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上海三级法院依法履行司法职责,服务大局、公正司法,加大力度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强队伍建设毫不松懈,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步。
广度:服务大局 勇闯新域
2014,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上海,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2013年9月正式挂牌运行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承担着我国在新时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作用。打造符合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规范的法治环境,是中央对自贸区建设提出的重要目标。上海法院深刻认识到为自贸区提供高质量司法服务与保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一年来,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司法经验。
2013年11月,经上海高院批准,浦东法院设立自贸区法庭,依法审理涉自贸试验区相关民商事案件。他们配强专业化审判力量,加大纠纷化解力度。在自贸区成立一周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浦东法院出台《进一步推进司法服务保障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30条意见》,打造双语诉讼服务体系、双语网站等,以创新举措回应自贸区建设新需求。
与此同时,上海高院党组多次就上海法院服务保障自贸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思路进行研究论证,并出台《上海法院服务保障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指导三级法院做好相关工作。一中院制定《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案件审判指引》,并率先在相关案件中试行电子送达服务、发放司法公开告知书等;二中院制定《关于适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仲裁规则>仲裁案件司法审查和执行的若干意见》,力促相关纠纷化解。
一年来,上海法院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自贸区司法保障体系,通过推行相对集中管辖、案件信息专业分析、定期报告等举措,支持和完善多元化调解机制,通过与工商共建信用促进机制、与行政监管机关信息交流互动机制、运用司法建议、白皮书等方式建言献策,等等,积极提升服务保障自贸区建设的能力与水平。
温度:司法为民 诉讼便民
针对当事人、社会百姓反映较为集中的“案件查询”、“诉讼查询”、“电话找法官”等难题,上海法院积极探寻破解之道,年初,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后,“上海法院12368诉讼服务平台”正式启用。
这是全国首家省级规格的集诉讼热线服务、网络在线服务、短信与微信服务、窗口现场服务等多元服务于一体的法院综合性诉讼便民服务平台。12368在上海高院设总平台,下设22个分平台,并与各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执行事务中心实时对接联动。该平台具备联系法官、案件查询、诉讼咨询、信访投诉、意见建议、心理疏导、社会评价、督查考核等八大功能。
为使这一平台发挥更大功能,上海法院在督查考核上狠下功夫,对每一个来电、来信、留言都规定了处理回复期限。该平台还建立了三个层次的保障机制:一是建立了法律问题知识库,收集整理了常见的数百个程序性法律问题,平台座席员据此当场答复;二是配备了3名后台法官,给座席员回答咨询以智力支持,随时回复较为疑难的法律咨询;三是建立了疑难咨询解答机制,高院各业务庭的资深法官作为平台的联系人,平台对不能当场解答的疑难咨询,通过派发工单由资深法官予以解答。对当事人要求联系法官,能当场接通的当场接通,因法官开庭等原因不能当场接通的,派发通知给法官,要求1个工作日内联系当事人。
截至12月8日17:30,12368热线座席人工接听来电总量累计达90302件。其中,查询35810件,咨询31819件,联系法官18889件,三项合计占比95.81%。此外还包括信访、意见建议、投诉、心理疏导等。据统计,该平台单日接电量最高达780件,日均接电量保持大幅增涨态势。
“12368”使信息从单向公开变为双向交流,加强了法院与社会的沟通,增进了社会各界对法院的理解和信任。最高人民法院充分肯定此项工作举措,并于2014年9月在全国开通了12368诉讼服务热线。
力度:阳光司法 公开公正
一年来,上海法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要求,以“天平工程”建设为基本载体,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集审判流程公开平台、裁判文书公开平台、执行信息公开平台、12368诉讼服务平台、新闻信息公开平台、律师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平台、当事人服务平台、公众服务平台、代表委员沟通平台等为一体,努力实现各类司法公开平台的一体建设和整体推进。
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是上海法院一直孜孜以求的工作目标,而庭审的公开是最为直观的工作举措。上海法院系统的网络庭审直播工作起步较早,2008年4月就开始探索通过网络直播案件庭审过程。今年,高院又提出直播“倍增”计划,使网络直播数量在去年基础上翻了一番。此项工作开展以来,上海三级法院网络庭审直播共计3400余件,点击量逾1亿5千万。网络直播已成为上海法院司法公开的“品牌栏目”,深受广大网友的欢迎。2014年,高院又与新浪网联合开展“法院周周看”系列微直播活动,使广大网友能更多地了解、感受法院和法官工作的方方面面。
近年来,上海法院先后完善、建立了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等公开平台。其中官方微博“浦江天平”多次入选全国“十大法院机构微博”,影响力不断增大。今年2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2014年《法治蓝皮书》,根据其中的《2013年中国司法透明度指数报告》显示,上海高院得分76.5,在全国法院中再次名列第一。
深度:司法改革 任重道远
2014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上海法院被中央确定为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单位。6个试点省市的试点方案中,“上海方案”率先获得通过,二中院、徐汇、宝山、闵行四家法院开展先行试点。
围绕“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工作目标,上海二中院确立合议庭成员共同负责下的主审法官责任制,强化合议庭成员在主审法官主持下共同参与、分工配合审理案件,明确主审法官在主持庭审、控制流程、组织合议等方面的职责,同时,探索建立了主审法官联席会议和专业法官会议两项制度。二中院还对院长、庭长的审判管理监督职责采取“清单管理”模式,厘清院长、庭长对案件审判权和院、庭事务管理、监督权之间的界限。与此同时,二中院还对法官责任承担、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2014年9月,全市法院首次任命了231名法官助理,并率先配置给一线主审法官。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产生的首批法官助理。徐汇法院对此进行专项研究,推动建立新型审判辅助事务工作机制,探索专业化法官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闵行法院则致力于审判委员会职能的调整与完善,强调审委会更多注重总结审判经验,提炼推广类案裁判方法,着力提高法官在事实查明、法律解释、法律适用和裁判文书制作等重要裁判环节的水平和能力,努力形成同类案件处理规则,统一执法尺度。
宝山法院针对基层法院80%的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特点,细化和落实法官独任审判责任制,凸显法官主体地位,改进审判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监督制约,形成权责明晰、权责统一、监督有序、配套齐全的审判权运行机制。
司法改革,任重而道远。上海法院将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总目标,沿着法治中国建设之路阔步前行。
广度:服务大局 勇闯新域
2014,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上海,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2013年9月正式挂牌运行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承担着我国在新时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作用。打造符合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规范的法治环境,是中央对自贸区建设提出的重要目标。上海法院深刻认识到为自贸区提供高质量司法服务与保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一年来,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司法经验。
2013年11月,经上海高院批准,浦东法院设立自贸区法庭,依法审理涉自贸试验区相关民商事案件。他们配强专业化审判力量,加大纠纷化解力度。在自贸区成立一周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浦东法院出台《进一步推进司法服务保障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30条意见》,打造双语诉讼服务体系、双语网站等,以创新举措回应自贸区建设新需求。
与此同时,上海高院党组多次就上海法院服务保障自贸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思路进行研究论证,并出台《上海法院服务保障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指导三级法院做好相关工作。一中院制定《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案件审判指引》,并率先在相关案件中试行电子送达服务、发放司法公开告知书等;二中院制定《关于适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仲裁规则>仲裁案件司法审查和执行的若干意见》,力促相关纠纷化解。
一年来,上海法院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自贸区司法保障体系,通过推行相对集中管辖、案件信息专业分析、定期报告等举措,支持和完善多元化调解机制,通过与工商共建信用促进机制、与行政监管机关信息交流互动机制、运用司法建议、白皮书等方式建言献策,等等,积极提升服务保障自贸区建设的能力与水平。
温度:司法为民 诉讼便民
针对当事人、社会百姓反映较为集中的“案件查询”、“诉讼查询”、“电话找法官”等难题,上海法院积极探寻破解之道,年初,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后,“上海法院12368诉讼服务平台”正式启用。
这是全国首家省级规格的集诉讼热线服务、网络在线服务、短信与微信服务、窗口现场服务等多元服务于一体的法院综合性诉讼便民服务平台。12368在上海高院设总平台,下设22个分平台,并与各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执行事务中心实时对接联动。该平台具备联系法官、案件查询、诉讼咨询、信访投诉、意见建议、心理疏导、社会评价、督查考核等八大功能。
为使这一平台发挥更大功能,上海法院在督查考核上狠下功夫,对每一个来电、来信、留言都规定了处理回复期限。该平台还建立了三个层次的保障机制:一是建立了法律问题知识库,收集整理了常见的数百个程序性法律问题,平台座席员据此当场答复;二是配备了3名后台法官,给座席员回答咨询以智力支持,随时回复较为疑难的法律咨询;三是建立了疑难咨询解答机制,高院各业务庭的资深法官作为平台的联系人,平台对不能当场解答的疑难咨询,通过派发工单由资深法官予以解答。对当事人要求联系法官,能当场接通的当场接通,因法官开庭等原因不能当场接通的,派发通知给法官,要求1个工作日内联系当事人。
截至12月8日17:30,12368热线座席人工接听来电总量累计达90302件。其中,查询35810件,咨询31819件,联系法官18889件,三项合计占比95.81%。此外还包括信访、意见建议、投诉、心理疏导等。据统计,该平台单日接电量最高达780件,日均接电量保持大幅增涨态势。
“12368”使信息从单向公开变为双向交流,加强了法院与社会的沟通,增进了社会各界对法院的理解和信任。最高人民法院充分肯定此项工作举措,并于2014年9月在全国开通了12368诉讼服务热线。
力度:阳光司法 公开公正
一年来,上海法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要求,以“天平工程”建设为基本载体,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集审判流程公开平台、裁判文书公开平台、执行信息公开平台、12368诉讼服务平台、新闻信息公开平台、律师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平台、当事人服务平台、公众服务平台、代表委员沟通平台等为一体,努力实现各类司法公开平台的一体建设和整体推进。
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是上海法院一直孜孜以求的工作目标,而庭审的公开是最为直观的工作举措。上海法院系统的网络庭审直播工作起步较早,2008年4月就开始探索通过网络直播案件庭审过程。今年,高院又提出直播“倍增”计划,使网络直播数量在去年基础上翻了一番。此项工作开展以来,上海三级法院网络庭审直播共计3400余件,点击量逾1亿5千万。网络直播已成为上海法院司法公开的“品牌栏目”,深受广大网友的欢迎。2014年,高院又与新浪网联合开展“法院周周看”系列微直播活动,使广大网友能更多地了解、感受法院和法官工作的方方面面。
近年来,上海法院先后完善、建立了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等公开平台。其中官方微博“浦江天平”多次入选全国“十大法院机构微博”,影响力不断增大。今年2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2014年《法治蓝皮书》,根据其中的《2013年中国司法透明度指数报告》显示,上海高院得分76.5,在全国法院中再次名列第一。
深度:司法改革 任重道远
2014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上海法院被中央确定为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单位。6个试点省市的试点方案中,“上海方案”率先获得通过,二中院、徐汇、宝山、闵行四家法院开展先行试点。
围绕“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工作目标,上海二中院确立合议庭成员共同负责下的主审法官责任制,强化合议庭成员在主审法官主持下共同参与、分工配合审理案件,明确主审法官在主持庭审、控制流程、组织合议等方面的职责,同时,探索建立了主审法官联席会议和专业法官会议两项制度。二中院还对院长、庭长的审判管理监督职责采取“清单管理”模式,厘清院长、庭长对案件审判权和院、庭事务管理、监督权之间的界限。与此同时,二中院还对法官责任承担、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2014年9月,全市法院首次任命了231名法官助理,并率先配置给一线主审法官。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产生的首批法官助理。徐汇法院对此进行专项研究,推动建立新型审判辅助事务工作机制,探索专业化法官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闵行法院则致力于审判委员会职能的调整与完善,强调审委会更多注重总结审判经验,提炼推广类案裁判方法,着力提高法官在事实查明、法律解释、法律适用和裁判文书制作等重要裁判环节的水平和能力,努力形成同类案件处理规则,统一执法尺度。
宝山法院针对基层法院80%的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特点,细化和落实法官独任审判责任制,凸显法官主体地位,改进审判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监督制约,形成权责明晰、权责统一、监督有序、配套齐全的审判权运行机制。
司法改革,任重而道远。上海法院将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总目标,沿着法治中国建设之路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