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尔汗,含盐的短句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s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盐的幻象
  是人间最小的碎银
  是高地上灼热的霜粒
  是抱紧自己的银质的言辞
  是大海的倒影
  我的手,捧起一片片涛声
  却捧不起一爿大湖的光芒
  暗夜里,在它的体内
  一粒粒的盐晶,为我们赎回
  一个璀璨而巨大的星空
  一场雨,让我生出草木之心
  大雨之后
  我去看苦马豆,地八角,海乳草
  紫苜蓿,草木樨。乳苣开得安宁艳丽
  吮吸多汁的露水
  我看见羽扇豆
  正伸出蓝色的翅膀
  野慈菇的裙袂上
  正被绣上嫣红
  我在浩荡的芳香中,摇曳如花
  這些美好的事物
  连同昨夜的那场雨
  让我生出了
  草木之心
  在察尔汗盐湖
  我敢断定:
  每粒盐的体内
  都有一片死去的大海
  在察尔汗
  一群盐工赤裸着上身
  我看到,死去的那片大海
  正在他们脊背上滚动的
  咸涩的汗水里
  复活
  在盐湖看日落
  夕阳坦然,斜斜地照过来
  指引出条条金色的道路
  也指引着一个人
  在盐路上走走停停
  从晚霞走进夜色
  ——哦,面对这即将到来的
  尘世的深渊
  我如盐湖般,怀抱着落日
  按下了内心的波澜
其他文献
1  郝波和廖静离开了,他们踏上西行的列车,按照廖静的说法,不设定目的地,坐累了,不想再继續向前时就下来,像蒲公英的种子那样,在一个地方落脚。我希望他们落脚后能给我发一封电子邮件,告诉我最终的落脚点,郝波满口答应,廖静却说,就让我们在彼此的生命中消失,不也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吗?郝波不置可否,我则点头同意廖静的说法。  导师问我毕业后要不要留下来继续攻读他的博士学位时,我想也没想,便脱口而出道,我打算
期刊
我不再訴说衷肠  从今天起,我不再诉说衷肠  不再忏悔与高歌  风窸窣,敲打我摇晃的脑袋  风总是一种高谈阔论的样子  “集齐所有月光的桂冠,便如神谕。”  凡是没有月亮的地方都叫人怜悯?  不!还有冷雨夜,肝肠寸断  以及卑微的藤蔓  虚空之眼  为了规避本不该的欲念  我每天都盘算然后厘清自己  最后象征性地留下  一只虚空之眼  以此证明自己除了日常分野外  还剩念想  我想春天如果重来  
期刊
一  时光如流水,转眼间韩唯结婚十周年了,今天是结婚纪念日。韩唯觉得自己十年的婚姻生活,的确像水,像白开水,了无滋味。  今天周六,她睡到十点钟才起床,懒洋洋地站在窗口,看着对面楼上三只鸽子在屋檐上飞去飞来,轻松而又自在。楼下的杜鹃花也开了,像是少女躺在地上绽放着绯红的笑脸。开盛不在,他又去广东进货了,估摸周一才能回来。平时,她没有这么清闲,她得五点半起床,做一家人的早餐,然后叫彤彤起床,送彤彤去
期刊
一  睡不着,不管怎么折腾还是睡不着。马三宝就在黑暗中数数字,起了几次头,数着数着就乱成了一锅粥。他记得有人说数数字有困难,可以把数字当动物,后来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崖畔上放过羊。他仿佛看到毛茸茸的羊在蓝蓝的天空下静静地吃草。他的手指开始在空中盘旋,好像是在清点着一只一只的绵羊,羊群在他的手指下缓缓地走过去,他不自觉地发出了轻微的声音。  夜晚的空气中弥漫着燃烧的气味,房子似乎变成了一个火炉,天气热得
期刊
经验写作来自于生活和生命的真切体验,知识写作有赖于书本和理论体系强大的支持。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不同的写作方式,之间形成的差异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写作的不同样貌。  如果谈到经验写作与知识写作哪个重要,孰轻孰重,显然不能绝对化。把经验写作与知识写作全然分开,也是不可取的。随着作家的身份出现多重化,经验写作与知识写作变得不可分割,两者之间的互补性越来越重要。从整体上来说,此前普遍认为非常重要的经验写作
期刊
幼时,常去村口的塘边玩耍。某个夏日,去塘边途中,突感便意汹涌而至,随即就近找一茅厕蹲坑。就在我哼唧哼唧用力卸载时,一抬头,发现毛厕围墙上攀附了几株无花果树,透过并不密匝的绿叶,赫然发现数颗已经泛红的无花果突兀地挂在眼前。  面对那些圆圆胖胖、绿里透红的果子,那时的我是没有自制力的,虽然明知此物非我家所有,但哪里抵得过肚子里馋虫的诱惑,几乎没有犹豫便摘了下来。摘下无花果后,便迅速提裤逃离茅厕,手里紧
期刊
03-01 阴  晚上,父亲打电话给我,说:想把二楼偏厅装潢一下,已和匠人说好,下雨天来家,你既休假在家,回家帮几天忙吧。又补充:天气预报明天有雨呢。  我说好,明天回家。计划好由公司转家。  夫问,你去几天?我说,到时候再说。  03-02 阴  7:00 交待好一切,收拾包包乘上班车。  8:00 车停,公司到了。因为裁员员工闹事,两年年假一起休,休得昏天黑地的我,下车时竟有点激动。  多人电
期刊
宋素珍在我印象里是一位诗人,是国内90后诗人位居前沿的代表之一。这次是第一次读到她的小说。  整个文本并不长,浓密的‘情绪’意味烘托也支撑推进着作者稔熟而节制的叙述,她设置的这种情绪环境,其代入性和渲染性,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闷和抑,但好在她的细节性描写平衡了这种可能的阻碍,并因此产生可读性或阅读期待。当然,如果说到如果有阅读的阻碍,或许也恰好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一代人里的一个人——的生活以及精神层面
期刊
下班后,总爱沿着南明河的一段支流行走。  河水拐弯处有一堵高墙,墙内有一树横逸出墙头的石榴。这个小说似乎是从这里开始酝酿的。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我从大学毕业,没来得及和校园合影,便被匆匆挤入生活。这一年,除节假日,我每日从石榴树下经过,看它开红花,看它结小果,看它红透后被飞鸟啄食。  石榴树下常有人题字,大多是再见贵阳之如此类的。偶尔,我也会看到城市的流浪者在树下一夜而眠。高墙上有一只猫
期刊
在这句话的前面,似乎还应该加上一句:文学模仿现实。  我们知道,“模仿论”是最古老的美学观念和文艺理论,曾一度成为主流,至今依然影响甚至左右人们的思维和认知。当然,这里的“模仿”有丰富的内涵,不限于字面意思。  19世纪的王尔德曾大胆提出: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而20世纪的布罗茨基更决绝,他认为:不是艺术在模仿现实,而是现实在模仿艺术。在艺术和现实的传统关系中,他们显然进行了翻转或颠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