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微探头对隆起性大肠病变的鉴别价值。
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00例经病理证实的隆起性大肠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行常规肠镜、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观察微探头超声内镜图像特征。并以病理诊断为对照,比较常规肠镜、微探头超声内镜对隆起性大肠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结果超声内镜对隆起性大肠病变诊断总准确率为95.0%,常规肠镜的诊断总准确率为7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超声内镜对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肠镜(P<0.01)。内镜超声微探头诊断图像特征:息肉显示黏膜层回声低,黏膜下层以下结构正常;肠癌内部低回声,管壁层次结构不同程度破损。
结论内镜超声微探头诊断隆起性大肠病变图像特征典型,其诊断准确率相比常规肠镜有明显优势。
【关键词】内镜超声;微探头;隆起性大肠病变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6.04.011
隆起性大肠病变包括息肉、肠癌等,其检出率在内镜技术不断发展下逐年上升。常规肠镜虽能准确显示隆起性大肠病变部位,但难以准确反映病变起源、病变性质等。内镜超声微探头检查作为临床一种新型手段,操作简单,不仅对病变位置、大小准确显示,而且对病变起源、性质、内部结构等全面显示,有利于病变诊断及治疗[1],适用于上消化道黏膜疾病等消化系统疾病诊断。目前关于内镜超声微探头诊断上消化道黏膜病变报道较多[2],而对其用于隆起性大肠病变诊断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病理诊断为对照,通过与常规肠镜检查比较,分析内镜超声微探头对隆起性大肠病变的鉴别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隆起性大肠病变患者100例,均经肠镜、内镜超声、内镜下活检或病理检查等综合检查证实,所有患者诊断资料完整。男57例,女43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75岁,平均(40.6±7.2)岁。
1.2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肠镜、内镜超声微探头检查,仪器:选择Olympus CF260电子肠镜、Olympus UM3R微探头超声内镜,频率通常为20 MHz。常规肠镜检查前叮嘱指导患者检查前肠道准备,肠镜检查发现并记录病灶位置及形态。将病变部位内黏液等吸净,若过多则将一些消泡剂经由内镜活检钳道注入肠腔,灌洗后再吸,病灶彻底显露后处理空气,无汽水灌入让病灶浸泡其中;超声微探头通过活检钳道放入,探头移动以全面扫查病灶,对病灶大小、内部回声、病灶与周围组织关系等情况全面观察,病灶起源判断依据病灶与周边正常肠壁的结构,病灶性质则依据病灶肠壁层次、回声大小。常规肠镜、内镜超声微探头检查由同一医师操作完成。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病理结果
100例患者中息肉36例(36.0%),其中增生性息肉15例,炎性息肉11例,腺瘤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各5例;肠癌17例(17.0%),其中早期结肠癌13例,进展期癌、直肠类癌各2例;炎症性病变23例(23.0%),其中非特异性肠炎10例,溃疡性结肠炎8例,克罗恩病5例;黏膜下肿瘤22例(22.0%),其中平滑肌瘤、间质瘤各6例,脂肪瘤、肠间壁脓肿各4例,阑尾囊腺瘤2例;外压性隆起2例(2.0%),肿瘤压迫、器官压迫各1例。
2.2超声内镜微探头、常规肠镜诊断结果
超声内镜对隆起性大肠病变诊断总准确率为95.0%,常规肠镜的诊断总准确率为7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超声内镜对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肠镜(P<0.01)。见表1。
2.3超声内镜检查图像特征
①息肉。微探头超声内镜下显示黏膜层低回声,隆起方向往腔内,轮廓清晰,黏膜下层以下结构正常。②肠癌。图像特征为内部回声低,边界清晰,管壁全部或局部层次结构破损;癌周淋巴结转移显示低回声结节。见图1。③炎症性病变。图像显示病变所在肠壁所有层次增厚,且增厚程度与炎症严重程度相关。溃疡性结肠炎超声内镜图见图2。④黏膜下肿瘤。图像显示肿瘤在黏膜下层以下,管壁回声局部异常,边界清晰。⑤外压性隆起。图像显示病灶所在肠壁所有层次结构清晰,对邻近外压脏器或病灶部分形态准确显示。
3讨论
隆起性大肠病变临床相对少见,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隆起性大肠病变检出率不断增多,其典型特征为病变部位往腔内隆起[3]。常规肠镜在肠癌等黏膜表层病灶诊断中准确率高,但受黏膜覆盖影响,常规肠镜难以对黏膜以下病变准确判断,临床误诊率较高。
内镜超声微探头检查有效结合内镜、超声技术,先通过内镜对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进行观察,寻到后再经由活检钳道置入超声微探头,对病变及周边组织全面扫描。加上微探头具有高频率、高分辨率特点[4],除了观察病灶大小、位置、形态外,还能准确反映病灶起源、内部结构、边界等情况,在消化道系统疾病诊断中有重要作用。张明黎等[5]研究表明,内镜微探头超声在结直肠黏膜下隆起病灶诊断中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和腔外压迫性病变鉴别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隆起性大肠病变包括黏膜下肿瘤、炎症性病变、息肉等,其中息肉占36.0%。与病理结果对照,内镜超声微探头对隆起性大肠病变诊断准确率高达95.0%,明显高于常规肠镜的76.0%(P<001),表明内镜超声微探头相比常规肠镜对隆起性大肠病变诊断有明显优势,与劳有益等[6]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另外,内镜超声微探头在息肉、肠癌等隆起性大肠病变图像特征上各有特点,如息肉主要表现为黏膜层低回声,腔内方向隆起,黏膜下层以下结构正常,其中增生性息肉中位回声,炎症性息肉回声相对较高,幼年性息肉内部无回声囊状结构,内镜超声微探头除了便于息肉类型判断外,还对息肉癌变有一定的监测作用,同时对息肉底血流情况显示,能避免或减少内镜治疗后出血并发症发生[7]。超声微探头对炎症性病变肠壁增厚、层次结构损坏等均可准确显示,为此类疾病诊治提供重要依据。周明东等[8]研究表明,超声内镜小探头通过显示病灶起源、性质等可帮助诊断大肠黏膜隆起性病变,为其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但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虽然内镜超声微探头诊断隆起性大肠病变准确率较高,但关于黏膜下肿瘤性质(良性或恶性)判断结果不是很理想,需借助病灶组织活检或细胞学检查进一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内镜超声微探头对息肉、肠癌、炎症性病变等隆起性大肠病变有较大的诊断及鉴别价值,相比常规肠镜其诊断准确率明显较高,临床可作为隆起性大肠病变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杜鹏,段伟民,金惠琴,等.超声内镜在结直肠黏膜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2,29(11):631632.
[2]吕瑛,邹晓平,吴毓麟,等.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33(19):6264.
[3]陈斌,黄伟,周立平,等.FICE 不同波长组合加放大内镜观察大肠隆起性病变微细结构的应用研究[J].河北医学,2014,20(3):383385.
[4]沈建伟.内镜超声在临床肝胆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9):14071409.
[5]张明黎,李为慧,吴正祥,等.经肠镜微探头超声检查对结直肠黏膜下隆起病灶的诊断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3,30(7):383385.
[6]劳有益,罗雅丽,苏彩日,等.EMPS在大肠黏膜隆起性病变中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医学,2015,21(4):620622.
[7]刘志坚,陈幼祥,李国华,等.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对大肠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C]//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西省第四次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11:3.
[8]周明东,仝巧云,袁晋华,等.小探头超声内镜在诊治大肠黏膜隆起性病变中的价值[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9):57055707.
(收稿日期:2016-04-20修回日期:2016-08-08)
(编辑:梁明佩)
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00例经病理证实的隆起性大肠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行常规肠镜、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观察微探头超声内镜图像特征。并以病理诊断为对照,比较常规肠镜、微探头超声内镜对隆起性大肠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结果超声内镜对隆起性大肠病变诊断总准确率为95.0%,常规肠镜的诊断总准确率为7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超声内镜对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肠镜(P<0.01)。内镜超声微探头诊断图像特征:息肉显示黏膜层回声低,黏膜下层以下结构正常;肠癌内部低回声,管壁层次结构不同程度破损。
结论内镜超声微探头诊断隆起性大肠病变图像特征典型,其诊断准确率相比常规肠镜有明显优势。
【关键词】内镜超声;微探头;隆起性大肠病变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6.04.011
隆起性大肠病变包括息肉、肠癌等,其检出率在内镜技术不断发展下逐年上升。常规肠镜虽能准确显示隆起性大肠病变部位,但难以准确反映病变起源、病变性质等。内镜超声微探头检查作为临床一种新型手段,操作简单,不仅对病变位置、大小准确显示,而且对病变起源、性质、内部结构等全面显示,有利于病变诊断及治疗[1],适用于上消化道黏膜疾病等消化系统疾病诊断。目前关于内镜超声微探头诊断上消化道黏膜病变报道较多[2],而对其用于隆起性大肠病变诊断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病理诊断为对照,通过与常规肠镜检查比较,分析内镜超声微探头对隆起性大肠病变的鉴别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隆起性大肠病变患者100例,均经肠镜、内镜超声、内镜下活检或病理检查等综合检查证实,所有患者诊断资料完整。男57例,女43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75岁,平均(40.6±7.2)岁。
1.2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肠镜、内镜超声微探头检查,仪器:选择Olympus CF260电子肠镜、Olympus UM3R微探头超声内镜,频率通常为20 MHz。常规肠镜检查前叮嘱指导患者检查前肠道准备,肠镜检查发现并记录病灶位置及形态。将病变部位内黏液等吸净,若过多则将一些消泡剂经由内镜活检钳道注入肠腔,灌洗后再吸,病灶彻底显露后处理空气,无汽水灌入让病灶浸泡其中;超声微探头通过活检钳道放入,探头移动以全面扫查病灶,对病灶大小、内部回声、病灶与周围组织关系等情况全面观察,病灶起源判断依据病灶与周边正常肠壁的结构,病灶性质则依据病灶肠壁层次、回声大小。常规肠镜、内镜超声微探头检查由同一医师操作完成。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病理结果
100例患者中息肉36例(36.0%),其中增生性息肉15例,炎性息肉11例,腺瘤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各5例;肠癌17例(17.0%),其中早期结肠癌13例,进展期癌、直肠类癌各2例;炎症性病变23例(23.0%),其中非特异性肠炎10例,溃疡性结肠炎8例,克罗恩病5例;黏膜下肿瘤22例(22.0%),其中平滑肌瘤、间质瘤各6例,脂肪瘤、肠间壁脓肿各4例,阑尾囊腺瘤2例;外压性隆起2例(2.0%),肿瘤压迫、器官压迫各1例。
2.2超声内镜微探头、常规肠镜诊断结果
超声内镜对隆起性大肠病变诊断总准确率为95.0%,常规肠镜的诊断总准确率为7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超声内镜对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肠镜(P<0.01)。见表1。
2.3超声内镜检查图像特征
①息肉。微探头超声内镜下显示黏膜层低回声,隆起方向往腔内,轮廓清晰,黏膜下层以下结构正常。②肠癌。图像特征为内部回声低,边界清晰,管壁全部或局部层次结构破损;癌周淋巴结转移显示低回声结节。见图1。③炎症性病变。图像显示病变所在肠壁所有层次增厚,且增厚程度与炎症严重程度相关。溃疡性结肠炎超声内镜图见图2。④黏膜下肿瘤。图像显示肿瘤在黏膜下层以下,管壁回声局部异常,边界清晰。⑤外压性隆起。图像显示病灶所在肠壁所有层次结构清晰,对邻近外压脏器或病灶部分形态准确显示。
3讨论
隆起性大肠病变临床相对少见,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隆起性大肠病变检出率不断增多,其典型特征为病变部位往腔内隆起[3]。常规肠镜在肠癌等黏膜表层病灶诊断中准确率高,但受黏膜覆盖影响,常规肠镜难以对黏膜以下病变准确判断,临床误诊率较高。
内镜超声微探头检查有效结合内镜、超声技术,先通过内镜对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进行观察,寻到后再经由活检钳道置入超声微探头,对病变及周边组织全面扫描。加上微探头具有高频率、高分辨率特点[4],除了观察病灶大小、位置、形态外,还能准确反映病灶起源、内部结构、边界等情况,在消化道系统疾病诊断中有重要作用。张明黎等[5]研究表明,内镜微探头超声在结直肠黏膜下隆起病灶诊断中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和腔外压迫性病变鉴别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隆起性大肠病变包括黏膜下肿瘤、炎症性病变、息肉等,其中息肉占36.0%。与病理结果对照,内镜超声微探头对隆起性大肠病变诊断准确率高达95.0%,明显高于常规肠镜的76.0%(P<001),表明内镜超声微探头相比常规肠镜对隆起性大肠病变诊断有明显优势,与劳有益等[6]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另外,内镜超声微探头在息肉、肠癌等隆起性大肠病变图像特征上各有特点,如息肉主要表现为黏膜层低回声,腔内方向隆起,黏膜下层以下结构正常,其中增生性息肉中位回声,炎症性息肉回声相对较高,幼年性息肉内部无回声囊状结构,内镜超声微探头除了便于息肉类型判断外,还对息肉癌变有一定的监测作用,同时对息肉底血流情况显示,能避免或减少内镜治疗后出血并发症发生[7]。超声微探头对炎症性病变肠壁增厚、层次结构损坏等均可准确显示,为此类疾病诊治提供重要依据。周明东等[8]研究表明,超声内镜小探头通过显示病灶起源、性质等可帮助诊断大肠黏膜隆起性病变,为其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但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虽然内镜超声微探头诊断隆起性大肠病变准确率较高,但关于黏膜下肿瘤性质(良性或恶性)判断结果不是很理想,需借助病灶组织活检或细胞学检查进一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内镜超声微探头对息肉、肠癌、炎症性病变等隆起性大肠病变有较大的诊断及鉴别价值,相比常规肠镜其诊断准确率明显较高,临床可作为隆起性大肠病变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杜鹏,段伟民,金惠琴,等.超声内镜在结直肠黏膜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2,29(11):631632.
[2]吕瑛,邹晓平,吴毓麟,等.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33(19):6264.
[3]陈斌,黄伟,周立平,等.FICE 不同波长组合加放大内镜观察大肠隆起性病变微细结构的应用研究[J].河北医学,2014,20(3):383385.
[4]沈建伟.内镜超声在临床肝胆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9):14071409.
[5]张明黎,李为慧,吴正祥,等.经肠镜微探头超声检查对结直肠黏膜下隆起病灶的诊断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3,30(7):383385.
[6]劳有益,罗雅丽,苏彩日,等.EMPS在大肠黏膜隆起性病变中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医学,2015,21(4):620622.
[7]刘志坚,陈幼祥,李国华,等.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对大肠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C]//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西省第四次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11:3.
[8]周明东,仝巧云,袁晋华,等.小探头超声内镜在诊治大肠黏膜隆起性病变中的价值[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9):57055707.
(收稿日期:2016-04-20修回日期:2016-08-08)
(编辑: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