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部手机就能走遍天下的今天,许多老人却因为不会扫码,无法打车代步,不能享受商场优惠,甚至连放在快递柜里的快递都取不出来。究竟是什么让老人在便捷的当下变得不方便了呢?
以便捷的名义忽视老人
高铁、网购、移动支付、共享单车,被外国友人称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而这“新四大发明”带来的便利快捷,几乎都与移动互联技术紧密相连。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扫码”的时代。然而,究竟有多少老人能用支付宝微信付款?有多少老人会用滴滴叫车?有多少老人会用摩拜小黄车代步?这是一篇名为《对不起,由于你超过70岁,你已经不适合活下去了》的文章提出来的问题。
前不久,这篇文章在老人群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作者小奥说,她给快90岁的爷爷奶奶网购了护膝和膝盖按摩仪,本以为老人只需要在家中静静等待就可以享受到孙女的孝心,却发现自己想得过于乐观了。
原来,现在有一种智能快递柜,快递员往往会把货物放进这个柜子里,然后发送一串提取码,让收货人自己取。如果超过24小时没有取走,就必须用微信关注,然后扫码才能打开快递柜。这对于一个只会接打电话,走路都不稳的九旬老人来说,实在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任务”。
像这样让老人难以完成的事情还有许多。小奥还提到,老人们对已经普及了的滴滴打车尚不能坦然接受,大街上扫码就能骑走的共享单车,老人们也不能理解。这样的尴尬,相信老人们遇到过很多。而这往往是熟悉了这种“便捷”的人们所体会不到的,这不但是老人的尴尬,也是社会的尴尬。
小奥说,在我们看来给生活带来便利的高科技,随意改变了老人积淀一辈子的社会规则,而这种新的规则对老人缺少“善意”。
总让老人“学”并非善意传达
“遇到这种情况,学不就行了吗?”在这个问题上,认为老年人可以通过学习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声音并不在少数。事实上,许多老人也在努力地学习上网,学习使用微信、支付宝,但总体而言,老人“被动适应”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观。
在北京,“夕阳再晨”的志愿者们为社区老人们开展了专业的科技助老服务,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帮助老人融入信息社会。6年来,他们改变了10万多名老人的生活。在“学”这个问题上,“夕阳再晨”创始人张佳鑫有着自己的体会。
张佳鑫说,他对这个问题理解也是逐步深入的。最开始,他们的教学对象是对网络感兴趣的老人。慢慢地,有一些老人主动找过来,表达了想学习上网、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的意愿,他们才意识到,这不是一种兴趣,而是需求。这个需求得到满足,无非有两种解决途径,一种是老人改变,一种是社会改变。“我们当时觉得,老人也该通过学习来融入新的社会,我们叫‘夕阳再晨’,也是希望老人能够老有所为,体现昂扬积极的一面。”
不过,随着公益活动的不断深入,社会应该建立更好的帮扶体系,而不是靠老人自己通过学习来融入信息社会。“社会应该更加适应老人的需要,考虑到老人群体的需求,而不是让他们费尽力气去学这个学那个,被动地去做这些事情。这样才是真正对老人群体的尊重和帮助。”
“不可否认有很多老人想学,但是也有相当多的老人不想学,不想改变。”显然,仅靠老人学习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他认为,社会应该建立一套关怀体系,让老人能够从其中得到关爱。
适老也要考虑老人心理需求
其实,要想做到“适老”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在一般人的认知中,老人的眼神都不大好。而这仅仅是最表层的差别。”张佳鑫说,现在市场上的一些老年桌面、老年手机卖得都不是特别理想,就是因为老人这个群体很复杂。尤其是现在许多中年人都用上“华为”“苹果”了,等到他们成为老人时,就更不会选择老年手机了。到那时,如何满足这些新型老人的需求就又成了一个问题。
如果说推出大字版是考虑到老人的生理特点,那么,企业在设计适老产品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老人的心理需求。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老人因为经历了岁月历练,看待事情要比年轻人更透彻,在家庭中的地位最高。而现在,年轻人反而成为家庭中懂得最多的,什么都明白的人了。相反,在现在的社会中,是老人一直在追赶这个时代,好不容易看到了能赶上的希望,结果更新的事物又出现了。
这就让老人会有一种挫败感,让老人在家庭、在社会中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这种不平等、不公平是时代造成的,而不是老人的错。
张佳鑫认为,社会应该营造一种尊老敬老的风尚,让老人的优势和价值能够显现出来。作为企业而言,也应该给老人提供基本的关爱和礼遇。企业要做的关爱不仅仅是把APP的字体调大这么简单,而是應当提供一种弥补。这样做可能少赚了钱,但赢得了人心。
慧心荐自《新一代》
以便捷的名义忽视老人
高铁、网购、移动支付、共享单车,被外国友人称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而这“新四大发明”带来的便利快捷,几乎都与移动互联技术紧密相连。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扫码”的时代。然而,究竟有多少老人能用支付宝微信付款?有多少老人会用滴滴叫车?有多少老人会用摩拜小黄车代步?这是一篇名为《对不起,由于你超过70岁,你已经不适合活下去了》的文章提出来的问题。
前不久,这篇文章在老人群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作者小奥说,她给快90岁的爷爷奶奶网购了护膝和膝盖按摩仪,本以为老人只需要在家中静静等待就可以享受到孙女的孝心,却发现自己想得过于乐观了。
原来,现在有一种智能快递柜,快递员往往会把货物放进这个柜子里,然后发送一串提取码,让收货人自己取。如果超过24小时没有取走,就必须用微信关注,然后扫码才能打开快递柜。这对于一个只会接打电话,走路都不稳的九旬老人来说,实在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任务”。
像这样让老人难以完成的事情还有许多。小奥还提到,老人们对已经普及了的滴滴打车尚不能坦然接受,大街上扫码就能骑走的共享单车,老人们也不能理解。这样的尴尬,相信老人们遇到过很多。而这往往是熟悉了这种“便捷”的人们所体会不到的,这不但是老人的尴尬,也是社会的尴尬。
小奥说,在我们看来给生活带来便利的高科技,随意改变了老人积淀一辈子的社会规则,而这种新的规则对老人缺少“善意”。
总让老人“学”并非善意传达
“遇到这种情况,学不就行了吗?”在这个问题上,认为老年人可以通过学习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声音并不在少数。事实上,许多老人也在努力地学习上网,学习使用微信、支付宝,但总体而言,老人“被动适应”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观。
在北京,“夕阳再晨”的志愿者们为社区老人们开展了专业的科技助老服务,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帮助老人融入信息社会。6年来,他们改变了10万多名老人的生活。在“学”这个问题上,“夕阳再晨”创始人张佳鑫有着自己的体会。
张佳鑫说,他对这个问题理解也是逐步深入的。最开始,他们的教学对象是对网络感兴趣的老人。慢慢地,有一些老人主动找过来,表达了想学习上网、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的意愿,他们才意识到,这不是一种兴趣,而是需求。这个需求得到满足,无非有两种解决途径,一种是老人改变,一种是社会改变。“我们当时觉得,老人也该通过学习来融入新的社会,我们叫‘夕阳再晨’,也是希望老人能够老有所为,体现昂扬积极的一面。”
不过,随着公益活动的不断深入,社会应该建立更好的帮扶体系,而不是靠老人自己通过学习来融入信息社会。“社会应该更加适应老人的需要,考虑到老人群体的需求,而不是让他们费尽力气去学这个学那个,被动地去做这些事情。这样才是真正对老人群体的尊重和帮助。”
“不可否认有很多老人想学,但是也有相当多的老人不想学,不想改变。”显然,仅靠老人学习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他认为,社会应该建立一套关怀体系,让老人能够从其中得到关爱。
适老也要考虑老人心理需求
其实,要想做到“适老”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在一般人的认知中,老人的眼神都不大好。而这仅仅是最表层的差别。”张佳鑫说,现在市场上的一些老年桌面、老年手机卖得都不是特别理想,就是因为老人这个群体很复杂。尤其是现在许多中年人都用上“华为”“苹果”了,等到他们成为老人时,就更不会选择老年手机了。到那时,如何满足这些新型老人的需求就又成了一个问题。
如果说推出大字版是考虑到老人的生理特点,那么,企业在设计适老产品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老人的心理需求。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老人因为经历了岁月历练,看待事情要比年轻人更透彻,在家庭中的地位最高。而现在,年轻人反而成为家庭中懂得最多的,什么都明白的人了。相反,在现在的社会中,是老人一直在追赶这个时代,好不容易看到了能赶上的希望,结果更新的事物又出现了。
这就让老人会有一种挫败感,让老人在家庭、在社会中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这种不平等、不公平是时代造成的,而不是老人的错。
张佳鑫认为,社会应该营造一种尊老敬老的风尚,让老人的优势和价值能够显现出来。作为企业而言,也应该给老人提供基本的关爱和礼遇。企业要做的关爱不仅仅是把APP的字体调大这么简单,而是應当提供一种弥补。这样做可能少赚了钱,但赢得了人心。
慧心荐自《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