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在新课程标准下,怎样提高堂教学效率?我认为,注重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学习知识和技能、注重过程与方法,从而落实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发挥的前提,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新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师生情感互动有效途径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互动,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多极主体间的情感互动,在这种情感互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着频繁而密切的联系,这种师生间、学生间的广泛情感互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这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发挥的前提,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新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师生互动是指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它是教师、学生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既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也延伸于课堂教学之外,但主要指课堂教学的互动。课堂是一个微观社会,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中各种角色间相互作用并发挥其特有功能的过程。课堂中的角色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师生互动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角色间的情感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课堂社会学认为,由于存在制度性的角色身份与地位的差异,师生之间互动的主要属性是“控制——服从”,控制是教师课堂行为的社会学本质。心理学家则认为,师生互动不仅仅表现为“控制—服从”,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师生间的交流、平行影响与相互作用等,他们强调将参与程度和交往的情感质量作为理解师生互动的主要方面。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师生互动?怎样才能使师生互动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呢?
一、师生互动的实质是师生的情感互动
传统的教学论观点把教学活动定性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完成认知目标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这种只见知识不见人的教学观,忽略了课堂中师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存在,没有认识到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这种互动观也就忽视了人的存在,只剩下了知识与技能之间的互动。而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独立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不管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堂上主要是以情感作为载体进行交互影响的,师生互动的实质是师生主体间情感的互动,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之间借助于一定的客体,产生情感的交互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灵激荡、思维碰撞、生命体验从而形成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得到发展,并注重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这转化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和体悟,更需要师生间形成一种互为主体间的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情感互动关系。没有师生双方发自内心的相互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就不会有课堂的生气,不会有师生双方精神的汇合,更不会有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共鸣、连动、启发是良好的师生情感互动的三个特征
从师生情感互动的引发、过程和收效来归纳良好的师生情感互动的特征,我以为有以下三点特征:
1.共鸣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借助于语言,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实现的。但是,那种简单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并非真正的对话,因为在这种形式下,总是包含着某种教师的权威在内。对话意味着师生之间精神上平等的相遇,意味着师生心灵的自由,意味着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通过这样的平等对话,学生感到教师能够倾听自己的见解,尊重自己的观点,才会从心底接受教师的观点而获得共鸣。夏正江在《對话人生与教育》中说“真正的对话式教学中的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知视界的真正融合中”。 只有当师生双方都产生了思想和情感的共鸣,才能真正体现良好的师生情感互动的价值。
2.连动
师生情感互动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师生在一种连续的动态过程中不断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有时还伴有生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师生情感互动的具体情景可能发生在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也可能是在非正式的游戏、生活和交往活动中。师生情感互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师与个别学生、小组学生、全体学生之间互动,既可以是口头上的互动交流,也可以是笔头上的。就语文课而言,师生互动有时发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时发生在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小结、巩固中,有时就生活的某个热点话题而展开,也有时因教学中的某个疑难点推向高潮。
3.启发
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发挥其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给予其一定的自主选择参与的权力;同时,要改变过去教学中直接告诉学生结论的简单做法,把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引导学生探索上,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这样,师生情感互动的效果就不仅仅在于落实知识点,由于师生双方思想和情绪的相互激活,学生的思维常常越出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范围,而教师也从中获得教学灵感。
三、优化师生情感互动的有效途径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师生之间是一种互为主体间的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伙伴”关系。我觉得这种关系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对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以及课堂教学的氛围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完善教学理念,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要从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角度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非易事。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我们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就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激活他们已有的知识,允许他们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对两人的分手,教参上说这纯粹是一般意义上的朋友间的分别,可有位同学则认为这对男女是情人,否则不会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联系当时柳永生活的时代,这种看法就很有依据了。在这里,我并没有批评这位学生,反而肯定他的探索,说他的看法让人耳目一新。
2.优化教学设计,善于启动高效的师生互动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实施的依据,是落实教学目标、体现教学理念的载体。语文课中的师生情感互动旨在深化学生的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操。因此,把握好师生情感互动的切入点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创设教与学的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使师生互动围绕着教学内容有效地进行;教师更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在他们的困惑点上设置情真意切的师生互动,使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3.改进教学评价,积极推进师生互动的进程
“关注差异,人人成材”的评价观注重运用多元、多维、全面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能得到他人更多的肯定。这就要求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地看、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如:学生是否对教学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是否产生疑惑不解、是否有了厌烦心理、是否失去了自信、亦或有“异端”要表达等等。如果教师抓住了师生交流的最佳契机,适时运用语言、表情等手段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就能使师生互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教师还必须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完善的人格修养。
在师生情感互动中,教师是以整个身心与学生进行交往的,有时要超越学科的界限,有时则逾越师生的鸿沟。教师只有真正地热爱学生、热爱所从事的事业,发自内心地感到有必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以积极的引导,就会在内心深处感到强有力的动机力量,并将长远的动机转化成行为,与学生融为一体。这些行为就构成了情感相互作用,并为整个课堂情感互动过程的演进提供了准则。
参考文献
[1]叶子:《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2]叶澜主编:《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王义秀,臧传军 主编《新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1
[4]陈艳编著《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思考》,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9-8
[5]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三联书店,1999
[6]夏正江:《对话人生与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
在新课程标准下,怎样提高堂教学效率?我认为,注重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学习知识和技能、注重过程与方法,从而落实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发挥的前提,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新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师生情感互动有效途径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互动,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多极主体间的情感互动,在这种情感互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着频繁而密切的联系,这种师生间、学生间的广泛情感互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这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发挥的前提,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新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师生互动是指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它是教师、学生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既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也延伸于课堂教学之外,但主要指课堂教学的互动。课堂是一个微观社会,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中各种角色间相互作用并发挥其特有功能的过程。课堂中的角色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师生互动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角色间的情感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课堂社会学认为,由于存在制度性的角色身份与地位的差异,师生之间互动的主要属性是“控制——服从”,控制是教师课堂行为的社会学本质。心理学家则认为,师生互动不仅仅表现为“控制—服从”,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师生间的交流、平行影响与相互作用等,他们强调将参与程度和交往的情感质量作为理解师生互动的主要方面。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师生互动?怎样才能使师生互动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呢?
一、师生互动的实质是师生的情感互动
传统的教学论观点把教学活动定性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完成认知目标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这种只见知识不见人的教学观,忽略了课堂中师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存在,没有认识到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这种互动观也就忽视了人的存在,只剩下了知识与技能之间的互动。而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独立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不管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堂上主要是以情感作为载体进行交互影响的,师生互动的实质是师生主体间情感的互动,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之间借助于一定的客体,产生情感的交互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灵激荡、思维碰撞、生命体验从而形成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得到发展,并注重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这转化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和体悟,更需要师生间形成一种互为主体间的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情感互动关系。没有师生双方发自内心的相互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就不会有课堂的生气,不会有师生双方精神的汇合,更不会有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共鸣、连动、启发是良好的师生情感互动的三个特征
从师生情感互动的引发、过程和收效来归纳良好的师生情感互动的特征,我以为有以下三点特征:
1.共鸣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借助于语言,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实现的。但是,那种简单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并非真正的对话,因为在这种形式下,总是包含着某种教师的权威在内。对话意味着师生之间精神上平等的相遇,意味着师生心灵的自由,意味着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通过这样的平等对话,学生感到教师能够倾听自己的见解,尊重自己的观点,才会从心底接受教师的观点而获得共鸣。夏正江在《對话人生与教育》中说“真正的对话式教学中的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知视界的真正融合中”。 只有当师生双方都产生了思想和情感的共鸣,才能真正体现良好的师生情感互动的价值。
2.连动
师生情感互动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师生在一种连续的动态过程中不断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有时还伴有生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师生情感互动的具体情景可能发生在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也可能是在非正式的游戏、生活和交往活动中。师生情感互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师与个别学生、小组学生、全体学生之间互动,既可以是口头上的互动交流,也可以是笔头上的。就语文课而言,师生互动有时发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时发生在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小结、巩固中,有时就生活的某个热点话题而展开,也有时因教学中的某个疑难点推向高潮。
3.启发
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发挥其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给予其一定的自主选择参与的权力;同时,要改变过去教学中直接告诉学生结论的简单做法,把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引导学生探索上,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这样,师生情感互动的效果就不仅仅在于落实知识点,由于师生双方思想和情绪的相互激活,学生的思维常常越出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范围,而教师也从中获得教学灵感。
三、优化师生情感互动的有效途径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师生之间是一种互为主体间的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伙伴”关系。我觉得这种关系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对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以及课堂教学的氛围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完善教学理念,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要从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角度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非易事。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我们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就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激活他们已有的知识,允许他们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对两人的分手,教参上说这纯粹是一般意义上的朋友间的分别,可有位同学则认为这对男女是情人,否则不会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联系当时柳永生活的时代,这种看法就很有依据了。在这里,我并没有批评这位学生,反而肯定他的探索,说他的看法让人耳目一新。
2.优化教学设计,善于启动高效的师生互动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实施的依据,是落实教学目标、体现教学理念的载体。语文课中的师生情感互动旨在深化学生的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操。因此,把握好师生情感互动的切入点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创设教与学的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使师生互动围绕着教学内容有效地进行;教师更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在他们的困惑点上设置情真意切的师生互动,使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3.改进教学评价,积极推进师生互动的进程
“关注差异,人人成材”的评价观注重运用多元、多维、全面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能得到他人更多的肯定。这就要求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地看、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如:学生是否对教学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是否产生疑惑不解、是否有了厌烦心理、是否失去了自信、亦或有“异端”要表达等等。如果教师抓住了师生交流的最佳契机,适时运用语言、表情等手段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就能使师生互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教师还必须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完善的人格修养。
在师生情感互动中,教师是以整个身心与学生进行交往的,有时要超越学科的界限,有时则逾越师生的鸿沟。教师只有真正地热爱学生、热爱所从事的事业,发自内心地感到有必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以积极的引导,就会在内心深处感到强有力的动机力量,并将长远的动机转化成行为,与学生融为一体。这些行为就构成了情感相互作用,并为整个课堂情感互动过程的演进提供了准则。
参考文献
[1]叶子:《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2]叶澜主编:《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王义秀,臧传军 主编《新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1
[4]陈艳编著《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思考》,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9-8
[5]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三联书店,1999
[6]夏正江:《对话人生与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