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许钦松早已名声在外,但在家里,挂在墙上的全部都是太太的画作。他说:“家里的阵地,还是要留给太太。”
许钦松
1952年生,广东澄海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等。
作品大赏
学术鉴赏团:
罗一平(广东美术馆馆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易英(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世界美术》主编)
方旭东(广东美术馆创作院副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策划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
鉴赏团语:
“作为广东美术界的领军人物,许钦松不但在管理上有许多创新之举,更在自己的国画创作上作了可贵的探索。他的中国画创作不仅吸收了西画的语言技巧,更让他曾经拥有的这些东西自然流露出来,在激情中表现出来。个性与程式相碰撞,现代与传统相融合,形成许钦松的独特风格。”
1995年,许钦松坐着直升机在尼泊尔的上空盘旋,他对飞机师说:“能不能飞得再低一点?”飞机师热情地说:“没问题。”
群山的风景使他目眩神迷,终身难忘,大自然绝美惊艳的画卷,印入了他的脑海,也渗透进他的血液里。从那一刻起,他对创作有了新的理解。从天空俯视群山,这种视觉转换的一念间促成了他对自身山水画创作变革的思考。
迷恋自然,感受当下
2012 年春天,广州的天气乍暖还寒,许钦松坐在画室里对记者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生活追求越来越简单。比如,和那些繁杂音乐相比,我更喜欢自然的声音,流水声、鸟鸣声,还有风吹草动、叶落花开的天籁之音。”
许钦松的绘画是从潮剧开始的,喜欢看戏的母亲农闲时背他去看戏,回来后他便画出了穿戏服的小人,令那位游乡的剧团老板大吃一惊,离去时送他一箱连环画。这些书便成了他绘画的启蒙。
有人说艺术家必定执着或敏感于某些外界因素,梵高迷恋阳光下的向日葵,卡夫卡迷恋于寻求自我的思辨,蒲松龄迷恋狐仙女鬼的传说,许钦松则迷恋造化自然。童年的许钦松是个“野孩子”。他喜欢脱掉衣服享受雨点的浇打;喜欢赤着脚漫山遍野地跑,感受土地的温度。他的父亲是当地的气象专家,烈日当头,他却说有雨要收稻谷,半个时辰后果然下雨了。或许这种天生的敏感,使得许钦松一直迷恋着自然的花开花谢,四季交替,树木长出嫩芽,燕子屋檐筑巢……
如今,许钦松依然迷恋着自然,每年只要有机会,他都要出外采风写生,而且他的选择基本都是山区。他爬山的耐力惊人,很多年轻人都不如他。他对游山的旅行者曾有这样的建议:感受自然要体验当下的感觉。比如游黄山,他会选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去走山路的台阶,然后坐在一块石头上,静静地欣赏黄山的云和山像剪影,远处偶尔传来神秘的声音,那一刻,他觉得自己与自然是如此接近。
宽松的心态是最好的养生
成名多年的许钦松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平淡如水。闲时看电影,听音乐会,和朋友聊天是他平时生活的几大乐趣。对于很多东西,许钦松总是以“随缘”的心态去面对。他说:“我的茶缘很随意,今天是铁观音,明天是大红袍,他们说普洱好喝,那就普洱吧。”
作为一个传统的岭南人,许钦松唯一难以“随缘”的,是对中餐的依赖。在美国期间,他总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寻找中餐吃,而在广州,即使进了西餐店,他也一定会点中式餐点。偶尔下厨也会带给他乐趣,他的拿手好菜是做鸡,当年恋爱时得到过岳父的赞扬。
近年来,他开始注意养生,因为艺术生命还有很长。所以,他也会去阅读一些养生的书籍,但家里做什么他就吃什么。他相信宽松的心态是最好的养生。
担任领导职务后,許钦松经常要处理不少行政事务。他也会烦恼于处理事务挤占了自己的创作时间,但他总是认真细致,亲力亲为,不敢懈怠。
作为五十年代出生的人,许钦松的爱情生活浪漫纯净自然。1978 年,他在深圳到广州的火车上看到一位温柔美丽的少女,回来后便立刻放下行李,把记忆中的少女形象画了下来。但那只是一次创作的冲动。直到三年后,他第一次牵住那位女孩的手,后来她成为他的太太。
现在,虽然他早已名声在外,但在家里,挂在墙上的全部都是太太的画作。他说:“家里的阵地,还是要留给太太。”
罗一平:这幅作品他处理得极为大胆。在画面的四分之三处形成了一条平线,尽管它后面有很多起伏不定的山峦,但也破不掉这个平线。作者的目的明显不是要“破”这条平线,而是要告诉观众,他的山是怎么来的。而且画面中还有两处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方:一是在这个平线之下,运用“高远”的表现手法;到了平线之后,它突然变成了“平远”。由“高远”到“平远”的突然转换,在处理上极为难以把握。但是他把握住了。所以在这张作品中,既表现出山形平地而起的高的气势,又具有辽阔深远的景深,他用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把“江山万里、铁壁丰碑”的崇高感表现无遗。
艺术生活问卷
T = 《风尚周报》 X = 许钦松
T:你觉得时尚和艺术的关系是什么?
X:一个艺术家一定要关注时尚。因为时尚是当下审美的风向标,艺术家必须关注社会的审美变化,才不会闭塞。
T:如果不当艺术家,你最向往的职业是什么?
X:我想当一个作曲家或者文学家,都是在年轻时候埋下的根。
T:艺术领域中有谁是你的偶像吗?为什么?
X:以前有很多偶像,比如李可染、黄宾虹,还有我的老师黄新波、关山月。现在走到这里,已经没有什么偶像了。艺术越往高处走,会感觉越孤独。我越发真切地感受到如同孤身一人走在山路上的孤独和寂寞。
T:你最看不起什么样的艺术家?
X:最看不起只会做“翻版”、没有创造性的,只会“炒冷饭”的艺术家。另外,艺术家的为人也很重要,要德艺双馨。
T:你作品中最常用的符号是什么?
X:我是很反对符号化的,倒是喜欢变化多端。若一定要说符号的话,那么这个符号也许是来自中国画城市化的一些元素,比如我画山的形体,表现得要像刀刻一般厚重;另外烟云的流动,营造出空灵的气场。
T:有没有想过百年之后如何处理自己的遗留作品?
X:捐给国家。
T:你最珍惜的(物质)财产是什么?
X:收藏的书画。
T:怎样的生活方式最让你感觉惬意?理想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X:画画之后,停下来听听音乐,喝喝茶,就会感到惬意,有满足感。理想的生活在于内心深处的生活质量。
罗一平:在这张作品中,他用一种北方山水所具有的大山大水的气象来描绘岭南山水,把岭南特有的一种湿润的空气铺垫在画面中,使这种云气的晕染生出了南方特有的滋润。这种滋润是画家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浸透在画家的血液和情感中的,所以当它铺垫出来的时候,它就转化成了一种墨韵、墨情,它是一种由墨升华的情趣、情调。这种情是通过墨的浓淡、云的走势、光影的穿插,构成一种交响乐般的音乐感表现出来的。他的作品远看有势,再看有情,近看有味。
易英:许钦松善于用云来生势,用山来动势;又善于用云生情,使云在鼓荡中生出一种音乐感。他更懂得在坚实的山里留白,通过“留白”形成山的一种肌理,构成一种情感的吸引。另外,他非常善于画雾霭。在林木山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淡淡的烟,从画面深处向观众徐徐弥散开来。这种雾霭的弥漫滋润了画面的树林,雾霭向上延伸变成了云。云的鼓荡又滋润了山体,使山能够湿润起来。其中既体现了画家对传统山水的精妙把握,又融合了西画的原理和现代艺术的理念。
易英:许钦松具有很深厚的传统功底,在这样的画中体现得很明显。不过,很多画家虽然传统画法很到位,但个性却不是很鲜明。只有在率性的状况下,解除了程式的束缚,画家的才华才能充分发挥,让潜在的个人气质从形式上体现出来。所以,一旦放开来画,就会完全脱离传统,展露自己的气质。许钦松的山水就是同时具有某种现代感,这不仅是说他的画不同于传统笔墨,而且还体现了现代社会的视觉经验。
express
展讯
03.13~03.25
钻石与灰尘—龙贝妮油画个展
地点:广东美术馆6/8号厅
“钻石与灰尘——龙贝妮油画个展”将展出龙贝妮近年来的大尺幅布面油画系列作品。此系列作品采用油彩、亚克力,结合工业用闪石、烫钻,在材料运用上给人耳目一新的观感。以传统油画色彩为基调,立体物料的新运用给画面添加了多层次的质感和光泽。表现主义风格的人物绘画,粗犷与细腻的笔触对比铺开,人物跳脱于背景的二维色彩之上形成纵深的意象。
03.13~03.25
高原的力量:
藏族肖像(2007~2010)
——冯建国摄影展
地点:广东美术馆5/9号厅
摄影家冯建国2007~2010年深入到青藏高原拍摄了最新系列作品,全部采用8×10大画幅相机拍摄,他尝试用白色的背景來拍摄青藏高原藏族百姓淳朴而虔诚的肖像,通过这一区域内不同地点百姓的表情、服饰、个性来展现处于大变革时代高原人的沧桑感和一种精神的面貌,展现凝聚在群体身上的,在青藏高原大自然以及藏传佛教熏陶之下的一种内在文化和精神力量。
04.10~05.20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项目展第二回
第三自然:中国再造
地点:广东美术馆2/3/7/8/9号厅及三楼展厅
本展作为广州三年展项目展的第二回延续了对“元问题”的追溯,运用各种媒介材料、表现手法、语言形式是17位参展艺术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次视觉转译,也是对千百年来中西方在各自文化背景和传统中形成的对自然的艺术表现的再造。(参展艺术家:白明、方少华、何玮明、洪磊、黄致阳、江衡、金江波、蓝正辉、邵帆、邵译农、史金淞、王长明、王林旭、王易罡、徐冰、张小涛、赵光晖)
04.11~05.20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项目展第三回
维度——三个案例的分析
地点:广东美术馆1/4/5/6号厅
近些年在传统与水墨名义下的理论探讨和艺术展览开始粉墨登场,其中虽不乏具有引领性与批判性的研究,但假借传统而投市场之所好的数不胜数。此次参展的三位艺术家左正尧、刘庆和与武艺作为相互联系的艺术个案,针对截取肤浅的传统形式与符号的滥觞,他们在解构、突破传统水墨价值观、笔墨规约以及参照维度的同时,构建了符合当下文化语境的全新视角与境界。
许钦松
1952年生,广东澄海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等。
作品大赏
学术鉴赏团:
罗一平(广东美术馆馆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易英(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世界美术》主编)
方旭东(广东美术馆创作院副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策划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
鉴赏团语:
“作为广东美术界的领军人物,许钦松不但在管理上有许多创新之举,更在自己的国画创作上作了可贵的探索。他的中国画创作不仅吸收了西画的语言技巧,更让他曾经拥有的这些东西自然流露出来,在激情中表现出来。个性与程式相碰撞,现代与传统相融合,形成许钦松的独特风格。”
1995年,许钦松坐着直升机在尼泊尔的上空盘旋,他对飞机师说:“能不能飞得再低一点?”飞机师热情地说:“没问题。”
群山的风景使他目眩神迷,终身难忘,大自然绝美惊艳的画卷,印入了他的脑海,也渗透进他的血液里。从那一刻起,他对创作有了新的理解。从天空俯视群山,这种视觉转换的一念间促成了他对自身山水画创作变革的思考。
迷恋自然,感受当下
2012 年春天,广州的天气乍暖还寒,许钦松坐在画室里对记者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生活追求越来越简单。比如,和那些繁杂音乐相比,我更喜欢自然的声音,流水声、鸟鸣声,还有风吹草动、叶落花开的天籁之音。”
许钦松的绘画是从潮剧开始的,喜欢看戏的母亲农闲时背他去看戏,回来后他便画出了穿戏服的小人,令那位游乡的剧团老板大吃一惊,离去时送他一箱连环画。这些书便成了他绘画的启蒙。
有人说艺术家必定执着或敏感于某些外界因素,梵高迷恋阳光下的向日葵,卡夫卡迷恋于寻求自我的思辨,蒲松龄迷恋狐仙女鬼的传说,许钦松则迷恋造化自然。童年的许钦松是个“野孩子”。他喜欢脱掉衣服享受雨点的浇打;喜欢赤着脚漫山遍野地跑,感受土地的温度。他的父亲是当地的气象专家,烈日当头,他却说有雨要收稻谷,半个时辰后果然下雨了。或许这种天生的敏感,使得许钦松一直迷恋着自然的花开花谢,四季交替,树木长出嫩芽,燕子屋檐筑巢……
如今,许钦松依然迷恋着自然,每年只要有机会,他都要出外采风写生,而且他的选择基本都是山区。他爬山的耐力惊人,很多年轻人都不如他。他对游山的旅行者曾有这样的建议:感受自然要体验当下的感觉。比如游黄山,他会选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去走山路的台阶,然后坐在一块石头上,静静地欣赏黄山的云和山像剪影,远处偶尔传来神秘的声音,那一刻,他觉得自己与自然是如此接近。
宽松的心态是最好的养生
成名多年的许钦松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平淡如水。闲时看电影,听音乐会,和朋友聊天是他平时生活的几大乐趣。对于很多东西,许钦松总是以“随缘”的心态去面对。他说:“我的茶缘很随意,今天是铁观音,明天是大红袍,他们说普洱好喝,那就普洱吧。”
作为一个传统的岭南人,许钦松唯一难以“随缘”的,是对中餐的依赖。在美国期间,他总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寻找中餐吃,而在广州,即使进了西餐店,他也一定会点中式餐点。偶尔下厨也会带给他乐趣,他的拿手好菜是做鸡,当年恋爱时得到过岳父的赞扬。
近年来,他开始注意养生,因为艺术生命还有很长。所以,他也会去阅读一些养生的书籍,但家里做什么他就吃什么。他相信宽松的心态是最好的养生。
担任领导职务后,許钦松经常要处理不少行政事务。他也会烦恼于处理事务挤占了自己的创作时间,但他总是认真细致,亲力亲为,不敢懈怠。
作为五十年代出生的人,许钦松的爱情生活浪漫纯净自然。1978 年,他在深圳到广州的火车上看到一位温柔美丽的少女,回来后便立刻放下行李,把记忆中的少女形象画了下来。但那只是一次创作的冲动。直到三年后,他第一次牵住那位女孩的手,后来她成为他的太太。
现在,虽然他早已名声在外,但在家里,挂在墙上的全部都是太太的画作。他说:“家里的阵地,还是要留给太太。”
罗一平:这幅作品他处理得极为大胆。在画面的四分之三处形成了一条平线,尽管它后面有很多起伏不定的山峦,但也破不掉这个平线。作者的目的明显不是要“破”这条平线,而是要告诉观众,他的山是怎么来的。而且画面中还有两处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方:一是在这个平线之下,运用“高远”的表现手法;到了平线之后,它突然变成了“平远”。由“高远”到“平远”的突然转换,在处理上极为难以把握。但是他把握住了。所以在这张作品中,既表现出山形平地而起的高的气势,又具有辽阔深远的景深,他用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把“江山万里、铁壁丰碑”的崇高感表现无遗。
艺术生活问卷
T = 《风尚周报》 X = 许钦松
T:你觉得时尚和艺术的关系是什么?
X:一个艺术家一定要关注时尚。因为时尚是当下审美的风向标,艺术家必须关注社会的审美变化,才不会闭塞。
T:如果不当艺术家,你最向往的职业是什么?
X:我想当一个作曲家或者文学家,都是在年轻时候埋下的根。
T:艺术领域中有谁是你的偶像吗?为什么?
X:以前有很多偶像,比如李可染、黄宾虹,还有我的老师黄新波、关山月。现在走到这里,已经没有什么偶像了。艺术越往高处走,会感觉越孤独。我越发真切地感受到如同孤身一人走在山路上的孤独和寂寞。
T:你最看不起什么样的艺术家?
X:最看不起只会做“翻版”、没有创造性的,只会“炒冷饭”的艺术家。另外,艺术家的为人也很重要,要德艺双馨。
T:你作品中最常用的符号是什么?
X:我是很反对符号化的,倒是喜欢变化多端。若一定要说符号的话,那么这个符号也许是来自中国画城市化的一些元素,比如我画山的形体,表现得要像刀刻一般厚重;另外烟云的流动,营造出空灵的气场。
T:有没有想过百年之后如何处理自己的遗留作品?
X:捐给国家。
T:你最珍惜的(物质)财产是什么?
X:收藏的书画。
T:怎样的生活方式最让你感觉惬意?理想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X:画画之后,停下来听听音乐,喝喝茶,就会感到惬意,有满足感。理想的生活在于内心深处的生活质量。
罗一平:在这张作品中,他用一种北方山水所具有的大山大水的气象来描绘岭南山水,把岭南特有的一种湿润的空气铺垫在画面中,使这种云气的晕染生出了南方特有的滋润。这种滋润是画家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浸透在画家的血液和情感中的,所以当它铺垫出来的时候,它就转化成了一种墨韵、墨情,它是一种由墨升华的情趣、情调。这种情是通过墨的浓淡、云的走势、光影的穿插,构成一种交响乐般的音乐感表现出来的。他的作品远看有势,再看有情,近看有味。
易英:许钦松善于用云来生势,用山来动势;又善于用云生情,使云在鼓荡中生出一种音乐感。他更懂得在坚实的山里留白,通过“留白”形成山的一种肌理,构成一种情感的吸引。另外,他非常善于画雾霭。在林木山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淡淡的烟,从画面深处向观众徐徐弥散开来。这种雾霭的弥漫滋润了画面的树林,雾霭向上延伸变成了云。云的鼓荡又滋润了山体,使山能够湿润起来。其中既体现了画家对传统山水的精妙把握,又融合了西画的原理和现代艺术的理念。
易英:许钦松具有很深厚的传统功底,在这样的画中体现得很明显。不过,很多画家虽然传统画法很到位,但个性却不是很鲜明。只有在率性的状况下,解除了程式的束缚,画家的才华才能充分发挥,让潜在的个人气质从形式上体现出来。所以,一旦放开来画,就会完全脱离传统,展露自己的气质。许钦松的山水就是同时具有某种现代感,这不仅是说他的画不同于传统笔墨,而且还体现了现代社会的视觉经验。
express
展讯
03.13~03.25
钻石与灰尘—龙贝妮油画个展
地点:广东美术馆6/8号厅
“钻石与灰尘——龙贝妮油画个展”将展出龙贝妮近年来的大尺幅布面油画系列作品。此系列作品采用油彩、亚克力,结合工业用闪石、烫钻,在材料运用上给人耳目一新的观感。以传统油画色彩为基调,立体物料的新运用给画面添加了多层次的质感和光泽。表现主义风格的人物绘画,粗犷与细腻的笔触对比铺开,人物跳脱于背景的二维色彩之上形成纵深的意象。
03.13~03.25
高原的力量:
藏族肖像(2007~2010)
——冯建国摄影展
地点:广东美术馆5/9号厅
摄影家冯建国2007~2010年深入到青藏高原拍摄了最新系列作品,全部采用8×10大画幅相机拍摄,他尝试用白色的背景來拍摄青藏高原藏族百姓淳朴而虔诚的肖像,通过这一区域内不同地点百姓的表情、服饰、个性来展现处于大变革时代高原人的沧桑感和一种精神的面貌,展现凝聚在群体身上的,在青藏高原大自然以及藏传佛教熏陶之下的一种内在文化和精神力量。
04.10~05.20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项目展第二回
第三自然:中国再造
地点:广东美术馆2/3/7/8/9号厅及三楼展厅
本展作为广州三年展项目展的第二回延续了对“元问题”的追溯,运用各种媒介材料、表现手法、语言形式是17位参展艺术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次视觉转译,也是对千百年来中西方在各自文化背景和传统中形成的对自然的艺术表现的再造。(参展艺术家:白明、方少华、何玮明、洪磊、黄致阳、江衡、金江波、蓝正辉、邵帆、邵译农、史金淞、王长明、王林旭、王易罡、徐冰、张小涛、赵光晖)
04.11~05.20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项目展第三回
维度——三个案例的分析
地点:广东美术馆1/4/5/6号厅
近些年在传统与水墨名义下的理论探讨和艺术展览开始粉墨登场,其中虽不乏具有引领性与批判性的研究,但假借传统而投市场之所好的数不胜数。此次参展的三位艺术家左正尧、刘庆和与武艺作为相互联系的艺术个案,针对截取肤浅的传统形式与符号的滥觞,他们在解构、突破传统水墨价值观、笔墨规约以及参照维度的同时,构建了符合当下文化语境的全新视角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