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4岁的李文仁喜欢和年轻人讲自己的理论,讲着讲着便拿出一包5块钱的“钻石牌”香烟,抽出一根点上:“贫穷的哲学家只能抽贫穷的烟。”但没有人理解他口中的“通天哲学”,这一他自称研究了23年的“世界终极奥秘”。带着自己的《通天哲学》书稿,李文仁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
这是自1900年以来,五年一度的世界哲学大会第一次来到中国。在那里,共有7000多人参加大会,他也遇到了众多和自己一样的人。但不怎么会上网的李文仁并不知道,在会议召开时,他们这些人已成为人们朋友圈的调侃对象,他们被称为“民哲”,而在公众印象中,民哲是一群偏执狂热而专业学养欠缺的哲学爱好者。
会场外的“秀场”
哲学大会每场会议的时长保持在1-2小时。李文仁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与“道”相关的讲座:“这符合我的‘通天哲学’。”听发言时,他坐得笔挺,神情肃穆,仿佛一尊雕像。
每天的会议,李文仁都沉默着。他知道自己的秀场不在会议室和讲台上。会议结束,李文仁准时出现在四楼的开放休息区。他把一本装订的《通天哲学》,递给围观者。其他民哲们也纷纷聚到了这里,向与会者介绍自己惊世骇俗的研究成果。
今年63岁,来自安徽淮南的宣昶玮,自称解决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为世界哲学史做出了“惊天贡献”。他称自己为“中华思想家宣昶玮”,要用五百多篇文章为“中华文明重建世界精神秩序”做好理论准备。
还有的参会者自称“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老子’”、“超时空哲学体系创立者”及“超时空催眠演说家”……
2004年,“民哲”一词在网络上出现,被部分网友拿来与“民科”摆在相似的位置。彼时与“民哲”一词相对的是“专哲”。从宽泛意义上说,“民哲”是指那些未在高等院校接受过专业哲学教育,且不在学术机构以哲学的教学和研究为职业的哲学爱好者。
一位学者在《我所认识的“民哲”》一文中描述了“民哲”形形色色的社会身份:有国企工人、中小学教师、自由职业者,也有农民、农民工、公务员、医生……就阶层而言,基本上都是社会中下层甚至底层。
社科院研究员单继刚将2004年称为“关键节点”,在那年,由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举办的中国哲学大会上,民哲迎来了第一次“集体亮相”。2012年,一家网站邀请了约30名民哲与两位著名哲学家,参加了一次“首届中国民间哲学对话会”,“民哲”再次作为一个群体引起关注。
哲学狂人
8月19日下午,“太极城哲学院秘书长”卢其旺在一场分组会议上报告他的论文。能容纳40人的会场来了11位听众,5位来自“太极城哲学院”的参会者坐在了最前面两排。
“太极城哲学院”创建于1988年,是由一群信奉道家学说的民哲在地貌状如太极的陕西省旬阳县创建的。
卢其旺2011年在朋友的介绍下入了会。他大方地承认自己是个“民哲”:“哲学不出狂人,还叫哲学吗?”
自称解决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的宣昶玮也被网友们认为“狂”,甚至是“一个极度狂妄自负的人”。
“现在有些人讽刺挖苦、歧视抵制民哲,觉得我们是不太正常的人,实质上是两种文化的冲突!”宣昶玮一见到记者,就做了如此宣告。
“我也觉得鸡蛋问题没什么意思”,宣昶玮说,“惊天贡献”的用语只是为了宣传,目的是吸引人们看看后面的东西。宣昶玮相信自己智慧的来源和佛祖一样——“佛说一滴水中有八万四千虫,现在已经被科学证实了。西方哪个哲学家说过这个?”
但他又说有些问题科学解决不了,“磁铁为什么不能吸铜?”他认为科学不能给出答案,但通过佛法他已经知道了,只是“天机不可泄露”。
“研究哲学是一个人的事”
去年,家在新疆的李文仁只身一人来到北京,为《通天哲学》寻找出版社。
“研究哲学的路必定是充满苦难的。所以我一个人在北京完全不怕吃苦。”在开往国家会议中心的公交车上,有人给李文仁让座。他拒绝了:“安逸让人腐败。”
北京农光东里小区的地下室阴暗潮湿,散发着霉味,近十间房拥挤在一个U字型的走廊旁。其中最逼仄的一间屋子,便是李文仁的住处。
他的房间4平米左右,凌乱不堪,遍地都是写废的草稿纸。一张床占据了房间三分之二的空间,紧挨着的书架上堆着十几本书,都是他不同时段的“作品”。李文仁见人来拜访,赶紧将门掩了起来,将未洗的碗筷藏到了桌底。
在这里,李文仁过着昼夜不分的生活。凌晨三点起床开始写作,直到下午四点才出门,买一碗15块钱的汤面充饥。
研究哲学后,李文仁少与人来往,整日将自己关在卧室中写作。他烟瘾很大,身边时常备着两包5元的“钻石”,写书时一支接着一支抽。写到尽兴,他会“奢侈”一把,改抽5.5元一包的“七匹狼”。
妻子忍受不了烟味和昼夜不分的作息,和他分了居。“我不是他老婆,他的事我都不知道。”提起丈夫,李文仁的妻子显得很抗拒,“他的钱都花在买烟上,不干正经事。”
但李文仁不后悔:“研究哲學是一个人的事。”
民哲们的共有气质
张亮(化名)在世界哲学大会中担任志愿者。几天会期下来,张亮总结出一套辨别民哲的方法:“多为男性、喜欢与人交谈、嗓门大。”在张亮的印象中,这样的民哲有两三个:“他们的心里很矛盾,既看不起别人,又希望自己的理论被别人承认。”
因爱好来参加大会的林华(化名)也偶遇了和学生争辩的李文仁:“这么大年纪了还研究哲学,我还是有些佩服。”
林华总结了一个民哲们的共有气质:“对于自己的理论很执拗,把哲学看成全部。”
在会场上,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中国组委会执行秘书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刘哲也曾被民哲拦下,要与他分享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他们愿意思考,试图去理解生活与世界,但可能并不是在以哲学的方式进行反思。”刘哲认为,有些民哲热衷于表达自己,而没法形成实质交流。刘哲说,据他的观察,民哲投稿的论文多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科学和自然等类别的主题上。
“可以看出中国民众对哲学市场的需求很大,”刘哲认为,民哲可以反映“公众关注的问题是什么”,进而能促进“专业学者对这些问题的反思”。
摘自《华声》
这是自1900年以来,五年一度的世界哲学大会第一次来到中国。在那里,共有7000多人参加大会,他也遇到了众多和自己一样的人。但不怎么会上网的李文仁并不知道,在会议召开时,他们这些人已成为人们朋友圈的调侃对象,他们被称为“民哲”,而在公众印象中,民哲是一群偏执狂热而专业学养欠缺的哲学爱好者。
会场外的“秀场”
哲学大会每场会议的时长保持在1-2小时。李文仁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与“道”相关的讲座:“这符合我的‘通天哲学’。”听发言时,他坐得笔挺,神情肃穆,仿佛一尊雕像。
每天的会议,李文仁都沉默着。他知道自己的秀场不在会议室和讲台上。会议结束,李文仁准时出现在四楼的开放休息区。他把一本装订的《通天哲学》,递给围观者。其他民哲们也纷纷聚到了这里,向与会者介绍自己惊世骇俗的研究成果。
今年63岁,来自安徽淮南的宣昶玮,自称解决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为世界哲学史做出了“惊天贡献”。他称自己为“中华思想家宣昶玮”,要用五百多篇文章为“中华文明重建世界精神秩序”做好理论准备。
还有的参会者自称“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老子’”、“超时空哲学体系创立者”及“超时空催眠演说家”……
2004年,“民哲”一词在网络上出现,被部分网友拿来与“民科”摆在相似的位置。彼时与“民哲”一词相对的是“专哲”。从宽泛意义上说,“民哲”是指那些未在高等院校接受过专业哲学教育,且不在学术机构以哲学的教学和研究为职业的哲学爱好者。
一位学者在《我所认识的“民哲”》一文中描述了“民哲”形形色色的社会身份:有国企工人、中小学教师、自由职业者,也有农民、农民工、公务员、医生……就阶层而言,基本上都是社会中下层甚至底层。
社科院研究员单继刚将2004年称为“关键节点”,在那年,由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举办的中国哲学大会上,民哲迎来了第一次“集体亮相”。2012年,一家网站邀请了约30名民哲与两位著名哲学家,参加了一次“首届中国民间哲学对话会”,“民哲”再次作为一个群体引起关注。
哲学狂人
8月19日下午,“太极城哲学院秘书长”卢其旺在一场分组会议上报告他的论文。能容纳40人的会场来了11位听众,5位来自“太极城哲学院”的参会者坐在了最前面两排。
“太极城哲学院”创建于1988年,是由一群信奉道家学说的民哲在地貌状如太极的陕西省旬阳县创建的。
卢其旺2011年在朋友的介绍下入了会。他大方地承认自己是个“民哲”:“哲学不出狂人,还叫哲学吗?”
自称解决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的宣昶玮也被网友们认为“狂”,甚至是“一个极度狂妄自负的人”。
“现在有些人讽刺挖苦、歧视抵制民哲,觉得我们是不太正常的人,实质上是两种文化的冲突!”宣昶玮一见到记者,就做了如此宣告。
“我也觉得鸡蛋问题没什么意思”,宣昶玮说,“惊天贡献”的用语只是为了宣传,目的是吸引人们看看后面的东西。宣昶玮相信自己智慧的来源和佛祖一样——“佛说一滴水中有八万四千虫,现在已经被科学证实了。西方哪个哲学家说过这个?”
但他又说有些问题科学解决不了,“磁铁为什么不能吸铜?”他认为科学不能给出答案,但通过佛法他已经知道了,只是“天机不可泄露”。
“研究哲学是一个人的事”
去年,家在新疆的李文仁只身一人来到北京,为《通天哲学》寻找出版社。
“研究哲学的路必定是充满苦难的。所以我一个人在北京完全不怕吃苦。”在开往国家会议中心的公交车上,有人给李文仁让座。他拒绝了:“安逸让人腐败。”
北京农光东里小区的地下室阴暗潮湿,散发着霉味,近十间房拥挤在一个U字型的走廊旁。其中最逼仄的一间屋子,便是李文仁的住处。
他的房间4平米左右,凌乱不堪,遍地都是写废的草稿纸。一张床占据了房间三分之二的空间,紧挨着的书架上堆着十几本书,都是他不同时段的“作品”。李文仁见人来拜访,赶紧将门掩了起来,将未洗的碗筷藏到了桌底。
在这里,李文仁过着昼夜不分的生活。凌晨三点起床开始写作,直到下午四点才出门,买一碗15块钱的汤面充饥。
研究哲学后,李文仁少与人来往,整日将自己关在卧室中写作。他烟瘾很大,身边时常备着两包5元的“钻石”,写书时一支接着一支抽。写到尽兴,他会“奢侈”一把,改抽5.5元一包的“七匹狼”。
妻子忍受不了烟味和昼夜不分的作息,和他分了居。“我不是他老婆,他的事我都不知道。”提起丈夫,李文仁的妻子显得很抗拒,“他的钱都花在买烟上,不干正经事。”
但李文仁不后悔:“研究哲學是一个人的事。”
民哲们的共有气质
张亮(化名)在世界哲学大会中担任志愿者。几天会期下来,张亮总结出一套辨别民哲的方法:“多为男性、喜欢与人交谈、嗓门大。”在张亮的印象中,这样的民哲有两三个:“他们的心里很矛盾,既看不起别人,又希望自己的理论被别人承认。”
因爱好来参加大会的林华(化名)也偶遇了和学生争辩的李文仁:“这么大年纪了还研究哲学,我还是有些佩服。”
林华总结了一个民哲们的共有气质:“对于自己的理论很执拗,把哲学看成全部。”
在会场上,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中国组委会执行秘书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刘哲也曾被民哲拦下,要与他分享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他们愿意思考,试图去理解生活与世界,但可能并不是在以哲学的方式进行反思。”刘哲认为,有些民哲热衷于表达自己,而没法形成实质交流。刘哲说,据他的观察,民哲投稿的论文多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科学和自然等类别的主题上。
“可以看出中国民众对哲学市场的需求很大,”刘哲认为,民哲可以反映“公众关注的问题是什么”,进而能促进“专业学者对这些问题的反思”。
摘自《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