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虫喓喓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so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月秋深,潦水消尽,高木苍瘦,人间陡然静寂了。正是听虫的好时节。
  “喓喓、喓喓”一声声,声声入了心。书房内,也不知那只蟋蟀来自哪儿,藏在哪儿,像一个从聊斋里飘入我房间的女子,吹一管寒箫,音凉如水。其实,不必寻它,只需年年此时静坐下来,等它——听这好声音,养一心喧嚣后的静寂。
  当然,这只秋虫,不仅仅属于我,它属于很多善于听心的人。也许,它是《诗经》中的那只蟋蟀,一不小心,在这十月的深夜入了我床下。它又像是白居易西窗下养着的那只,也像余光中从台北放归到内陆某个庭院中的那只。不管是谁遗落在我房间的好虫子,今晚都只是为我而鸣,啼叫在我的心窝里。
  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喜闻此声。清代张潮是听声高手,他在《幽梦影》中说过这样令人动容的话:“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生此耳。”只不过,很多所谓文明人者,根本不懂那些灵性的昆虫。那些无师自通的乐手,无论独鸣,还是合唱,都是浑然天成,永葆激情。有的如猿鸣虎啸,有的似莺歌燕语,有的像恋人低喃……唱着生命里妙不可言的歌谣。不知红尘里疲于钻营算计的人,是否听见,那只秋虫也曾在他房外,轻轻叩过窗门?那时,月色洒满窗棂。
  想懂一个人,最好是读他的文字;想抚摸内心,最好是听秋虫声。古时,深宫里的妃嫔,都喜闭蟋蟀于笼中,置于枕畔,夜听虫声。不知那些芳華女子,听的是红颜渐老的凄凉之声,还是听故乡模糊的犬吠声,抑或是听空闺豢养的悲苦之声。不管如何,总算有个声音陪伴长夜的孤独了。
  窗外秋雨潇潇。我书房里的那只蟋蟀,鸣声不止,而世界却如此安静。我很庆幸,她不嫌弃我这满身俗气的人与之为伴。敛声静气,聆听这深夜此起彼伏的冬不拉,我瞬间碎裂成草原成片的牧草,在星光与夜露之下,无比的静谧。这时,便开始与内心独语、对话:为稻粱谋,脚步要慢,慢下来,才知生活的所以然,才看清周遭的真实模样;做真实的自己,葆有童心,热爱一切日子;远奸邪者,去忘义者,疏妒贤者,离不知感恩者;尽量不要把生活过成一潭死水,给自己一个姿态,或喜或悲,都是一种美学;每天拥抱一次孩子,每天和亲人聊一会儿天;在心里装一帧油画,择那繁华落尽时,静静欣赏它的每一笔淡然……不知那喓喓秋虫,是否和我听它一样,在倾听我内心的回声。
  我不知道,在这当儿,还有多少人也在听虫。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容下秋虫的,也并非每个人都愿聆听虫声的。因为,人间早没了旧时温一壶赏月的清闲了。在我们文明发达的城市中,有各种对付虫子的手段,夜晚多只剩麻将声和笛鸣声了。我相信,还有一些地方,那些蟋蟀、金蛉子、油葫芦等正在秋夜里陆续登场,“切切暗窗下,喓喓深草里”……
  听虫,听到茶冷。窗外的夜风滑进书房内,掀动书声。我起身兑水,那虫鸣声便戛然而止;我便又轻轻坐回去,俄而,那“唧唧、喓喓”的声音又不知从哪儿袅袅盈盈地响起来了。在这呆板、严肃、小心翼翼的生活中,这只乖巧的秋虫,适时地给我卖个关子,开个玩笑,好不惬意,好不爽心。
  深秋十月,在我的书房内:夜安宁,寒声碎,人骨立。
其他文献
一缕阳光破窗而来,天已大亮。卷帘,推窗。近观,“观山居”外的村道上杳无旅人身影。远望,“十里铁甲龙”似横卧窗前,数十巨岩似整装待发的铁甲,气势恢宏,“铁甲龙”笼着袅袅的轻烟,一排排树木耸立在山崖上,恍如士兵列队。  这是冬日清晨一个名叫后岸的村庄给我的第一印象。  从二楼步入村道,白天与夜色中连绵的音乐声止息于夜色中。清冽的晨风,唤醒了小村的早晨。远处,早起的几个摊主正在张罗着,为一天的生意做着准
期刊
穿过淅淅沥沥的雨,去一条安静的街。  宽大的原木色茶桌,他坐在主人椅上。初次见面,也只是微微颔首,然后递过来一杯茶。透明的玻璃小茶杯,黄亮的茶汤。饮下去,饱满的口感,杯底留香。  他轻声问:“能品出来是什么茶吗?”  我稍有犹豫:“老班章?”  他点头,带着赞许的神情。  淡淡地讲起自己此前忙于建材等生意,后来与茶、与老班章结缘,于是有了这样一个叫“可以兴茶宴”的清静地。  这期间,有多少曲折,要
期刊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与姐一起自驾到这个叫岱山的地方,住在离大海最近的鹿栏晴沙星空帐篷酒店。这一夜,居然十点就进入梦乡,像是伴着一曲长长的粗鲁的催眠曲入睡的。  “听说舟山有个岱山,有一大片软软的沙滩,可以赤脚奔跑。”那日黄昏时分,她看着窗外残阳如血,有点儿神往。  我没有忽略掉那一丝神往,立马百度了岱山种种。“五一”假期,我便带着姐来到了岱山,来到了鹿栏山脚下这一片长长的沙滩。  长姐如母。贫穷
期刊
人的思维就好比一座花园,你可以辛勤耕耘、精心照料,让鲜花遍园盛开;你也可以置之不理、放任自流,让它变成一片荒芜。但是,无论你是精心耕耘、还是放任自流,它都会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下去,产生相应的结果。如果不播下有用的种子,杂草的种子就会散落土壤中,不断繁衍,不久整个花园就会杂草丛生。  如同园丁总是精心地开垦土地,小心翼翼地清除杂草,种上他所需要的花朵和果蔬一样,人类也应该悉心护理自己的心灵花园,清除
期刊
每年的腊八一过,父亲就会爬上屋顶“执漏”,哪里漏雨就补上新的瓦片。  父亲走了三年,再没人在老屋里面住了,更没有人去“执漏”。去年的除夕,弟弟就嚷嚷着要把老屋拆了,建幢新楼,说有些地方漏雨。我实在有些不舍,那沧桑的瓦片,记载着我许多难忘且温暖的乡音。  宋代曾觌有词句:“正枝头荔子,晚红皱、袅熏风。对碧瓦迷云,青山似浪,返照浮空。”我生于江南以南的地方,古称龚州,属岭南之地。初读到此词时,我的心尖
期刊
易老师:  不知不觉,您离开我已经22 年了。这么多年来,总觉得您就在某个地方注视着我。  那一年,因偏科严重,我高考失利。家境贫寒,做梦都想通过高考跳出“农门”的我,遭此挫折,心情万分沮丧。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该何去何从?我好茫然,好无助。是您,把我引进了您创办的免费农民夜校,是夜校那盏明灯把我的心点亮,让我重燃信心,重新振作。  您当然知道,我们村因解放初期易姓与柳姓两大宗族为地界纠纷发生过血
期刊
20年前,我们提前为在世的父母修坟。我请风水先生看地,他说这地方好。修好两座坟后,父母都说好。母亲还说,就算死了,也可以闭上眼了。  母亲走的那年,医生说:“这次你们真要安排好老人的后事了。”我们明白。母亲也清楚,说她想回家,还说故乡老人们都是这样的,不能死在外面。回到家,邻居都说母亲出院就好了,没有人点醒这是回光返照。第二天,母亲说不了话,只是疼痛地看着身边的人。因她说不了话,她的许多旨意身边的
期刊
我上初中时,学校距家6公里。每天穿着妈妈做的布鞋,背着妈妈做的书包,在土路上跑着、跳着,一个来回3个小时,妈妈很惦记。  一天,妈妈去姥姥家回来时,牛车上多了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已看不出是什么牌。爸妈忙活了两天才能骑走。鞍座和脚蹬板是爸爸用木板做的,妈妈用厚厚的棉布包在木鞍座与没有把套的车把上,至今记得坐垫套的黄格布。内胎是新买的,气打足了能看见外胎鼓起的大包。骑时除了车铃不响哪儿都响,只有车闸好使
期刊
“沙沙、沙沙、沙沙……”一片片杏叶,一个个天使,从人间仰望的高处,从不经意间,雪花般纷纷跳下。  这是山城重庆,冬天赐予的一道美好风景。我喜欢这样的宁静:漫天杏叶,黄灿灿的,一片一片,从枝頭,从高空,义无反顾,向着泥土的方向奔去……我挚爱这样的画面:一夜间,山城大街小巷,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仿佛神笔马良,给这座城市勾勒出一幅落叶飘飘的动画。  上班途中,我下意识地驻足,数了数,一行行杏叶落雁一般,朝
期刊
永和九年的那一个日子,兰亭边云集天下的豪情才气,四十二位雅士,临流赋诗惠风和,酒樽举,长袖飘逸。  如果没有一片天朗气清,就没有魏晋风流,一地诗句。如果没有一席谈笑风生,就没有寒雨轻狂,暖風含蓄。如果没有心的自由放纵,就没有爱的奔放,水墨淋漓。如果没有醉意阑珊王羲之,就不会有千古流芳《兰亭序》。  时光柔软的那一次相遇,眉眼间,弥漫三月的春天气息,座上皆豪逸,洒脱无余,一觞酒,一首诗,漂流而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