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体不限,在近年的高考作文中几为虚设,议论文一统天下;命题形式由开放式的话题转为限制式的标题,但不少考生仍自拟题目;改卷教师将由基础等级获得的感受,移情到发发展等级,成为给高分的依据。这一切,对于2009年高考备考来说,是否给我们不少的警戒与启示?本文对此作了详细的诠释。
1.关于文体。
在语文科科组长柯汉琳教授的《2008年广东高考作文全面总结与分析》中,有一组值得关注的数字,即:考生选择写议论文的占91.8%,选择写作散文的占5%,选择写作记叙文的占3%,选择写作其他文体的只占0.2%。数字表明,2008年议论文体可謂一统天下。虽然试题开放,文体不限,但考生们却超级自觉地限制了自己的文体。
这一局面的出现,据我所知,与高三的老师们在备考中的“议论文策略”有较大关系。由于议论文固定程式的特点,使得它相对于其他文体更适合应试。一般情况下,学生只要中规中矩,及格不难,甚至达二等也不是很难。所以,为了保险,在备考中,老师们大都采取引导学生写议论文的策略。毕竟,对于多数普通的学生来说,求实、求稳、得分是首要的。
应该说,议论文策略是成功的。2007年与2008年有关高考作文的数据证明了这一点。请看下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
①议论文体的选择呈上升趋势;
②一类卷的比例升高与文体的选择有关;
③二、三类卷的比例保持在90%以上与文体选择有关。
同时我们也看到:高比例的议论文体选择导致了高考作文的同质化。
这是真实的情况:在高考评卷场,常常可以听到老师们的感叹:“唉,今年的‘文体不限’已经失去了意义!”无奈的脸上挂着苦笑戏曰:“自己种下的苦果只好自己吃了。”
确实,每天读到那些面孔差不多、同质化严重的议论文,看到电脑屏幕上呈一高耸柱状(38-47分之间)的分数分布图时,不感叹苦笑才怪呢。
在这里,笔者无意于评论议论文策略的是与非,因为大家都知其然并知知其然其所以然。
我想说的问题是,2009年的备考,是否可以继续采用“议论文策略”?2008年作文考试不限制文体,2009年会不会限制呢?如果限制,恰好又不是议论文,怎么办?尽管广东试题这些年来都体现了“平稳”二字,在新一轮的备考中我们仍需要思考这些问题。
前些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目《说“安”》,就要求文体为议论文。据报道,面对这一文体限制的要求,一位高三老师“懵了”,还有位高三老师说,“有些担心”(来源:东方网)。老师们为何会懂?为何有些担心?原因显然不言自明。北京高考作文限制文体的要求带给我们的信息是,虽然考试大纲淡化了文体要求,但并不等于年年都会“文体不限”。因此,如果2009年备考继续采用“议论文策略”的话,可能有一定的风险。万一2009年广东也像北京一样限制文体,而且不是议论文,那考生会不会措手不及呢?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今年的议论文一统天下现象不会不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所以,窃以为,2009年的备考,从文体的角度来说,最好能将以下几点整合起来考虑。第一,几种主要文体(议论文、记叙文、散文)应该并重,不能只偏重其一而忽视其他;第二,在并重的基础上,可根据考生个体的差异和实际情况,鼓励他们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有所专攻;第三,在高考作文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可考虑实行文体差异化。即选择议论文之外的记叙文体或散文等作为主攻方向,通过文体的差异与其他考生的作文拉开距离,显示出区分度,从而使获得评卷老师的青睐成为可能。实行文体差异化与第一点中所讲的“主要文体并重”并不矛盾,“并重”是大前提,第二和第三点必须在这个大前提之下来考虑。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整合,只有三点整合起来作为一个策略,方能应对无虞。相对于议论文策略,三点整合策略对于老师们来说,无疑是辛苦些,但如果不这么做,后果堪忧。
2.关于题目。
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从形式来看,标题作文者居多。因此,关于题目,便以标题作文来谈。
既是标题作文,那又为何会出现考生自拟题目的情况呢?怎么解释这一现象?在评卷期间,老师们对这一问题也多有交流和讨论。不少老师认为,考生自拟题目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因为自从1999年开始,到2007年,话题占据了高考作文圣坛九年,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自拟题目。2007年高考结束后,各方面在对2008年的作文题型进行预测时,几乎不约而同地把注意力投向了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恰好有个共同点,就是需要学生自拟题目。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即使是考题的形式由话题作文变为材料作文,对学生而言,自拟题目仍是不变的。如此,考生一不留神,就容易导致对标题作文的反应不灵敏。
“思维定势说”有它一定的道理。至少,它让我们看到了2008年备考中的一些不足。
从题目的角度来说,2008年的题型之变提醒老师们,在2009年的备考作文训练中,淡化文体类作文(如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训练应与其它题型的写作训练并举,可使考生养成对题型快速、准确的反应能力。
应该说,2008年的考生非常幸运,有关评分标准规定自拟题目不扣分。通常情况下,不写题目要扣两分。
3.关于发展分。
我在高考评卷时,曾就评分问题与不少老师有交流和沟通,无意中观察到老师们打发展分的一个“秘密”,就是常常会出现“移情”现象。即他们会把在基础等级中得到的好的或坏的印象,不知不觉地影响了发展等级的打分。要求老师们陈述打分理由。结果发现,有的老师这样写道:“得分点在人物形象较为丰满,情节曲折有致,结尾意蕴较为深远。”有的老师这样写道:“得分点在文章结构方面。”还有的老师写得更为详细:“本文有明显的议论文特征,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清晰,脉络分明,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语言基本通顺,有个别病句和错别字,标点也有不当之处。”显然,老师们是把基础等级的印象移到了发展等级的打分中,以基础等级得分点的内容代替了发展等级得分点的内容。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笔者想,假如评卷之前没有提供范文给老师们作标准,是不是这样打分的老师会更多呢?结合我在多年评卷时的观察,恐怕真是会更多。从发展等级打分的移情现象中,我们可以获得什么信息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至少告诉我们:评卷老师打发展分时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的、整体的,因为,从评分标准来看,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两者之间本来就是紧密相关的,那些基础等级得分高的作文,发展等级的分一般也高的作文就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也使我们知道,要努力争取在内容与表达的得分点上给评卷老师留下好印象;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先前的基础等级的印象会延续到发展分的打分过程当中,甚至会影响发展分,这对于一些在内容项与表达项上不够好的作文,是不利的。因为,基础等级有时是不一定与发展等级相匹配的,在高考评卷场,笔者就打过基础等级分在三等,发展等级分却在二等的作文。
发展分最高分10分,占60分的十分之一,比例很大。由于评卷老师打分的“移情”现象是在自己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的,要想完全避免很难。因此。如何加强有利因素,消除不利因素,就值得我们用心去琢磨。
责任编校 彭 琳
1.关于文体。
在语文科科组长柯汉琳教授的《2008年广东高考作文全面总结与分析》中,有一组值得关注的数字,即:考生选择写议论文的占91.8%,选择写作散文的占5%,选择写作记叙文的占3%,选择写作其他文体的只占0.2%。数字表明,2008年议论文体可謂一统天下。虽然试题开放,文体不限,但考生们却超级自觉地限制了自己的文体。
这一局面的出现,据我所知,与高三的老师们在备考中的“议论文策略”有较大关系。由于议论文固定程式的特点,使得它相对于其他文体更适合应试。一般情况下,学生只要中规中矩,及格不难,甚至达二等也不是很难。所以,为了保险,在备考中,老师们大都采取引导学生写议论文的策略。毕竟,对于多数普通的学生来说,求实、求稳、得分是首要的。
应该说,议论文策略是成功的。2007年与2008年有关高考作文的数据证明了这一点。请看下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
①议论文体的选择呈上升趋势;
②一类卷的比例升高与文体的选择有关;
③二、三类卷的比例保持在90%以上与文体选择有关。
同时我们也看到:高比例的议论文体选择导致了高考作文的同质化。
这是真实的情况:在高考评卷场,常常可以听到老师们的感叹:“唉,今年的‘文体不限’已经失去了意义!”无奈的脸上挂着苦笑戏曰:“自己种下的苦果只好自己吃了。”
确实,每天读到那些面孔差不多、同质化严重的议论文,看到电脑屏幕上呈一高耸柱状(38-47分之间)的分数分布图时,不感叹苦笑才怪呢。
在这里,笔者无意于评论议论文策略的是与非,因为大家都知其然并知知其然其所以然。
我想说的问题是,2009年的备考,是否可以继续采用“议论文策略”?2008年作文考试不限制文体,2009年会不会限制呢?如果限制,恰好又不是议论文,怎么办?尽管广东试题这些年来都体现了“平稳”二字,在新一轮的备考中我们仍需要思考这些问题。
前些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目《说“安”》,就要求文体为议论文。据报道,面对这一文体限制的要求,一位高三老师“懵了”,还有位高三老师说,“有些担心”(来源:东方网)。老师们为何会懂?为何有些担心?原因显然不言自明。北京高考作文限制文体的要求带给我们的信息是,虽然考试大纲淡化了文体要求,但并不等于年年都会“文体不限”。因此,如果2009年备考继续采用“议论文策略”的话,可能有一定的风险。万一2009年广东也像北京一样限制文体,而且不是议论文,那考生会不会措手不及呢?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今年的议论文一统天下现象不会不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所以,窃以为,2009年的备考,从文体的角度来说,最好能将以下几点整合起来考虑。第一,几种主要文体(议论文、记叙文、散文)应该并重,不能只偏重其一而忽视其他;第二,在并重的基础上,可根据考生个体的差异和实际情况,鼓励他们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有所专攻;第三,在高考作文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可考虑实行文体差异化。即选择议论文之外的记叙文体或散文等作为主攻方向,通过文体的差异与其他考生的作文拉开距离,显示出区分度,从而使获得评卷老师的青睐成为可能。实行文体差异化与第一点中所讲的“主要文体并重”并不矛盾,“并重”是大前提,第二和第三点必须在这个大前提之下来考虑。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整合,只有三点整合起来作为一个策略,方能应对无虞。相对于议论文策略,三点整合策略对于老师们来说,无疑是辛苦些,但如果不这么做,后果堪忧。
2.关于题目。
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从形式来看,标题作文者居多。因此,关于题目,便以标题作文来谈。
既是标题作文,那又为何会出现考生自拟题目的情况呢?怎么解释这一现象?在评卷期间,老师们对这一问题也多有交流和讨论。不少老师认为,考生自拟题目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因为自从1999年开始,到2007年,话题占据了高考作文圣坛九年,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自拟题目。2007年高考结束后,各方面在对2008年的作文题型进行预测时,几乎不约而同地把注意力投向了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恰好有个共同点,就是需要学生自拟题目。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即使是考题的形式由话题作文变为材料作文,对学生而言,自拟题目仍是不变的。如此,考生一不留神,就容易导致对标题作文的反应不灵敏。
“思维定势说”有它一定的道理。至少,它让我们看到了2008年备考中的一些不足。
从题目的角度来说,2008年的题型之变提醒老师们,在2009年的备考作文训练中,淡化文体类作文(如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训练应与其它题型的写作训练并举,可使考生养成对题型快速、准确的反应能力。
应该说,2008年的考生非常幸运,有关评分标准规定自拟题目不扣分。通常情况下,不写题目要扣两分。
3.关于发展分。
我在高考评卷时,曾就评分问题与不少老师有交流和沟通,无意中观察到老师们打发展分的一个“秘密”,就是常常会出现“移情”现象。即他们会把在基础等级中得到的好的或坏的印象,不知不觉地影响了发展等级的打分。要求老师们陈述打分理由。结果发现,有的老师这样写道:“得分点在人物形象较为丰满,情节曲折有致,结尾意蕴较为深远。”有的老师这样写道:“得分点在文章结构方面。”还有的老师写得更为详细:“本文有明显的议论文特征,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清晰,脉络分明,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语言基本通顺,有个别病句和错别字,标点也有不当之处。”显然,老师们是把基础等级的印象移到了发展等级的打分中,以基础等级得分点的内容代替了发展等级得分点的内容。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笔者想,假如评卷之前没有提供范文给老师们作标准,是不是这样打分的老师会更多呢?结合我在多年评卷时的观察,恐怕真是会更多。从发展等级打分的移情现象中,我们可以获得什么信息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至少告诉我们:评卷老师打发展分时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的、整体的,因为,从评分标准来看,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两者之间本来就是紧密相关的,那些基础等级得分高的作文,发展等级的分一般也高的作文就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也使我们知道,要努力争取在内容与表达的得分点上给评卷老师留下好印象;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先前的基础等级的印象会延续到发展分的打分过程当中,甚至会影响发展分,这对于一些在内容项与表达项上不够好的作文,是不利的。因为,基础等级有时是不一定与发展等级相匹配的,在高考评卷场,笔者就打过基础等级分在三等,发展等级分却在二等的作文。
发展分最高分10分,占60分的十分之一,比例很大。由于评卷老师打分的“移情”现象是在自己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的,要想完全避免很难。因此。如何加强有利因素,消除不利因素,就值得我们用心去琢磨。
责任编校 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