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当前媒体记者越来越重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与沟通,讲求采访人性化,注重创造和谐自在的交谈气氛,从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记者的提问,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以及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那么记者在采访提问时应做到哪些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呢?
采访前做好充分准备
记者的基本功中有一项便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即是说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这种“战斗”往往在一两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准备了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采访头一个关键就是要拟订提纲,做好准备。只有把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做细、做深、做好,才会成竹在胸。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说:“采访,实质上是人的一种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贯穿于采访活动全过程的主要矛盾,是认识主体——记者同被认识的客体——事实之间的矛盾。简言之,就是主观同客观的认识与被认识、反映与被反映的矛盾。”作为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你是主体,你是主动者,采访对象是被动的客体,一定要让对方知道你要做什么,要怎么配合你。如果你连自己要干什么都不明确,那么采访对象更是一头雾水,即使他非常愿意配合你,又怎么知道要如何做呢?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关,但确保问题的明确、独特、准确、连贯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作家奥丽亚娜·法拉奇谈到对邓小平的采访时说:“那次采访很深入、很详细,用了两天时间,很有意思。对于记者来说,那是一次很成功的采访,不太难。对方合作得很好,应该说是一次很成功的采访。我想提的问题全都提了。”这次被法拉奇认为成功的采访与她采访前的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她在访问邓小平以前,看了好几公斤的材料。从她的新闻稿中可以看到她对邓小平、毛泽东、林彪、“四人帮”、中苏、中越、中柬关系都有一定的了解。
但有些记者采访前根本不做任何准备,不对采访对象进行了解,不对相关信息进行了解,也没拟好提纲,出门就向采访单位要材料,然后匆忙上阵,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就是所提问题有限,找不到话题,采访中出现“冷场”。回来后只好抄材料了事,结果是写出的新闻作品干瘪无味。
掌握提问的技巧
为了捕捉新闻素材,记者要能够慧眼识宝,同时还要掌握新闻采访的技巧。否则,即便发现了新闻,也会因为不善采访而贻误时机,使“活鱼”在你眼前溜掉。当然,新闻采访技巧是多方面的,但都是为了营造和谐气氛,让记者和采访对象产生良性互动。
采访的活动方式很特殊——社会活动,它不是靠行政的手段进行工作,而是主要依靠社会交往和个人交往,靠独立活动和朋友式的平等交谈取得所需信息。这就决定了一次成功的采访不是记者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双方高度默契配合的结果。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还可融洽对方感情,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气氛。相反,如果记者不学无术或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势必给采访带来阻力,甚至使对方产生厌烦情绪,缄口不语。
首先提问要问得具体,切忌思维混乱,提问没有逻辑性,导致遗漏重要问题。我国高校扩招头一年,笔者到商丘市一所高校采访,谈到该校为扩招进行的保障工作时,接待的工作人员大谈特谈,但所说的都是些政策方面的东西,偶然说起新修的一座食堂,记者马上追问,食堂有几层?可以同时容纳多少人就餐?每天的开放时间是多少?桌椅以及餐具的配备如何,卫生和消毒保障措施有哪些?那位负责人很快就将一些数据提供出来。如果当时记者不问具体,对方很可能就一语带过,那么就得不到具体的材料了,而只有概括性的东西。
其次,提问要有针对性,要有穷追不舍的精神。有的问题,对方回答简单,蜻蜓点水,这时不能因为不想对方难堪就轻易放过,要针对对方的特点,转换问题的说法,再加上平实、幽默的语言,唤起对方的想象和表达的热情。
尊重采访对象
掌握了采访的技巧,并不足以和采访对象产生良性互动。一个优秀的记者还要懂得尊重采访对象,并且具备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的本领。
尊重采访对象,首先是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入乡随俗,以免引起对方的不快。其次是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提问得体,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也不要太让对方难堪。特别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突如其来的提问会让对方措手不及,有个性一点的采访对象干脆会拒绝回答。所以更要尊重采访对象,在征求对方的意见后,再以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再次,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
营造和谐气氛、产生良性互动
优秀的记者都有一种特殊本领,即能够消除陌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达到一种和谐的提问气氛。要想掌握这种本领,就要加强“印象管理”。记者采访,需出入各种场合,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也属于一种公众人物。有意识地向对方展示美好的自我,吸引对方的注意,将采访气氛调节到尽可能的融洽,是十分必要的。在直接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中,准确的社会认知有利于交谈双方调节心理状态,采用得体、适宜的态度和方法,提高采访效率,达到采访目的。
文无定法,采访也是一样,只有在实际工作中用心去体会,形成自己独特、有效的采访风格和采访方法,才能获得充分、翔实的新闻素材,从而创作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作者单位:商丘电视台)
编校:杨彩霞
采访前做好充分准备
记者的基本功中有一项便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即是说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这种“战斗”往往在一两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准备了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采访头一个关键就是要拟订提纲,做好准备。只有把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做细、做深、做好,才会成竹在胸。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说:“采访,实质上是人的一种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贯穿于采访活动全过程的主要矛盾,是认识主体——记者同被认识的客体——事实之间的矛盾。简言之,就是主观同客观的认识与被认识、反映与被反映的矛盾。”作为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你是主体,你是主动者,采访对象是被动的客体,一定要让对方知道你要做什么,要怎么配合你。如果你连自己要干什么都不明确,那么采访对象更是一头雾水,即使他非常愿意配合你,又怎么知道要如何做呢?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关,但确保问题的明确、独特、准确、连贯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作家奥丽亚娜·法拉奇谈到对邓小平的采访时说:“那次采访很深入、很详细,用了两天时间,很有意思。对于记者来说,那是一次很成功的采访,不太难。对方合作得很好,应该说是一次很成功的采访。我想提的问题全都提了。”这次被法拉奇认为成功的采访与她采访前的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她在访问邓小平以前,看了好几公斤的材料。从她的新闻稿中可以看到她对邓小平、毛泽东、林彪、“四人帮”、中苏、中越、中柬关系都有一定的了解。
但有些记者采访前根本不做任何准备,不对采访对象进行了解,不对相关信息进行了解,也没拟好提纲,出门就向采访单位要材料,然后匆忙上阵,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就是所提问题有限,找不到话题,采访中出现“冷场”。回来后只好抄材料了事,结果是写出的新闻作品干瘪无味。
掌握提问的技巧
为了捕捉新闻素材,记者要能够慧眼识宝,同时还要掌握新闻采访的技巧。否则,即便发现了新闻,也会因为不善采访而贻误时机,使“活鱼”在你眼前溜掉。当然,新闻采访技巧是多方面的,但都是为了营造和谐气氛,让记者和采访对象产生良性互动。
采访的活动方式很特殊——社会活动,它不是靠行政的手段进行工作,而是主要依靠社会交往和个人交往,靠独立活动和朋友式的平等交谈取得所需信息。这就决定了一次成功的采访不是记者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双方高度默契配合的结果。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还可融洽对方感情,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气氛。相反,如果记者不学无术或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势必给采访带来阻力,甚至使对方产生厌烦情绪,缄口不语。
首先提问要问得具体,切忌思维混乱,提问没有逻辑性,导致遗漏重要问题。我国高校扩招头一年,笔者到商丘市一所高校采访,谈到该校为扩招进行的保障工作时,接待的工作人员大谈特谈,但所说的都是些政策方面的东西,偶然说起新修的一座食堂,记者马上追问,食堂有几层?可以同时容纳多少人就餐?每天的开放时间是多少?桌椅以及餐具的配备如何,卫生和消毒保障措施有哪些?那位负责人很快就将一些数据提供出来。如果当时记者不问具体,对方很可能就一语带过,那么就得不到具体的材料了,而只有概括性的东西。
其次,提问要有针对性,要有穷追不舍的精神。有的问题,对方回答简单,蜻蜓点水,这时不能因为不想对方难堪就轻易放过,要针对对方的特点,转换问题的说法,再加上平实、幽默的语言,唤起对方的想象和表达的热情。
尊重采访对象
掌握了采访的技巧,并不足以和采访对象产生良性互动。一个优秀的记者还要懂得尊重采访对象,并且具备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的本领。
尊重采访对象,首先是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入乡随俗,以免引起对方的不快。其次是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提问得体,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也不要太让对方难堪。特别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突如其来的提问会让对方措手不及,有个性一点的采访对象干脆会拒绝回答。所以更要尊重采访对象,在征求对方的意见后,再以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再次,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
营造和谐气氛、产生良性互动
优秀的记者都有一种特殊本领,即能够消除陌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达到一种和谐的提问气氛。要想掌握这种本领,就要加强“印象管理”。记者采访,需出入各种场合,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也属于一种公众人物。有意识地向对方展示美好的自我,吸引对方的注意,将采访气氛调节到尽可能的融洽,是十分必要的。在直接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中,准确的社会认知有利于交谈双方调节心理状态,采用得体、适宜的态度和方法,提高采访效率,达到采访目的。
文无定法,采访也是一样,只有在实际工作中用心去体会,形成自己独特、有效的采访风格和采访方法,才能获得充分、翔实的新闻素材,从而创作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作者单位:商丘电视台)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