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之道”与“文的自觉”:《文心雕龙·原道》的符号学考察

来源 :符号与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244732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走出《原道》之“道”的研究困境,首先要改变提问的方式。不再纠结于“《原道》之‘道’究竟是谁家之‘道’”这样的假问题,而是要问:“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创设了一个怎样的‘道’?他是如何创设出来的?”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借鉴符号学的伴随文本理论,则不难发现,刘勰以儒家思想为互文本,以道家思想为承文本,创设了一种崭新的“文之道”,其中“文”与“道”是一体两面、互为表里的关系。这种“文之道”的创设,恰是魏晋以来“文的自觉”的彰显。
其他文献
随着垃圾分类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社会组织因其在实现社区垃圾分类有效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广受关注,但现有研究对社会组织究竟如何开展社区垃圾分类仍缺乏深入的揭示与归纳。从政策介入与社区类型两个维度构建出社会组织行动策略选择的分析框架,并以过程追踪方式对爱芬环保介入的四个不同类型社区为研究对象,分析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的行动策略及选择逻辑。研究发现:(1)相对于政府的强制性,社会组织的柔性和灵活性更能够在社区动员中不断调适其行动策略来适应不同情景,进而有效引导社区居民开展垃圾分类;(2)社会组织参
江南地区运河沿岸的民居建筑及其建筑装饰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显示出独具一格的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本文从建筑符号学角度出发,结合符号的分类方法,对这一地域的建筑符号及建筑装饰符号进行分析和阐释,探究建筑实体背后的符号意义,并由此探讨江南传统建筑符号与装饰符号在当代设计中的理念传承和运用。
作为媒介的动画已经演进成了传播“时代精神”的重要读本,动画受众从动画文本中获得意义,并结成某种社会关系。动画是典型的符号文本,动画符号传播的意义,既是指称性意义,也是价值性意义;但是,符号学应用于动画研究的根本原理,就是动画符号的价值性意义远高于指称性意义。动画受众通过观看动画而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根源上是精神的自我认识。动画符号学只有到达研究人类精神及其价值性意义生成的层次,才能彰显其学术地位。动画符号学研究的阿基米德点是精神符号,是广义的价值符号论层面的精神符号,这不同于狭义的文化符号论层面的精神
本文认为,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说,表意的本质乃是含义意向;而即使未曾面对任何一个具体存在的他人,主体仍然可以运用表意规则进行含义意向。表意的本质将其与编码和解码过程区分了开来:信息论和符号学中的编码-解码过程,总是涉及信息或者意义在实存的不同位置或主体之间的交流。因此,本文认为,当代符号学研究中的许多案例,实际上混淆了意义的生成与意义的交流。
在三种形式的框架中,《道德经》的“无形之形”以“道”与“德”、“无”与“有”两组概念为主。此二者生发形式的最终目的,以“无为”作核心。这确定了主体“归根”“复命”与“虚静”等融通生命与形式的追求,提供了循环式的宇宙观念与“自否定”的思维方式,以借理想之“一”实现成己。对艺术形式来说,老子主张“物自化”的成物观念与“自否定”的论证方式,不仅探讨了人与艺术的根本关系,也反思了当代物化语境中的艺术本体与创作思路问题。
“言意之辨”是文学理论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其焦点不在于语言能否表达意义,而在于语言能否穷尽意义。循此思路,我们不禁思考:既然语言能够表达意义,那么无言能否表达意义?从符号学角度看,无言也是“携带意义的感知”。沉默不语是一种空符号,但空符号的表现形态不仅仅是不言不语,它具有临时生成的多种可能性。禅宗公案是生产空符号的重要“工厂”,“无对”“无语”“良久”“圆相”等都是极为典型的空符号,在特定语境中表示特定意义。空符号表意不仅涉及符号学问题,而且是阐释学理应讨论的重要议题。
舞蹈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提高舞蹈表现力是舞蹈艺术的追求,也是高中舞蹈教学的重要目标。提升舞蹈表现力离不开舞蹈者对舞蹈作品的深入理解,离不开用相应的肢体语言精准地表现舞蹈所蕴含的情感。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音乐感受力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在高中舞蹈教学中提升学生舞蹈的表现力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希望能给高中舞蹈教学以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传统体育文化强调整体健康,对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关怀、人格修养具有重要作用。中学体育课教学中可以利用预备活动、课外活动、课间操等时段将传统体育活动的教学与国家课程标准的教学融合起来,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正确的体育品德、丰富体育课内涵,使学生获得运动快乐。
体育教学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质和量的角度来梳理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联系紧密且有启示性和指导性的现状分析图景和对策框架。
围绕精神符号学的概念、方法与应用,本文系统描述了精神符号学出现的历史背景和问题意识来源,即符号学的三次跨越、中国创新文化的培育和新旧文明的更替。在论述精神符号学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文章对“通过在场者唤起不在场者”这一精神符号学核心原理进行了阐释,并将这一原理展开为几个关键概念,举例说明了其具体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