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下的高考历史试题,学术研究味浓厚,史观类试题成为高考历史的灵魂。反映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新方向。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和各版本教科书多元史观定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因此,高考历史备考中重视多元史观的复习是势在必行的。只要我们重视多元史观复习,对多元史观形成全面而理性的认识,并结合历年史观类精题等加以总结和训练,就一定能够增强高考备考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多元史观 历史 高考备考 历史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8(c)-0086-021 运用多元史观科学备考解读历史的必要性
1.1 高考命题总依据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进入21世纪,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影响着我们的高中教学。新课程标准目标要求:要“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1.2 高考命题趋势的要求:一“源”多“流”解读历史
纵观历史高考的命题趋势,主要呈现出三大趋势:凸显以教材为主转为以课程为主的课程论。凸显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论。凸显以一元角度为主转变为多元角度的史学理论。前两个特点可以说在新课程改革之初已经体现的十分的明显。而最后一个史学理论在近几年也逐步上升为高考历史试题之魂。高考命题也不再是一种史观统领全部。而是呈现出一源多流的局面:如2007年广东省第29题和2010年江苏省的第22题“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中都涉及的辛亥革命问题;我们可以从近现代史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的角度去解读。2011年全国卷的41题“西欧崛起”题,考生可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多个角度评论材料中的观点等等。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史观去解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利用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史学研究动态,对古今中外的历史现象事件和人物进行立体透视和全方位认识。
1.3 高考新评价方法的要求:SOLO分类评价法下的知识体系构建
在考试评价方面,素质教育下的高考评价也开始凸显出多元评价的趋向。早在2006年的广东高考中,就开始运用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缩写,意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评价方法。2007年,上海高考卷、2010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也采用了SOLO分类评价法,可以说,国内对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并且因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将在高考分类评价中得到广泛运用。
在SOLO评价法之下,重视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全方位的解读。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立场,选择自己认为最合理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中要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构建一幅“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饱满的历史画卷。
2 新课程下的多元史观的科学认识
所谓史观,就是对历史的看法和态度,即以怎样的立场、哪一种意识、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认识历史。是进行历史的意义建构的理论和观点,是史学的灵魂。
培养学生多种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高中新课标下的史观已从传统单一的革命史观发展为整体史观、文明史观、近现代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等。多元史观并存争鸣,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大大提高了历史本身的立体感和饱和度。
2.1 整体史观
整体史观又称为全球史观,这是一种将人类置于整体发展和同一性的角度来考察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整体史观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影响我国,从深层次上反映出人们对全面了解人类历史的共同要求。从这一理论出发去看新航路的开辟等问题我们可以得出更加完整和全面的结论。
2.2 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是一种站在文明视角来透视人类历史进程。通过阐述人类横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和纵向的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产生、成长、衰落、解体的过程,构建一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2.3 近现代史观
近(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或者是“工业化”的观点来看待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与演变。认为人类历史从生产力角度将人类历史分为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三个阶段。近现代史观认为,近现代化的重要的衡量的标准应该是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思想理性化、科学化;生活世俗化、文明化。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史观的指导。
2.4 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
社会史观是以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的小事件为研究对象。从生活细节和生活俗习惯等小角度去解读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在这种史观的指导下,一举打破了传统史学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研究主流,而是更多将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研究的范畴。
生态史观主张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运用生态和环境的的相关理论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
3 多元史观引领下的高考备考策略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历史复习中,把握好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以及生态史观等史观的运用,为学生构建全方位、立体感的、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一“源”多“流”,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历史
同样的史实,不同的解读,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总结近几年的高考,可以发现,越来越多涉及史观的题目的考查不是单一的,而是将几种史观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因此,我们在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问题,得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结论,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历史事件或更加丰满的历史人物。
如:中国近代出现的通商口岸问题:从传统的革命史观角度看:通商口岸是西方列强对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以及资本输出的重要的桥头堡;从文明史观角度看: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地方;从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角度看: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近代化和现代化;从整体史观角度看: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
3.2 以史观类精题为导向,把握多元史观复习
近年来,史观类的题目频频出现在各地的高考试题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进行多元史观的复习提供了一个导向。把握多
关键词:多元史观 历史 高考备考 历史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8(c)-0086-021 运用多元史观科学备考解读历史的必要性
1.1 高考命题总依据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进入21世纪,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影响着我们的高中教学。新课程标准目标要求:要“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1.2 高考命题趋势的要求:一“源”多“流”解读历史
纵观历史高考的命题趋势,主要呈现出三大趋势:凸显以教材为主转为以课程为主的课程论。凸显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论。凸显以一元角度为主转变为多元角度的史学理论。前两个特点可以说在新课程改革之初已经体现的十分的明显。而最后一个史学理论在近几年也逐步上升为高考历史试题之魂。高考命题也不再是一种史观统领全部。而是呈现出一源多流的局面:如2007年广东省第29题和2010年江苏省的第22题“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中都涉及的辛亥革命问题;我们可以从近现代史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的角度去解读。2011年全国卷的41题“西欧崛起”题,考生可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多个角度评论材料中的观点等等。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史观去解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利用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史学研究动态,对古今中外的历史现象事件和人物进行立体透视和全方位认识。
1.3 高考新评价方法的要求:SOLO分类评价法下的知识体系构建
在考试评价方面,素质教育下的高考评价也开始凸显出多元评价的趋向。早在2006年的广东高考中,就开始运用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缩写,意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评价方法。2007年,上海高考卷、2010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也采用了SOLO分类评价法,可以说,国内对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并且因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将在高考分类评价中得到广泛运用。
在SOLO评价法之下,重视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全方位的解读。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立场,选择自己认为最合理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中要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构建一幅“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饱满的历史画卷。
2 新课程下的多元史观的科学认识
所谓史观,就是对历史的看法和态度,即以怎样的立场、哪一种意识、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认识历史。是进行历史的意义建构的理论和观点,是史学的灵魂。
培养学生多种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高中新课标下的史观已从传统单一的革命史观发展为整体史观、文明史观、近现代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等。多元史观并存争鸣,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大大提高了历史本身的立体感和饱和度。
2.1 整体史观
整体史观又称为全球史观,这是一种将人类置于整体发展和同一性的角度来考察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整体史观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影响我国,从深层次上反映出人们对全面了解人类历史的共同要求。从这一理论出发去看新航路的开辟等问题我们可以得出更加完整和全面的结论。
2.2 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是一种站在文明视角来透视人类历史进程。通过阐述人类横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和纵向的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产生、成长、衰落、解体的过程,构建一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2.3 近现代史观
近(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或者是“工业化”的观点来看待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与演变。认为人类历史从生产力角度将人类历史分为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三个阶段。近现代史观认为,近现代化的重要的衡量的标准应该是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思想理性化、科学化;生活世俗化、文明化。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史观的指导。
2.4 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
社会史观是以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的小事件为研究对象。从生活细节和生活俗习惯等小角度去解读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在这种史观的指导下,一举打破了传统史学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研究主流,而是更多将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研究的范畴。
生态史观主张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运用生态和环境的的相关理论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
3 多元史观引领下的高考备考策略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历史复习中,把握好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以及生态史观等史观的运用,为学生构建全方位、立体感的、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一“源”多“流”,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历史
同样的史实,不同的解读,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总结近几年的高考,可以发现,越来越多涉及史观的题目的考查不是单一的,而是将几种史观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因此,我们在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问题,得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结论,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历史事件或更加丰满的历史人物。
如:中国近代出现的通商口岸问题:从传统的革命史观角度看:通商口岸是西方列强对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以及资本输出的重要的桥头堡;从文明史观角度看: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地方;从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角度看: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近代化和现代化;从整体史观角度看: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
3.2 以史观类精题为导向,把握多元史观复习
近年来,史观类的题目频频出现在各地的高考试题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进行多元史观的复习提供了一个导向。把握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