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就要逼你造反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elf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清二年(548年)八月十日,《大梁日报》头版头条是:河南王、大将军、南豫州牧侯景起兵造反了。消息传到朝中,梁武帝连说三个“好”,因为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侯景当初以治下河南13州来降,梁武帝欣然接受,还派10万大军前去策应,但侯景不争气,丢了河南不说,还连累梁朝损失了10万精兵,皇侄萧渊明被俘。而侯景率800残兵优哉游哉地退到梁朝国境,还在叛徒的帮助下占了军事重镇寿阳(今安徽寿县)。
  从侯景到梁朝的第一天,他就变成一个烫手山芋。梁武帝之前厚待他,是因为他手里有地有兵,希望借助他一举荡清中原,最次也能拿下河南之地,为与东魏的争斗赢得缓冲余地。现在赔了夫人又折兵,梁武帝看到侯景就气不打一处来。
  既然这么恨侯景,派人去剿灭不就行了?梁武帝不能,因为侯景还没出错。
  当初梁武帝梦到“中原尽平,举朝称庆”,告诉中领军朱異,马屁精朱异说这是天下即将统一的征兆。说完没多久,就接到了侯景要投降的消息。
  梁武帝听了十分高兴,但此事毕竟非同小可,还要与群臣商议一下。群臣一致反对接纳侯景,理由有二:首先,侯景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其次,为了那点地盘跟东魏闹僵了不值当,不如固守疆界,让他们打个两败俱伤,再坐收渔翁之利。梁武帝无法反驳,但这么大块肥肉到嘴边不吃,太难受了。
  想到这儿,不甘心的梁武帝对朱异说:“大梁江山固若金汤,就是有人来砸场子也不怕。你看天上那块云像河南吗?”朱异当场表示,侯景来降正是上天助力,机不可失。
  八十多岁的梁武帝接纳侯景是想把握最后的机会,青史留名,没想到最后偷鸡不成蚀把米。侯景占据寿阳后,群臣建议梁武帝不如趁机干掉侯景,还能与东魏修好,顺便把萧渊明换回来。
  菩萨皇帝怎能做这么不上台面的事呢?梁武帝在位的后半段,正赶上北魏动乱,其间不少北方英豪流落南朝,对这些人,他均以礼相待——愿意留下的,赐以高官;想走的,礼送出境。既然厚待降将是梁朝的基本国策,那就不能出尔反尔灭了侯景,否则以后谁还敢来投奔?
  除了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还有一个不能说的原因。当初接受侯景投降是梁武帝的决定,现在如果杀了侯景,就是告诉天下人当初他的决定是错的,必会削弱他的权威。
  梁武帝的长寿给梁朝带来超长的稳定期,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矛盾也在不断积累。因为他厚待权贵、苛待百姓,导致梁朝宗室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尾大不掉,一个个贪婪地盯着皇位。就算没有侯景,梁武帝死后,梁朝也会大乱,所以梁武帝不敢冒险。侯景暂时不能杀,至少不能由自己来杀。
  梁武帝虽然老了,但思维依旧敏捷,他找到了既能除掉侯景又能堵天下悠悠之口的办法。
  侯景在寿阳盘踞了一段时间后,招到8000人马,但没装备,于是向梁武帝要,梁武帝给了。侯景又跟北魏宗室元贞密谋造反,元贞害怕,跑回建康告诉梁武帝,梁武帝不听;侯景又拉北朝投降过来的羊鸦仁一起造反,羊鸦仁把侯景的使者捆起来送到建康,梁武帝不光不听,还送去礼物,让侯景安心待在梁朝;侯景还不死心,又拉拢对梁武帝有怨恨的临川王萧正德,这次终于成功了。
  是什么事坚定了侯景造反的信念呢?侯景造反前得知了一个消息——高澄派人来与萧衍议和。高澄议和,是因为高欢死后东魏实在太乱了,他不想节外生枝,于是让萧渊明写信告诉梁武帝:只要他把侯景送回,高澄就把萧渊明送回,从此两不干扰。梁武帝没表态,还是征询群臣意见,大家都同意议和。但梁武帝没立刻同意,而是回了封信,说了些不痛不痒的话。
  梁武帝没说什么,侯景坐不住了——要是两国议和,自己被送回东魏,那还能活?于是侯景立刻上疏反对,一连上了三次,说的话也一次比一次难听,最后更是威胁梁武帝——一旦议和,自己可能直捣建康。梁武帝仍没理会侯景,只说让他安心。
  侯景越来越猜不透梁武帝的心思,于是伪造一封高澄的书信试探他,正式提出两国议和,交换战俘。梁武帝接到这封假信后,只回了八个大字——“贞阳(萧渊明)旦至,侯景夕返。”侯景看到回信,心都凉了。
  梁武帝终于逼反了侯景。至于他知不知道那封信是侯景伪造的,没人知道。但在他看来,高澄的求和书到底是不是真的并不重要,如果是真的,侯景又没反抗,那把侯景送回去,皆大欢喜,反正满朝文武也同意议和,不能让他一人背锅;况且自己只是送侯景回东魏,并没违背不杀降将的誓言,至于侯景回到东魏后怎样,那是高澄的事了;如果信是假的,侯景一定会造反,但造反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可没那么容易。
  果然侯景要造反,向梁武帝要这要那,搞得好多人向梁武帝告密,但他一概不信,他这么做就是要向世人表态:我十分信任侯景,但要是哪天他真造反了,跟我没关系。
  何以见得梁武帝在逼侯景造反?对于侯景造反的消息,他虽嘴上说不信,但也没用具体行动向侯景表示信任。侯景在寿阳的官职是豫州牧,州牧是古代官职,三国以后已经几百年没用过了,现在将这样一个官职给侯景,梁朝有二百多位刺史,却只有他这一个州牧,就是在告诉他——你根本不在梁朝的正式编制内。
  一方面逼人造反,一方面又假装对人好,梁武帝的两面三刀耍得炉火纯青,最终逼得侯景不得不反,而自己又不用背负骂名。
  侯景在梁武帝的安排下反了,梁武帝很高兴,终于可以正言顺地消灭侯景了。他开心地说:“侯景能成什么大事,我折根树枝就能打得他屁滚尿流。”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最终被打得屁滚尿流的是梁武帝。侯景杀入建康,八十多岁的梁武帝被囚禁饿死,大梁分崩离析。
其他文献
苏洵的科举道路远不如两个儿子顺利,好在儿子长脸,他的才华也不差,所以很快与当朝文臣打成一片。靠着圈子,苏洵不用参加考试就获得一顶“霸州文安县主簿”的乌纱帽。主簿是宋朝级别最低的文官,每月薪水只有七贯铜钱。  但苏洵很爱面子,一当上官就在开封宜秋门外买了一所相当漂亮的花园住宅。这所花园住宅的標价是8000贯,就算他不吃不喝地连续工作一辈子也买不起,他是怎么筹够房款的呢?很简单,借。他的二哥是进士出身
我跑得慢,但是我踢倒的栏多!  真替这哥们儿捏把汗,万一牙齿被连根拔出怎么办?  这辆大车用自己分量十足的体积展示了什么叫“信不信我碾压你”。  美女有话说:看什么看,小心撞树上!  左边拿小手枪的那位,你确定不是来打酱油的?  爱因斯坦戴上这个还挺像印第安人的。  用斧头剃胡须,这得是多铁的关系才敢让对方试手!  崇拜拳王的方式不是送花,而是握一下他健硕的肌肉!  左边那位你可扶稳了,小心子弹跑
1899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組团搞怪。原来你是这样的沙皇!  说起20世纪初乃至更早时期的照片,你的第一印象可能是这样的。  但绝对不会是这样的“表情包”——是的,你没看错,这是一张摄于1840年的照片,名字就叫《一位不同寻常的女士》。  1883年,耶鲁大学的三位时髦男生,划重点——男生。  如今那些跳起来假装在飞的“照骗”,人家早就会玩了。  摆pose一时爽,栽跟头悔断肠的“乐极生悲”系
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一场改变盛唐命运的内战拉开了序幕,当时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与史思明联合同罗、突厥、契丹等民族集结15万人马,借“讨伐杨国忠”之名,在范阳起兵反唐,自此安史之乱开始,盛唐由鼎盛走向衰落。  次年初夏,叛军攻破洛阳,六月又攻入潼关,长安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失守。在长安沦陷之前,城内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唐玄宗李隆基带领着一众皇族贵胄仓皇出逃。就在队伍行至马
绿色魔咒  1861年11月20日,英国女工玛蒂尔达·斯科蒂勒死于“意外”中毒。据记载,她死状凄惨,眼白发绿,呕吐绿水,而且自述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绿的,每隔几分钟身体就会剧烈抽搐。  斯科蒂勒死后,指甲已变成深绿色,有毒的砷已进入她的胃部、肝脏及肺部。砷正是害死她的罪魁禍首,也是当时必备的绿色染料来源。斯科蒂勒生前工作时,将含有砷的绿色粉末撒在人造树叶上,不知不觉将其吸人体内。随后,这些人造树叶被
唐代有个伶官叫贾道冲,因才艺出众而被选为翰林待诏,也就是随时听候皇帝诏令的意思,跟李白、高俅属于同一工种。但他的头脑没那两位灵光,一次酒后失言泄露了宫闱秘闻,被唐德宗赐了毒酒。  皇差拿着毒酒前来索命,贾道冲的儿子贾直言跪地请求,“念在我一片孝心的分上,让我送父亲最后一程吧。”见儿子想亲自为父亲灌毒酒,皇差答应了。贾直言对父亲说:“您要先拜谢四方神灵,黄泉路上才能走得顺些。”贾道冲依言而行,贾直言
嘉靖朝的霍韬到暮年才混上南京礼部尚书这样的闲职。早年他在广东老家乡居时,干过不少武断乡曲、侵人田产的事,因此还被吏部给事中检举过。此时到了“六朝脂粉地,金陵杏花都”,霍韬又一次按捺不住,原形毕露,他看中了一座气势恢宏、房合林立的寺院,要将其据为己有。  霍韬指使寺庙所在地县令当打手,强迫和尚们搬迁。手无寸铁的僧人架不住虎吏狼差的恫吓,只能忍痛打起经包,拄着禅杖上路。不过睿智的长老在临去时给幕后黑手
张爱玲曾说,女作家里,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她才是心甘情愿的。  那时的苏青,当得起张爱玲这声赞誉。那部让她声名鹊起的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前后印了36版,创造了当年出版行业的一个奇迹。  苏青的前半生被硬生生切割成泾渭分明的两段:一段特别能忍,一段非常之狠。  离婚前她特别能忍,生活却并没如期善待她,每一拳都让她有理由破罐子破摔。  大学时她本想成为外交官,却因结婚怀孕而中途辍学;婚后想做贤妻良母
达伟再一次领教到了曾珂的涵养功夫。  说真的,虽然现在他站在母亲身后,沉默不语,像是在“助纣为虐”,但心底,并不认为曾珂错得多离谱。  还要从曾珂忽然怀孕说起,两人结婚已经三四年了,曾珂千好万好,就是肚皮一直风平浪静,这次意外有喜,小两口还没来得及庆祝,达伟远在外地的妈妈得到风声,首先采取行动:风风火火买了机票要来儿子的城市,当务之急是告诫曾珂一系列的“孕妇须知”,因为这孩子来得太金贵,老人望长了
魏晋时期,重视礼教与蔑视禮教共存,反差之下,就有很多有意思的事,即便悼亡也能玩出花样。  王戎与和峤同时遭遇父母之丧,服丧期间,和峤严格守礼,戒酒禁肉,量米而食,哭得非常伤心;王戎则照样喝酒吃肉,还能看人下棋,但身形消瘦,虚弱不堪,需要拄杖才能站立。  二人当时就被拿来比较,看谁更尽孝。晋武帝问刘毅是不是去过王和两家吊丧,对和峤过度的哀伤表示担心。刘毅则认为不必担心和峤,他的哀伤还没有达到损身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