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在高校中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以及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的重要举措。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价值观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方针。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出发,探索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223-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改革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而建立的理论体系,具有特殊性和唯一性。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一、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应以此为指导,培育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
(一)大学生群体特点。大学生群体主要有以下特点:知识水平层次较高,具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独立强,不惧失败;信息沟通、接受能力强;具有可控、可引导性。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一个对民族兴衰有重要责任的社会群体,所以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壮大具有重要意义[1]。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基础。大学生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大学生群体的具体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1)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体现。(3)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
(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包含三个层次:国家、社会、公民。大学生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具体化,体现在当代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及个人三个层次的价值评价标准和核心价值追求[1]。国家层次指尊重知识、人才,坚持真理,不断创新。社会层次指追求公平、公正、平等,热心公益。个人层次指善于学习、奋发努力、拼搏向上,追求理想、关注未来。
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客观环境的影响[2]。(1)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洋文化”通过各种渠道输入国内,标榜其文化和价值观,进行思想渗透。国内与国外思想观念的碰撞及相互渗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评判,造成部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漠视[3]。(2)国内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多数大学生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有着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仰,能够顾全大局,关心集体,勇于奉献。也有个别大学生思想观念发生动摇,信仰缺失,价值错位。(3)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上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大学生思想不成熟,易受外界冲击。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己成为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二)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教育、教学改革、转型发展等问题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认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往往只专注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转正等问题,理论学习还远远不够。缺乏科学有效的学生党建管理机制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力度,创新有效途径,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价值需要,外化为学生的实践行动,有利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新时期大学生主体意识强,崇尚独立自主的品质,能够主动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国家荣誉感,爱国热情高。但是由于社会阅历不足,价值观念易变,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三、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践途径
在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认同的过程。把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纳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核心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改革创新精神为主旋律,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极为重要作用,对塑造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思政教育工作形式,通过多种有效途径的有机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寓于形式多样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高校建立起“人生导师制”“党员工作站”等新型学生工作模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实现途径。
(一)人生导师制。探索新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人为本、个别指导与全面提升相结合的人生导师制。在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寓于人生导师制中,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形成以校园活动、校园环境、校园导师相互依托、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三位一体”立体化学生工作架构。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专业教学、职业发展相融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打好人才基础。人生导师制应用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有利于补充和深化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导师与其他教育力量的互动,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增强教师的育人责任感,同时对于正确引导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而达到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目的。同时实施人生导师制要遵循五项原则:一是发展性原则。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个性化原则。实行人生导师制,就要努力开展个性化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个性发展中。三是人本化原则。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关注学生情感,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确评价每个学生的成长。为此,人生导师应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大胆实践,在践行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渐进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五是基础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指导教育,将基础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对未来发展有广泛影响的知识、基本的学习和参与活动的方法,还使他们养成独立处理事物的能力,形成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党员工作站。成立党员工作站,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联系,使学生党员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学生所认同、所接受,并转化为群体意识,使学生自觉遵守和践行[4]。党员工作站的实践途径可分为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两大类。高校学生会、学生社团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将价值观教育融入丰富多样的群体活动中。活动形式包括校园文化活动、讲座指导、党员一帮一、勤工俭学、社团活动等。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舆论氛围;通过树榜样、立典型的方法引导学生自觉抵御各种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在活动内容上,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学生普遍乐意接受、便于理解的东西,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社会实践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形式,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群众,深入社会,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区服务、技术服务、志愿服务、暑期实践等,使学生在服务人民和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增加认同感,进而促进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化落实[5]。
除此之外, 可以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宿舍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将人文素质教育如:现代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伦理学)等通过各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灌输进学生心中[6]。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项极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定不移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将理论学习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创新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引导大学生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养高素质、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光荣而伟大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向荣,薛诚.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J].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
〔2〕黄兴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中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前沿,2012,(1).
〔3〕李合亮,刘艳.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
〔4〕陈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完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机制[J].凯里学院学报,2009,27(2).
〔5〕王晓梅.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12).
〔6〕王瑛.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构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223-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改革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而建立的理论体系,具有特殊性和唯一性。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一、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应以此为指导,培育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
(一)大学生群体特点。大学生群体主要有以下特点:知识水平层次较高,具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独立强,不惧失败;信息沟通、接受能力强;具有可控、可引导性。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一个对民族兴衰有重要责任的社会群体,所以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壮大具有重要意义[1]。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基础。大学生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大学生群体的具体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1)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体现。(3)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
(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包含三个层次:国家、社会、公民。大学生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具体化,体现在当代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及个人三个层次的价值评价标准和核心价值追求[1]。国家层次指尊重知识、人才,坚持真理,不断创新。社会层次指追求公平、公正、平等,热心公益。个人层次指善于学习、奋发努力、拼搏向上,追求理想、关注未来。
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客观环境的影响[2]。(1)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洋文化”通过各种渠道输入国内,标榜其文化和价值观,进行思想渗透。国内与国外思想观念的碰撞及相互渗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评判,造成部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漠视[3]。(2)国内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多数大学生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有着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仰,能够顾全大局,关心集体,勇于奉献。也有个别大学生思想观念发生动摇,信仰缺失,价值错位。(3)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上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大学生思想不成熟,易受外界冲击。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己成为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二)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教育、教学改革、转型发展等问题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认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往往只专注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转正等问题,理论学习还远远不够。缺乏科学有效的学生党建管理机制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力度,创新有效途径,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价值需要,外化为学生的实践行动,有利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新时期大学生主体意识强,崇尚独立自主的品质,能够主动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国家荣誉感,爱国热情高。但是由于社会阅历不足,价值观念易变,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三、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践途径
在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认同的过程。把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纳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核心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改革创新精神为主旋律,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极为重要作用,对塑造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思政教育工作形式,通过多种有效途径的有机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寓于形式多样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高校建立起“人生导师制”“党员工作站”等新型学生工作模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实现途径。
(一)人生导师制。探索新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人为本、个别指导与全面提升相结合的人生导师制。在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寓于人生导师制中,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形成以校园活动、校园环境、校园导师相互依托、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三位一体”立体化学生工作架构。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专业教学、职业发展相融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打好人才基础。人生导师制应用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有利于补充和深化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导师与其他教育力量的互动,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增强教师的育人责任感,同时对于正确引导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而达到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目的。同时实施人生导师制要遵循五项原则:一是发展性原则。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个性化原则。实行人生导师制,就要努力开展个性化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个性发展中。三是人本化原则。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关注学生情感,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确评价每个学生的成长。为此,人生导师应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大胆实践,在践行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渐进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五是基础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指导教育,将基础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对未来发展有广泛影响的知识、基本的学习和参与活动的方法,还使他们养成独立处理事物的能力,形成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党员工作站。成立党员工作站,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联系,使学生党员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学生所认同、所接受,并转化为群体意识,使学生自觉遵守和践行[4]。党员工作站的实践途径可分为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两大类。高校学生会、学生社团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将价值观教育融入丰富多样的群体活动中。活动形式包括校园文化活动、讲座指导、党员一帮一、勤工俭学、社团活动等。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舆论氛围;通过树榜样、立典型的方法引导学生自觉抵御各种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在活动内容上,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学生普遍乐意接受、便于理解的东西,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社会实践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形式,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群众,深入社会,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区服务、技术服务、志愿服务、暑期实践等,使学生在服务人民和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增加认同感,进而促进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化落实[5]。
除此之外, 可以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宿舍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将人文素质教育如:现代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伦理学)等通过各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灌输进学生心中[6]。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项极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定不移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将理论学习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创新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引导大学生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养高素质、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光荣而伟大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向荣,薛诚.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J].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
〔2〕黄兴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中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前沿,2012,(1).
〔3〕李合亮,刘艳.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
〔4〕陈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完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机制[J].凯里学院学报,2009,27(2).
〔5〕王晓梅.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12).
〔6〕王瑛.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构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