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轼能够成为千古的文化巨人,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优越的文化氛围、恰当的教育方法和重视品德的锤炼对当今的教育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轼 家庭教育
【分类号】N09;K825.6
人生教育的最初环节是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生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苏轼各个方面的潜质、才能和禀赋,在其离家出仕之前就都得到了精心培育和充分发掘,才使其成为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苏轼的家庭教育不仅对他自己影响深远,而且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类社会中最主要、最普遍的社会组织。家庭生活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个人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苏轼的祖父苏序高大英俊,慷慨大方,是眉山的名人。苏轼的童年天天与祖父相处,祖父的生活方式、政治理想、言谈志趣、音容笑貌、都给苏轼极大的影响。苏轼的父亲苏洵也是大文学家,在苏轼十二岁之前父亲几次进京赶考,但屡试未中,于是就在往返京城之时游学江淮各地,遍游名山大川。母亲程氏出身书香门弟,是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眉山苏、程都是大族,同是进士府地,苏程两姓联姻,两家名门血统的混合,成就了苏轼兄弟的旷世奇才,应该不是偶然。家庭良好的文化氛围不断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苏轼。
二、恰当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苏轼的母亲程氏辅导孩子读书,偏重于正统的儒家教育。教材主要有《论语》、《孟子》、《汉书》、《后汉书》等。母亲的教育更多采用讨论启发式,每读完一篇文章后,母亲总要考问他一些有关古今成败的问题。通过对儒家学说的讨论和探讨启动苏轼的思考机制,充分挖掘他的潜能,启发苏轼从无限的发展可能性中走入最佳发展路线的家庭教育。
三、重视品德教育
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社会生活环境,是德育最长久的场所,而德育核心就是个人健康品格的养成教育。精神成长的富足,荡涤着苏轼的心灵。
程氏一次给苏轼讲授《后汉书》中范滂的故事,这段史传记载东汉末年大诛党人,范滂亦在搜捕之列,滂在与母亲诀别时说,自己舍身取义,是死得其所的,只是对母亲有不可割舍之恩,请母亲万万勿增悲戚。母亲则从容地回答他说:“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 既有今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小苏轼听到母亲的讲授,向母亲质疑:“我长大如作范滂,您能舍得我去死吗?”母亲毅然回答他:“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这个场面使苏轼“亦奋厉有当世之志。”
古人所云“三岁看老,百岁瞧小”,少年时代母亲所给予他的这种刚正不阿,忠君爱民、视死如归的精神教育,早已溶化在血液之中,成為他做人的本质人格之一。孟德斯鸠曾经说过,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可见品德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的位置是多么的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乎孩子今后的发展趋向,程氏的温柔善良和慈爱忍耐,赋予了苏轼智慧与幽默的天资、仁爱和优雅的禀性、坚韧而豁达的性格。
“世界千年英雄”苏轼,是在各个领域都有超人的成就和天赋的文化巨人。究其根源,除了其超人的天赋,受到了一般学子无法受到的家庭教育也是造就苏轼举世无双的旷世奇才的主要原因,这也值得今天的教育去探讨、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曾英,杨明均,苏轼家庭教育思想对当前家庭教育实践的启示,《金田》,2015
[2]盛晓文,宋代眉山苏氏家族家庭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2014
[3]林芷茵,苏东坡的母亲,《家庭教育:幼儿版》, 1998(Z1):85-85
[4]刘艳琴,《作文之友:快乐作文与阅读》, 2011(12):21-21
关键词:苏轼 家庭教育
【分类号】N09;K825.6
人生教育的最初环节是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生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苏轼各个方面的潜质、才能和禀赋,在其离家出仕之前就都得到了精心培育和充分发掘,才使其成为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苏轼的家庭教育不仅对他自己影响深远,而且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类社会中最主要、最普遍的社会组织。家庭生活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个人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苏轼的祖父苏序高大英俊,慷慨大方,是眉山的名人。苏轼的童年天天与祖父相处,祖父的生活方式、政治理想、言谈志趣、音容笑貌、都给苏轼极大的影响。苏轼的父亲苏洵也是大文学家,在苏轼十二岁之前父亲几次进京赶考,但屡试未中,于是就在往返京城之时游学江淮各地,遍游名山大川。母亲程氏出身书香门弟,是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眉山苏、程都是大族,同是进士府地,苏程两姓联姻,两家名门血统的混合,成就了苏轼兄弟的旷世奇才,应该不是偶然。家庭良好的文化氛围不断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苏轼。
二、恰当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苏轼的母亲程氏辅导孩子读书,偏重于正统的儒家教育。教材主要有《论语》、《孟子》、《汉书》、《后汉书》等。母亲的教育更多采用讨论启发式,每读完一篇文章后,母亲总要考问他一些有关古今成败的问题。通过对儒家学说的讨论和探讨启动苏轼的思考机制,充分挖掘他的潜能,启发苏轼从无限的发展可能性中走入最佳发展路线的家庭教育。
三、重视品德教育
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社会生活环境,是德育最长久的场所,而德育核心就是个人健康品格的养成教育。精神成长的富足,荡涤着苏轼的心灵。
程氏一次给苏轼讲授《后汉书》中范滂的故事,这段史传记载东汉末年大诛党人,范滂亦在搜捕之列,滂在与母亲诀别时说,自己舍身取义,是死得其所的,只是对母亲有不可割舍之恩,请母亲万万勿增悲戚。母亲则从容地回答他说:“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 既有今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小苏轼听到母亲的讲授,向母亲质疑:“我长大如作范滂,您能舍得我去死吗?”母亲毅然回答他:“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这个场面使苏轼“亦奋厉有当世之志。”
古人所云“三岁看老,百岁瞧小”,少年时代母亲所给予他的这种刚正不阿,忠君爱民、视死如归的精神教育,早已溶化在血液之中,成為他做人的本质人格之一。孟德斯鸠曾经说过,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可见品德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的位置是多么的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乎孩子今后的发展趋向,程氏的温柔善良和慈爱忍耐,赋予了苏轼智慧与幽默的天资、仁爱和优雅的禀性、坚韧而豁达的性格。
“世界千年英雄”苏轼,是在各个领域都有超人的成就和天赋的文化巨人。究其根源,除了其超人的天赋,受到了一般学子无法受到的家庭教育也是造就苏轼举世无双的旷世奇才的主要原因,这也值得今天的教育去探讨、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曾英,杨明均,苏轼家庭教育思想对当前家庭教育实践的启示,《金田》,2015
[2]盛晓文,宋代眉山苏氏家族家庭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2014
[3]林芷茵,苏东坡的母亲,《家庭教育:幼儿版》, 1998(Z1):85-85
[4]刘艳琴,《作文之友:快乐作文与阅读》, 2011(12):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