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每个学习声乐的人,都想找到一个正确的唱歌方法。但是迄今为止,不管是闻名世界的歌唱家,还是学历资深的教授,更或者是受人尊重的老师,都不能用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语言或文字来具体描述出,怎么样唱歌才是最正确的。没有人能够给出定义性的解释,大家能做到的也只是根据自己对声乐唱法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再利用各种比喻手的法形容出自己对演唱的理解。
关键词:呼吸;吐字;声区要求;共鸣;小舌头
声乐是一门抽象并且相当深奥的学问。根据不同的人,对声乐不同的理解,不管是在演唱方面还是在声乐教学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方法。在众多的演唱方法和技巧方面,还是存在很多共同点的。例如:呼吸,吐字,声区统一,共鸣统一,小舌头,还有腰部的要求等。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逐一分析一下吧。
一、呼吸
呼吸是人体的一种生理机能,懂得如何控制好呼吸,是完美演唱一首歌曲的基础。那么,究竟怎样呼吸才是正确的呢?怎样呼吸才能使得演唱歌曲得高分呢?我认为这要分两点来分析:
(1)理解歌唱中呼吸的含义。正确的演唱中呼吸的关键是在于呼的艺术,而不是在于吸。也就是说关键在于控制气息呼出的艺术。人体的呼吸系统就像个橡皮囊,当挤出空气后松开力量,它自己就会反弹回原状。那么在唱歌当中,自然就不需要人为的过多的去注重吸气了。 我经常跟学生说,唱歌的时候,气息要从腰上开始走,腰部往外扩张,气息自然就可以往外呼出,不用故意的去吸一大口气,太注意吸气了,反而会使得声音变得僵硬,发出来的声音变得僵硬,甚至有时候故意吸一大口气,唱到高音或者是唱到最后时,反而没有气了。还有一点,唱歌最忌讳的就是提气。提气是不会吸气的一种表现,当你吸一口气的时候,使劲提气,这样只会使的声音被夹在胸腔和脖子上,这样不但会导致唱歌时气息不足,反而会导致“气疲力尽”,而且会越唱声音越卡。
在歌唱时,呼吸是处在一种生理的状态,在气息由呼转吸的时候,控制住气息,使其暂停运动,等到吸气所需时间符合对歌唱的要求时再把力量松开,这时气吸进来再呼的时候正好与歌唱的需要吻合,也就是说在歌唱前要对呼吸有个控制。在歌唱中间换气的时候也是这个道理,需要控制呼吸,如果松开呼气力量,而自然吸气后不能与音乐所需要的歌唱相吻合,就要在松开呼气力量前暂停呼吸,等到恰当的时候再松开力量,自然吸气,这就是我认为正确的呼吸的理论。
(2)呼吸要稳。保持呼吸平稳才能完美的处理好一首歌曲、一部作品,使得演唱时不会出差错。呼吸稳了,气息才会稳,最后声音才会稳,表达才会完美。
提到呼吸,我曾经从网上看过:《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 人民音乐出版社)中提到:建议同学们用自己的精神和气魄去配合呼吸。所以书中建议我们唱歌的时候要做到A:面容放松,带有神采。B:眼睛要充满朝气。C:身体竖立,却非僵硬,要有立体感。D:面容、大脑、腔肺、腹腔互为配合。再配合呼吸去演绎,就会把平时觉得难的曲目很轻松的演唱出来。
二、吐字
能够形象而又生动的表现“吐字”的,我们平时的练声应该是最完美的诠释了。正确的发聲要与正确的咬字、吐字相结合。通过字、声结合的练习来提高唇、齿、舌的灵活运动能力,使之更完美而生动地表现歌曲和情感和内容。下巴在吐字中对吐字有很重要的作用,举例来说:在发“a”元音时,如果下巴张的太小,就变成了类似“e”的元音了,再小的话就变成了“i”元音了。经常有人说要把“i”“e”半元音开口来唱,开口真不知怎么能唱出标准的原因来。其实,各种元音的发音都来源于自然,就像在发“a”母音的时候,很多人会想故意的修饰一下“a”母音,想要追求一下头腔共鸣声音嘹亮的感觉,以至于太过用力,反而使得声音完全倒塌了,发出来的声音很吓人!也要注意吐字时,口腔的转换,就像我给学生练声的时候, 咪~~~吗~~~咪,如果掌握不好口腔的发音吐字,以至于在唱“咪”的时候口腔保持是半开的,到“吗”口腔开大的时候,唱歌的位置就会改变,唱歌的方法不对,发出来的声音就不对了。所以,下巴的张开幅度要根据发出的元音来要求,不能一律张大。嘴唇要始终与下巴结合好,根据发音需要来咬字。陈彧歌唱家来我校指导时,也不止一次的指出,唱歌的时候,声音吐字要尽量保持自然,歌唱要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声音既不能太白,也不能太倒,这样的唱歌状态才是最好的。
三、声区要求
说到声区的要求,我想具体来谈“换声点”的问题,换声点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是一个不容易客服的困难。想要保证声音从低音,完美的过渡到一个高音,要保持歌唱的位置不变真的是不容易,因为会有很多人会提醒自己,马上到高音了,准备把声音“拔”上去。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都是会使得唱出来的高音很难听,甚至有时候还会破音。其实完美的诠释好“换声点”是正确歌唱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不管是高音还是低音,每个声音都要保持震动。共鸣的比例、真假声的比例都不同,是由正确的方法,在人体自然的状态下来完成的。
其次,根据唱法的不同,使得腔体的大小也不同,这种腔体的打开直接体现在喉结的下沉的程度不同,美声唱法要求把喉结下降到最低,声音响是音“质”的强化,不是腔体的撑大。所以腔体要打开最大,尽量找打哈欠的感觉。使得声音在自然的情况下,找到正确的发音位置和方法。
最后还要注意,在演唱到高音的时候,不要故意的找高音出来的那种感觉,正确的方法是:声音越往上走,气息越往下沉,这样才能够稳,声音才不会飘,不用只顾声音出来。只要注意好唱歌时候的正确的方法,老师要求的各方面都做好,就算自己不是故意大声喊,也会有不一样的完美效果的!
四、共鸣的统一
共鸣大体上可以分为: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和鼻腔共鸣。
在“哼鸣”练习中我们已经讲了找共鸣位置最好的办法就是体会“哼鸣”的感觉,如果这个共鸣点找准了,其它所有的音都应该向这个哼鸣位置靠拢,这样才能达到歌唱的高位置,使声音上下统一。
美声歌唱对声音的要求是:用圆润、流畅、光彩和有穿透力的声音,即产生了共鸣的声音唱出动听的歌曲。头腔共鸣是人体内部最高位置的共鸣,它能把整个声区的声音统一到高位置上,让声音产生出色彩和穿透力。为了让学习者找到头腔共鸣,应在明确“大小半圆”的概念、关系及运动规律后,再进行口腔肌肉训练和吐字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让声音更完美,达到美声的要求。
而胸腔共鸣,则是在唱歌或者是练声的时候,在使得气息往下走的同时,保持胸腔震动,就像是在胸腔中放了一根管一样,声音就在这根管子里面震动,很浑厚的感觉。不能随便换位置。提气或者是卡了,胸腔震动一般都会消失。
而鼻腔共鸣则是保持鼻翼两侧,还有鼻子下面人中的位置震动,这样声音才会稳,能够找到真正的唱歌的感觉。
五、小舌头
上课的时候,我经常跟学生说,要用打呼噜找小舌头抬起来的感觉。这个方法很好用,上课时,不管是练声还是唱歌,找到小舌头抬起来的感觉,歌唱的位置就不会变,而且发出的声音也很圆润有力。就像玩跷跷板的感觉,小舌头卷起来一上一下一上一下,这样的演唱方法使得身体在舒服的情况下唱出不错的效果。
为了使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和进步,我校今年有幸请到了杨晓勇和陈彧两位世界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来进行专家讲座,在指导教学中,两位歌唱家都给我们讲述了很多歌唱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唱歌的时候如何呼吸,如何让自己的声音嘹亮而又不刺耳,如何找到头腔和胸腔的共鸣,并且怎么样把它们联系到一起。其中陈彧老师讲的让我记忆犹新。陈彧老师在教学中提及到一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首先必须站稳,做到“头轻脚重”,重心放在两腿之间,双脚拔地踏实,不能弯曲或放松,平行分开与肩同宽。手自然分开置于身体两侧,当手的摆放不自然、不放松时,先采用双手掌心向下平撑于身体两侧的方法训练,到习惯的程度便可自然放松。第二方面,唱歌的时候,眼睛要平视前方,站在舞台上唱歌,必须有当演员的状态,要积极的投入到歌唱中,也得有习武之人的那种“精气神”,只要一唱歌就应有积极表演、精神饱满的演员气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歌唱要善于表演,眼睛里面要有意境有神。舞台是全方位的,眼睛一定要顾及到舞台下每个角落,和每位观众去交流。第三方面,他还强调我们不要只注重头腔的共鸣,还要找到下面的感觉,保持与胸腔共鸣完美的结合。第四方面,陈彧老师还给我们讲述个一种特殊的歌唱方法,那就是:“自己不能听自己的声音”,元音要集中,听自己的共鸣是错误的。看自己的门牙只是一种感觉,并不是唱歌的过程中一定要看着自己的门牙唱,这样声音就会集中到一个点上。训练的方法是:嘴巴保持“鸭子嘴”的状态,嘴巴成扁状;面部表情要保持一种“开花”的感觉。注意用嘴巴吸气换气而不用鼻子吸气换气。“唱歌不能真笑”,笑了状态就没有了,要一根线穿到底!第五方面,陈彧老师提到,“天天练声”是保护嗓子和声带的好方法。高音悠着点儿,中音区必须天天练,而且要练扎实,中声区练牢固了,隔两三天在练高声区。用哼鸣练声可以保护嗓子、缓解嗓子。最后提到:唱歌一定要集中精力,在舞台上一定要想歌唱方法以及音乐的感情色彩,平常练时特别要注意谱子上的力度记号,细心的研究歌曲得内容和情绪的表达。
以上我们可以领悟到,在歌唱发声的过程中,呼吸、共鸣、吐字、缺一不可,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整体歌唱”的涵义。
演唱的方法有很多,每个人的演唱方法都不同,所以对演唱的心得体会也不同,我们要取长补短,吸取各种的对自己有利的经验,多加练习,按照的要求,用脑筋多思考,用身体多感受,一定会在声乐演唱方面更上一层楼的!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关键词:呼吸;吐字;声区要求;共鸣;小舌头
声乐是一门抽象并且相当深奥的学问。根据不同的人,对声乐不同的理解,不管是在演唱方面还是在声乐教学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方法。在众多的演唱方法和技巧方面,还是存在很多共同点的。例如:呼吸,吐字,声区统一,共鸣统一,小舌头,还有腰部的要求等。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逐一分析一下吧。
一、呼吸
呼吸是人体的一种生理机能,懂得如何控制好呼吸,是完美演唱一首歌曲的基础。那么,究竟怎样呼吸才是正确的呢?怎样呼吸才能使得演唱歌曲得高分呢?我认为这要分两点来分析:
(1)理解歌唱中呼吸的含义。正确的演唱中呼吸的关键是在于呼的艺术,而不是在于吸。也就是说关键在于控制气息呼出的艺术。人体的呼吸系统就像个橡皮囊,当挤出空气后松开力量,它自己就会反弹回原状。那么在唱歌当中,自然就不需要人为的过多的去注重吸气了。 我经常跟学生说,唱歌的时候,气息要从腰上开始走,腰部往外扩张,气息自然就可以往外呼出,不用故意的去吸一大口气,太注意吸气了,反而会使得声音变得僵硬,发出来的声音变得僵硬,甚至有时候故意吸一大口气,唱到高音或者是唱到最后时,反而没有气了。还有一点,唱歌最忌讳的就是提气。提气是不会吸气的一种表现,当你吸一口气的时候,使劲提气,这样只会使的声音被夹在胸腔和脖子上,这样不但会导致唱歌时气息不足,反而会导致“气疲力尽”,而且会越唱声音越卡。
在歌唱时,呼吸是处在一种生理的状态,在气息由呼转吸的时候,控制住气息,使其暂停运动,等到吸气所需时间符合对歌唱的要求时再把力量松开,这时气吸进来再呼的时候正好与歌唱的需要吻合,也就是说在歌唱前要对呼吸有个控制。在歌唱中间换气的时候也是这个道理,需要控制呼吸,如果松开呼气力量,而自然吸气后不能与音乐所需要的歌唱相吻合,就要在松开呼气力量前暂停呼吸,等到恰当的时候再松开力量,自然吸气,这就是我认为正确的呼吸的理论。
(2)呼吸要稳。保持呼吸平稳才能完美的处理好一首歌曲、一部作品,使得演唱时不会出差错。呼吸稳了,气息才会稳,最后声音才会稳,表达才会完美。
提到呼吸,我曾经从网上看过:《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 人民音乐出版社)中提到:建议同学们用自己的精神和气魄去配合呼吸。所以书中建议我们唱歌的时候要做到A:面容放松,带有神采。B:眼睛要充满朝气。C:身体竖立,却非僵硬,要有立体感。D:面容、大脑、腔肺、腹腔互为配合。再配合呼吸去演绎,就会把平时觉得难的曲目很轻松的演唱出来。
二、吐字
能够形象而又生动的表现“吐字”的,我们平时的练声应该是最完美的诠释了。正确的发聲要与正确的咬字、吐字相结合。通过字、声结合的练习来提高唇、齿、舌的灵活运动能力,使之更完美而生动地表现歌曲和情感和内容。下巴在吐字中对吐字有很重要的作用,举例来说:在发“a”元音时,如果下巴张的太小,就变成了类似“e”的元音了,再小的话就变成了“i”元音了。经常有人说要把“i”“e”半元音开口来唱,开口真不知怎么能唱出标准的原因来。其实,各种元音的发音都来源于自然,就像在发“a”母音的时候,很多人会想故意的修饰一下“a”母音,想要追求一下头腔共鸣声音嘹亮的感觉,以至于太过用力,反而使得声音完全倒塌了,发出来的声音很吓人!也要注意吐字时,口腔的转换,就像我给学生练声的时候, 咪~~~吗~~~咪,如果掌握不好口腔的发音吐字,以至于在唱“咪”的时候口腔保持是半开的,到“吗”口腔开大的时候,唱歌的位置就会改变,唱歌的方法不对,发出来的声音就不对了。所以,下巴的张开幅度要根据发出的元音来要求,不能一律张大。嘴唇要始终与下巴结合好,根据发音需要来咬字。陈彧歌唱家来我校指导时,也不止一次的指出,唱歌的时候,声音吐字要尽量保持自然,歌唱要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声音既不能太白,也不能太倒,这样的唱歌状态才是最好的。
三、声区要求
说到声区的要求,我想具体来谈“换声点”的问题,换声点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是一个不容易客服的困难。想要保证声音从低音,完美的过渡到一个高音,要保持歌唱的位置不变真的是不容易,因为会有很多人会提醒自己,马上到高音了,准备把声音“拔”上去。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都是会使得唱出来的高音很难听,甚至有时候还会破音。其实完美的诠释好“换声点”是正确歌唱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不管是高音还是低音,每个声音都要保持震动。共鸣的比例、真假声的比例都不同,是由正确的方法,在人体自然的状态下来完成的。
其次,根据唱法的不同,使得腔体的大小也不同,这种腔体的打开直接体现在喉结的下沉的程度不同,美声唱法要求把喉结下降到最低,声音响是音“质”的强化,不是腔体的撑大。所以腔体要打开最大,尽量找打哈欠的感觉。使得声音在自然的情况下,找到正确的发音位置和方法。
最后还要注意,在演唱到高音的时候,不要故意的找高音出来的那种感觉,正确的方法是:声音越往上走,气息越往下沉,这样才能够稳,声音才不会飘,不用只顾声音出来。只要注意好唱歌时候的正确的方法,老师要求的各方面都做好,就算自己不是故意大声喊,也会有不一样的完美效果的!
四、共鸣的统一
共鸣大体上可以分为: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和鼻腔共鸣。
在“哼鸣”练习中我们已经讲了找共鸣位置最好的办法就是体会“哼鸣”的感觉,如果这个共鸣点找准了,其它所有的音都应该向这个哼鸣位置靠拢,这样才能达到歌唱的高位置,使声音上下统一。
美声歌唱对声音的要求是:用圆润、流畅、光彩和有穿透力的声音,即产生了共鸣的声音唱出动听的歌曲。头腔共鸣是人体内部最高位置的共鸣,它能把整个声区的声音统一到高位置上,让声音产生出色彩和穿透力。为了让学习者找到头腔共鸣,应在明确“大小半圆”的概念、关系及运动规律后,再进行口腔肌肉训练和吐字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让声音更完美,达到美声的要求。
而胸腔共鸣,则是在唱歌或者是练声的时候,在使得气息往下走的同时,保持胸腔震动,就像是在胸腔中放了一根管一样,声音就在这根管子里面震动,很浑厚的感觉。不能随便换位置。提气或者是卡了,胸腔震动一般都会消失。
而鼻腔共鸣则是保持鼻翼两侧,还有鼻子下面人中的位置震动,这样声音才会稳,能够找到真正的唱歌的感觉。
五、小舌头
上课的时候,我经常跟学生说,要用打呼噜找小舌头抬起来的感觉。这个方法很好用,上课时,不管是练声还是唱歌,找到小舌头抬起来的感觉,歌唱的位置就不会变,而且发出的声音也很圆润有力。就像玩跷跷板的感觉,小舌头卷起来一上一下一上一下,这样的演唱方法使得身体在舒服的情况下唱出不错的效果。
为了使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和进步,我校今年有幸请到了杨晓勇和陈彧两位世界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来进行专家讲座,在指导教学中,两位歌唱家都给我们讲述了很多歌唱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唱歌的时候如何呼吸,如何让自己的声音嘹亮而又不刺耳,如何找到头腔和胸腔的共鸣,并且怎么样把它们联系到一起。其中陈彧老师讲的让我记忆犹新。陈彧老师在教学中提及到一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首先必须站稳,做到“头轻脚重”,重心放在两腿之间,双脚拔地踏实,不能弯曲或放松,平行分开与肩同宽。手自然分开置于身体两侧,当手的摆放不自然、不放松时,先采用双手掌心向下平撑于身体两侧的方法训练,到习惯的程度便可自然放松。第二方面,唱歌的时候,眼睛要平视前方,站在舞台上唱歌,必须有当演员的状态,要积极的投入到歌唱中,也得有习武之人的那种“精气神”,只要一唱歌就应有积极表演、精神饱满的演员气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歌唱要善于表演,眼睛里面要有意境有神。舞台是全方位的,眼睛一定要顾及到舞台下每个角落,和每位观众去交流。第三方面,他还强调我们不要只注重头腔的共鸣,还要找到下面的感觉,保持与胸腔共鸣完美的结合。第四方面,陈彧老师还给我们讲述个一种特殊的歌唱方法,那就是:“自己不能听自己的声音”,元音要集中,听自己的共鸣是错误的。看自己的门牙只是一种感觉,并不是唱歌的过程中一定要看着自己的门牙唱,这样声音就会集中到一个点上。训练的方法是:嘴巴保持“鸭子嘴”的状态,嘴巴成扁状;面部表情要保持一种“开花”的感觉。注意用嘴巴吸气换气而不用鼻子吸气换气。“唱歌不能真笑”,笑了状态就没有了,要一根线穿到底!第五方面,陈彧老师提到,“天天练声”是保护嗓子和声带的好方法。高音悠着点儿,中音区必须天天练,而且要练扎实,中声区练牢固了,隔两三天在练高声区。用哼鸣练声可以保护嗓子、缓解嗓子。最后提到:唱歌一定要集中精力,在舞台上一定要想歌唱方法以及音乐的感情色彩,平常练时特别要注意谱子上的力度记号,细心的研究歌曲得内容和情绪的表达。
以上我们可以领悟到,在歌唱发声的过程中,呼吸、共鸣、吐字、缺一不可,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整体歌唱”的涵义。
演唱的方法有很多,每个人的演唱方法都不同,所以对演唱的心得体会也不同,我们要取长补短,吸取各种的对自己有利的经验,多加练习,按照的要求,用脑筋多思考,用身体多感受,一定会在声乐演唱方面更上一层楼的!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