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在追求教育质量,许多农民工涌进县城,子女也跟随家长到县城上学,这种趋势逐年增多,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教育的又一大问题。我本人所在的学校是城乡结合部的學校,绝大多数学生是进城农民工子女,这种现象和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
一、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生活的社会环境
绝大部分进城务工子女生活在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工厂特别是私营小工厂较多,基本上是棚户区,土地租金、房屋租金比较低,能为人们提供生存基本保障,生活在这里的人基本上是县城最基层的人。这里相对城里来说,人口整体素质相对低,脏、乱、差现象严重,人口结构复杂,治安状况较差,极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进城务工子女的家庭条件和家庭教育
(一)家庭条件
1.家庭条件简陋
农民工及其子女基本上都是住在厂区的工棚、棚户区的出租房、自己租地起的简易棚,面积非常小,一般为十几平方一两个小房,低矮且光线不足,一家三四口人挤在一起,有的厨房和卧室合二为一,更谈不上有单独的房间给孩子学习和写作业。
2.生活条件艰苦
这些农民工在县城主要在工厂、建筑工地打工,有的是打零工,开工不正常,收入不稳定,加上没有文化和技术,从事简单的体力活,工资待遇极其低,导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二)家庭教育
1.“放养型”的家庭教育
这些农民工因为工作不稳定,工作时间随意性很大,大多是早出晚归,跟孩子的上学放学时间错开,只保证锅里有饭,碗里有菜,让孩子吃饱,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和教育孩子,更谈不上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基本上处于“放养型”状态的家庭教育,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自觉的孩子能够自觉看书、做作业,自控能力差的孩子只能满街跑或者看电视、玩手机,甚至夜不归宿。
2,“粗暴型”的教育
大部分农民工文化层次低,加上家庭负担重、社会压力大,容易情绪化。学生不出问题基本上是从来不闻不问,孩子一有问题就劈头盖脸低骂,甚至是打,不听孩子申诉,不帮孩子分析原因。这种“粗暴型”的家庭教育给孩子留下很大的阴影和恐惧,导致孩子一出事不敢想家长汇报,而是千方百计想办法瞒。亲子缺乏沟通,亲情越来越淡,孩子的叛逆心越来越强,教育难度越来越大。
三、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基础薄弱
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条件的原因,农民工子女缺乏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在学校很多人的学习成绩跟不上其他同学。
2.自控能力低,纪律观念差
由于家长实行“放养型”的教育,孩子从小就养成放纵的自我,自我约束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纪律散漫,迟到、旷课现象严重,课堂随意走动、搞小动作、讲话等现象屡禁不止,部分同学成为了班级的“问题学生”。
3.厌学现象严重
由于基础相对较差,加上平时放纵自由惯了,听课听不懂,结果成为了“上课时一条虫,下课时一条龙”,一上课特别是老师一讲课就睡觉,一下课就活蹦乱跳,更为严重的事有的想方设法逃课外出上网、逗留等,部分同学宁愿老师安排劳动或去厕所蹲,也不愿上课,有的因此旷课甚至辍学。
4.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
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农民工子女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笔记特殊,所以部分学生道德品行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如粗口话较多、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个人的卫生角差、随意乱动他人东西等到。
以上一系列现象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不利的影响,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
四、转化问题农民工子女学生的对策
1.给予特别的关爱
由于家庭条件问题,相对其他孩子来说,农民工子女缺少亲情的关爱。为此,我们学校的部分老师自愿组成“关爱农民工子女”服务小组,学校成立“农民工子女之家”,利用课外时间找学生谈心,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分小组并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义务为后进生辅导功课,让他们在老师和学校的关爱中感受温暖,在活动中发展个性,在辅导中获得进步。
2.加强家校联系,实现家校齐管
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尤其是家长的配合。为此,我们以家访、电话、微信等形式经常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并将学校的作息时间告知家长,明确学生到校和离校的时间,学生有问题争取家长的配合,学生有进步或取得成绩及时向家长汇报,让家长随时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和在学校的表现,同时感染家长,让他们意识到学校和老师的努力及教育孩子的意义,增强他们的责任感,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
3.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学习成绩跟不上,除了基础原因外和努力不够外,很多是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韦尽快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除了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效率和对学生进行辅导外,海针对不同的学生帮助和引导他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校方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4.加强行为习惯引导
习惯成就人生。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课前做好学习用品的准备,上课坐直双手放在桌面,整理好自己的书本和课桌椅,使用文明用语,垃圾入桶,衣服保持干净整齐,等。经过一学期的引导和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大为改观。
5.以活动促参与,以参与促发展
为巩固学生取得的进步和成果,学校开展丰富多彩各种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参与,通过参与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和张扬自己的个性,促使他们不懂发展。
一、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生活的社会环境
绝大部分进城务工子女生活在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工厂特别是私营小工厂较多,基本上是棚户区,土地租金、房屋租金比较低,能为人们提供生存基本保障,生活在这里的人基本上是县城最基层的人。这里相对城里来说,人口整体素质相对低,脏、乱、差现象严重,人口结构复杂,治安状况较差,极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进城务工子女的家庭条件和家庭教育
(一)家庭条件
1.家庭条件简陋
农民工及其子女基本上都是住在厂区的工棚、棚户区的出租房、自己租地起的简易棚,面积非常小,一般为十几平方一两个小房,低矮且光线不足,一家三四口人挤在一起,有的厨房和卧室合二为一,更谈不上有单独的房间给孩子学习和写作业。
2.生活条件艰苦
这些农民工在县城主要在工厂、建筑工地打工,有的是打零工,开工不正常,收入不稳定,加上没有文化和技术,从事简单的体力活,工资待遇极其低,导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二)家庭教育
1.“放养型”的家庭教育
这些农民工因为工作不稳定,工作时间随意性很大,大多是早出晚归,跟孩子的上学放学时间错开,只保证锅里有饭,碗里有菜,让孩子吃饱,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和教育孩子,更谈不上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基本上处于“放养型”状态的家庭教育,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自觉的孩子能够自觉看书、做作业,自控能力差的孩子只能满街跑或者看电视、玩手机,甚至夜不归宿。
2,“粗暴型”的教育
大部分农民工文化层次低,加上家庭负担重、社会压力大,容易情绪化。学生不出问题基本上是从来不闻不问,孩子一有问题就劈头盖脸低骂,甚至是打,不听孩子申诉,不帮孩子分析原因。这种“粗暴型”的家庭教育给孩子留下很大的阴影和恐惧,导致孩子一出事不敢想家长汇报,而是千方百计想办法瞒。亲子缺乏沟通,亲情越来越淡,孩子的叛逆心越来越强,教育难度越来越大。
三、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基础薄弱
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条件的原因,农民工子女缺乏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在学校很多人的学习成绩跟不上其他同学。
2.自控能力低,纪律观念差
由于家长实行“放养型”的教育,孩子从小就养成放纵的自我,自我约束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纪律散漫,迟到、旷课现象严重,课堂随意走动、搞小动作、讲话等现象屡禁不止,部分同学成为了班级的“问题学生”。
3.厌学现象严重
由于基础相对较差,加上平时放纵自由惯了,听课听不懂,结果成为了“上课时一条虫,下课时一条龙”,一上课特别是老师一讲课就睡觉,一下课就活蹦乱跳,更为严重的事有的想方设法逃课外出上网、逗留等,部分同学宁愿老师安排劳动或去厕所蹲,也不愿上课,有的因此旷课甚至辍学。
4.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
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农民工子女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笔记特殊,所以部分学生道德品行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如粗口话较多、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个人的卫生角差、随意乱动他人东西等到。
以上一系列现象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不利的影响,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
四、转化问题农民工子女学生的对策
1.给予特别的关爱
由于家庭条件问题,相对其他孩子来说,农民工子女缺少亲情的关爱。为此,我们学校的部分老师自愿组成“关爱农民工子女”服务小组,学校成立“农民工子女之家”,利用课外时间找学生谈心,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分小组并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义务为后进生辅导功课,让他们在老师和学校的关爱中感受温暖,在活动中发展个性,在辅导中获得进步。
2.加强家校联系,实现家校齐管
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尤其是家长的配合。为此,我们以家访、电话、微信等形式经常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并将学校的作息时间告知家长,明确学生到校和离校的时间,学生有问题争取家长的配合,学生有进步或取得成绩及时向家长汇报,让家长随时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和在学校的表现,同时感染家长,让他们意识到学校和老师的努力及教育孩子的意义,增强他们的责任感,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
3.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学习成绩跟不上,除了基础原因外和努力不够外,很多是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韦尽快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除了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效率和对学生进行辅导外,海针对不同的学生帮助和引导他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校方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4.加强行为习惯引导
习惯成就人生。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课前做好学习用品的准备,上课坐直双手放在桌面,整理好自己的书本和课桌椅,使用文明用语,垃圾入桶,衣服保持干净整齐,等。经过一学期的引导和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大为改观。
5.以活动促参与,以参与促发展
为巩固学生取得的进步和成果,学校开展丰富多彩各种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参与,通过参与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和张扬自己的个性,促使他们不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