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搞好物理教学,就要对物理课程有效的定位,探索物理课程教学的特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物理课程以学生学习为本,既能实现物理知识的掌握,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所有这些都有待于教师从物理课程的特点出发去寻求和发现规律,找到方法。因此,除搞好教学“六认真”外,我认为还要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实验教学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能让学生获取大量感性认识,为上升为理性认识打好基础。通过实验还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定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必要时还应该增加一些辅助实验。在如何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精度,设计实验等方面也要作必要的指导。对实验中表现出不同于课本、不同于他人的方法给予表扬和鼓励,强化独创性。例如:在学习“汽化与液化”时,同学们都错误的认为“白气”就是水蒸气。为让学生充分理解“白气”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设计了这样的探究实验:用一个平底烧瓶插入一个带有两个小孔的橡皮塞,一个孔插入温度计,另一个孔插入直角弯形玻璃导管,出口拉成尖嘴形小孔(尖嘴孔越细越好)。在烧瓶内装入少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后,老师问学生水沸腾后会变成什么?(学生肯定的回答是水蒸气)然后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思考后回答烧瓶里水面上有没有水蒸气出现?(学生回答应该有),老师再问:能看到水蒸气吗?为什么?玻璃管口冒出的“白气”是不是水蒸气?为何水面上的水蒸气不是“白气”?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知道水蒸气是无色透明气体,眼睛看不到。再让学生读出烧瓶内温度90℃,而瓶外是室温,通过比较发现热的水蒸气通过导管从尖嘴处排出受冷,产生“白气”。为了加深水蒸气受冷变“白气” 的受冷条件,让他们逆向思维:如果在尖嘴处给“白气”加热,现象会怎样呢?当点燃酒精灯把火焰靠近“白气”时,“白气”消失。又问:“白气”变成什么了,学生异口同声回答,“白气”受热又变成了看不见,透明的水蒸气跑掉了。酒精灯移开,又观察到了“白气”现象。当用一块玻璃靠近“白气”,玻璃上布满水珠。同学们真切感受到“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许多的小水珠。老师就此机会再引导学生水蒸气从什么状态变成什么状态?学生回答:“从气态变为液态”。从而引出“液化”这一物态变化以及发生液化的条件,很自然地从水蒸气变成小水珠的条件“遇冷”归纳出液化过程放热的结论。通过这个实验,学生真正理解了“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且知道了 “白气”不是气,而是液态的小水珠,同时也掌握了什么是液化现象,加深了对液化过程放热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把握好教学的切入点
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教师的教学要有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教学难度越小,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过于简单学生不感兴趣,过于复杂学生又力所不及。因此在课堂教学,特别是习题教学中一定要把握一个“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如:在讲机械能一节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而掉在泥地上不易碎,是为什么?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从高处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加强基础的同时,适当提高难度也是非常必要的。中考试题中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联系科技新成果的试题比比皆是。多研究试题,把握动态才能事半功倍。在此仅举几例:1、菜刀上的力学知识:2、从电冰箱到臭氧层;3、雷电通过电磁感应对计算机等电器的破坏?4、温室效应的原因与利弊等等。开展这些联系实际的研究活动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提高了,对问题的敏感度和探索精神增强了,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精心设计教学,精选练习题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要以良好的契机为抓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惯性概念后,教师可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笔套竖立在讲台边缘的纸条上,问:谁能拿出笔套下面的纸条又不接触或碰到笔套?做法是可用手捏住纸条的一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迅速打击纸条,这样能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在终身难忘的小实验中获取和巩固知识。
物理习题多如牛毛,易陷入题海,无休止的简单重复。除加重了学生负担,对于提高分析和解题能力无所受益。练习题一定要精选,有一些重复是必要的,但必须螺旋式上升,要多讲题型、思路、方法和规律。例如:学习了密度及应用后,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农民选稻种时需用密度为1.03×103kg/m3的盐水,今配制2L盐水,称得质量2.4kg,请检验这样的盐水是否合乎要求,若不合要求,是加多少盐还是多少水?这是个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必然用到混合物质的密度知识,在知识的迁移过程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再比如学习了电能、电功率以后,让学生查出家中电能表的标定电流,推算允许接在这个电能表上各种用电器额定功率总和是多少?记录电能表1min的转数,怎样用这种方法测量一个用电器的电功率?
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
各班出现几个学困生很正常,对他们一是要严格要求、二是处处关心。对于他们的一些缺点诸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遵守纪律、抄袭作业,进行不客气的批评指正。另一方面多关心、多个别辅导、多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进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分阶段提出要求,做到“小步子不停步”,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应予以表扬。
在物理教学中要落实新课标,体现课改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师必须把课堂放开,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和器材,真正体现“身边物理”“见物思理”,把物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让物理真正走进生活。教师要自觉地深入探索物理课程的教学规律,超前进入新课程,把新思想、新理念融进课堂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加强实验教学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能让学生获取大量感性认识,为上升为理性认识打好基础。通过实验还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定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必要时还应该增加一些辅助实验。在如何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精度,设计实验等方面也要作必要的指导。对实验中表现出不同于课本、不同于他人的方法给予表扬和鼓励,强化独创性。例如:在学习“汽化与液化”时,同学们都错误的认为“白气”就是水蒸气。为让学生充分理解“白气”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设计了这样的探究实验:用一个平底烧瓶插入一个带有两个小孔的橡皮塞,一个孔插入温度计,另一个孔插入直角弯形玻璃导管,出口拉成尖嘴形小孔(尖嘴孔越细越好)。在烧瓶内装入少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后,老师问学生水沸腾后会变成什么?(学生肯定的回答是水蒸气)然后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思考后回答烧瓶里水面上有没有水蒸气出现?(学生回答应该有),老师再问:能看到水蒸气吗?为什么?玻璃管口冒出的“白气”是不是水蒸气?为何水面上的水蒸气不是“白气”?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知道水蒸气是无色透明气体,眼睛看不到。再让学生读出烧瓶内温度90℃,而瓶外是室温,通过比较发现热的水蒸气通过导管从尖嘴处排出受冷,产生“白气”。为了加深水蒸气受冷变“白气” 的受冷条件,让他们逆向思维:如果在尖嘴处给“白气”加热,现象会怎样呢?当点燃酒精灯把火焰靠近“白气”时,“白气”消失。又问:“白气”变成什么了,学生异口同声回答,“白气”受热又变成了看不见,透明的水蒸气跑掉了。酒精灯移开,又观察到了“白气”现象。当用一块玻璃靠近“白气”,玻璃上布满水珠。同学们真切感受到“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许多的小水珠。老师就此机会再引导学生水蒸气从什么状态变成什么状态?学生回答:“从气态变为液态”。从而引出“液化”这一物态变化以及发生液化的条件,很自然地从水蒸气变成小水珠的条件“遇冷”归纳出液化过程放热的结论。通过这个实验,学生真正理解了“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且知道了 “白气”不是气,而是液态的小水珠,同时也掌握了什么是液化现象,加深了对液化过程放热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把握好教学的切入点
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教师的教学要有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教学难度越小,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过于简单学生不感兴趣,过于复杂学生又力所不及。因此在课堂教学,特别是习题教学中一定要把握一个“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如:在讲机械能一节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而掉在泥地上不易碎,是为什么?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从高处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加强基础的同时,适当提高难度也是非常必要的。中考试题中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联系科技新成果的试题比比皆是。多研究试题,把握动态才能事半功倍。在此仅举几例:1、菜刀上的力学知识:2、从电冰箱到臭氧层;3、雷电通过电磁感应对计算机等电器的破坏?4、温室效应的原因与利弊等等。开展这些联系实际的研究活动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提高了,对问题的敏感度和探索精神增强了,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精心设计教学,精选练习题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要以良好的契机为抓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惯性概念后,教师可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笔套竖立在讲台边缘的纸条上,问:谁能拿出笔套下面的纸条又不接触或碰到笔套?做法是可用手捏住纸条的一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迅速打击纸条,这样能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在终身难忘的小实验中获取和巩固知识。
物理习题多如牛毛,易陷入题海,无休止的简单重复。除加重了学生负担,对于提高分析和解题能力无所受益。练习题一定要精选,有一些重复是必要的,但必须螺旋式上升,要多讲题型、思路、方法和规律。例如:学习了密度及应用后,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农民选稻种时需用密度为1.03×103kg/m3的盐水,今配制2L盐水,称得质量2.4kg,请检验这样的盐水是否合乎要求,若不合要求,是加多少盐还是多少水?这是个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必然用到混合物质的密度知识,在知识的迁移过程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再比如学习了电能、电功率以后,让学生查出家中电能表的标定电流,推算允许接在这个电能表上各种用电器额定功率总和是多少?记录电能表1min的转数,怎样用这种方法测量一个用电器的电功率?
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
各班出现几个学困生很正常,对他们一是要严格要求、二是处处关心。对于他们的一些缺点诸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遵守纪律、抄袭作业,进行不客气的批评指正。另一方面多关心、多个别辅导、多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进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分阶段提出要求,做到“小步子不停步”,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应予以表扬。
在物理教学中要落实新课标,体现课改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师必须把课堂放开,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和器材,真正体现“身边物理”“见物思理”,把物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让物理真正走进生活。教师要自觉地深入探索物理课程的教学规律,超前进入新课程,把新思想、新理念融进课堂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