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就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通过体验感受﹑直接感知﹑兴趣诱发﹑自然渗透﹑启发讨论、听唱比较等方法形成艺术审美施教力。同时,教师应把握好“情”,以自己的情趣去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
关键词:创新能力;想象思维;音乐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形象思维的基础,教师应注意在课中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知训练,让学生的右脑获得丰富的映象,这些映象就会转化为“表象”。表象指在物体并没有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所出现的该物体的形象。只有丰富的表象积累才能为形象思维提供广阔天地。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仅关注动手操作的过程和操作能力,可进行系统的感知训练,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为形象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
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遍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其次是视觉能力与歌唱技巧的培养。再发声练习、试唱中就初步要求学生视谱歌唱了。视奏也同样要一目数行。这都要坚持培养学生的速视能力。
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歌唱的能力。教师应做到讲一点练一点,切莫只讲不练。如讲了切分音符,就要唱又切分音符的乐句,应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歌唱教学中,教唱新歌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唱好曲谱。在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音符的时值高低后不要一句句带唱,这样会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学无长进。可从曲谱中选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重点指导。难点突破后,其余部分让学生独立练习试唱,使学生在试唱中有所收获激发兴趣,提高识谱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欣赏能力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视听范围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教师可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分别在钢琴不同音区弹奏学生喜爱的乐曲片段,让学生欣赏不同音区弹奏出的效果。还可以加深难度提高要求,如教师可以采用口语与琴声相结合的方法给学生讲音乐故事。这种练习充满音乐情趣,学生倍加喜欢,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并为以后欣赏更深的音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感知、想象、理解、欣赏这几种能力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这几种能力的提高一定会促进智力的提高,对学生的健康的成长和提高艺术修养大有益处。
通过欣赏各种音乐来扩展学生的视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事物都出现了它的多面性。大家所听的音乐也不单一是中国的民族音乐了,各种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外国的流行音乐,比较时尚的说唱音乐,酷绚的哈韩族,还有纯娱乐的通俗音乐等,都大量的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纯娱乐的通俗音乐遍地开花,和大力推广中国优秀民族音乐的同时,如何让学生接受和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是十分值得关注的。
三、培养学生的理解、表现能力
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根据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入手,在牢固掌握音乐基本知识的同时,利用旧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如乐句乐段、调式调性、曲式、作品风格等。这种分析音乐作品的本领就是理解能力。表现能力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因此,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离开了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就是一句空话。引导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除了要选择有艺术价值的表演曲目之外,还要注意活动形式的趣味性和学生参与活动的广泛性。在活动形式上不能单一,在活动中要面向全体同学。在音乐表演活动中,老师要把表现音乐情趣和刻画音乐想象放在重要位置上来加以处理。也就是说老师处理歌曲、乐曲的力度、速度、音色、和声、织体、情绪上下功夫{例如演唱《游击队歌》时,用由弱大强、再由强到弱的方法处理,以表现游击队员灵活机动、神出鬼没的英雄形象}。为提高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应到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表演技能也是很必要的。例如,唱歌技能{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咬字、共鸣、吐字、情感处理等},演奏技能{持琴技能、弓法、指法、句法、情感表现等},表演技能{身段、手势、台步、表情等},都是音乐表演不可缺少的基础性能力。固然,我们不能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也不能忽略技能技巧在教学中的必要性。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综上所述,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正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作者凝情于笔,注情于音的结晶,经过专业人员的二度创作,较好地诠释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的听赏及领悟是三度创作,在从“二度创作”到“三度创作”的审美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即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理性分析为引导的多种心理因素,由导入情感到体验情感,产生美的联想与想象。教师要抓住音乐的特点,善于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提供的规律中发现、寻找和研究音乐教育的特殊原理和规律,通過体验感受,直观感知、兴趣诱发、自然渗透、启发讨论听唱比较等方法,形成艺术审美施教力。同时,教师应把握好“情”,以自己的情去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等都要传达情感的信息,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启发。
参考文献:
[1]杜重光主編.现代音乐课程教育[M].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立新(1979~),女,讲师,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关键词:创新能力;想象思维;音乐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形象思维的基础,教师应注意在课中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知训练,让学生的右脑获得丰富的映象,这些映象就会转化为“表象”。表象指在物体并没有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所出现的该物体的形象。只有丰富的表象积累才能为形象思维提供广阔天地。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仅关注动手操作的过程和操作能力,可进行系统的感知训练,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为形象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
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遍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其次是视觉能力与歌唱技巧的培养。再发声练习、试唱中就初步要求学生视谱歌唱了。视奏也同样要一目数行。这都要坚持培养学生的速视能力。
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歌唱的能力。教师应做到讲一点练一点,切莫只讲不练。如讲了切分音符,就要唱又切分音符的乐句,应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歌唱教学中,教唱新歌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唱好曲谱。在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音符的时值高低后不要一句句带唱,这样会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学无长进。可从曲谱中选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重点指导。难点突破后,其余部分让学生独立练习试唱,使学生在试唱中有所收获激发兴趣,提高识谱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欣赏能力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视听范围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教师可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分别在钢琴不同音区弹奏学生喜爱的乐曲片段,让学生欣赏不同音区弹奏出的效果。还可以加深难度提高要求,如教师可以采用口语与琴声相结合的方法给学生讲音乐故事。这种练习充满音乐情趣,学生倍加喜欢,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并为以后欣赏更深的音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感知、想象、理解、欣赏这几种能力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这几种能力的提高一定会促进智力的提高,对学生的健康的成长和提高艺术修养大有益处。
通过欣赏各种音乐来扩展学生的视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事物都出现了它的多面性。大家所听的音乐也不单一是中国的民族音乐了,各种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外国的流行音乐,比较时尚的说唱音乐,酷绚的哈韩族,还有纯娱乐的通俗音乐等,都大量的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纯娱乐的通俗音乐遍地开花,和大力推广中国优秀民族音乐的同时,如何让学生接受和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是十分值得关注的。
三、培养学生的理解、表现能力
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根据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入手,在牢固掌握音乐基本知识的同时,利用旧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如乐句乐段、调式调性、曲式、作品风格等。这种分析音乐作品的本领就是理解能力。表现能力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因此,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离开了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就是一句空话。引导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除了要选择有艺术价值的表演曲目之外,还要注意活动形式的趣味性和学生参与活动的广泛性。在活动形式上不能单一,在活动中要面向全体同学。在音乐表演活动中,老师要把表现音乐情趣和刻画音乐想象放在重要位置上来加以处理。也就是说老师处理歌曲、乐曲的力度、速度、音色、和声、织体、情绪上下功夫{例如演唱《游击队歌》时,用由弱大强、再由强到弱的方法处理,以表现游击队员灵活机动、神出鬼没的英雄形象}。为提高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应到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表演技能也是很必要的。例如,唱歌技能{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咬字、共鸣、吐字、情感处理等},演奏技能{持琴技能、弓法、指法、句法、情感表现等},表演技能{身段、手势、台步、表情等},都是音乐表演不可缺少的基础性能力。固然,我们不能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也不能忽略技能技巧在教学中的必要性。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综上所述,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正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作者凝情于笔,注情于音的结晶,经过专业人员的二度创作,较好地诠释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的听赏及领悟是三度创作,在从“二度创作”到“三度创作”的审美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即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理性分析为引导的多种心理因素,由导入情感到体验情感,产生美的联想与想象。教师要抓住音乐的特点,善于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提供的规律中发现、寻找和研究音乐教育的特殊原理和规律,通過体验感受,直观感知、兴趣诱发、自然渗透、启发讨论听唱比较等方法,形成艺术审美施教力。同时,教师应把握好“情”,以自己的情去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等都要传达情感的信息,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启发。
参考文献:
[1]杜重光主編.现代音乐课程教育[M].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立新(1979~),女,讲师,呼和浩特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