的。其实,最应该感恩流泪的是他们的父亲母亲。
  送走了两个外孙,二舅母一连几天夜不能寐。照理说如释重负过后高兴才是,她心里却空荡荡的。想想就要退休了,亲生女芬儿又不知死活的,空荡荡的心里慌乱得像丢了魂魄。她把心里的慌乱去说给清管所的何麻子主任听,央求着说:“何主任,求求你不要让我退休,歇下来侬骨头就疼,心里头就空,死得就快了。”何麻子主任倒是善解人意,爽爽一句:“什么时候退休,二奶奶说了算,工资一分不少你的!”于是,这一桩一桩的事,她去说给我母亲听,说着笑着眼泪就哗哗地下来了。
  没闲着几天,芬儿回来了,空空的行囊,一手抱一个、一手牵一个,带回来两个女儿。二舅母手足无措地笑着流泪,母亲一旁苦笑着悄悄地自言自语:“这下二舅奶奶是孙悟空过火焰山———有命没得毛了。”芬儿从农场早出来了,与那个姓秦的场友好上了,两个女儿是他俩的结晶。这次回来,她在母亲的耳边说了一夜好听的话,还流了些眼泪,不知是愧疚还是感恩。也许是好听的话见不得天日,两个女儿留给了母亲,天不亮她就走了,再没有回来。
  我记得她每天的生命轨迹:天亮前烧好早饭拉板车出门,赶在人们上班前扫净那几条街巷的地,收集完分工地段里垃圾点的垃圾,拉到郊外的垃圾场去。抬头看一看天时,在垃圾场里寻寻觅觅捡些废品,回来一路拾点柴火。回到家喝一碗粥的早饭,然后去赶一趟拉车的活儿。诸如为生意人拉货,替亲友买蜂球,帮工厂送托运之类的短途拉运。放学前赶到家烧好午饭,遂下河去忙洗洗刷刷的事情。饭后再赶一趟拉车的活儿,算计好在天黑前再扫一遍地、送一次垃圾,一路捡捡拾拾到家。晚饭后坐到油灯前,千针万线的活儿上手,直至午夜歇手,倒头就睡。
  二舅母日复一日地忙得那样的起劲儿,是她心底里有个夙愿。她要感恩清管所的何麻子主任,如果不是恩准她不退休,哪有每月的工资拿,哪有公家的板车拉!于是,扫地扫得更加地到边到角、干干净净,拉车拉得越发地使劲卖力、汗水淋漓。反正只要扫帚上了手、车绳落了肩,她就这么去想。特别到了大年三十这天夜里,她要赶在午夜过后、天亮之前,将那几条街巷的地面、家家户户的门前,清扫得亮亮光光。家人邻里看不下去便好言相劝:“何必让自己苦成这样?”她说:“何主任对我好,我这是让他有面子!”
  二舅母日复一日地忙,一点儿不敢懈怠,是她心底里有个紧迫的期盼。她期盼两个乖乖外孙女快快地长大成人。因为,她日渐觉察到时光老人在向她催命:拉车时的脚步有点儿碎了,上坡时腿子常打晃了,缝衣时针脚有重影了,梳头时半把白发绕不起鬏了,照镜时发现肩背像把弓了,从来没病的她容易感冒了。那次外孙女天真地问她:“为什么外婆每当鼻涕淌淌时,眼泪就哗哗地陪着下来呢?”她说:“我这是心里着急,就算人老了,身子万不能得病,我死了你们两个乖乖肉怎么办?”明显看得出,那几年二舅母是在憋着劲儿赶时光。幸好,她终于熬到了为两个乖乖外孙女找到工作。其实简单,说了也让人难以置信:二舅母凭的是满脸沧桑、声泪俱下的哭诉哀求。
  也许是油耗尽了,灯该熄了。我只记得为二舅母送葬那天,大雨瓢泼,那是上苍的眼泪,哭得昏天暗地!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知止
其他文献
在那个肠胃生锈的年代,我和二姐如母亲饲养的两头猪崽儿,肚子像条大麻袋,再装多少吃食进去都感到饥饿。因此,二姐和我常为吃饱肚子而争执打闹。  家里吃饭盛菜用的全是土陶碗,由于没有丰盛的菜上桌,一家人的碗七大八小也没几个,除了装菜的钵头汤碗碴儿、大碗外,每人只有一个碗。有时,我麻利地帮母亲拿碗、端菜、收碗,慌忙中,手里的碗“咣当”一声落地,母亲常骂我是个“乱脚龙”。  摔破缺了边的碗,母亲用来盛干粮,
期刊
真的走了。  德吾走了,他无声无息地走了。是永永远远不再打算回来的远行!这断然绝情的远行啊,把滚滚的惨痛、无尽的惆怅和无边的念想,遗给了爱他、疼他、怜他,并今生与他结了善缘的人们……  那是个怎样的冰凉的日子呀!血红的时光凝固在2010年7月25日———那个让人心战栗不已的厄时!  这天下午,天怪异地沉。将近傍晚时分,普天漆黑,滔滔的天水倾覆大地。天似乎立马要坍塌下来……我站在新瓯大厦九楼向窗外望
期刊
这是一篇搁置了四十年才写出来的文字。  我要写的同桌,是我在故乡三完小75级2班的一个女生,一切的故事都发生在四十年前。  今年国庆,我从成都回到达州。那个夜晚,我与从东莞回来度假的在洪兄等几个老同学机缘巧合地在达巴路口的烧烤摊上相聚了,大家围桌而坐,吃着烧烤,喝着啤酒,重逢的激情之焰被迅速点燃。我们组建起了新的群,群名被确定为“三完小75级2班”。  也就是那天夜晚,很感谢一位老同学打给成都的那
期刊
如风的岁月拂遍了额头的青丝,鬓角华发早生,鱼尾纹也肆无忌惮地爬上了眉梢。“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如同钟表上慢慢移动的时针,在丝毫感觉不到移动之际,自己一下子就被塞进了不惑的年轮。日子的年轮让我与纯真无邪的少年时代,与激情如火的青春岁月渐行渐远,而滞留在生命里的每一份记忆,且吟且行,在悠远漫漫的尘世路上默然成卷。  俗话说得好:“万事可望,难忘者铭心一段;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我非
期刊
初登泰山,眼前的一切都是新鲜的。9月1日这天,我坐上上山的公交车,沿着盘山的水泥道一路攀升,满目青翠,郁郁葱葱,置身在林海之中,新鲜的空气带着山野的清香挤进车内,使我兴奋不已。  大约过了半小时,我乘坐的公交车到达中天门的停车场,仿佛来到了人间仙境,既新奇又陌生。高处云雾缭绕,峰峦半露半掩,电缆车在空中穿行;低处绿海茫茫,松柏叠翠。举目平视,众多游客竟无一人与我相识,男女老幼面带笑容踏着石板,登上
期刊
久居山里没有见过海的人们,时常会把森林里的涛声同大海的涛声相比。也时常会因为能够听到松涛声而自豪,山里人想象中的大海不过是一潭水中溅起的几道波纹罢了。而山中的波涛那才叫壮观,一浪胜过一浪的绿色波涛总会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读冰心老人的散文《说几句爱海的话》时心里总有些不服气,老人家是在海边长大的,所以对海有所偏爱。要不也不会只说爱海的话,不去赞美大山。  今年七月,我们这些在大山里生活工作的防火
期刊
我在乡村生长二十年,读书进城四十年。六十岁退休后,我又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乡村。  四十年的岁月,给我的乡村带来了巨变,已变得面目全非,变得几近难辨。那个在我心中珍藏了几十年的乡村何在?  那个水盈山黛、屋宇古朴、民风清淳、田园稻香、阡陌相连、鸡鸣犬应、绿合村寨、拱桥小镇、石板老街、叮当铁铺、纸扇伞店、狮灯茶戏、牛屋水车、茶亭牌坊的乡村何在?  当我行进在乡村,一条条水泥路像树的枝、网的目,向乡村各
期刊
去年5月间,正是莺飞草长的时节,我有幸陪同全国知名作家们走进闽南石狮蚶江古寨,数百年来,一直摆放在古渡头的那座石亭,是为“分巡兴泉道曾樱政绩突击,抗倭奇功,后皇恩浩荡,‘再借’巡视海道”一事而立。亭中“再借亭”三个大字和记叙的碑文,由明末书法大家张瑞图书写,一时引起作家们的极大兴趣。  张瑞图,字长公,又字无画,号二水,别号果亭山人、白毫庵主。生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二月,死于崇祯十四年(16
期刊
二十年一觉模具梦!不知不觉在塑料模具这个行业打滚了二十年,其间的梦泪、血汗、苦痛、离合、风雨、云烟,常令我这个老朽思接千载,感慨良多!  记得当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国有企业做工程师时,一茶一报,日子过得滋润油滑。可是有一天,一位刚从东莞打工回来的老师傅对我说:“小鬼,这里不适合你混!你应该到更需要你的地方去。塑料模具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百废待举,你到珠三角去吧,为中国模具的发展出一把力!”  经过一
期刊
父亲走了,那个凄清的深秋,在我们极力挽留了五年之后走了。  在最初的那几年,靠着那些遗物,维系我们和父亲的联系。在父亲还没有走之前,那杆猎枪似乎就成了“遗物”,忙于为父亲治病,家里人早就淡忘了它。没有淡忘的可能就是我,作为一个男孩子,天生对枪具有喜爱之性。况且,那支枪给我带来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那回忆里有不尽的美味,对于孩子,还有比美味更有诱惑的吗?那漂亮的野鸡,肥硕的野兔,还有祸害庄稼的獾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