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1第37题的思考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zilei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考试题,史学观念,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5-0051-02
  
  2008年高考(全国卷1)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第37题,以其新颖性、能力型和高难度吸引了广大师生的眼球,引起了广泛热议。考试结束后,大部分考生都反映此题难度很大。鉴于每年的高考综合题对高中历史的教学、命题、考试等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因此,有必要对该题进行深入研究。
  从考试测量的角度看,该题较好地体现了高考文综试题命制的三个基本目标。其一,命题的立意,即试题的主题思想。该题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中国古代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的科举考试制度,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作为民生问题之一,在促进社会公平和缓和社会各阶层矛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二,能力考察目标,考查考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综合归纳、比较、知识迁移和学科表述能力,该题从比较中外选官制度异同的角度,综合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比较能力。其三,考生通过答题提升认知与理解能力,也就是使考试本身成为再教育的过程,就该题而言,考生通过答题,有利于形成对“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推动了社会进步”这一“前所未学”的历史知识的认识。
  
  从史学观考查的角度看,2008年的历史高考试题是在高中新课程稳步推进,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日益被推崇的背景下出笼的,因此,渗透了较为鲜明的新史学观念。从大的方面讲,该题考查的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将唐朝科举制和英国文官制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置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背景下加以考察,二者虽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命题者的审视角度不同,他们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从现实追溯到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显然,该题强烈地折射出当前有关“高考改革”这一热门话题。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构建新的学科知识体系,并以此作为考试测量的主干知识,在此基础上确定命题的基本思路、立意和认识的提升,是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历史命题的基本思路。
  从设问的角度看,命题者要求考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试题给出的阅读材料并不多,文字量也不是很大,至于“结合所学知识”,指向并不明确,全靠考生的理解。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我们不妨用列表的方式,对该题的设问、能力考核、教材依托作一列举:
  唐代科举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其中尤以进士科为重,这是教材所强调的,教师一般都作为重点内容讲述,介绍科举制度对封建统治的作用。教师如果有意识地结合新课程的要求,认识到教育作为民生问题之一,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有重大作用,可能有助于学生回答第四问。人教版必修一新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对科举制度作用的表述较为全面,增加了“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表述。也就是说,参加2008年全国卷l高考文综测试的考生,即使将新版教材有关唐朝科举制度推动社会进步的表述和盘托出,根据参考答案,仍然得不到满分。这表明新版的《中国古代史》仍存在明显不足。根据我的经验,估计许多教师与学生平时不会注意进士科尤盛的原因,因为这句话在教材中虽有说明,但只有一句结论性表述,限于课堂教学时问,教师不太可能对此深入挖掘或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此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与所提供的材料回答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可能会把学生难住。试题告诉我们,虽然唐代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已被抛弃,但其体现的才学本位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却显示出无尽的生命力,至今影响犹存。
  “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的提法在中学历史课本中没有出现,参考答案也无法从材料中提取,这便要求考生学会知识迁移,把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与英国文官制度相联系。从这一角度作答,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英国近代文官产生及文官制度确立,与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有很大关系。革命使官员不再由贵族垄断与世袭,但到18世纪末,英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文官制度,“无常规可据”。直到工业革命爆发,公平竞争的规则以考试的形式进入官员的选拔程序之中,才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因此,该题的难点在于需要考生认识到“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
  关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在政治、经济方面已经挖掘得较为深入与全面,但文化方面则显得过于宽广,因而有更多的文章可做。近几年的高考已有对这方面的侧重,例如考查工业革命对家庭观念、就业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等的影响。这次则转向了工业革命对文官制度形成的促进作用。这表明,重点知识永远是考试热点,教师对此应有广阔的历史视野。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题对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现行的高考试题对历史学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要素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多从考查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入手,能力立意的意向十分鲜明。学生在展开试卷的同时,也是在展开历史演进变迁的动态过程。也就是说,试题没有将具体的历史知识仅仅当成单一、孤立的个体知识点进行考查,而是在历史的动态演进中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即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来最大限度地考量学生能力。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史学观念、史学知识必须有一个新的提升,高度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除了树立“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改变死记硬背历史结论而不知所以然的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其解读、分析和比较历史材料的能力;勇于尝试从新的角度或多角度对重点知识进行必要的探究、拓展和加深。
  但是,仍旧困扰笔者的问题是,面对难度日益增大的高考历史试题,历史教学就一个问题的学习,究竟深入到什么程度才合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怎样做才切实有效?
  
  [实习编辑:李秀玲]
其他文献
5G網络高清直播、VR视频看两会、4K高清信号实时回传……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5G无疑是一个大热点。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新闻中心首次实现了5G信号全覆盖,“部长通道”首次进行了5G 4K VR直播,在所有这些5G技术加持的背后,都有三大运营商的身影。   有评论称,两会已成为三大运营商展示5G商用的演练场,也将借此宣告一个全新的5G元年正式到来。
从某种意义而言,绘画作品是通往未知过去的大门,是反映造就过去和现在因果关系多样性的一面镜子。从历史视角观察绘画作品,有助于学生挖掘其反映的时代及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形象地感受历史,体悟历史。但不少教师在选用绘画作品作为史料时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对此进行分析和思考,并试图寻找合理解读和有效利用之法。  1.误选  自北宋徽宗时期画家张择端(1085—1145年)的《清明上河图》卷问世后,特别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有关北魏洛阳城中“里”“坊”“乡”空间的基本问题,并在前人研究之基础上,就其时都城居民生存、生活之地域情况做了详细的考辨。学术界长期以来,在北魏洛阳城里坊数目的问题上众说纷纭,笔者欲借此文,试作厘清。只有对北魏洛阳城内居民生存空间进行了解,我们才能对其间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所理解,才能就之后寺院等这类公共空间的蓬勃发展找到现象背后的深刻原因。   关键词 北魏,洛阳,里坊,乡
?眼关键词?演近代中国,经济变动,乡土史,生活化课堂  ?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1-0042-08  必修二经济史教学一向以内容枯燥、难于讲解著称,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更是概念繁多,体系复杂,怎样让学生理解和消化,对教师来说一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主要体现在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
物联网安全涉及到多方面的工作,既需要大动作也需要小调整,才能确保网络、系统、数据和设备得到很好的保护。本文介绍的是你可能还没有考虑过的7种安全措施。  物联网(IoT)最大的一个问题是确保网络、数据和设备的安全。已经发生过很多与物联网相关的安全事件,IT、安全和网络管理人员担心还会出现类似的事件也是情有可原。  安全标准和担保公司HITRUST的标准副总裁兼首席信息安全官Jason Taule介绍
虎门海防要塞,是从海上进入广州的咽喉要地。它的大规模建设始于清代。经过康熙、嘉庆,特别是道光时期的大力建设,至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虎门重兵设防的海防军事要塞已初具规模。它的特点有:一、巧借地势,防守有力。虎门海防要塞借助水道复杂的特点,自南向北共建有三道防线。二、炮台林立,设防周密。虎门海防要塞先后建筑了横档、南山、永安、巩固、靖远等12座炮台。三、火炮分布,齐全密集。虎门海防要塞上分布着各种的火炮
宗教是一种历史悠久、影响深广的社会现象,是千百年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演进的重要方面。研究宗教历史,无疑是解析人类社会历史的极佳标本。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中国历代宗教史一直不乏研究,并产生了大批成果。1990年代以后,中国地域宗教史研究逐渐兴起,呈方兴未艾之势,如上海、云南、河北等地陆续编著出版了本省(市)宗教通史。而天津作为古代拱卫首都名城、近代中国缩影、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四)大直辖市之一,其宗教史的
[关键词]初中历史,西周史,教学立意,聚焦  [中图分类号]6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7-0003-06  初中历史课时教学立意是一个学理简明而实操复杂的研究课题。笔者曾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教学主题着重探究了教学立意的提炼和升华,这主要属于立意设计范畴。下面,本文以初中西周史教学为例,从实施的角度,重点谈谈教学立意的聚焦问题。  一、西周分封制教学立
[摘要]英国对于日苏复交谈判基本上采取了不介入的政策,这是由于英国既不想成为日本国内高涨的民族主义反对的目标,也不想得罪苏联而危及本国的安全,当然偏重于后者。在回答日本对美英等国的两次询问——第一次关于千岛群岛和库页岛南部的归属问题,第二次关于《雅尔塔协定》《旧金山对日和约》中使用的“Kurile islands(千岛群岛)”是否并不包括国后、择提两岛——时,均作出了不同于美国、不利于日本的回答,
关键词 PBL,问题导向,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3)21-0052-06  2013年南通市中考历史试题整体感觉难度适宜,紧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学科课程目标,本以为学生定能考出较为理想的成绩,但最终成绩并不理想,笔者不禁掩卷深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学生基础太差?还是教学出现了偏差?弄清问题缘由方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为此,笔者随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