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们,你们认为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说真话,想写出一篇满意的文章,真是挺痛苦的;然而,作文大功告成之后那种快乐,也是实实在在的,特别是你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坦露后,与读者拉近了距离,让读者从文中“读”出了自己,你也很有成就感呢!我就有这样深刻的体验。想不想读读老师写的作文?赶紧往下读吧:
棉花糖的故事
时至今日,我仍然觉得自己在幼儿园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说客”。倒不是能说会道,大概是满脸的正经样儿,成了诚信的“保证书”。
午饭后,每个小朋友都要睡午觉。孩子们睡成一排,整整齐齐用自家带来的被子蒙着头。被子下面却窸窸窣窣,依旧是一个热闹的世界。被子遮得越严实,秘密谈话就越安全,这是我们的经验。
冬天,刚下过雪,格外冷。我与紧挨着的“睡友”头凑着头嘀咕一阵后,突然想起了棉花糖。“你吃过棉花糖吗?”“棉花糖?好吃吗?”我好像看见她的眼睛在冒光。难怪,平时能谈论的美味零食,多是用酱油、麻油兑水调成的“神仙汤”之类。我可不能让好朋友空欢喜呀!我在厚厚的棉被里辗转了两下,灵光一闪,动起了棉花的主意。棉花糖,不就是用棉花做的嘛!这被子是我家的,我就“偷”点棉花做糖吧!一不做、二不休,我从被头的针线缝合处,拉扯出一点破绽,用小手抠出一撮又一撮的棉花,在手心里混成一团,贴着体温还热乎呢!“给你!”我大方地把临时加工好的棉花糖塞进她的手中。“怎么不甜呀?”她迟疑着嘟囔了一句。“不会吧!”我像个掌勺的大厨,也嚼了口棉花,干干地咽了下去,“是不甜,可能是没有放糖!我吃的棉花糖真的很甜!”我郑重其事地解释。“噢,知道了!”她开心地回答。
很奇怪,这个棉花糖的故事没有任何大人问过。可能是他们根本不知道吧!纯粹是一颗童心,我理直气壮地做了错事,但真的从此习惯与朋友分享快乐。
你们瞧,我把自己的稚言稚行真实地记下来了,读后是不是觉得我和你们亲近了许多呢?是啊,写作就是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共鸣,写的人与读的人走进各自生活的空间,仿佛聆听到彼此的心跳。我再说说我是怎样教学生写作文的,想听吗?
我教作文的前提,是让学生信任我,对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探讨不设防。我时常主动爆料,比如刚才提到的把棉花絮当成棉花糖的故事;我告诉他们我喜欢养动物,家里有狗、猫和鱼;我最初学认繁体字,是四年级时读香港出版的《天龙八部》……我在现身说法的时候,其实已经针对童年趣事、我的爱好、读书的收获等作文主题,生动地剖析了一番。面对我的坦诚,学生是那样坦率地商讨着作文的选材和构思,还有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并对写好作文充满了期待。
《6∶30的铃声》这篇习作,就是我、学生、家长,三方和谐对话,聊出来的精彩故事。学生小魏的父亲来校“控诉”女儿,说她做事懒散,早晨总是赖着不肯起床。我郑重地对小魏说:“明天开始,每天6∶30,你接我的电话!”连续几个凌晨,小魏准时接听了我打来的“叫醒”电话,渐渐养成了早起与守时的习惯,还以此为题材,写出文章,发表在晚报上。我想,这篇文章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体会到我的用心。我与她之间悄悄地建立了一种默契:她没有遭到严厉批评,而是感受到悉心引导。她用尝试改变缺点的行为,迎合着我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之中,作文也成了心灵共鸣的最好佐证。
努力做一个与别人产生共鸣的孩子吧!你可以是一个忠实的读者,从字里行间捕捉作者的细腻心思;你也可以是一个虔诚的听众,从只言片语中感受说者的独具匠心;你更可以是一个勤奋的写作者,把自己可能稍纵即逝的灵感,精雕细琢成出彩的篇章。
棉花糖的故事
时至今日,我仍然觉得自己在幼儿园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说客”。倒不是能说会道,大概是满脸的正经样儿,成了诚信的“保证书”。
午饭后,每个小朋友都要睡午觉。孩子们睡成一排,整整齐齐用自家带来的被子蒙着头。被子下面却窸窸窣窣,依旧是一个热闹的世界。被子遮得越严实,秘密谈话就越安全,这是我们的经验。
冬天,刚下过雪,格外冷。我与紧挨着的“睡友”头凑着头嘀咕一阵后,突然想起了棉花糖。“你吃过棉花糖吗?”“棉花糖?好吃吗?”我好像看见她的眼睛在冒光。难怪,平时能谈论的美味零食,多是用酱油、麻油兑水调成的“神仙汤”之类。我可不能让好朋友空欢喜呀!我在厚厚的棉被里辗转了两下,灵光一闪,动起了棉花的主意。棉花糖,不就是用棉花做的嘛!这被子是我家的,我就“偷”点棉花做糖吧!一不做、二不休,我从被头的针线缝合处,拉扯出一点破绽,用小手抠出一撮又一撮的棉花,在手心里混成一团,贴着体温还热乎呢!“给你!”我大方地把临时加工好的棉花糖塞进她的手中。“怎么不甜呀?”她迟疑着嘟囔了一句。“不会吧!”我像个掌勺的大厨,也嚼了口棉花,干干地咽了下去,“是不甜,可能是没有放糖!我吃的棉花糖真的很甜!”我郑重其事地解释。“噢,知道了!”她开心地回答。
很奇怪,这个棉花糖的故事没有任何大人问过。可能是他们根本不知道吧!纯粹是一颗童心,我理直气壮地做了错事,但真的从此习惯与朋友分享快乐。
你们瞧,我把自己的稚言稚行真实地记下来了,读后是不是觉得我和你们亲近了许多呢?是啊,写作就是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共鸣,写的人与读的人走进各自生活的空间,仿佛聆听到彼此的心跳。我再说说我是怎样教学生写作文的,想听吗?
我教作文的前提,是让学生信任我,对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探讨不设防。我时常主动爆料,比如刚才提到的把棉花絮当成棉花糖的故事;我告诉他们我喜欢养动物,家里有狗、猫和鱼;我最初学认繁体字,是四年级时读香港出版的《天龙八部》……我在现身说法的时候,其实已经针对童年趣事、我的爱好、读书的收获等作文主题,生动地剖析了一番。面对我的坦诚,学生是那样坦率地商讨着作文的选材和构思,还有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并对写好作文充满了期待。
《6∶30的铃声》这篇习作,就是我、学生、家长,三方和谐对话,聊出来的精彩故事。学生小魏的父亲来校“控诉”女儿,说她做事懒散,早晨总是赖着不肯起床。我郑重地对小魏说:“明天开始,每天6∶30,你接我的电话!”连续几个凌晨,小魏准时接听了我打来的“叫醒”电话,渐渐养成了早起与守时的习惯,还以此为题材,写出文章,发表在晚报上。我想,这篇文章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体会到我的用心。我与她之间悄悄地建立了一种默契:她没有遭到严厉批评,而是感受到悉心引导。她用尝试改变缺点的行为,迎合着我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之中,作文也成了心灵共鸣的最好佐证。
努力做一个与别人产生共鸣的孩子吧!你可以是一个忠实的读者,从字里行间捕捉作者的细腻心思;你也可以是一个虔诚的听众,从只言片语中感受说者的独具匠心;你更可以是一个勤奋的写作者,把自己可能稍纵即逝的灵感,精雕细琢成出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