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舞蹈作品中舞蹈语汇是作品组成的最基本元素,作品中的“美”来源于肢体、情感与画面张力的多元结合,而在作品中想要交待一件事情,相对于较难,舞蹈更善于直观的情感表达,然而,既想要交代一件事情又能符合人性的情感逻辑,同时与画面的色彩相得益彰,这才是我们需要用心去探究和深思的,而舞蹈《1840生死签》是对以上观点的完美诠释。
关键字:情感逻辑;画面色彩;情感张力
一、情感在舞蹈中的张力
舞蹈生死签中情感的张力在这作品中体现的淋漓、精致。舞蹈中的每个动作都是富有情感和生命力,舞蹈表演属于文化的范畴,是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舞蹈表演是人们内心的情感世界最动荡不安的时候出现的一种形体活动,经常通过夸张的表情,身体姿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变化,综合了“视觉和听觉”的舞蹈艺术可以通过世界上最为复杂但又最为独特的艺术工具——人头,融合时间、空间、力量为一体,能更形象、直观地表现人类的思想和情感,在所有艺术中,舞蹈是最富有感染力的,最为熟悉,也最为全面,它是用肢体诉说着情感,然后把整个世界悲欢离合的故事呈现在舞台上的动态艺术,观众借助着这种方式体会着舞蹈表演中所流露的情感,体会着生活,舞蹈表演淋漓尽致地抒发着情感,将美的意境,美的神韵,美的向往传达给观众,通过情感去沟通、感染观众,最后产生共鸣。
何为情感逻辑,舞蹈也不例外,舞蹈运用肢体来诉说故事,传达感情,塑造人物。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也注定了舞蹈需要很强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需要一定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大量的专业训练。《1840生死签》中我们的舞蹈演员没有停留在“跳”舞蹈上,也正是这样,我们可以怎样去运用“舞蹈”这种舞蹈载体去“表达”情感。因此,通过我们舞蹈者的肢体语言来诉说着舞蹈中的故事,去感染和打动每个观众,通过舞蹈这个载体来传递着我们舞者的情感,这才是舞蹈的内在真谛,我认为这样才能称之为“情感舞蹈”。
《1840生死签》中我作为其中一名舞蹈演员有幸成为这作品表现的载体,作品是以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充分地结合与投入自身情感,是那个时期人民群众自发抵御外来入侵守护家园民族情怀,这也正是我们民族提倡的时代精神(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舞蹈是人在情感达到一个高潮时,很多时候言语已经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情感而手舞足蹈起来,可以说没有真情实感就没有舞蹈。因此,一部好的舞蹈往往都是一群有情怀的舞者在忘我地演绎,仿佛世界就只剩下了他们。所以,我认为,如果舞蹈家胸无激荡之情怀,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失去了意义。只有我们需要在表演中将情感的表达达到丰富饱满的状态,这样才能活化作品中的人物,并且可以将适合技巧融入作品当中,可以恰到好处地表现人物内心的情绪。从而达到了情与舞的统一,进而引起观众的审美共鸣。由此可见,在舞蹈艺术中,情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舞蹈与情感的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舞蹈艺术。舞蹈所表现的动作和姿态是世界万物中最美、最能打动人的动作和姿态。当情感的作用充分表现在舞蹈的优美之中,舞蹈将更加打动人心。
二、群舞《1840生死签》中的情感逻辑脉络
一开始母亲在家门祠堂口纠结的准备着备抽的生死签,同时听到隆隆的炮声硬生生不停的砸在这世代生存的土地上,祠堂家门上的那一抹厚重的血污不停的在敲击着尊严,母亲踌躇、徘徊、无奈的将准备好的签放入求签筒中(将所有的生签已经改成死签),此刻母亲内心里是多大的情怀,有多么的不舍,同时又是多么的坚定。此时的孩子们从家门祠堂里冲出来看着母亲(六男一女),母亲背对着孩子望着家门收拾了自己的心情,慢慢的回头看着孩子的内心在哼唱着那首咸水童谣(渔船训着个细银仔,天为被抖海为床,漫漫夜训不着,妈妈抱你听话来),舞蹈随即展开了一段抽签的舞段。此段舞蹈签在签筒中来回碰撞,碰撞的是母亲的心、碰撞的是对外敌的仇恨、碰撞的是对这片热土的深情,当签从母亲的签筒中高高洒落在地上是那一刻,音乐骤停,这时的母亲的内心是剧烈的颤抖的,含着眼泪、忍着绞心的痛,看着地面上散落一地的死签,注定亲手送自己的孩子们上战场的无奈和决绝。
签散落一地后,舞蹈出现了戏剧点的转变,所有人凝视着地上的签,首先走过去的是两兄弟哥哥捡起了签,哥哥抽到了死签,弟弟则迅速的抢夺过来,哥哥出于本能的夺回,由此合符逻辑出现了一段双人舞段,在这段舞段中的情感充分的诠释了小爱(亲情、手足情)。除了通过动作的力度、速度以及角色情感角度来体现之外,还需要通过内心真实的去感受那种情景,有了情感的充斥才将这段舞段中的感情脉络,尤其是兄弟两的眼神的对视,手中签的份量,每一个动作的质感都是对作品本身情感逻辑展现的考究,有了情感的贯穿才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就在情感到达极致的高潮点时,哥哥的一声歇斯底里的咆哮(另一位同族的兄弟捡起地上的另一支签,发现同样的死签),同族兄弟听到咆哮后与哥哥一起将各自的签放到一起看各自的签,此时所有的同族兄弟都围了上来看都是死签。然而大家并没有惊异,而是一一查看了地上的签,大家都是淡然的抬起了自己的头颅朝着海边英夷微微一笑,这一笑是是整个舞蹈中的重要的情感戏剧点之一,这一笑是一种坦然、勇敢、真诚、释怀,从自我到无我的民族大义的觉悟。正是一笑让舞蹈的情感深化、升华,由此出发顺理成章的出现了一段誓师的大舞段,既符合情感逻辑又能最直接、也是最震撼力的向大家传情达意。
这段誓师的舞段的情感是具有很大的张力,同时母亲又在中间那个眼神、踱步的神态中,在大画面中又形成了很好的承托张力的对比。大舞段与母亲之间的情感关系是相互感染,内心更为决绝的统一。情感线路走到这里似乎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导演的眼里似乎要有更加合乎情感逻辑回归人性的一面,这便是1840生死签中舞蹈戏剧点的出现,告别母亲的画面。此时母亲看着这样的一群孩子,竟然如此的有血、有骨。既是一种欣慰的,又有酸楚,这是何等的大义。孩子们簇拥在母亲声旁,这是人性的拥抱,是温情的呻吟,有可能是最后的诀别。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大义。心在颤抖,手指向英夷来犯的方向却那么坚定,眼神中那是百般滋味。(这就是我最为感动的地方,跳到这时我已经落泪了)。当进入人物内心,融入本体时,生死已经置身之外了。在出发之前孩子们又再次深深的一跪,母亲冲到家门前一个深深的拥抱,如此的深化了这份情感,又一次的敲打着我的内心。这样的情感逻辑和画面思维,富有张力的戏剧点的结合。可见导演对作品何等深刻的情感积淀、人性情怀的剖析、作品品质的担当。
画面转换,母亲提着门上的灯笼,为孩子们壮行,发出了那撕裂地平线般颤抖的呼鸣“出征咯,,,出征咯,,,出征咯,,,,,,”。孩子们将家门为船(道具舞美设计,前面为家门,放下就成为竹排),乘着夜色偷袭,这段舞段中同族弟兄一条心,屏住呼吸向入侵的船只潜行(出现了一段偷袭的舞蹈画面,是事件发展逻辑时间线路的呈现)。战斗开始了,整体战斗的大舞段,突然的子弹穿透了弟弟的胸膛,这时画面顿时凝固了,红色的血染红了海面空气(舞美色彩),大家望向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跪在血泊中依然握紧了拳头,此时大家的情绪在悲痛中积累能量,与其青梅竹马的小妹一把将牺牲的弟弟搂入怀中,大家的神情悲愤中辐射开来,内心仇恨的火焰从眼神、胸膛、喉咙喷涌而出,宁可玉碎不为瓦全。他们一个个的倒下了,倒下时他们有的是不甘,有的是蔑视侵入者笑着倒下,那份凛然是对民族之魂的诠释,当炮声停止时海面上有一盏灯在岸上指引着,是母亲在哼唱着那说童谣(渔船训着个细银仔,啊……),此时从船上的血泊中尸体中艰难爬出来的小妹,颤抖着接下了船篙向着母亲的方向,船上小妹那一抹厚重的红色和母亲手中的红灯笼相互的承托。最后的情感畫面是灵魂的回归,是希望的开始。画龙点睛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舞蹈的深层内涵,使整个舞蹈的情感表达更深刻更精致更升华。
总结:我作为舞蹈生死签中的一名舞者,对生死签这么有生命力的一个舞蹈有很深厚的情感,每次要出都抱着一种虔诚的心境去诠释这份厚重的历史情感,题材本身是具有强烈的代表性的,然而从何种角度去诠释演绎这绝对是一个难题。舞蹈本身要讲故事时非常难得的,从情感出发是最为表情达意的,直观能感受到的,从一开始《1840生死签》是以8分钟舞蹈作品的形式呈现,可最后却有了舞剧片段的高度,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功力和文学底蕴。舞蹈的情感逻辑脉络决定了舞蹈作品载体本身的品质和素养,起着决定性、键性的作用。
关键字:情感逻辑;画面色彩;情感张力
一、情感在舞蹈中的张力
舞蹈生死签中情感的张力在这作品中体现的淋漓、精致。舞蹈中的每个动作都是富有情感和生命力,舞蹈表演属于文化的范畴,是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舞蹈表演是人们内心的情感世界最动荡不安的时候出现的一种形体活动,经常通过夸张的表情,身体姿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变化,综合了“视觉和听觉”的舞蹈艺术可以通过世界上最为复杂但又最为独特的艺术工具——人头,融合时间、空间、力量为一体,能更形象、直观地表现人类的思想和情感,在所有艺术中,舞蹈是最富有感染力的,最为熟悉,也最为全面,它是用肢体诉说着情感,然后把整个世界悲欢离合的故事呈现在舞台上的动态艺术,观众借助着这种方式体会着舞蹈表演中所流露的情感,体会着生活,舞蹈表演淋漓尽致地抒发着情感,将美的意境,美的神韵,美的向往传达给观众,通过情感去沟通、感染观众,最后产生共鸣。
何为情感逻辑,舞蹈也不例外,舞蹈运用肢体来诉说故事,传达感情,塑造人物。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也注定了舞蹈需要很强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需要一定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大量的专业训练。《1840生死签》中我们的舞蹈演员没有停留在“跳”舞蹈上,也正是这样,我们可以怎样去运用“舞蹈”这种舞蹈载体去“表达”情感。因此,通过我们舞蹈者的肢体语言来诉说着舞蹈中的故事,去感染和打动每个观众,通过舞蹈这个载体来传递着我们舞者的情感,这才是舞蹈的内在真谛,我认为这样才能称之为“情感舞蹈”。
《1840生死签》中我作为其中一名舞蹈演员有幸成为这作品表现的载体,作品是以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充分地结合与投入自身情感,是那个时期人民群众自发抵御外来入侵守护家园民族情怀,这也正是我们民族提倡的时代精神(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舞蹈是人在情感达到一个高潮时,很多时候言语已经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情感而手舞足蹈起来,可以说没有真情实感就没有舞蹈。因此,一部好的舞蹈往往都是一群有情怀的舞者在忘我地演绎,仿佛世界就只剩下了他们。所以,我认为,如果舞蹈家胸无激荡之情怀,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失去了意义。只有我们需要在表演中将情感的表达达到丰富饱满的状态,这样才能活化作品中的人物,并且可以将适合技巧融入作品当中,可以恰到好处地表现人物内心的情绪。从而达到了情与舞的统一,进而引起观众的审美共鸣。由此可见,在舞蹈艺术中,情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舞蹈与情感的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舞蹈艺术。舞蹈所表现的动作和姿态是世界万物中最美、最能打动人的动作和姿态。当情感的作用充分表现在舞蹈的优美之中,舞蹈将更加打动人心。
二、群舞《1840生死签》中的情感逻辑脉络
一开始母亲在家门祠堂口纠结的准备着备抽的生死签,同时听到隆隆的炮声硬生生不停的砸在这世代生存的土地上,祠堂家门上的那一抹厚重的血污不停的在敲击着尊严,母亲踌躇、徘徊、无奈的将准备好的签放入求签筒中(将所有的生签已经改成死签),此刻母亲内心里是多大的情怀,有多么的不舍,同时又是多么的坚定。此时的孩子们从家门祠堂里冲出来看着母亲(六男一女),母亲背对着孩子望着家门收拾了自己的心情,慢慢的回头看着孩子的内心在哼唱着那首咸水童谣(渔船训着个细银仔,天为被抖海为床,漫漫夜训不着,妈妈抱你听话来),舞蹈随即展开了一段抽签的舞段。此段舞蹈签在签筒中来回碰撞,碰撞的是母亲的心、碰撞的是对外敌的仇恨、碰撞的是对这片热土的深情,当签从母亲的签筒中高高洒落在地上是那一刻,音乐骤停,这时的母亲的内心是剧烈的颤抖的,含着眼泪、忍着绞心的痛,看着地面上散落一地的死签,注定亲手送自己的孩子们上战场的无奈和决绝。
签散落一地后,舞蹈出现了戏剧点的转变,所有人凝视着地上的签,首先走过去的是两兄弟哥哥捡起了签,哥哥抽到了死签,弟弟则迅速的抢夺过来,哥哥出于本能的夺回,由此合符逻辑出现了一段双人舞段,在这段舞段中的情感充分的诠释了小爱(亲情、手足情)。除了通过动作的力度、速度以及角色情感角度来体现之外,还需要通过内心真实的去感受那种情景,有了情感的充斥才将这段舞段中的感情脉络,尤其是兄弟两的眼神的对视,手中签的份量,每一个动作的质感都是对作品本身情感逻辑展现的考究,有了情感的贯穿才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就在情感到达极致的高潮点时,哥哥的一声歇斯底里的咆哮(另一位同族的兄弟捡起地上的另一支签,发现同样的死签),同族兄弟听到咆哮后与哥哥一起将各自的签放到一起看各自的签,此时所有的同族兄弟都围了上来看都是死签。然而大家并没有惊异,而是一一查看了地上的签,大家都是淡然的抬起了自己的头颅朝着海边英夷微微一笑,这一笑是是整个舞蹈中的重要的情感戏剧点之一,这一笑是一种坦然、勇敢、真诚、释怀,从自我到无我的民族大义的觉悟。正是一笑让舞蹈的情感深化、升华,由此出发顺理成章的出现了一段誓师的大舞段,既符合情感逻辑又能最直接、也是最震撼力的向大家传情达意。
这段誓师的舞段的情感是具有很大的张力,同时母亲又在中间那个眼神、踱步的神态中,在大画面中又形成了很好的承托张力的对比。大舞段与母亲之间的情感关系是相互感染,内心更为决绝的统一。情感线路走到这里似乎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导演的眼里似乎要有更加合乎情感逻辑回归人性的一面,这便是1840生死签中舞蹈戏剧点的出现,告别母亲的画面。此时母亲看着这样的一群孩子,竟然如此的有血、有骨。既是一种欣慰的,又有酸楚,这是何等的大义。孩子们簇拥在母亲声旁,这是人性的拥抱,是温情的呻吟,有可能是最后的诀别。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大义。心在颤抖,手指向英夷来犯的方向却那么坚定,眼神中那是百般滋味。(这就是我最为感动的地方,跳到这时我已经落泪了)。当进入人物内心,融入本体时,生死已经置身之外了。在出发之前孩子们又再次深深的一跪,母亲冲到家门前一个深深的拥抱,如此的深化了这份情感,又一次的敲打着我的内心。这样的情感逻辑和画面思维,富有张力的戏剧点的结合。可见导演对作品何等深刻的情感积淀、人性情怀的剖析、作品品质的担当。
画面转换,母亲提着门上的灯笼,为孩子们壮行,发出了那撕裂地平线般颤抖的呼鸣“出征咯,,,出征咯,,,出征咯,,,,,,”。孩子们将家门为船(道具舞美设计,前面为家门,放下就成为竹排),乘着夜色偷袭,这段舞段中同族弟兄一条心,屏住呼吸向入侵的船只潜行(出现了一段偷袭的舞蹈画面,是事件发展逻辑时间线路的呈现)。战斗开始了,整体战斗的大舞段,突然的子弹穿透了弟弟的胸膛,这时画面顿时凝固了,红色的血染红了海面空气(舞美色彩),大家望向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跪在血泊中依然握紧了拳头,此时大家的情绪在悲痛中积累能量,与其青梅竹马的小妹一把将牺牲的弟弟搂入怀中,大家的神情悲愤中辐射开来,内心仇恨的火焰从眼神、胸膛、喉咙喷涌而出,宁可玉碎不为瓦全。他们一个个的倒下了,倒下时他们有的是不甘,有的是蔑视侵入者笑着倒下,那份凛然是对民族之魂的诠释,当炮声停止时海面上有一盏灯在岸上指引着,是母亲在哼唱着那说童谣(渔船训着个细银仔,啊……),此时从船上的血泊中尸体中艰难爬出来的小妹,颤抖着接下了船篙向着母亲的方向,船上小妹那一抹厚重的红色和母亲手中的红灯笼相互的承托。最后的情感畫面是灵魂的回归,是希望的开始。画龙点睛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舞蹈的深层内涵,使整个舞蹈的情感表达更深刻更精致更升华。
总结:我作为舞蹈生死签中的一名舞者,对生死签这么有生命力的一个舞蹈有很深厚的情感,每次要出都抱着一种虔诚的心境去诠释这份厚重的历史情感,题材本身是具有强烈的代表性的,然而从何种角度去诠释演绎这绝对是一个难题。舞蹈本身要讲故事时非常难得的,从情感出发是最为表情达意的,直观能感受到的,从一开始《1840生死签》是以8分钟舞蹈作品的形式呈现,可最后却有了舞剧片段的高度,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功力和文学底蕴。舞蹈的情感逻辑脉络决定了舞蹈作品载体本身的品质和素养,起着决定性、键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