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根据甘肃省茶产业的发展现状,笔者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就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优势做了深刻剖析,在甘肃茶产业“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思路、建设内容、科技支撑、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性发展措施.
【机 构】
:
甘肃省陇南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总站,甘肃陇南 746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甘肃省茶产业的发展现状,笔者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就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优势做了深刻剖析,在甘肃茶产业“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思路、建设内容、科技支撑、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性发展措施.
其他文献
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 Bunge)是景天科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又名卧茎景天、狗牙半枝、爬景天等.花期5~7月,果期8月,我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1].野生垂盆草一般生长在山沟、河边湿润处,在山坡岩石缝隙处也较为常见,适应性强.垂盆草喜温暖、潮湿环境,耐强光亦耐弱光,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生长适温为15~30℃,夜间最低温长期处于5~7℃时地上部易受冻害.
为了解皓达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在高山地区蔬菜上的应用效果,研究了皓达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对高山地区萝卜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处理2(皓达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原液拌复合肥)比对照常规施肥增收585元/667 m2,增产幅度超过5%,说明皓达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原液拌复合肥能使萝卜增产增收.
以云南茶产业为研究对象,对云茶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具有优越的茶叶发展条件和基础,云茶在云南农业和中国茶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当前云茶存在基础设施设备落后、科技支撑能力不足、茶企综合实力不强、市场深耕能力不足、文化兴茶不足等主要问题;根据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出了转型升级的七点建议,供参考.
我国是世界水果生产大国,随着近年来果园生草覆盖技术的推广,果园割草机快速发展迫在眉睫.分析和阐述了我国果园割草机切割装置、行走系统、仿形装置等关键部件,以及导航、避障和自动识别等关键技术的相关发展,同时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割草机的发展现状,结合牵引式、自走式等割草机类别,归纳了部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割草机机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结合矮砧密植与乔砧适植两种果园种植模式,总结了我国割草机发展过程中农机农艺结合较差、研发制造水平较低、机具作业速度与割刀工作速度匹配不当、高新技术应用欠缺等问题,提出了在割草机应用中
本试验以绿陈茶和金银花为原料,选择配花量、窨制时间、窨制方式和窨制温度进行单因素试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优化金银花茶加工工艺.结果表明,采用二窨一提的窨制方式,在33℃的条件下,用40%配花量窨制20h所得金银花茶品质最佳,水分含量6.71%,茶多酚含量12.39%,水浸出物含量37.02%.花茶条形较紧、色泽翠绿、匀整,汤色黄绿明亮,花香馥郁香气持久,滋味醇厚回甘.
跳甲是危害蔬菜、水果、谷物等农作物的重要害虫.跳甲聚集信息素的化学成分包括14种倍半萜类化合物和6种不饱和醛类化合物,可用于跳甲诱集与种群监测,在害虫绿色防控方面极具发展前景.本文首先按手性中心的构建方法,包括手性源法、手性诱导法与不对称催化法,详细阐述了倍半萜类跳甲聚集信息素的合成方法;然后依据碳碳双键的合成方法分类总结了不饱和醛类跳甲聚集信息素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羟醛缩合法、Wittig偶联法、Wittig-Horner偶联法与炔酯异构化法.另外,分析了每种合成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并对跳甲聚集信息素的合
世界范围内,放牧畜牧业对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的贡献很大,尤其在草原面积较大的发展中国家表现更为明显,其使全球约13亿人受益.我国牧民长期从事传统的草地畜牧业生产,广大草原地区的牧场是以家庭牧场为主要表现形式,其可以有效地促进牧区畜牧业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转变,将市场机制引入到草地畜牧业生产中,把延续几千年从事传统放牧的普通牧民从“生产者”变成了懂科技、懂经营、会管理的“管理者”的角色,成为了现代牧场的主人.
要实现茶园优质高产高效,必须通过人为修剪培育高产树冠,但茶园高产树冠培育不是单纯的修剪,而是系统、综合的技术措施.目前全国新建茶园比例大,找出当前茶园高产树冠培育存在问题,寻找茶园高产树冠培育路径,供大家在生产实践中借鉴.
通过与蔬菜种植大户、合作社成员和管理技术干部座谈交流、走访种植基地,对吉安市南部县区(泰和县、万安县和遂川县)特色蔬菜产业进行了调研,介绍了吉安市南部县区特色蔬菜产业的基本情况及特色做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信息时代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正逐渐变得越发多元化.中国茶文化所蕴含的茶道精神对高职院校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既可以引导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走向正确的方向,也可以对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形成防火墙,帮助高职院校研究出更多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通过调研的方式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价值观培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在高职院校增设形式多样、长短不一的中国茶文化专题拓展的必要性,并从课程融合、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美育教育、认知学习、终身学习等角度出发,以中国茶文化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