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西方复仇文学现代性的进程中,怀疑精神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气质。在对旧事物、旧秩序、旧观念否定的基础上,它不仅促使了传统复仇文化的提升,更加深了现代人对人性与道德这一主题的理解,从而使现代复仇文学具有了新的道德特性和宽容的高贵精神。
关键词:复仇文学 怀疑精神 现代性品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同爱情主题、死亡主题一样,复仇主题也是从古到今永不磨灭的文学主题,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块绚烂的瑰宝。复仇行为起源于原始人类的血族及血亲复仇,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往往是以某种极端的方式来体现人类对社会种种法则的遵循和反叛。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复仇文学的主题进一步升华,经历了种种精神选择的历程并随着时代走向了现代性。在这一长久而复杂的过程中,复仇文学不仅使人们窥见了种种尖锐的社会矛盾冲突,也成为人们对种种哲学理念进行思辨的领域。其中,以人类对世界的主观认识为怀疑对象的怀疑精神被公认为是人类进行超越和进步的源泉。在复仇文学方面,它也一直帮助文学家们突破旧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有关“恶”的话题进行深入思考。因此,纵观复仇文学的发展,文学家们所一直坚持的怀疑精神就是西方复仇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一种重要思想气质。
一 怀疑精神的起源及其对原始复仇思想的质疑
怀疑精神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初的古希腊怀疑论。在当时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独断论盛行一时的社会环境下,一些古希腊哲学家提出了对人能否发现真理持一种怀疑态度的论断,如这一时期著名的怀疑论哲学家皮浪就认为:“不论是理性还是感性都不能获得真理,我们的一切判断都只对我们主观有效,所以我们必须在一切对立的争论中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不作任何判断。”古希腊文学就是体现哲学反省和思索的重要领域之一。
古希腊神话是一个广阔浩繁的系统,支脉派系庞杂,传说故事众多。其中,在《俄瑞斯忒斯》、《美狄亚》等复仇悲剧中,复仇者们的复仇精神及艺术魅力一直震撼着观众。在古希腊作家埃斯库罗斯改编的戏剧《俄瑞斯忒斯》中,俄瑞斯忒斯的英雄故事在此剧中被拓展成了三大基本情节:阿伽门农之死,俄瑞斯忒斯弑母复仇,以及俄瑞斯忒斯的赎罪与受罚的经历。尽管弑母复仇情节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但第三个情节的出现则是一个颇为有趣、引人深思的现象。在俄瑞斯忒斯赎罪与受罚的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出,俄瑞斯忒斯为父复仇后一开始虽然得到了快感,但复仇的对象毕竟是他的母亲。为父报仇却使他成为杀母的凶手,而母亲弑父的动机也是为了复仇,冤冤相报何时了以及对母亲的爱使俄瑞斯忒斯的心中涌起了后悔的情绪。在此,俄瑞斯忒斯的另一情感空間得到了扩展,在这个英雄的背后出现了对灵魂多重向度的剖析,而怀疑精神正是这里的始作蛹者。为了突出这一点,复仇女神对俄瑞斯忒斯造成的精神折磨被埃斯库罗斯进行了深入的描述。从表面上看,复仇女神固然是血债血偿这一原始思想的代表,但对于持有无神论的现代人看来,其实质是俄瑞斯忒斯在进行喋血冲动后对自己的自责,是其因弑母而产生的一种精神焦虑。本来,在这个血腥复仇之风盛行的原始社会及奴隶制社会早期,复仇被认为是合理的东西,但在母亲为女儿复仇而杀死丈夫,儿子为父亲复仇而杀死母亲,复仇女神又向杀死母亲的儿子复仇这一怪圈中,这种精神焦虑便构成了对弑母复仇行为产生怀疑的重要因素。埃斯库罗斯在这里所展现出的怀疑思想具有进步的意义,它直接打破了血债血偿这一古老的传统,取而代之的是由法庭来衡量是非曲直的观念。俄瑞斯忒斯的复仇精神在埃斯库罗斯的笔下得到了质疑,这看似合理的血债血偿的复仇精神被怀疑的力量所击败,这不仅是一种人性上的怀疑,也是埃斯库罗斯对血的无厌渴求的这一复仇特质的独特思考。
二 怀疑论的复兴及其对近代复仇悲剧的影响
由于中世纪经院哲学和宗教的统治,怀疑论在信仰宗教的欧洲隐退了一千多年,直至文艺复兴后,经过一些思想家如波义尔、笛卡儿、休谟等人的积极倡导,怀疑论又得以复兴。在此期间,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成为其中的先驱。他开始思考什么是确定的,并使这一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最为著名。“但凡你能想到可以怀疑的信念,笛卡儿都抛却了,因而他就好像漂浮在茫茫无际的不确定的海面上,铤而走险,设法找到一些立足之处,以坚实的地基为基础重建人类知识的大厦。”“我思故我在”,也是最著名的哲学谚语之一。在提倡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时期及19世纪的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时期中,文学家们使用人文主义的方法不仅将怀疑批判精神指向了宗教,也指向了社会现实中的各种矛盾以及丑恶现实中的人类本体。
近代复仇悲剧以1589年托马斯·基德的《西班牙悲剧》的问世为起点,它开创了英国复仇悲剧的传统,这部悲剧不仅对古典复仇悲剧中的谋杀、复仇、死亡等情节进行了继承和超越,而且又加入了世俗化的特征,并且站在新的“反”和“否定”的意义上来理解社会现实。西班牙宫内司法官赫罗尼莫在为报儿子霍拉旭被人杀害之仇时,面临着两个复仇的困境:一是他身为法官可以在法庭上审判罪人,为别人主持正义,但对发生在自己家里的犯罪却无可奈何;二是他面临的是法律所惩戒不了的罪人,一个是公爵的侄子,另一个是葡萄牙的王子。当懂法的法官都无法通过正当的手段为自己主持正义时,赫罗尼莫的眼中充满了对封建王朝专制法律制度的怀疑。在这部复仇悲剧中,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赫罗尼莫的复仇行为不可能从彻底否定的意义上去消解社会矛盾,但其已从怀疑的意义上去理解封建制度,这就是一种进步。在《西班牙悲剧》的影响下,复仇戏剧在莎士比亚时期及17世纪上半叶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剧种之一。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性人物大多都持有对当时的社会、宗教、政治甚至自我的怀疑态度,探讨的问题都是关于人与神的关系、人性与道德准则以及个人与社会拯救等根本性的问题。其中,莎士比亚的复仇悲剧《哈姆雷特》所提出的著名的延宕复仇的问题不仅反映出哈姆雷特对这种原始血腥的以死亡为代价的复仇行为的质疑,也是对一个人在不完善的社会环境里是否能够独善其身的质疑和思索。虽然一开始缺少足够的勇气与自觉性,还受到个人独善其身信念的阻碍,但政治腐败的阴霾和怀疑精神促使他不能仅满足于个人的拯救,而更渴望民主的拯救和对政治责任的承担。杨经建教授也曾说:“著名的‘哈姆雷特命题’的提出是人生有无意义的问题,哈姆雷特复仇的根本点在于人类现实是丑恶的,而丑恶的现实又使他对人类本体产生深刻的怀疑。”在后来的以《基督山伯爵》、《呼啸山庄》等为代表的近代经典复仇文学作品中都具有强烈的反对君主专制、反对世俗等级观念,否定身份第一,对金钱至上的腐朽封建思想意识提出怀疑的精神。近代的怀疑精神几乎成了所有复仇文学的重要基础,它与复仇文学的发展有着更加复杂、更加深入的关系。 三 怀疑论及其对复仇文学现代性进程的推动
由于近代以来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们在精神上弱化了对宗教的依赖,怀疑论更为盛行。“上帝死了!”尼采的宣告撕開了遮蔽在现代西方文明之上的层层伪装,荒诞与虚无成为了一种普泛化的情绪,现代哲学也一直迷漫着“怀疑论”的氛围,西方人甚至在素称最严密的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那里听到了“怎么都行”的号召。因此,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一部分的现代主义文学就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通过异化的社会关系、变形的人物、荒诞的故事来表现现实生活中人类的感受,因而更具有强烈的怀疑精神和反文化属性。这时的人类毕竟已处在社会制度较为完善、文明程度较为发达的现代社会阶段,尤其是法权意识及法制观念已深入人心,原始社会及中世纪的血腥复仇也走向了现代文明。那么,除了使用法律手段以外,现代人在面对种种矛盾冲突时应该以何种态度及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呢?现代复仇文学出现了两种趋向。
第一种趋向是出现了大批秉承了古典及近代的以暴力形式呼吁正义公理这种复仇精神的通俗复仇文学。这类文学作品都反映了社会现实的黑暗,记载了人们悲苦的社会实践和敢于抗争的精神历程。由于这类通俗小说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复仇人物具有传奇色彩,并且迎合了大众仇视社会不公的心态,因而拥有着广泛的读者,其中,以美国通俗小说家谢尔顿的多部作品为代表,《假如明天来临》、《午夜的另一面》等都是他写的脍炙人口的畅销复仇小说。《假如明天来临》讲述了一个自强不息的坚强女性特蕾西·惠特尼利用自己独有的智慧和魅力,展开了一系列复仇行动,亲眼目睹邪恶的下流骗子遭到应有的报应,为自己和母亲报仇雪恨的一段艰辛的复仇故事。有人评价特蕾西·惠特尼是当代的“女基督山伯爵”,这一点儿都不夸张,这部小说不仅是通俗复仇文学的代表作,它甚至还沿袭了《基督山伯爵》中所强调的报复时严格的对等性质这一传统,是原始的以暴制暴、血债血偿等复仇思想的延续。
然而,另一趋向的现代复仇文学作品则对传统复仇文学提出了强烈的质疑,这种质疑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穿透力突破了传统复仇文学中的“复仇根源于侵害”、“复仇是恶有恶报的结果”等思想,并极力否定在复仇中展现出残暴品性,使“对生命尊重的美”真正构成了求索的起点。例如,阿利桑德罗·巴里科的小说《不要流血》就是这样一部带有现代性品性的复仇经典之作。这位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以凝练的笔触,独特的戏剧性结构向读者讲述了女主人公尼娜一生的为父兄复仇的故事。巴里科通过尼娜对自己的亲身经历的讲述,展开了四个复仇故事,前三个都体现出了对别人生命漠视的残暴品性,而第四个复仇故事则更加耐人寻味。在这个故事中,尼娜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对个人痛苦经历的反思完成了从疯狂到宽容的转变,成为了由中世纪的“恶棍英雄”走向现代文明的过客。她原谅了杀父仇人蒂托,“要宽容,不要流血”的呼声体现出她对复仇负价值的怀疑以及现代人的避免侵害、走向文明的进步意识,并极力宣扬了以牺牲复仇者自身的幸福为代价的复仇是不值得提倡的这一思想。尼娜人性的复苏使她摆脱了世俗的邪恶,这种醒悟与超脱是她对传统复仇行为的负价值进行怀疑的结果。因此,这部小说极具先锋主义艺术内涵,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建立在人道忏悔信仰基础上的对罪恶的宽容也引人深思,它也对传统的血腥复仇行为提出了怀疑。从尼娜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复仇之剑不仅指向了仇人,更指向了复仇者自身,这种深刻的怀疑及反省精神使这柄剑并没有沾上罪行者的鲜血,却让罪行者在它面前低头折服。有人对此深觉不可理解,可这一行为换回的却是对人类终极幸福及促进社会和谐的关怀。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复仇文学现代性的进程中,怀疑精神无疑是重要的推动力。在对旧事物、旧秩序、旧观念否定的基础上,现代复仇文学已对传统的复仇文化进行了新的提升。它们不仅批驳了传统复仇主义对人生命的漠视以及复仇者自身的毁灭性,深刻地揭露出复仇的负价值,更重要的是,指出了面对仇怨时所应该采取的新的态度。因此,怀疑精神更加深了现代人对人性与道德这一主题的理解,从而使现代复仇文学具有了新的道德特性和宽容的高贵精神。
参考文献:
[1] [英]本·杜普雷,董晓燕译:《人人需要知道的50种哲学思想》,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2] [英]罗素:《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 杨经建:《复仇:西方文学的一种叙事模式与文化表述》,《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4] 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意]阿利桑德罗·巴里科,吴正仪、王天清等译:《海上钢琴师》,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版。
作者简介:王晓 ,女,1972—,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工作单位: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复仇文学 怀疑精神 现代性品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同爱情主题、死亡主题一样,复仇主题也是从古到今永不磨灭的文学主题,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块绚烂的瑰宝。复仇行为起源于原始人类的血族及血亲复仇,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往往是以某种极端的方式来体现人类对社会种种法则的遵循和反叛。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复仇文学的主题进一步升华,经历了种种精神选择的历程并随着时代走向了现代性。在这一长久而复杂的过程中,复仇文学不仅使人们窥见了种种尖锐的社会矛盾冲突,也成为人们对种种哲学理念进行思辨的领域。其中,以人类对世界的主观认识为怀疑对象的怀疑精神被公认为是人类进行超越和进步的源泉。在复仇文学方面,它也一直帮助文学家们突破旧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有关“恶”的话题进行深入思考。因此,纵观复仇文学的发展,文学家们所一直坚持的怀疑精神就是西方复仇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一种重要思想气质。
一 怀疑精神的起源及其对原始复仇思想的质疑
怀疑精神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初的古希腊怀疑论。在当时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独断论盛行一时的社会环境下,一些古希腊哲学家提出了对人能否发现真理持一种怀疑态度的论断,如这一时期著名的怀疑论哲学家皮浪就认为:“不论是理性还是感性都不能获得真理,我们的一切判断都只对我们主观有效,所以我们必须在一切对立的争论中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不作任何判断。”古希腊文学就是体现哲学反省和思索的重要领域之一。
古希腊神话是一个广阔浩繁的系统,支脉派系庞杂,传说故事众多。其中,在《俄瑞斯忒斯》、《美狄亚》等复仇悲剧中,复仇者们的复仇精神及艺术魅力一直震撼着观众。在古希腊作家埃斯库罗斯改编的戏剧《俄瑞斯忒斯》中,俄瑞斯忒斯的英雄故事在此剧中被拓展成了三大基本情节:阿伽门农之死,俄瑞斯忒斯弑母复仇,以及俄瑞斯忒斯的赎罪与受罚的经历。尽管弑母复仇情节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但第三个情节的出现则是一个颇为有趣、引人深思的现象。在俄瑞斯忒斯赎罪与受罚的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出,俄瑞斯忒斯为父复仇后一开始虽然得到了快感,但复仇的对象毕竟是他的母亲。为父报仇却使他成为杀母的凶手,而母亲弑父的动机也是为了复仇,冤冤相报何时了以及对母亲的爱使俄瑞斯忒斯的心中涌起了后悔的情绪。在此,俄瑞斯忒斯的另一情感空間得到了扩展,在这个英雄的背后出现了对灵魂多重向度的剖析,而怀疑精神正是这里的始作蛹者。为了突出这一点,复仇女神对俄瑞斯忒斯造成的精神折磨被埃斯库罗斯进行了深入的描述。从表面上看,复仇女神固然是血债血偿这一原始思想的代表,但对于持有无神论的现代人看来,其实质是俄瑞斯忒斯在进行喋血冲动后对自己的自责,是其因弑母而产生的一种精神焦虑。本来,在这个血腥复仇之风盛行的原始社会及奴隶制社会早期,复仇被认为是合理的东西,但在母亲为女儿复仇而杀死丈夫,儿子为父亲复仇而杀死母亲,复仇女神又向杀死母亲的儿子复仇这一怪圈中,这种精神焦虑便构成了对弑母复仇行为产生怀疑的重要因素。埃斯库罗斯在这里所展现出的怀疑思想具有进步的意义,它直接打破了血债血偿这一古老的传统,取而代之的是由法庭来衡量是非曲直的观念。俄瑞斯忒斯的复仇精神在埃斯库罗斯的笔下得到了质疑,这看似合理的血债血偿的复仇精神被怀疑的力量所击败,这不仅是一种人性上的怀疑,也是埃斯库罗斯对血的无厌渴求的这一复仇特质的独特思考。
二 怀疑论的复兴及其对近代复仇悲剧的影响
由于中世纪经院哲学和宗教的统治,怀疑论在信仰宗教的欧洲隐退了一千多年,直至文艺复兴后,经过一些思想家如波义尔、笛卡儿、休谟等人的积极倡导,怀疑论又得以复兴。在此期间,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成为其中的先驱。他开始思考什么是确定的,并使这一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最为著名。“但凡你能想到可以怀疑的信念,笛卡儿都抛却了,因而他就好像漂浮在茫茫无际的不确定的海面上,铤而走险,设法找到一些立足之处,以坚实的地基为基础重建人类知识的大厦。”“我思故我在”,也是最著名的哲学谚语之一。在提倡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时期及19世纪的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时期中,文学家们使用人文主义的方法不仅将怀疑批判精神指向了宗教,也指向了社会现实中的各种矛盾以及丑恶现实中的人类本体。
近代复仇悲剧以1589年托马斯·基德的《西班牙悲剧》的问世为起点,它开创了英国复仇悲剧的传统,这部悲剧不仅对古典复仇悲剧中的谋杀、复仇、死亡等情节进行了继承和超越,而且又加入了世俗化的特征,并且站在新的“反”和“否定”的意义上来理解社会现实。西班牙宫内司法官赫罗尼莫在为报儿子霍拉旭被人杀害之仇时,面临着两个复仇的困境:一是他身为法官可以在法庭上审判罪人,为别人主持正义,但对发生在自己家里的犯罪却无可奈何;二是他面临的是法律所惩戒不了的罪人,一个是公爵的侄子,另一个是葡萄牙的王子。当懂法的法官都无法通过正当的手段为自己主持正义时,赫罗尼莫的眼中充满了对封建王朝专制法律制度的怀疑。在这部复仇悲剧中,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赫罗尼莫的复仇行为不可能从彻底否定的意义上去消解社会矛盾,但其已从怀疑的意义上去理解封建制度,这就是一种进步。在《西班牙悲剧》的影响下,复仇戏剧在莎士比亚时期及17世纪上半叶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剧种之一。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性人物大多都持有对当时的社会、宗教、政治甚至自我的怀疑态度,探讨的问题都是关于人与神的关系、人性与道德准则以及个人与社会拯救等根本性的问题。其中,莎士比亚的复仇悲剧《哈姆雷特》所提出的著名的延宕复仇的问题不仅反映出哈姆雷特对这种原始血腥的以死亡为代价的复仇行为的质疑,也是对一个人在不完善的社会环境里是否能够独善其身的质疑和思索。虽然一开始缺少足够的勇气与自觉性,还受到个人独善其身信念的阻碍,但政治腐败的阴霾和怀疑精神促使他不能仅满足于个人的拯救,而更渴望民主的拯救和对政治责任的承担。杨经建教授也曾说:“著名的‘哈姆雷特命题’的提出是人生有无意义的问题,哈姆雷特复仇的根本点在于人类现实是丑恶的,而丑恶的现实又使他对人类本体产生深刻的怀疑。”在后来的以《基督山伯爵》、《呼啸山庄》等为代表的近代经典复仇文学作品中都具有强烈的反对君主专制、反对世俗等级观念,否定身份第一,对金钱至上的腐朽封建思想意识提出怀疑的精神。近代的怀疑精神几乎成了所有复仇文学的重要基础,它与复仇文学的发展有着更加复杂、更加深入的关系。 三 怀疑论及其对复仇文学现代性进程的推动
由于近代以来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们在精神上弱化了对宗教的依赖,怀疑论更为盛行。“上帝死了!”尼采的宣告撕開了遮蔽在现代西方文明之上的层层伪装,荒诞与虚无成为了一种普泛化的情绪,现代哲学也一直迷漫着“怀疑论”的氛围,西方人甚至在素称最严密的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那里听到了“怎么都行”的号召。因此,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一部分的现代主义文学就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通过异化的社会关系、变形的人物、荒诞的故事来表现现实生活中人类的感受,因而更具有强烈的怀疑精神和反文化属性。这时的人类毕竟已处在社会制度较为完善、文明程度较为发达的现代社会阶段,尤其是法权意识及法制观念已深入人心,原始社会及中世纪的血腥复仇也走向了现代文明。那么,除了使用法律手段以外,现代人在面对种种矛盾冲突时应该以何种态度及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呢?现代复仇文学出现了两种趋向。
第一种趋向是出现了大批秉承了古典及近代的以暴力形式呼吁正义公理这种复仇精神的通俗复仇文学。这类文学作品都反映了社会现实的黑暗,记载了人们悲苦的社会实践和敢于抗争的精神历程。由于这类通俗小说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复仇人物具有传奇色彩,并且迎合了大众仇视社会不公的心态,因而拥有着广泛的读者,其中,以美国通俗小说家谢尔顿的多部作品为代表,《假如明天来临》、《午夜的另一面》等都是他写的脍炙人口的畅销复仇小说。《假如明天来临》讲述了一个自强不息的坚强女性特蕾西·惠特尼利用自己独有的智慧和魅力,展开了一系列复仇行动,亲眼目睹邪恶的下流骗子遭到应有的报应,为自己和母亲报仇雪恨的一段艰辛的复仇故事。有人评价特蕾西·惠特尼是当代的“女基督山伯爵”,这一点儿都不夸张,这部小说不仅是通俗复仇文学的代表作,它甚至还沿袭了《基督山伯爵》中所强调的报复时严格的对等性质这一传统,是原始的以暴制暴、血债血偿等复仇思想的延续。
然而,另一趋向的现代复仇文学作品则对传统复仇文学提出了强烈的质疑,这种质疑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穿透力突破了传统复仇文学中的“复仇根源于侵害”、“复仇是恶有恶报的结果”等思想,并极力否定在复仇中展现出残暴品性,使“对生命尊重的美”真正构成了求索的起点。例如,阿利桑德罗·巴里科的小说《不要流血》就是这样一部带有现代性品性的复仇经典之作。这位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以凝练的笔触,独特的戏剧性结构向读者讲述了女主人公尼娜一生的为父兄复仇的故事。巴里科通过尼娜对自己的亲身经历的讲述,展开了四个复仇故事,前三个都体现出了对别人生命漠视的残暴品性,而第四个复仇故事则更加耐人寻味。在这个故事中,尼娜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对个人痛苦经历的反思完成了从疯狂到宽容的转变,成为了由中世纪的“恶棍英雄”走向现代文明的过客。她原谅了杀父仇人蒂托,“要宽容,不要流血”的呼声体现出她对复仇负价值的怀疑以及现代人的避免侵害、走向文明的进步意识,并极力宣扬了以牺牲复仇者自身的幸福为代价的复仇是不值得提倡的这一思想。尼娜人性的复苏使她摆脱了世俗的邪恶,这种醒悟与超脱是她对传统复仇行为的负价值进行怀疑的结果。因此,这部小说极具先锋主义艺术内涵,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建立在人道忏悔信仰基础上的对罪恶的宽容也引人深思,它也对传统的血腥复仇行为提出了怀疑。从尼娜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复仇之剑不仅指向了仇人,更指向了复仇者自身,这种深刻的怀疑及反省精神使这柄剑并没有沾上罪行者的鲜血,却让罪行者在它面前低头折服。有人对此深觉不可理解,可这一行为换回的却是对人类终极幸福及促进社会和谐的关怀。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复仇文学现代性的进程中,怀疑精神无疑是重要的推动力。在对旧事物、旧秩序、旧观念否定的基础上,现代复仇文学已对传统的复仇文化进行了新的提升。它们不仅批驳了传统复仇主义对人生命的漠视以及复仇者自身的毁灭性,深刻地揭露出复仇的负价值,更重要的是,指出了面对仇怨时所应该采取的新的态度。因此,怀疑精神更加深了现代人对人性与道德这一主题的理解,从而使现代复仇文学具有了新的道德特性和宽容的高贵精神。
参考文献:
[1] [英]本·杜普雷,董晓燕译:《人人需要知道的50种哲学思想》,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2] [英]罗素:《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 杨经建:《复仇:西方文学的一种叙事模式与文化表述》,《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4] 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意]阿利桑德罗·巴里科,吴正仪、王天清等译:《海上钢琴师》,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版。
作者简介:王晓 ,女,1972—,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工作单位: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