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来源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py2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大豆;灰斑病;防治
  大豆灰斑病又称蛙眼病、褐斑病或斑点病,主要危害大豆的叶片及籽粒,该病是一种间歇性流行病害,近年来,由于大豆重茬面积的增加,灰斑病的发生愈来愈严重。一般发生年可使大豆减产12 %~15 %,严重发生年可减产30 %,个别可达50 %。同时,灰斑病还严重影响大豆品质,灰斑病粒脂肪含量降低2.9 %,蛋白质降低1.2 %,百粒重降低2 g左右。
  1 病害症状
  大豆灰斑病病原菌主要危害成株期叶片,也可侵染茎、荚和种子。带菌种子长出的幼苗和子叶片出现圆形或半圆形深褐色凹陷斑,气候干燥时,病斑扩展缓慢。当气候适宜、低温多雨时,病斑可蔓延至生长点,使幼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后,初现褪绿小圆斑,逐渐发展成为中间灰色至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蛙眼状斑,大小1~6 mm,病斑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湿度大时,叶片背面病斑中央生出密集的灰色霉层,为该病菌的分生孢子,发病重时,病斑布满整个叶片,病斑融合,导致叶片枯死脱落。茎部染病后产生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或黑色,中部稍凹陷,后又变成淡灰色,从皮孔中又长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使病斑处密布小黑点。荚斑圆形或椭圆形,边缘红褐色,中央灰色,因荚上多毛,不易看到霉层。豆粒上病斑轻者仅产生褐色斑点,重者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灰褐色,边缘暗褐色。
  2 病原
  大豆灰斑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原为大豆尾孢菌,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真菌,分生孢子为倒棍棒状或圆柱形,具隔膜 1~11个,无色透明,分生孢子梗5~12根成束从气孔伸出,不分枝,褐色,具0~3个隔膜病菌的寄主范围窄,只能侵染栽培大豆、野生和半野生大豆。该菌有生理分化现象,美国已鉴定出 11个生理小种,巴西已鉴别出20多个,目前我国生理小种有 14个以上,生理小种的改变易引起病害的大流行。
  3 发病规律及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带菌种子长出幼苗的子叶即见病斑,大豆灰斑病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高温高湿条件下,子叶上病斑处形成的分子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豆荚从嫩荚期开始发病,鼓粒期为发病盛期,遇高温多雨年份发病重。分生孢子2 d后侵染力下降26 %,6 d后失去生活力。生产上该病害的流行与品种抗病性关系密切,如品种抗性不高,又有大量初侵染菌源,重茬或邻作、前作为大豆、前一季大豆发病普遍,花后降雨多、湿气滞留或夜间结露持续时间长等很易
  4 影响因素
  4.1环境因素
  大豆灰斑病菌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12 ℃,以21 ℃~26 ℃为最适,超过35 ℃萌发率显著降低。在大豆生长季节,我国北方大豆主产区最高温度很少超过35 ℃,且7~8月平均温度都在20 ℃左右,因此温度不会成为大豆灰斑病流行的限制条件。湿度是影响孢子萌发的关键因素。因此,降雨量和降雨天数是该病在当年能否流行的关键因素。田间湿度越大,孢子萌发率越高,发病越严重。雨天多,则导致相对湿度增大,当相对湿度超过82 %以上,斑病发病重,此期若干旱少雨,则病害发生轻。
  4.2大豆品种抗性
  品种对发病影响很大,高感病品种在田间发病早、蔓延快、病斑多,形成孢子量大。耐病品种即使在该病流行年份,叶部病斑也很少。灰斑病生理小种容易变异,使大豆品种抗性丧失。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尤其是分子标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大豆灰斑病抗病育种开拓了新的思路。国内外已对部分灰斑病生理小种抗性基因进行了RAPD、AFLP和SSR等分子标记,期望找到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而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抗病育种,尽快培育出优良抗病品种,减少灰斑病对大豆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
  4.3栽培因素
  大豆种植密度过大,通风条件差,导致局部温湿度大,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增大发病几率。在田间越冬菌源量大的重迎茬和不翻耕豆田,大豆灰斑病发生早且重。前茬作物对大豆灰斑病的发生有很大影响,因为大豆灰斑病病菌的寄主范围窄,若连年种植大豆会使病原菌积累,感病品种遇到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会导致灰斑病的大发生。 5 防治方法
  5.1选用抗病品种
  大豆灰斑病的抗原材料非常丰富,合理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灰斑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我县可选用合丰34、北豆35号、垦农18等抗病品种。但大豆品种对灰斑病抗性不稳定,持续时间短,要注意大豆产区生理小种组成的变化,品种种植不要单一,且经常更换。由于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变化快,易使大豆品种抗病性丧失,应密切注意其抗病性的变化,不断选育新的抗病品种,对其抗病指标进行检测。
  5.2农业防治
  选用未感染田块生产的大豆种子,采用无病种子,播种前挑选并进行种子消毒或药剂拌种。合理轮作避免重迎茬,有条件可以进行2年以上轮作,减少灰斑病危害,如轮作有困难,应在秋后翻耕豆田,减少越冬菌量。田间发病时及时清除病苗,铲除再侵染源,可有效地控制后期发病程度。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控制杂草。
  5.3化学防治
  一般在大流行年,可在叶部发病初期喷药1次,花荚期再喷1次,喷洒36 %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40%百菌清悬浮剂6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50 %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 %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从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和防治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摘 要:红颜草莓植株长势强,株态直立,叶片大,新茎分枝多。具丰产性,具典型的草莓香味。圆锥形,硬度大,它具有叶绿、花白、果红、味佳的特点,即是个大、色红、味甜浓,甜度能达到 14 % ~16 %。  关键词:红颜草莓;繁殖系数;壮苗  红颜草莓,又称红脸颊,是日本静冈县农业试验场以“幸香”(父本)与"章姬"(母本)杂交育成的优质大果型草莓新品种。该品种耐低温能力较强,在冬季低温条件下连续结果性好。
本文介绍了黑龙江省粘虫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生活习性、气候影响及防治措施等技术。
为了实现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水稻种植信息遥感监测的业务化,通过采用实地调查、ISODATA非监督分类、遥感数据融合和光谱耦合等方法,研究提取研究区水稻种植分布的方法,并进行面积推算。结果表明,2012年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水稻种植面积为15389.01 km2,主要集中在佳木斯、双鸭山和鸡西地区,分类精度达89.19%。该方法可为区域水田空间分布信息提取提供借鉴。
从3个方面论述了天然林生长抚育强度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措施。对天然林采取低强度抚育,大面积经营的方法是可行的,能够给保留的优良木造成最适宜的营养空间,保证保留木生长快,干形
随着农业产业化调整,蔬菜保护地面积不断扩大,保护地鼠害的发生也随之逐渐上升。据清河城农业站调查蔬菜大棚,温室的害鼠密度平均为36 %(百夹捕鼠数),被害达15 %~20 %,害鼠经常糟蹋污染蔬菜等产品,传播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对人民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1 害鼠种类  保护地害鼠种类一般以家栖鼠为主,也有少数的野栖鼠,家栖鼠类主要是褐家鼠和小家鼠,褐家鼠占害鼠的90 %以上,其余为野栖鼠,如黑线
大豆高产,各项技术措施缺一不可.本文就此从整地、播种到田间管理等每一个技术环节都作了论述,旨在能够有效提升大豆的种植水平.
摘 要:大豆病虫害,这个影响粮食产量的首要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民的生产、粮食的丰收、国家的民生问题。东北作为优质大豆的主产地,面临着大豆病虫害的威胁,粮食产量连年下降。所以提高大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是解决粮食生产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大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做了一些研究和调查,方便广大读者借阅参考。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工厂用地的不断增加,人地关系的逐步紧张,
摘 要:营林生产是林业企业各项生产活动的基础。本文从营林生产的实际特点出发,着重分析了强化营林生产管理对加速现代化林业建设步伐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营林生产;强化;管理  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今天,实施林业企业规范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整个林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营林生产管理至关重要。营林生产是森林形成的基础性工作,而生产过程需要实施严格有序高效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