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月7日是大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大雪是“十一月(农历)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这是古人对大雪的解释。相对于小雪,大雪时的天气更冷了。此时,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北方则呈现万里雪飘的迷人景观。
大雪补得当,一年不受寒
大雪时空气中的寒冷度和湿度都会加大,在大雪到冬至的15天内,因天地之间的气仍然较虚,所以养生的主题跟小雪节气一样,以温补为主。
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整个冬季都是以进补为主,大雪时更应该进补。然而,进补要因人而异,并且食疗只是进补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应该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温寒等综合调养来达到养生进补的目的。也就是說除了食补,还可以进行药补、酒补以及神补。
大雪食补以补阳为主,但应根据自身的状况来选择。像面红上火、口腔干燥干咳、口唇皲裂、皮肤干燥、毛发干枯等阴虚之人应以防燥护阴、滋肾润肺为主,可食用柔软甘润的食物,如牛奶、豆浆、鸡蛋、鱼肉、芝麻、蜂蜜、百合等,忌食燥热食物,如辣椒、胡椒、大茴香、小茴香等。如果是经常面色苍白、四肢乏力、易疲劳怕冷等阳虚之人,则应食用温热、熟软的食物,如豆类、大枣、怀山药、桂圆肉、南瓜、韭菜、芹菜、栗子、鸡肉等,忌食黏、干、硬、生冷的食物。
在此說一下酒补。酒为百药之首,說的是酒在中药里的排位。既然酒有药性,就要慎重地饮用。从大雪起至春分这段时间,不适宜饮酒。因为在大寒至春分的两个月中,人易肝气过盛,而酒是壮肝气之物,此时过量饮酒会火上浇油。此外,像面红或脾气急躁者更不宜饮酒。
对于肝气不足者,可适量饮用红高粱酿制的酒以补充阳气。喝酒宜在晚上,晚上酉时肾经最旺,肾主藏精气。晚上适量饮酒可助手指凉、气短者补元气;后背凉者用酒配合可温补肾阳;腹胀而便稀者可健脾;眼干涩者用酒配合则可养肝阴。但酒是双刃剑,可养人,也可伤人,要正确对待它,不宜过量。只有正确饮用,才有利于健康。
现在大部分人进补的意识比较强烈,但却不明白“通”才是健康的关键。光补不通是不行的,中医所谓的“通”是气机、血、经络的畅通,气滞血瘀、经络郁阻同样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冬季最简单的“通”法是多吃点萝卜。俗话說,“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要医生开药方”。为了御寒养生,古代皇家御膳的首选菜肴就是羊肉炖白萝卜。这道菜可以补充体内的阳气,温暖五脏,尤其适合肾虚和脾虚的人食用。
此外,因为白萝卜有消积滞、化痰清热、解毒等功效,所以冬季一般吃肉类等油腻食物后吃生萝卜可解腻,消食顺气。不过由于白萝卜味辛甘,性寒,所以脾胃虚寒、进食不化或体质虚弱者宜少食;白萝卜破气,服人参等补药后不要食用,否则会影响药效。此外,由于食用生萝卜产气较多,对溃疡病也不利,所以有此类疾病的患者也要少吃白萝卜。
大雪时节补好了,温补养阳得当,来年才会有坚实的身体底子。
天冷防风寒,围巾别离身
大雪节气,因为寒冷,人们都喜欢穿上厚重的毛衣、羽绒服、保暖裤等,而在全身武装的同时,许多人往往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部位,那就是脖子。
为什么說脖子很重要呢?这是因为冷风很容易通过颈部将寒气带给身体,从而引起嗓子疼、发炎等。此外,颈部是气管所在的部位,冬季出现咽部发痒,咳嗽有少量清痰,服止咳药作用不明显,可能与颈部、前胸受寒有关。尤其对颈椎不好的人来說,冬季穿高领衣服,出门戴围巾很重要。除了围巾,冬季尽量配一顶帽子,这大约可减少头部60%的散热量。用长围巾系在胸口护胸,还可减少寒冷对心脏、脾胃的冲击。
除了脖子,肩膀、前胸后背以及脚部都要注意保暖。中医认为,人体的头、胸和脚这三个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袭。“肺为娇脏”,太寒太热都受不了,特别是寒,很容易引起咳嗽、哮喘。女性朋友冬季穿上坎肩,可以防肩背受寒。脚部保暖是因为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且少。俗话說,“寒从脚起”,脚部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使抗病能力下降,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因此,数九严寒,脚部的保暖尤应加强,如穿长袜、厚靴,睡前热水洗脚。在温暖双脚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体内部的气血流动。
养阴多喝水,睡觉少穿衣
冬属阴,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这时如果借助天气的优势养阴,则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尤其是阴虚的人。中医认为,水是阴中至阴,因此隆冬之际,多喝水可养阴。一般来說,一天中有三杯水是必须要喝的。第一杯水是早晨起来喝,可润肠燥;第二杯水是下午5点喝,可滋肾阴;第三杯水是晚上9点喝,可养心阴。除此之外,还可以多吃梨、萝卜、藕、蘑菇等,因为这些都是养阴的食物。
除了养阴,冬季还要避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亦不可聚暖,尤其忌讳厚衣裹身,或者烘烤腹背。很多老年人睡觉时有一个误区,认为天冷防寒,睡觉时要多穿些衣服。其实,这样做不仅会妨碍皮肤的正常“呼吸”,也影响血液的循环,造成体表热量减少,即使是盖上较厚的被子,还是会感到冷。
(编辑 祝健)
大雪补得当,一年不受寒
大雪时空气中的寒冷度和湿度都会加大,在大雪到冬至的15天内,因天地之间的气仍然较虚,所以养生的主题跟小雪节气一样,以温补为主。
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整个冬季都是以进补为主,大雪时更应该进补。然而,进补要因人而异,并且食疗只是进补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应该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温寒等综合调养来达到养生进补的目的。也就是說除了食补,还可以进行药补、酒补以及神补。
大雪食补以补阳为主,但应根据自身的状况来选择。像面红上火、口腔干燥干咳、口唇皲裂、皮肤干燥、毛发干枯等阴虚之人应以防燥护阴、滋肾润肺为主,可食用柔软甘润的食物,如牛奶、豆浆、鸡蛋、鱼肉、芝麻、蜂蜜、百合等,忌食燥热食物,如辣椒、胡椒、大茴香、小茴香等。如果是经常面色苍白、四肢乏力、易疲劳怕冷等阳虚之人,则应食用温热、熟软的食物,如豆类、大枣、怀山药、桂圆肉、南瓜、韭菜、芹菜、栗子、鸡肉等,忌食黏、干、硬、生冷的食物。
在此說一下酒补。酒为百药之首,說的是酒在中药里的排位。既然酒有药性,就要慎重地饮用。从大雪起至春分这段时间,不适宜饮酒。因为在大寒至春分的两个月中,人易肝气过盛,而酒是壮肝气之物,此时过量饮酒会火上浇油。此外,像面红或脾气急躁者更不宜饮酒。
对于肝气不足者,可适量饮用红高粱酿制的酒以补充阳气。喝酒宜在晚上,晚上酉时肾经最旺,肾主藏精气。晚上适量饮酒可助手指凉、气短者补元气;后背凉者用酒配合可温补肾阳;腹胀而便稀者可健脾;眼干涩者用酒配合则可养肝阴。但酒是双刃剑,可养人,也可伤人,要正确对待它,不宜过量。只有正确饮用,才有利于健康。
现在大部分人进补的意识比较强烈,但却不明白“通”才是健康的关键。光补不通是不行的,中医所谓的“通”是气机、血、经络的畅通,气滞血瘀、经络郁阻同样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冬季最简单的“通”法是多吃点萝卜。俗话說,“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要医生开药方”。为了御寒养生,古代皇家御膳的首选菜肴就是羊肉炖白萝卜。这道菜可以补充体内的阳气,温暖五脏,尤其适合肾虚和脾虚的人食用。
此外,因为白萝卜有消积滞、化痰清热、解毒等功效,所以冬季一般吃肉类等油腻食物后吃生萝卜可解腻,消食顺气。不过由于白萝卜味辛甘,性寒,所以脾胃虚寒、进食不化或体质虚弱者宜少食;白萝卜破气,服人参等补药后不要食用,否则会影响药效。此外,由于食用生萝卜产气较多,对溃疡病也不利,所以有此类疾病的患者也要少吃白萝卜。
大雪时节补好了,温补养阳得当,来年才会有坚实的身体底子。
天冷防风寒,围巾别离身
大雪节气,因为寒冷,人们都喜欢穿上厚重的毛衣、羽绒服、保暖裤等,而在全身武装的同时,许多人往往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部位,那就是脖子。
为什么說脖子很重要呢?这是因为冷风很容易通过颈部将寒气带给身体,从而引起嗓子疼、发炎等。此外,颈部是气管所在的部位,冬季出现咽部发痒,咳嗽有少量清痰,服止咳药作用不明显,可能与颈部、前胸受寒有关。尤其对颈椎不好的人来說,冬季穿高领衣服,出门戴围巾很重要。除了围巾,冬季尽量配一顶帽子,这大约可减少头部60%的散热量。用长围巾系在胸口护胸,还可减少寒冷对心脏、脾胃的冲击。
除了脖子,肩膀、前胸后背以及脚部都要注意保暖。中医认为,人体的头、胸和脚这三个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袭。“肺为娇脏”,太寒太热都受不了,特别是寒,很容易引起咳嗽、哮喘。女性朋友冬季穿上坎肩,可以防肩背受寒。脚部保暖是因为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且少。俗话說,“寒从脚起”,脚部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使抗病能力下降,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因此,数九严寒,脚部的保暖尤应加强,如穿长袜、厚靴,睡前热水洗脚。在温暖双脚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体内部的气血流动。
养阴多喝水,睡觉少穿衣
冬属阴,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这时如果借助天气的优势养阴,则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尤其是阴虚的人。中医认为,水是阴中至阴,因此隆冬之际,多喝水可养阴。一般来說,一天中有三杯水是必须要喝的。第一杯水是早晨起来喝,可润肠燥;第二杯水是下午5点喝,可滋肾阴;第三杯水是晚上9点喝,可养心阴。除此之外,还可以多吃梨、萝卜、藕、蘑菇等,因为这些都是养阴的食物。
除了养阴,冬季还要避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亦不可聚暖,尤其忌讳厚衣裹身,或者烘烤腹背。很多老年人睡觉时有一个误区,认为天冷防寒,睡觉时要多穿些衣服。其实,这样做不仅会妨碍皮肤的正常“呼吸”,也影响血液的循环,造成体表热量减少,即使是盖上较厚的被子,还是会感到冷。
(编辑 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