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老师所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其实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学生用最轻松和最省力的方法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语文教学从来都是一件“苦差事”,往往吃力不讨好。在“生本”教育理论中,郭思乐教授提出“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这个观点,并且提出大胆的教学设想:“先学后教”。先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找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在实验中,我发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老师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老师应该要给学生一个智慧的“点子”,学生才能发挥出他们的精彩。
给学生一个“点子”,放手让学生去“活动”。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先查找有关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自行介绍和讲解,既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但这样的活动容易造成课堂纪律混乱,学生的学习也常常流于疏浅。这时候老师的指导非常重要。这个指导不能过于具体,这样会限制学生的发挥;也不能过于宽泛,这样学生又找不到重点、突出不了主题,研究性学习就会变得很空泛,收不到学习的实效。比如在上《黄河文化》这一课时,开始我只叫学生查找与黄河相关的资料,并没有任何具体要求。很快,学生来告诉我:“老师,资料太多了,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认真查看了学生找来的资料,发现可以将之分门别类。比如:黄河的传说故事、黄河的水利工程、黄河的历史文化、黄河的诗词、黄河的歌曲等。经过我这么一分类,学生的思路也开始清晰了,他们提议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再进行资料补充,开展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在查找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他们还不断发现新的内容,不断地进行修正和完善,我也不知不觉地被他们所感染,和他们共同研讨,向他们提供我所有的资料。最后形成了八个比较成熟的主题,各组各有精彩。在老师的组织下,上了一节备受好评的公开课。
给学生一个“点子”,让学生找到学习课文的重点。进行“生本”实验的老师最头痛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准确而深入地理解每篇课文的重点,学生的自主学习,经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很难找到重点,更不用说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了。上课的时候,可能一开始老师会尝试让学生自学,但后来发现不能达到教学目的,这时老师可能就忍不住自己讲起来了,这就违背了“自主学习”的原则,又回到“师本”的陷井里去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想过不少方法,作过不少尝试。慢慢地我发现,每篇课文给学生一个“触发点”,让学生按照这个“点”去寻找课文的重点,学生往往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比如在上《竹影》这一课时,我先放下书本,上课让学生按自己的手印画“影子画”,并在这个“影子”上加上几笔,变成另外有创意的东西。学生开始很疑惑,后来越玩越开心,有了更多更深的体会。这时我们再来看课文,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那种状态,许多难题迎刃而解。
给学生一个“点子”,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写作要领。作文的训练,我认为练笔和批改同样重要。我从来不正式地在课堂上上写作课,但我时时很认真地上作文讲评课。作文讲评时我发动学生,让学生互评。开始的时候,学生很迷茫,不知该从何处下手。常常感觉到这篇文章写得不错、很好,可是好在哪里,他们又说不出来。我教给他们从三个方面去评:内容新颖、写作技巧、语言特色。学生有话可说了。但是还是比较空泛。后来我把评判的标准更加具体化,这样学生对评改作文更加有把握了。学会了评作文,相对地,也慢慢学会了写作文。
我喜欢把写作教学“分拆”到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的写作离不开语文课,也让语文课离不开写作。在上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就让学生描写一位同班同学的外貌,并在文章的结尾处“指名道姓”,把写得好的让同学猜,结果是一猜就中!上完《竹影》后,我让学生写下他们描手影的过程,学生也写得生动有趣。更多的时候,我是让学生每学完一课,用课后的生字词“连词成段”,形成固定的作业。
我还利用“班级作文集”的形式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在去年,初一(1)班班主任让我配合她组织“班级趣事征文”,我利用这一契机,建议把征文办大,出一本班级作文集。我把这个点子告诉学生,学生们都兴奋起来,积极性空前高涨。接下来那些天,他们自动收集作文,自已打字,自己编辑,自己排版,搞得“轰轰烈烈”。在我和班主任几乎完全没有过问的情况下,不到两个星期,一本“初一(1)班作文集”面世了!其中有许多作文连我都没有看过。最令我感动的,是作文集里所表现的真实生活和真挚的感情。
教学无定规。在语文教学中,我感觉得到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性。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灵动而不死板的东西,如何把握教学的契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这里面有许多稍纵即逝的机会。如何给学生一个精彩的“点子”,让学生发挥出无限的潜力,还给你更加精彩的“语文”,这需要每个老师的聪明和智慧。有时候,一个“点子”往往会花费你比备一篇课文更加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一个精彩的“点子”会发放出它无穷的魅力,不仅让学生,也让老师获益良多!
单位:广东深圳市翠园中学
给学生一个“点子”,放手让学生去“活动”。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先查找有关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自行介绍和讲解,既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但这样的活动容易造成课堂纪律混乱,学生的学习也常常流于疏浅。这时候老师的指导非常重要。这个指导不能过于具体,这样会限制学生的发挥;也不能过于宽泛,这样学生又找不到重点、突出不了主题,研究性学习就会变得很空泛,收不到学习的实效。比如在上《黄河文化》这一课时,开始我只叫学生查找与黄河相关的资料,并没有任何具体要求。很快,学生来告诉我:“老师,资料太多了,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认真查看了学生找来的资料,发现可以将之分门别类。比如:黄河的传说故事、黄河的水利工程、黄河的历史文化、黄河的诗词、黄河的歌曲等。经过我这么一分类,学生的思路也开始清晰了,他们提议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再进行资料补充,开展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在查找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他们还不断发现新的内容,不断地进行修正和完善,我也不知不觉地被他们所感染,和他们共同研讨,向他们提供我所有的资料。最后形成了八个比较成熟的主题,各组各有精彩。在老师的组织下,上了一节备受好评的公开课。
给学生一个“点子”,让学生找到学习课文的重点。进行“生本”实验的老师最头痛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准确而深入地理解每篇课文的重点,学生的自主学习,经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很难找到重点,更不用说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了。上课的时候,可能一开始老师会尝试让学生自学,但后来发现不能达到教学目的,这时老师可能就忍不住自己讲起来了,这就违背了“自主学习”的原则,又回到“师本”的陷井里去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想过不少方法,作过不少尝试。慢慢地我发现,每篇课文给学生一个“触发点”,让学生按照这个“点”去寻找课文的重点,学生往往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比如在上《竹影》这一课时,我先放下书本,上课让学生按自己的手印画“影子画”,并在这个“影子”上加上几笔,变成另外有创意的东西。学生开始很疑惑,后来越玩越开心,有了更多更深的体会。这时我们再来看课文,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那种状态,许多难题迎刃而解。
给学生一个“点子”,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写作要领。作文的训练,我认为练笔和批改同样重要。我从来不正式地在课堂上上写作课,但我时时很认真地上作文讲评课。作文讲评时我发动学生,让学生互评。开始的时候,学生很迷茫,不知该从何处下手。常常感觉到这篇文章写得不错、很好,可是好在哪里,他们又说不出来。我教给他们从三个方面去评:内容新颖、写作技巧、语言特色。学生有话可说了。但是还是比较空泛。后来我把评判的标准更加具体化,这样学生对评改作文更加有把握了。学会了评作文,相对地,也慢慢学会了写作文。
我喜欢把写作教学“分拆”到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的写作离不开语文课,也让语文课离不开写作。在上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就让学生描写一位同班同学的外貌,并在文章的结尾处“指名道姓”,把写得好的让同学猜,结果是一猜就中!上完《竹影》后,我让学生写下他们描手影的过程,学生也写得生动有趣。更多的时候,我是让学生每学完一课,用课后的生字词“连词成段”,形成固定的作业。
我还利用“班级作文集”的形式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在去年,初一(1)班班主任让我配合她组织“班级趣事征文”,我利用这一契机,建议把征文办大,出一本班级作文集。我把这个点子告诉学生,学生们都兴奋起来,积极性空前高涨。接下来那些天,他们自动收集作文,自已打字,自己编辑,自己排版,搞得“轰轰烈烈”。在我和班主任几乎完全没有过问的情况下,不到两个星期,一本“初一(1)班作文集”面世了!其中有许多作文连我都没有看过。最令我感动的,是作文集里所表现的真实生活和真挚的感情。
教学无定规。在语文教学中,我感觉得到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性。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灵动而不死板的东西,如何把握教学的契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这里面有许多稍纵即逝的机会。如何给学生一个精彩的“点子”,让学生发挥出无限的潜力,还给你更加精彩的“语文”,这需要每个老师的聪明和智慧。有时候,一个“点子”往往会花费你比备一篇课文更加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一个精彩的“点子”会发放出它无穷的魅力,不仅让学生,也让老师获益良多!
单位:广东深圳市翠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