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母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s2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只有用真诚的性命才可感动性命,只有将一己融入广义血缘,才可与永恒不朽相会。
  一
  在千里淮河的中下游,在著名的临淮古都寿春的西北角,在一段叫做老龙头、教门庄的堤坝旁,静静地矗立着一座素朴的石碑:“淮河女儿之墓”。她就是我的养母——一个名叫韩风娟的平凡而又不凡,一个不是亲生却胜似亲生,一个将我从狗嘴、雪地里救回,放在心口捂了三天三夜才捂活的伟大母亲之墓。
  二
  淮水,年年岁岁轻吻她碑前的荒草;河壩,岁岁年年呵护她不朽的亡灵。她是我在这个浮世的精神家园,我的生命坐标,我的起点与终点。
  小脚、大襟褂、笑眯眼,一口珐琅质齐整的白牙,笑慰周遭之人,这就是养母定格、永生在我心中的刻痕。那时节,闹灾荒,家里穷,每周捞上顿窝窝头就是上好伙食了。怎能忘,每当窝头热腾腾出笼,养母便蹑着小脚,端着馍匾,将热气暖人的窝头分送给邻家小孩,直至匾内几无——这是我童年最难忘最酷痛的记忆!一定是从那时起,在一次次分食窝头的酷历生存考验中,我明白了人类爱与舍的真谛,伪善和慈悲的分野。也从此,把判断一个人的价值,再不放在外在的地位及声誉,而只与他的行为做派,与他是否敢在难舍处割舍有关。在我的眼中,一个能在荒年把最后一个窝窝头分给乡邻的人,远比总统更高贵更值得尊重!现实生存中,生与死的考验;知行中,行为的践履,永远是第一性的,永远拷问直逼着人的生命与人性大限。
  三
  说到养母,不能不提及一河之隔、淮河北岸的老子与庄子。淮北平原上这两座双峰辉映的至圣,是东方智慧和华夏文化的制高点。如果说我的物质生命是淮河南岸一位普通母亲拾养哺育的,那精神生命则是淮河北岸这两位伟大精神之父涵育的。
  此刻,当我满怀感恩之情在养母坟头虔诚地跪拜、叩首时,我同时也在面向淮河北岸的老庄故里行叩拜之礼。感念中华道学与老庄,感恩养母和淮河人民,没有你们,便没有我的今天。
  人只要用理性思考,必然思考到与一己性命相关的“关系问题”上:即社会道德和自然规律。否则,人再幸福也不安生、也缺乏底气。在天则为道,在人则为德,人只有从道从德,才可全性全命。一切竞争,最终都是人性与生命力的竞争。西方文化把物质经济领域内的所谓自由竞争,扩大到人际与性命。尤其“美式人生”,不仅把超前消费享乐看成人的第一要义,还用现代传媒手段强化这一要义,使人误以为生命的最高值就是这些,人性就等同于物性,而非更崇高的精神情感需求。倒是中国的老庄早就指出,人的幸福不在外物和虚假声誉,而在是否合宇宙节律、社会道德。
  四
  我的养母,虽文盲一个,但骨血却有老庄真传。在那艰苦岁月,她不是用语言,而是用性命悠关的半匾窝头,用大爱与行动承传着厚德载物、上善行教的中华性命文化。远有老庄,近有养母,这些年在求真悟道的同时,我只做了一件事:积德、报恩。每年春节,只要得闲,我总会到养母故乡去,尽己所能地“访贫问苦”,送衣送药。
  在教门庄,一位老农曾拉着我的手动情地说:每次你回来都给俺们带来许多快乐!这句话使我感动思量许久。我深知,对这些凡如草芥的人民,有限的送衣送药固然需要,但平等地相待,以人对人,以生命对生命的尊重和情感交流,更是他们最至深的人性渴望。这又使我想起养母:一个至今仍被教门庄的老人念叨为“大姑娘”的女人。每每念及,他们总是泪不能禁,诉说着她的千般好,她的人品人格之完美,她对穷人对孩子的慈爱……每当此时,我便与他们一起感念流泪,分享一种久逝的真情……我终于明白,一个人只有用真诚的性命才可感动性命,只有将一己融入广义血缘,才可与永恒不朽相会。人只有在懂得报答、感恩时,才是真正意义上大写的人!
  朱权利摘自《吉林日报》
其他文献
不能不承认,我们是虚荣的。  在网络社交中,尽管彼此不曾谋面,相互没有手与手的触碰、眼神与眼神的交流,但我明白,我很在乎你。我投放到网络平台上的任何动态,都迫切希望引起你的反应和关注,得到你的叫好与点赞。虽然现实的我与网络上的我存有差距,但我敢肯定,我是把我尽可能好的东西放在你的面前。  “大可不必把朋友圈的点赞当回事。”朋友聊起一件事说。前不久,他将他写的一篇散文通过公号推送到朋友圈,很快就获得
期刊
徐琴不仅做到这一点,还教会了孩子们自主工作、生活的能力,并让他们从中得到快乐、尊重与尊严,促进他们在更高层次上的个人实现,从而活出了生命的挺拔。  2009年9月,为了给包括自己儿子在内的7位高智障孩子寻找出路,她自掏腰包、筹集资金,成立了高智障孩子托管班,教他们念儿歌、玩游戏、学做家务、逛超市等,设法让他们早日融入社会,努力让他们的生活常态化。在近8年半时间里,该班从7名学员起步,到2016年2
期刊
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他们母子三人奋力工作的情形,深深打动了我,无论生活多苦,我从来没掉过眼泪,那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1922年,他出生于一个大地主家庭,父亲是一所小学的校长,排行老三的他,从小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过着无忧无虑的少爷生活。这种幸福的生活在他8岁那年戛然而止,母亲突然去世,父亲很快再娶,后妈不喜欢他,表面一团和气,私下里却对他百般虐待,还威胁他绝不允许把这些说出去,否则会受到加倍
期刊
你有无需要不重要,重要的是,时刻有人对你说:帮助。  一  那个时候,我家附近有一书报售卖点,我常常在那里买报纸、杂志。一来二去,熟了,老板是个小伙子,好瘦,长得很像《暗算》里的柳云龙,以后我往报摊边一站,他给我《申江服务导报》《上海一周》《南方周末》,都不用语言交流,我给他钱,十块的话他一五一十找零,有的时候我没有零钱,给他一百,他不要,“你先欠着吧,以后一道算。”我想了想,道:那你提醒我哦,我
期刊
8年前妹妹捐骨髓治好哥哥的白血病,8年后妹妹患病又获得哥哥救助。  8年前,哥哥王江不幸患上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妹妹王玲捐出1升骨髓,挽救了哥哥的生命;8年后,妹妹王玲被确诊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这回轮到哥哥救妹妹了,王江把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捐给了妹妹。2017年12月11日,經过5个多小时,王江体内采集的300多毫升造血干细胞被移植到了妹妹王玲体内,完成了这场跨越8年的生命接力。  8年前妹妹为哥
期刊
老家,總能拴住我  让我陪着一起做梦  老家,有天井  能接住上天的雨水  有雕花的座椅  让兄弟姐妹互相让座  老家遭遇过一场大雪  出门都留着深深的脚印  父亲告诉我:每走一步  要看到自己的尺度  老家,我最怕在门前  看到高空的飞鸟  飞着飞着就飞没了
期刊
我鼻子有点发酸,哦,她还记得千里万里之外的亲人,还记得江苏丹阳是她的老家。  和她日益庞大,又时常因病浮肿的身躯比,她的记忆却在不断坍塌缩小。现在已缩小到两分钟那么大。  “咦,我的包呢?我的包呢?”  我正在缴费,匆匆回头看了她一眼,距离上一次发问才过了大约两分钟,她又一次满脸的迷糊和焦躁,我只好再次大声回复一遍:“在你身上背着呢。”  她低下头,撑得万分紧张的绛红色大衣在肚腹部高高隆起,遮挡了
期刊
突然觉得亲人相聚的时光万分美好,能点亮我们生活里所有的记忆。什么都是过眼云烟,唯有亲情才是永恒的。  春节前一个月,哥哥打来电话说:“你已经三年没有回家过春节了,今年回去与兄弟姐妹聚一聚。”听到哥哥的话我心里暖暖的,说:“好吧,我尽量回去。”  老板刚宣布完假期我便买了机票,然后给妹妹打电话,妹妹开始说拖家带口花销大,经我再三劝说,最后还是答应一起回去。  一  记得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很少闻到肉
期刊
这世道,有路没路都在你脚下  你走动时,像剪刀  剪走了快乐的,仇恨的路  你一直在路上,  有荤有素的日子,不缺家乡  你仇恨时,去割割韭菜吧  沒有比它更乐观了  离 别  当时花开得浓密  无路可走  一只不识相的鸟  飞离故乡  如今春已不在  花草让路  春不会在意鸟的归舍  你这个没有翅膀的人  是走着离开故乡的  面对那只飞走的鸟  走累的人  幸亏都有一棵识相的树
期刊
越是没人的时候,人的惰性与恶越是加倍显现,一个人有没有教养,就看他能不能在缺少监督的时候坚守住道德的高地。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有一个镜头,冯小刚饰演的老师在下课后,走到学校操场的角落里,趁四下无人撒了一泡尿,却被捣蛋的学生拿望远镜给窥见了。  这个穿白衬衫,戴金丝眼镜,平日上课一本正经的老师,在那一刻多少有些滑稽。  但这样的事情,生活里并不少。  那些乍一看总是一团和气的,未必真的性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