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童趣——那时儿戏(七)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ran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时家家没有暖气,炉火温暖着童年的漫长隆冬。
  炉火映照着记忆中围炉而坐的家人、简朴的家具、热腾腾的饭菜、满足的笑语欢言;还有收音机里单调的样板戏,熄灯前大人们越讲重复率越高的老套故事……年复一年,渐渐长大的孩子们,也在炉边玩出了许许多多的花样。
  
  烤面饼——童年厨艺
  
  烤,要算炉火的第一功能了。
  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度,大人们每月区区两位数的菲薄工资里,都要多出一笔比例蛮大的数目,那就是“烤火费”。顾名思义,也就是让家家买得起煤,生得起炉火,以便烤火取暖。
  对供给制的这项福利,连小孩子们也都心中有数、心存感激——刚上小学不久,就读过那段催人泪下的课文:一个寒冷的美国家庭,孩子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不生火?”妈妈说:“因为我们没有钱,买不起煤!”这篇配有漫画的课文,使同学们由生炉子这件事的对比中,充分感受到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里是多么的温暖和幸福。
  为了充分发挥炉火的取暖功能,不少的家庭在冬天最冷的时候将炉子搬到屋子中央,再加上几节铁皮烟囱,让炉火的余温烤暖每一点空间。
  封炉子,是每晚熄灯前最后一件大事。为了避免熄火导致半夜冻醒清早无炊,封炉子通常要由全家最信任、于此最有经验的男性家长来完成。炉子封好了,拉灯绳之前,家里的“半边天”也有一项同样要紧的工作:把全家人的一双双棉鞋拿到炉根下,以便早晨这些经过烤干的鞋能暖暖地穿在家人的脚上。也有时忘了或临时犯懒,就招呼孩子:“去,把鞋褙儿烤上!”
  “鞋褙儿”,这老北京的土称即便在当时也老得有些不合时宜了,因为当时早已不穿那种“千层底”的褙底鞋,清一色的“五眼儿”棉鞋都改了塑料底。这种底不经汗,尤其穿在孩子脚上,常常是鞋底积满汗湿,所以这“烤鞋褙”的活让孩子干也是该当。
  “嘻嘻……跟您商量:能在炉门里烤两块白薯吗?”
  白薯,是每年冬天与大白菜一起凭购货本按人口配售的。那时的铁炉子,下面风口处有一个可以推拉的炉门,封炉子时要将这道炉门关上,只留一个小口少量通风。里面放上白薯一夜正好烤熟,而且是文火闷烤,通常能烤出“油”来。一觉醒来,这是令所有孩子垂涎的美食。
  解馋的还有,在炉圈炉盖上烤的花生、瓜子。那些冬夜因没有电视和缺少娱乐而变得漫长,一家人加上串门的客人围炉而坐,在烧得滚烫的炉旁边烤边吃边嗑边聊,甚称“梦幻之夜”。但由于当时的集体农业生产中,这些干货属于油料作物,所以都要用油票购买,要占用炒菜油的份额,一般家里孩子多的吃不起。
  最实惠的,要数烤馒头片了。三顿缺油少腥,吃饱了很快又饿,倘若大人开恩,一块馒头切成几片放在炉盖上,烤得焦黄,再用筷子蘸着滴一圈麻酱,洒一撮砂糖,吃起来,浓香爽甜。
  但馒头不是经常能有的。每每饥肠辘辘进了家门,大人不在,饭橱空空,眼睛就要发绿。
  据说饥饿能让头脑清醒、智商提高。饿得发绿的小眼睛轱辘辘转上几圈,计上心来——烤面饼吃!那时不知有多少孩子试过这招。赴紧去翻面袋,舀出一碗底,掺水和成面团,擦干净炉盖,掐一小团摁平在上面。不一会儿,面饼会自动鼓起,一股浓浓的麦香随之散发出来。想起大人“烙饼翻个儿”的口头禅,忍住诱惑将饼翻起再烤,直到两面焦黄,急忙送入口中……
  在炉盖上烤面饼有个诀窍:面饼不能太大。大了熟得慢,而且不匀。最好是将面团捏得小小的,在炉盖上压成硬币大小的小饼来烤。一个炉盖上可同时烤七八个小饼,顺序揭翻,即可源源不断接连享用。那时家家粮本上粗细粮按比例搭售,不过没关系,棒子面和得恰当,也能烤小饼,口味还别具一格。倘若两种面和得稀些,均匀洒在炉盖上,还能摊出煎饼,不过那要等时间长了,厨艺练得更加精湛。
  饥饿当口,不知节制的孩子们常能偷偷将烤面饼吃个多半饱,然后在吃饭时基本没了食欲。家长们则被蒙在鼓里:咦?以往那副吃相哪里去了?慌忙伸手去摸那小额头:没病吧!
  
  打小刀——小试锻造
  
  冬天放学回家,常常有一件重要的任务要完成——捅炉子。要赶在大人下班之前,把家里没人时封着的炉子捅开,以便大人一进门烧饭炒菜炉火正旺。
  捅炉子的工具是火筷子:一根直直的铁通条,却相当于炉子的钥匙。打开炉盖炉门,拨开烟道里的风门,挑出压在火口上的铸铁的小镲,炉火解除了封禁,开始复苏;再用火筷子从炉口向下一插到底,轻轻摇晃,抖掉炉碴,一腔炉火上下通气,火舌腾起。再看那火筷子,从炉中拔出,是一柄闪着火焰般通透光彩的赤剑。
  这烧红的火筷子在孩子们的手工制作中曾是一样重要的工具,涉及到对木头的钻孔开槽等,总是它最管用。有一种模仿电影里侦察兵使用的小攮子(匕首),是用从竹筐上拆下来的竹片削成的,尾端系红布穗子的孔就是用烧红的火筷子捅的。烧红的火筷子能将竹片表面烤出一层哧哧作响的油来,并发出一种很好闻的焦糊味道;偶尔还能瞬间冒出火苗,就要迅速插进炉灰中把它熄灭。钻较厚的木头时则需要用力,这时火筷子会被顶弯——看似坚硬无比的铁条,遇热烧红后,竟“侠骨柔肠”般变软。用锤子轻轻敲打,又会变直。循此经验,就发明了自己锻打的小刀。
  起初是将火筷子靠尖端的一段烧红,趁热用锤子不断敲打,将这一段打扁后折下来,就形成了一头扁平的刀刃,与文具店里买的那种削铅笔的竖刀相似。用钳子夹住放入炉火烧红,再用劈木柴的斧子头作铁砧继续锻打,这手指长的一段“毛坯”就有了雏形。
  经过一番细致的敲打整形,待冷却后,进入打磨工序。在水泥地面上进行打磨,将刀口的毛刺磨掉。再学着磨刀匠的样子找一块砖头蘸上水,在上面慢慢磨,自制的小刀开刃后变得无比锋利。
  最后一道工序是“淬火”,只将刀口处烧红,用钳子夹着猛地伸向洗脸盆的水里。“哧”的一声,伴随一股白烟过后,原本磨得锃亮的刀刃上,会现出一种蓝光。这时手里的小刀终于“百炼成钢”了,用它削木头,丝毫不逊于那种三分钱一把买来的铅笔刀。如果作原料的火筷子型号较粗,打出的小刀会大出一号,用起来“威力”更大,看着也威风。
  用着自制的小刀,平添一种自豪和成就感,仿佛自己一夜之间变身为一名铁匠——耳濡目染中,那可是工人阶级队伍响当当的一员。
  那时的孩子玩打铁,打的都是放学后家长还没下班的这段“时间差”。火筷子被截下一段做了小刀,用的时候只是感觉短了一点,但再细心的家长也很难发现其中的秘密。于是很多家庭烧火用的火筷子就这么莫明其妙地短了一些、又短了一些,直到短得用时烫手了,就去日杂店再买根新的。
  
  化锡——铸纪念章
  
  炉边的记忆中,化锡是一件很神奇的事。
  锡的原料,是牙膏皮。那时的牙膏,只有中华、白玉等几种品牌,牙膏皮也是可以回收的——锡制的2分钱一只,铝制的1分钱一只。锡制的牙膏皮最受欢迎,不是因为它可以多卖1分钱,而是因为它可以化锡,用来补搪瓷器具。
  轻便而耐摔打的搪瓷器具在那个时代非常时髦,比如下乡学农打背包,随行的脸盆、茶缸和饭碗都是搪瓷的。上面通常还描绘着各种英雄人物的形像,以及手书的“为人民服务”一类的标语口号。搪瓷的里面是铁胎,被磕掉珐琅的地方会慢慢生锈,变成小洞漏水,于是就化锡来补。
  将锡制的牙膏管用剪刀剪成小条,放入铁盒盖里,置炉火中烧。一阵青烟升起,那是牙膏皮上的漆被烧掉了。随后,剪碎的牙膏皮一条一条被熔化,变成流动的小珠,然后汇合成银亮的锡水。
  将锡水粘补在搪瓷的铁胎上,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有经验的大人事先会用食盐在搪瓷的伤口上反复地擦,直到擦掉锈迹,磨出一层发亮的铁茬;再略放置一会儿,让它表面受到一些腐蚀。这时,将熔化的锡水倒上去,凝固后就会焊在一起。晾凉了,再用砂纸将表面打平,搪瓷的漏洞就补好了。
  锡的熔点很低,用来做坩锅的雪花膏铁盒盖还没被烧红,里面的牙膏皮就已经化成了一汪锡水。孩子们事先用一枚5分硬币按出一个泥模,将多余的锡水倒入模中,就能翻出硬币上的国徽图案。用小刀将这枚自己铸造的“伪币”细细打磨一番,还真能以假乱真。
  “我有钱了,看,5分的!”
  “真的?我看看!”
  一看准“露馅”——这“伪币”只有一面。以孩子们的“工艺”,还不可能解决两面铸型的问题,更何况,锡质的硬币比铝合金硬币重了一倍还要多。因此,只是捏在手里唬人的把戏而已。
  但这已足够让他们惊喜万分了:锡铸的东西,可以这么像!受到鼓舞的孩子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翻铸毛主席像章!
  毛主席纪念章,是每个家庭珍藏的“细软”,铝质的、铜质的、陶瓷的、有机玻璃的,一枚枚别在红布上,折叠成红布包,与家里的户口本、存折和粮票一起,放在五斗橱的最上格。站在板凳上,小心翼翼地翻出这些金光闪闪的宝贝,取出一枚最小的纪念章捧在手心里,心在咚咚地跳。
  翻铸不可一日完成,要有耐心。先去土里挖找那种棕红的“胶泥”,反复摔打再晾一夜。趁它变硬但还有塑性,把纪念章稳稳地按上去,再慢慢揭开,一个纪念章的翻模出现了:图案是反的,但浮雕图案清晰可见,纹丝不差!这翻模还要继续晾干,为防止干裂,只能避开日晒,慢慢阴干。
  当烧开的锡水倒进制好的翻模,孩子们的眼里充满期待的目光;但当锡水凝固,揭开的一瞬间,所有人都惊呆了。
  “反动!”有人脱口而出。这句当时常被滥用的最严厉的批评用语,此刻却显得恰如其分——纪念章的表面,尤其在伟大领袖的浮雕面容上,竟有些许黑色的斑痕!就连说出这俩字的孩子自己也被吓坏了,因为一旦这场“毁容事件”被人发现,所有人都不能脱掉“反动”的干系。直到有人连忙将这铸坏的像章扔进火里,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事后分析,黑疤是由于锡水里的各种杂质产生的。解决的办法是将牙膏皮里的残留牙膏及外表漆皮等彻底清除,并增加在火里烧熔的时间,让里面混杂的铅等成分熔合充分。
  红彤彤炉火照映中,犹见那一张张紧绷的小脸,在熔铸童年的那份真诚。
  
  烧砖模——从玩泥到“陶艺”
  砖模,有点像今天有人专门收藏的瓦当,上面刻着人物、生肖、花卉等不同的图案,只是要小很多,薄薄的像饼干,圆圆的有一块月饼大小。据说这东西过去是制作面点时压刻花纹用的。渐渐没了用场,就成了孩子们手中的玩物。由于是模具,上面的图案是阴纹,看上去平平淡淡;捏个小泥饼压上去,翻出的那些老虎、小兔鼓凸出来,立马活灵活现。
  住平房的年代,有孩子的人家窗台上总是晾着一些用砖模翻出的小泥饼。这些“泥活”占去了不少大人们用来晒鞋子和晾瓜豆干果的“地盘”,但玩得还不算出格,也就得到了大人们的忍让。
  冬天一到,家里生了炉子,孩子们又多了一样念想——把这些小泥饼放进炉火,也烧成一样的砖模。这请求刚一提出来,总要惹得大人们训斥:别胡闹,炉子是做饭取暖用的!
  严辞拒绝下,有的孩子就趁大人不在偷着烧,甚至把炉子鼓捣灭了,挨了板子。那些老实的孩子则会软磨硬泡,还把别的孩子烧成功的砖模拿来游说。饭做完了,水烧够了,炉子闲着,终于换来了家长勉勉强强的同意:
  “只许烧一会儿啊!”
  “哎!”于是赶紧把炉盖挑开,放进心爱的宝贝又盖上,守在炉边紧张得不敢出气儿。紧张什么?如果听到里面“砰”的一声,那就是失败了,打开炉盖不用看,火里的小泥饼早已碎成八瓣,只好由着大人向炉里添煤封火了。但如果半晌什么都没听到,那就是有戏了,此时就是封上炉子也不必担心,过后翻捡炉灰,多半能找到那烧好的宝贝,已经成了砖的。
  烧过几次,也就有了经验:
  用胶泥做坯,烧出来成色好,红红的,表面细腻有油亮的光泽,敲击时还有种“钢钢”的脆响,质地接近瓦和陶之间。只可惜这种胶泥模子必须在泥和好后经过千百次的揉捏摔打,即使在晾干时不开裂,烧制过程也十有八九“砰”的一声炸成碎片,所以精品难得。
  用普通的黄土,晾干和烧制的成功率高,但烧出来质地粗糙,一刮就掉粉,土性难改;而且杂质多,颜色有些不正。
  用黄土、胶泥混合细沙,经过充分摔打揉匀,烧出的效果最佳,既不易烧裂,又色泽红润,而且质地结实。现在想来,可能是细沙中含硅较丰富的缘故吧。
  砖模出炉后,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它变色:迅速埋进炉灰中,再隔着炉灰浇水冷却,然后刨出来,会发现烧好的砖模变成了青灰色,相当于老房子上盖的那种灰瓦。
  烧砖模一旦玩上瘾,接连几个冬天都会乐此不疲,其中的乐趣在于东取一点土、西挖一点沙,烧出的玩意儿总是成色不一,变化无穷。时隔多年想起来,非常感叹童年玩时的那份认真和想象力。看到如今人们花昂贵的价钱去陶吧玩陶艺,说句厚道的话,这份痴迷实在是可以理解;说句不太厚道的,还真有点像过去孩子们“玩剩下的”。
  编辑/任 娟
其他文献
他的画展被安排在象征着中国美术最高殿堂的中国美术馆底楼圆形大厅举办,当代绘画大师吴冠中与他对谈艺术,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为他的画展撰写前言,画展举办前由上海飞往北
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正式聘任的“十五计划”咨询审议会的9位常任理事当中,一位出身我国台湾宜兰的经济学者赫然在目--他就是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
六年前,2008年9月12日夜晚,美国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妻子凯伦回到家中,发现她的丈夫以自缢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华莱士当时46岁,曾是少年网球健将,精通数学和哲学,
上下班高峰期,在人流的夹挤下,吵架、抢座、推搡成了家常便饭。特别是人流量大的换乘站更是给人一种心堵得慌的感觉。冷漠、烦躁等负能量只要在一两个人身上出现,整个车厢都
十多年来,中国股市和上市公司中存在的种种不规范现象,究其来源与只注重合规性不重视竞争性的发审制度密切相关.笔者认为,从目前中国的实践情况看,要完善股票发审制度,提高上
儒家伦理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特殊的历史作用,恰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透视古代社会从而探讨儒家伦理与皇权的关系,它不仅仅是作为皇权的统治工具,随着儒学的发展与完善,儒学
武术是华夏民族的宝贵遗产,近年来发展却陷入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整体颓势。文章根据这一现状,提出应在高校大力开展传统武术的教学。文章详细地分析
发展现状rn“清迈倡议”,决定“将东盟现有的货币互换安排扩展到所有东盟成员国,并与中、日、韩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和债券回购便利安排”,以加强该地区的交流与合作rn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最有效的切入点之一是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校友的社会经历、成长之路、奋斗精神、工作业绩,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rn一rn利用校友
汽车商机2 002年的第一个星期,是中国加入 WTO后大幅降低汽车关税的第一周。在新年的节日气氛中,进口车大幅降价成了中国新年的焦点新闻。虽然降价早在预料之中,然而此次来势之猛、降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