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来源 :教育新视线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g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在传统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已体会到教授单词、语法等语言要素固然是课堂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却不是唯一任务,因为语言是个工具,它被运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它包含百科知识、社会文化、哲理和智慧,因此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特别注意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侧重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使英语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使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得以和谐发展,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这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求异的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最终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及质量。那么,怎样才能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
  一、丰富英语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要更新观念,从基础教育的大教育观出发,把英语教学的基点转移到人的素质培养上来,灵活运用多媒体等各种手段, 多渠道丰富课堂内容。如SEFC 2A Unit3 Lesson l0 Body Language一课,它为我们比较中外文化不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本文让我们了解到中国人见面彼此握手表示友好,而在俄罗斯、法国、阿拉伯国家却是彼此亲吻。不难看出,两国文化背景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交际,导致用语失误。因此,要正确地理解别人的意思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都离不开对所讲语言所传递的文化的理解,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不仅可以帮助学好英语、扩大视野,还有助于理解本民族文化。鉴于此,我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还要学习该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
  二、转变教师个人角色,灵活组织课堂形式,给学生以人文关怀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教的过程要顺应学生学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角色,淡化身份,深入学生,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无拘无束地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要提倡质疑问难,提倡自由辩论,提倡独特见解,提倡参与评分,使教学过程真正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对于掌握一门外语的迫切需要,引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始至终掌握主动权,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参与者、”“引导者、”“顾问”等多种角色,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就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也就把学习当成了一件乐事,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对他们的人文关怀。
  比如笔者在新课标高中英语模块一的第四单元《Earthquake》的热身课中,首先让学生回忆:“What happened in Indonesia at the end of the last year?”在学生们想起是tsunami(海啸)时,再导入问题:“Have you experienced any natural disasters?”“Do you know any other natural disasters?”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学生们积极举手回答,一下子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接下来在学生观看唐山大地震的有关图片和小短篇的同时,引入主题“Earthquake”,并让学生了解到地震是会带来巨大损失的可怕的自然灾害。切入主题后,我告诉学生,正因为地震是可怕的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因此要学会如何做好各种防范措施。同时结合图片启发学生来说说他们所了解的一些地震前的奇特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给予激励性评价。然后,我又布置了一项任务,即:“How to protect yourself in the earthquake?”将这堂课推上了高潮,让整个课堂气氛完全活跃起来。
  英语教学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所需要的英语学科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正确、全面地了解东西方文化,增强世界意识,健全人格,培养合作精神和社会公德意识等等。如果说语言学习仅构造了一个人的骨架,那人文思想则赋予了这个人的血、肉和灵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能体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共享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识。
其他文献
目前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的焦点集中表现为“打造课堂高效率”。如何打造课堂高效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  一、走出课改茫茫误区,回归课堂教学本真  1、改变“冰火两重天”的局面。有的搞课改如火如荼、轰轰烈烈,有的面对新课改波澜不惊、涛声依旧,这两种局面都会对课改产生极大负面作用,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积极谋划、加快步伐、促进发展。  2、改变“师资培训停留在教育管理层面”的局面。教师是课改的主力
期刊
目前,在中考、高考指挥棒的挥舞下,语文课堂成了机械、呆板的诵经仪式,一篇篇鲜活的文章被肢解成一堆血肉模糊的“零件”,多少优美的文字被风化为丧失血液水分和灵气的木乃伊。加之语文阅卷的主观性、随意性,导致学生的语文成绩“迭宕起伏”,一批批学生在语文考试中经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因而学语文的兴趣就一点点地丧失殆尽。语文课堂本该是富有诗意魅力的,面对语文教学的现状,作为一名富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该怎样拯
期刊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贯穿着两个基本理念——教材所呈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教材所遵循的逻辑是生活逻辑。这就决定了在教材以外,广阔的社会才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和社会素养的最为丰富的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让品德课堂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一、以教材为
期刊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诚然,“兴趣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名站在三尺讲台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我经常在探索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上下功夫,同时体验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何等的重要,它的确是通向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各门功课的内在动力。下面我谈谈数学课诱引激趣的具体做法。  一、语言诱引  “同小孩讲话,必须有趣味性。”高尔基的话吿诉我们,教师的
期刊
日记,是人类自我倾诉、自我交流、自我认识和反思的特殊方式,无论是在人类的历史长河还是个人的成长中,它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是反思我们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日记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显得有些艰难。困难之一:因为学生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写作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为考试而必需的任务,有时候根本就是一种负担,很难将写作和快乐、对话联系在一起,即使写日记,也是由于老师的任务“逼迫”;困难之二:学生
期刊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根本方法,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但在做实验时常常出现各种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我的看法有以下几点:  一、上课不积极  每当上实验课时,总有一部分学生觉得上实验课不好玩,经常迟到,有时迟到时间可达数十分钟,如果老师不等这部分学生就开始讲解实验原理、器材以及使用规则,那
期刊
作为一门语言教学的学科,让学生多张张嘴无疑是最根本的要求,然而,从他嘴里冒出的并非你预期的结果,那又怎么办?从跨进教室前的那一刻,我就开始盘算,今天孩子们又会给我一个什么样的“surprise”呢?我这个班的孩子最拿手的就是乱接嘴(用我们遵义话来说就是干扯),他们会对你的话题加以发挥,有时你简直意想不到。面对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站在讲台上的我开始了我的教学活动。当我正在饶有兴趣地给学生分析一个知识点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评价的学习全过程,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长知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求知精神。   一、激发兴趣,引伸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所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学习材料呈现时
期刊
传统数学教学中比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学习过程渐进的程序性,教学方式常常以演绎的推进为主。这种模式有效率高、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但学生对知识及原理生成、感悟的过程体验太少,很难有体现学生主动和创造的环节。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的重要地位,强调了知识的生成过程比结论更重要。那么如何把学生带入如临胜境的过程教学中呢?  一、生活入题,让学生“身临数境”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阐述了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策略,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个创设”,旨在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废”的现状,探索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学习方式 转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