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知北游》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大美、明法、成理,在千万年时间的荒原里,尽管它们什么也不言,什么也不议,什么也不说,但它们必定一直都在,自顾自地美丽着、静默着、等待着。
  走入那片诗性高原,一丘一壑都风流,目之所及的是画、是诗、是歌;有信仰、有神话、有历史……它像一首唯美的长篇史诗,真实而又富有诗意,更像一幅天地间的水墨画,坦荡而又神秘。读了这首诗、看了这幅画,不由得让人暗暗赞叹,它暗藏的大美、明法、成理那么丰富、那么深邃。它便是青海。
  塔尔寺
  塔尔寺,因塔而成寺。这座寺院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据说,宗喀巴16岁赴藏,一去不返。年迈的母亲日夜思念,写了一封信并剪下一束白发夹在信中,托人带到拉萨。母亲的信和白发并没有触动儿子的乡情和孝心,他只写了一封回信,附上一张用自己鼻血画的自画像和一尊狮子吼佛像。信中写道:“如果想念我,可在我出生之地建成一座塔,里面装上10万尊狮子吼佛像,见塔如同见我。”年迈的母亲思子心切,依靠当地信徒的资助,用石片建起一座莲聚塔。后经不断扩建,400多年后的今天,全寺占地600多亩,有几十座殿宇,数以千计的僧舍宅院,气势磅礴。如今,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也是藏传佛教的最高学府之一。
  藏传佛教,无疑是雪域高原上那层神秘、瑰丽的轻纱,吸引着人们前往瞻仰、膜拜。而我对它的钟情和渴望,起源于一位叫仓央嘉措的转世活佛,写下了比常人更为细腻和婉转的情歌。终日的清规戒律和细腻婉转的情歌同时结合在一个人身上,似乎是矛盾的、不协调的,于他而言更是不应该的。可正因为这样的矛盾和不协调,使他比其他的转世活佛更深入人心,他的情歌亦被永久传诵和歌唱,僧俗两界同样如此。
  前一晚回旅店休息后,听见外面滴滴答答的雨声。早上6点钟起来,谁料想雨竟然停了。我换了携带的长衣长衫,怀着对藏传佛教的膜拜和对仓央嘉措的钟情,一路乘车至塔尔寺。遥遥望过去,许是清晨,又是雨后,日光未现,云雾层层叠叠,云的颜色也渐次深浅,将气势磅礴的塔尔寺包裹起来,只能看见红墙金瓦在云雾缭绕中时隐时现,却怎么也见不到它的全貌,使这座原本神秘的藏传佛教寺院如高原仙境般更加迷离,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下车后,大家一路静默,逐个游览供奉各种神灵的大殿。殿内酥油灯摇曳中升腾起阵阵酥油味,弥漫在整个寺内,大大小小的唐卡随处悬挂,我只是被混搭的各种艳丽颜色制作而成的佛教故事图案深深吸引、触动。那些极不协调的色彩,被藏族画家们大胆地扭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殿堂内的光线本就阴暗,摇曳的酥油灯非但没有增加多少光亮,反而使整个殿堂更加迷离,是那般的幽冥,幽冥中又闪烁着唐卡艳丽夺目的金、红、紫、蓝、黑。
  摇曳的酥油灯、艳丽的唐卡、殿内弥漫的酥油味,无论从视觉还是味觉上都造成了一种亦真亦幻、虚虚实实的神秘气氛,使人不自觉在惊诧中忘却现实,而又在玄想中沉湎于佛陀的爱抚之中。
  门口的信徒,成排的跪拜,如此虔诚、执著,在晨光的照射下,额上层层汗珠。给佛祖叩一万个“头”,才是完完整整的一个“头”。完完整整地叩一个头,凝聚的是一种力量,信仰的力量,一种不堪忍受尘世苦难依然坚持的力量。当他们深深匍匐在地上的瞬间,看到他们内心拥有希望,心灵有所安顿,觉得他们是幸福的。
  而我一直念念不忘的还是仓央嘉措,因为他的情歌《那一世》而更加敏感于这座寺院的每个细节,想在那香雾中、经桶里、诵经声中追寻他的踪迹,捕获他的气息。
  那一日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 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  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 只为投下你心湖的石子
  那一夜  听一宿梵唱,不为参悟 只为寻找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瞬  我飞羽成仙,不为长生 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那一日  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
  只是  就在那一夜 我忘却了所有 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
  只为  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 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
  大殿内外,僧人们忙碌着各种事务,并没有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惊扰,甚至也不抬头,看起来是那样的清心寡欲、戒行无暇。但他们的内心是否真的心无旁骛?他们会不会因为进进出出的善男信女动了凡心?会不会在深夜,内心偷偷地温存仓央嘉措那些动人的情歌?是不是也会为佛前失去旧日光泽玫瑰而偷偷落泪?
  雨过天晴,天是透彻的蓝,不含有一丝杂质,一团一团的白云似动非动,徘徊在塔尔寺上空。塔尔寺失去了云雾缭绕地遮蔽,揭去了神秘的外纱,显现在蓝天白云之下。红墙金顶更像是皇家宫院,庄严气派地矗立在高原之上。其实,所谓转世活佛,不过是从成千上万个牧童中选出的最为合适的人选。从食不果腹到登堂入殿,在藏区“政教合一”的独特环境中,事实上成为一片疆域的主宰。代价是在最为烂漫的孩童年代里失去自由,学习背诵上百部经书,经师、近侍不离左右,时刻督促他读经习礼,为维护佛的尊严,为真正主宰和治理一片疆域而准备。命运为一个牧童做了这样奇妙的安排。也许就在那些日日夜夜的读经习礼中,仓央嘉措因“默想的喇嘛的面孔,不呈现在心上,没想的情人容颜,却映在心中明明朗朗”而自责、内疚,却又情不自禁的写下流传甚广的77首情歌   丹葛尔古城
  走近丹葛尔古城的时候,正是正午时分。太阳明朗地照耀着高原上这座古城的角角落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阳光又何尝不是呢?它目睹了这座古城往昔的盛世繁荣、一路沧桑,它们才是这个古城的见证者啊。
  正午,有关这座古城的每个细节都展现在阳光下,散发出厚重的历史气息。
  跨过那个门槛,一片瓦、一块砖、一扇门、一合窗,共同开启闭合成一条跨越600年历史的时空隧道。沿着石阶,一步一步走进历史的深处,哒哒的马蹄声似乎从老街那边传来,遥远而又清晰。慢一点,再慢一点,怀着对历史和长者怀有仰慕和谦卑之心,然后泡一壶酥油茶,来一碗青稞酒,倾听来自岁月深处的一段历久弥香,看印在排灯上的那些笑容在灯火升起的时刻如何自在绽放,听印在壁画上的眼泪在夜深人静之时如何悄然滴落。
  自西汉以来,丹葛尔便成为商贸要地,是唐王朝与吐蕃在今日月山下设立的青藏高原上第一个“茶马互市”的商衢之地。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多民族在这里集聚,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
  古城中的城隍庙。它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4亩多,有山门三间,山门对面有青砖照壁,刻有花纹图案。门内钟鼓楼阁,门楼戏台,正殿、廊房、牌房、花园等规模井然。绘画雕刻,尤显瑰丽,廊房内的壁画——劝善图印象最为深刻,尽管有些开始剥落和斑驳,却依然清晰地呈现出地狱世相,即便是在大太阳底下,也突然觉得冷飕飕的。时间有限,10分钟光景后迈出了城隍庙,心里想着,有些宗教教人行善,给你一颗来世的甜美果实。这座城隍庙,确是清清楚楚地告诉你,若使坏,十八层地狱在身后等着呢。
  跨出门槛,我在想,从功利性的角度考虑,哪一种宗教更好呢?又或者,相互之间可以互补?所以伊斯兰教、藏传佛教、道教在这个不大不小的古城里同时生根,同时落户,互不干扰。各供各的神,各有各的香客,也各自香火旺盛。
  再次停步的地点是欧式风格的英商仁记洋行。在这遥远的高原上,在这历史的裂缝里,竟生生地安插了这么一处异质文化商铺,门口插着英国旗帜,内部却陈列着各种古老的中式收藏。于是,你觉得,这座遥远的高原上的小小古城,是却那么包容,容忍远道而来的英商在这里落足,让多年后的我们也不禁感慨这里多元的文化气息。
  继续用脚步匆匆翻着这本厚重的史书,是丹葛尔厅署、文庙、商号店铺、火祖阁等建筑,时间紧张得无法在每家每户驻足。还有那些如今依然在营业的小店,放慢脚步,偷得片刻时光,会不会不经意间在某个小店打捞起一段暗藏故事的陈迹,比如姑娘的一把扇子、来自藏区的一张狼皮……
  走完最后一条老街,像是一口气走完了600多年。游客稀少,古老的街道清净、祥和,也有些寂寥。但我却分明听到昔日的人声鼎沸,心情如潮汐一般被推得很深很远。一步三回头,如一个贪心的孩子,离开一家心爱的玩具店铺,心里惦念不已。
  大概在一个人的午后时光里,会把边角泛黄的史书当作那扇厚重的城门,独自再次步入这座古城,寻访一位叫作丹葛尔的丰富、平实、宽容的老者,泡一杯绿茶,悄悄继续这次意犹味尽的对谈。
  这一次,必定是慢慢的,慢慢的、、、、、、
  青海湖
  从地图上看,青海像极了玉兔。而美丽的青海湖便是它的眼睛。
  揭开藏传佛教神秘的面纱,穿过600多年历史的迷雾,一路匆匆赶来,怀着急切、渴望,便是为了青海湖。这是多数人来青海的目的,也是主要目的。可纵使你跋山涉水、千里迢迢,能否一睹青海湖最美的容颜,依然需要一种机缘和运气。从午后的灿烂日光到唯美诗意的夕阳西下,不偏不倚,不早不晚,我们与它相对在最唯美的时光。
  初见青海湖,是天地间层层叠叠色彩中的一抹深蓝。层层叠叠的色彩,由近及远、由远及近,搭配得完美至极。金黄色的油菜花大片、大片的盛放,远一点是由浅至深的青草绿,再深远一点便是深蓝的青海湖。湖的后面深青色的山脉连绵成波浪形,洁白的云朵缠绕在山周围,山头若隐若现,变换着不同的形状。车子在前进,深蓝渐渐变得明艳亮丽,成为浅蓝,浅一点、再浅一点……
  下了车,整个青海湖蓦地出现在眼前,层层涟漪将阳光反射成点点金星,闪烁在明亮而深邃的湖面上,美得令人眩晕,所有的感官都为之牵动,让你不知如何是好。与之亲近、留影、逗留……怎么看都觉得美,怎么看都觉得看不够。远道而来的游人都安静地矗立湖边,或张望、或闭目、或凝思、或开怀。泛舟湖面,像是残忍地划破它光洁的皮肤,心想真不该在它最美的时刻划开它的一腔宁静和美丽。可是上了岸,再回头,它却依然是那样安静和唯美,似乎从未有船在它波光粼粼的皮肤上粗暴地驶过,也从未有人打扰过它的温柔和宁静。
  日落时分,大家恋恋不舍地乘车离开青海湖,一次次地从窗口张望,阳光下的青海湖逐渐褪去它的冷艳和明快,偷偷地涨红了脸,热烈地散发出迷人的光芒,像是高原上好客的姑娘,此时红着脸悄悄挽留即将远去的客人。
  爱摄影,想留住生命中不期而遇的美和感动。可是面对青海湖,生平第一次觉得内疚,因为任何一个镜头都像是贪婪的孩子,是不负责任地断章取义,根据自己的喜好随心撕扯一块块美丽,让人以为它的美仅仅如此而已。何况镜头本已过滤掉它的原始和纯粹,定格成一幅没有空间、生命、深邃、灵气的平面图。而这幅图片,只不过是这天地中的一点、千万年中的一刻、千变万化中的一瞬。可我还是抑制不住自己按下快门。
  其实历史上青海一带战事不断,原本青翠澄澈的青海湖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是那么的灰暗、苍凉。如柳中庸的《凉州曲》:“青海戍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在诗人的眼中,这里充满了刀光剑影,无数的士兵到了战场上只能有去无回。 然而,高适曾乐观地预言过:“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他相信总有一天,青海将恢复宁静与和谐,黄河也不再是边防前线。如今太平盛世,美丽的青海没有硝烟、没有白骨,高适的预言成为现实。太平盛世,美丽的青海湖顾盼流离间,点燃了多少诗人的激情和梦想,于是美感的情愫沿着诗人的嘴唇流淌得更深邃、更儒雅、更唯美。   相对一瞬,便凝聚成永恒。日光下的冷艳、夕阳中的柔情都深深地荡漾在心海,时间愈是久远,世事愈是繁杂,它便愈是清晰,之后不敢断言,之前也只有青海湖了。
  祁连
  晨光乍现,金银滩草原上雾气笼罩,我带着早餐,睡眼朦胧便上车赶路了。去祁连四个小时呢,想着在车上继续眯眼小憩一会,无意间转头从窗户望出去,却再也舍不得合上眼睛。
  太阳似乎藏在看得见得青山后,只将微弱的光线柔和地洒在迷迷蒙蒙的草原上,淡淡的薄雾如一席柔和温暖的蝉翼,将整个草原揽在怀中。远处青山隐隐,云雾缭绕,似明又暗地缠绕、眷恋在山周围。草原上牛羊成群,安闲认真的低头吃草,即使有车路过也不曾抬头,似乎这是它们的天堂,不会有任何的不幸和危险。青草尖上露水被阳光反射得晶莹剔透,整个草原犹如一幅静默的水墨画:山、草、云、牛羊……当你正陶醉在这幅画中暗暗赞叹时,成群的牛羊不知不觉间又偷偷地换了位置,又或者是另外一群吧?云朵在刹那间也不是你想象中的形状了,一切都朦朦胧胧、似动非动……逐渐地,云的四周镶了金边,太阳一点一点地从山头冒出来,蝉翼变得越来越淡,越来越轻,最后完全飘荡在空中,像是有人一点一点地脱去它的轻纱,从容地袒露出它的丰沛、辽阔。云朵如牡丹般,开得层层叠叠、雍容华贵,与青山缠绕在一起时,似乎又像是丰腴的美人迎着朝阳,舒展婀娜多姿的身姿,慵懒地看着草原上的一切,好一幅美丽的草原晨景图呵!
  车子在前进,穿梭在这幅草原晨景图中,似乎赶赴一场又一场美的盛宴。
  穿越海拔高度4000多米的时候,一团又一团的白云从车子前飘过,伸出手说不准能采一朵呢!穿过最高峰,车子沿着盘山公路下去,停在山脚,再向山上望去,竟有一种虚幻感,还以为自己腾云驾雾从那仙境穿越而来呢。
  赶到祁连时已近11点了,祁连是个县城,城市本身和其他县城并无差别,甚至显得有些破旧和落后。慕名而来是因为它背后仙境般的山脉,包括卓尔山。我们要去的,正是卓尔山。到了山顶,一路流淌的风景凝固了。天高地阔间,你觉得自己的灵魂都要舒展开来。景区播放着《卓玛》,满山谷都回荡着动听的歌声。“卓玛”在藏语中是“仙女”的意思,在这天境中,有一种幻觉,觉得在那青山后、白云间、红土地上、金黄油菜花中真藏着一群高原仙女,她们一路高歌正向你走来呢。
  回去的路途依然是四个小时,困极了,可就是不想闭上眼睛。看远处骏马在草原上奔驰成一条流畅的曲线,真有一种冲动,想一跃而上,跟它随心所欲奔驰在这莽天阔地间。又或者不要这么赶时间,不要这么着急,不要导游,不要他催着我们赶赴下一个景点,我们一起在草原上走走、坐坐、看看,用一种散淡的心情,用自己的眼睛和思想,发掘属于这一片草原的美丽和内涵,体验田园牧歌生活背后的悠然和诗意。
  与其说祁连有风景,不如说来去祁连的路上到处是风景。骑马也好,徒步也好,用一种散淡的心情,想停就停,静看青山间的那朵白云如何从一朵安然的牡丹幻化成一匹奔腾的骏马,看一匹骏马如何亲吻这片丰沛的草原,看这片草原如何养育这一方天地,看这一方天地的人们如何扬起马鞭,日升而作,日落而息……
  看真切了,大概便也体会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真境界吧?
  贵德
  这次旅行,走着,看着,暗暗地赞叹着,不知不觉就到了贵德。像是溯源而上,循着黄河之源而来,却无意间找到了人类自己的源头——女娲抟土造人所在地。尽管这只是传说,却依然让我们惊喜不已。
  黄河源头水清清,贵德黄河如少女,还没有经历岁月的沧桑和时间的蹂躏,依然如少女般清纯和透彻。她唱着欢快的歌儿,一路向前跑。大概自己也不知道这一路要经历多少历练,然后变得浑浊,直到让别人改了名字叫她黄河。所以,我们每每遇到她的时候,都知道她是一位忍辱负重、日夜兼程的黄河母亲,不停息地哺育着大地上的生灵。也许它的源头并不叫黄河,而是有她少女般清纯面容的可人乳名。我只恨时间仓促,没能和当地人好好聊聊有关她的童年和青春。淡淡的遗憾随风飘洒在清清的水面上,波浪轻轻拍打着岸边,抚摸着眷恋在少女身边的一块块五彩碎石,也许是她明白我暗藏的心事,才将这些见证她少女情怀和梦想的五彩碎石送到我的身边。我如一个贪婪的孩子,拾起一块块五彩碎石,它们因为少女的厚爱而变得光洁,充满灵性。
  站在黄河的源头,看清清的黄河水欢快地向东流,更坚信“人之初,性本善”。这一片厚土地,从亘古到现在,在阳光下静默地望着远方,如一位伟大的母亲盛情满怀且充满希望,她知道,远方的孩子一定会回来。这一群孩子,因嗅到祖先的气味而激情萌动,分明是激动的奔跑,却更像是蹒跚着回家。于是,走入这里,心灵慢慢地释放、释放……那一路而来的风尘仆仆,就在这一刻,全部释放,并重新蓄满崭新的意义和丰沛的内涵。这一方土地情深厚重就罢了,可它偏偏还这样美丽,色若丹霞,形似峰峦,绵延不断。每一段山脉、每一种色彩、每一条纹路必定都是经过千万年时间一点一点精雕细琢而成,否则它不会美得这样原始苍茫、却又精致得无法挑剔。无论你奔跑到它的脚下,还是一口气爬上山坡,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它都像是一只小小的候鸟,从时间的荒原里飞来,短暂地停了一分钟。可这短暂的一分钟却又弥足珍贵,让生命重归质朴,充满力量,懂得尊严,活得幸福。
  “地上有条亘古不息的天河叫黄河,天下有堆绵延天涯的厚土叫丹霞,天地之间蕴藏着人类最伟大的德性就是贵德。”人因有德而贵,这人类最伟大的德性,大概这里就是创造人类的轩辕厚土、养育人类的清清黄河水吧。
  青海的大美,美在信,美在历史,美在湖泊,美在山川,美在德行,美在情缘。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我笨拙、谦卑地将那无法描述却生怕丢失的一路美好,变成呆板、耐久的文字,虽然尽力,但必定遗漏掉许多美好,无论怎样,只是想为我们生命中共同相拥过的这幅天地间的水墨画抹上淡淡的一笔。
其他文献
本篇旨在通过介绍终末期多囊肾病患者由血透成功转为腹透的经验及中外多篇文献研究的荟萃分析,使广大的医师及多囊肾患者综合看待多囊肾末期肾病与腹膜透析的关系,更加理性地
目的通过设计患者迁床查检单,指导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自觉进行质量查检,以减少遗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患者的安全。方法2013年4~6月,将查检单应用于每日迁床患者,对迁床后各
对脆硬材料的超声振动辅助微磨削温度场有限元仿真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了超声振动辅助微磨削的能量分配比模型,基于能量分配比模型得到进入工件的热流量;其次,为验证理论解析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联合应用波立维、氟伐他汀及松龄血脉通胶
在热风温度为50~80℃,风速为0.96 m/s的条件下,利用对流干燥试验台对直径为8 mm的圆条状污泥进行了干燥试验,分析了干成剂对污泥干燥特性的影响。发现原污泥的干燥特性与普通
爱心教育是德育永恒的主题,培养爱心既是学生心理发展、人生完善的需要,更是新新世纪、新时代的迫切需求。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只有在他去爱人们的时候
本文对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意义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针对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实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结合本次研究,发表了一些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希望可以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
自主研发了复杂荷载作用下桩基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系统,可开展单向荷载、竖向-水平耦合荷载作用下桩基加载试验。由模型槽、竖向-水平耦合加载系统、测量系统三部分构成,子系统
[摘要]文学教育总是以优秀的文学作品启迪和滋养着人类。无论从何种维度来看,文学教育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壮大和国家的兴旺发达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文学为基础和后盾的文学教育,在内容和途径上都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是人学,所以文学具有人文性;文学是艺术,所以文学具有审美性。培养的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素质,关键在于文本的阐释、美读和注重写作训练。  [关键词]文学教育;人文精神;审美维度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