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曾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在孔老夫子为培养弟子所设的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课程中,音乐被放在了第二位,可见音乐的重要性。而对于音乐的学习,也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艺术。我们就来说说对于音乐的表达——演奏。
从前,在世界各地的音乐比赛中,中国的选手一直很占优势,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体现在技术水平上。然而中国选手对于音乐的情感以及对音乐的理解一直是一个没有突破的瓶颈,尤其是在演奏德国、奥地利的作品方面。
而今日的他国的选手,手指演奏技巧上不输给国内的优秀选手,但对于声音审美、作品的风格把握和音乐的表现方面,却远远甩开了中国选手。其他选手是心知肚明地、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演奏,而我们的选手依旧停留在凭空想象、炫技和模仿名家。
他国选手出彩和出众的地方体现在,无论是获奖的还是没获奖的,在比赛上的演奏都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里说的是普遍现象,当然也有个别在整体演奏水平上很优秀的中国选手。总之,比赛的本质就是进行比较,为了学习和欣赏的比较,这就是属于健康的行为,毕竟比赛也是一种学习手段,但如果把比赛作为学习音乐的目的,那么得到的只有好胜心和虚荣心,最后会越来越远离音乐。如今当红的明星器乐演奏家,没有几个是靠比赛出来的,反而很多金奖得主,拿到奖后就销声匿迹了。因此,比赛只能说明比赛,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
作为选手去参加比赛,是最理想的学习机会,自己检查自己的演奏,同时用对比地目光看别人的演奏,从中发现问题和差距,学习到新东西。参加比赛最可怕的结果是自己在比赛上看不见自己的问题,并且也不知道别人好的地方。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也看不到别人的优势,若自己失利了还叫苦喊冤,这样的选手只会越比越糟糕。
学习音乐,以下几点是个人感觉无比重要的关键:
1、会听音乐,有一双对音乐敏感的耳朵。
对声音和音色的敏感和表现能力对于器乐演奏者来说是无比重要的。音乐是心到手到的艺术,只有先在心里装了丰富的声音色彩和丰富的音乐表现,演奏才能体现出来。而演奏是否做到,做得多好,就靠自己如何聽自己的演奏。因此,需要训练出极好的音乐耳朵,拥有一双学习能力很强的耳朵,懂得听了,才懂得演奏,先听后演奏。
2、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
一个优秀的器乐演奏者,对于和声走向、分句、速度、力度等音乐元素的应用要非常清晰明了,从音乐逻辑到作品结构逻辑都很清楚,而这些东西不是靠感觉和模仿可以学到位的。演奏,好比写作,必须识字、朗读,必须懂各种写作文体。在音乐中,则是读谱、发音、分句、理解音乐风格,演奏布局。这一部分也取决文化基础,文化差,艺术悟性和艺术理解力也不会高到哪去。其次就是视唱练耳功力弱,音乐理论知识肤浅。搞演奏的,怎么能连基础和声和曲式结构常识都不知道呢?所以遇到了巴赫这样没有表情术语的音乐,要求演奏者从作品自身结构去诠释作品时,就只能凭感觉演奏,去模仿名家录音中的演奏。这些重要的因素是需要从学琴开始就重视,即便是不同演奏者的演奏技术有差异,对作品的认识都是能清清楚楚呈现出来的。拼技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音乐和技术并重才能取得优势。
3、音乐审美
枯燥地练技术会疲乏人对音乐的感觉,要在练习中找到最音乐化的声音,学会如何用琴音作为色彩去描绘画面,培养良好的乐音和音乐审美,需要在这方面有很强的自觉意识。
音乐是有表现力的艺术,当然要用有丰富多变和有表现力的声音去表现有表现力的音乐。从开始学琴就训练耳朵对声音的敏感,先学会听,再学演奏,先给大脑和心里输入表现音乐的声音,再去训练如何发出音乐所需要的各种声音。
任何演奏都是音乐表现手段,表现手段的应用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演奏,就演奏而言是技术,但是,这技术是来自于音乐的启发和为表现音乐服务的。技术与音乐就好比是一对连体婴儿,音乐表演中的技术,历来都是出自于音乐的表现需求,西方音乐演奏的发展史就是西方音乐的发展史,今天现代音乐中的各种非常规演奏技术,都出自于音乐表现的需要。
音乐演奏技术和音乐内涵艺术是同一件东西的两面,不能分离,没有脱离音乐的演奏技术,也不存在不需要演奏技术而独立存在的音乐。演奏者之间,水平有高低,个性有差异,但是对技术的要求和音乐艺术的认识都是很高的,水平可以低,认识不能低,可以眼高手低,但绝不眼低手高。演奏技术的高,不只是在音准,手指跑的快,演奏中有无数种技术,以及无数种技术的组合应用。发音音准,节拍准和稳是演奏最基本的要求,不应该用其来定义一个演奏者的技术高低,技术好是指在应用各种技术时,不让技术再成为表现音乐的障碍,让演奏从技术应用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如果演奏过程中,注意力都在演奏技术上,怎么去自由地表现音乐?一心不能二用。当你听一个优秀的演奏时,你只感受到他的音乐,而不再去关注其演奏和演奏技术时,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演奏的艺术。
从前,在世界各地的音乐比赛中,中国的选手一直很占优势,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体现在技术水平上。然而中国选手对于音乐的情感以及对音乐的理解一直是一个没有突破的瓶颈,尤其是在演奏德国、奥地利的作品方面。
而今日的他国的选手,手指演奏技巧上不输给国内的优秀选手,但对于声音审美、作品的风格把握和音乐的表现方面,却远远甩开了中国选手。其他选手是心知肚明地、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演奏,而我们的选手依旧停留在凭空想象、炫技和模仿名家。
他国选手出彩和出众的地方体现在,无论是获奖的还是没获奖的,在比赛上的演奏都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里说的是普遍现象,当然也有个别在整体演奏水平上很优秀的中国选手。总之,比赛的本质就是进行比较,为了学习和欣赏的比较,这就是属于健康的行为,毕竟比赛也是一种学习手段,但如果把比赛作为学习音乐的目的,那么得到的只有好胜心和虚荣心,最后会越来越远离音乐。如今当红的明星器乐演奏家,没有几个是靠比赛出来的,反而很多金奖得主,拿到奖后就销声匿迹了。因此,比赛只能说明比赛,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
作为选手去参加比赛,是最理想的学习机会,自己检查自己的演奏,同时用对比地目光看别人的演奏,从中发现问题和差距,学习到新东西。参加比赛最可怕的结果是自己在比赛上看不见自己的问题,并且也不知道别人好的地方。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也看不到别人的优势,若自己失利了还叫苦喊冤,这样的选手只会越比越糟糕。
学习音乐,以下几点是个人感觉无比重要的关键:
1、会听音乐,有一双对音乐敏感的耳朵。
对声音和音色的敏感和表现能力对于器乐演奏者来说是无比重要的。音乐是心到手到的艺术,只有先在心里装了丰富的声音色彩和丰富的音乐表现,演奏才能体现出来。而演奏是否做到,做得多好,就靠自己如何聽自己的演奏。因此,需要训练出极好的音乐耳朵,拥有一双学习能力很强的耳朵,懂得听了,才懂得演奏,先听后演奏。
2、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
一个优秀的器乐演奏者,对于和声走向、分句、速度、力度等音乐元素的应用要非常清晰明了,从音乐逻辑到作品结构逻辑都很清楚,而这些东西不是靠感觉和模仿可以学到位的。演奏,好比写作,必须识字、朗读,必须懂各种写作文体。在音乐中,则是读谱、发音、分句、理解音乐风格,演奏布局。这一部分也取决文化基础,文化差,艺术悟性和艺术理解力也不会高到哪去。其次就是视唱练耳功力弱,音乐理论知识肤浅。搞演奏的,怎么能连基础和声和曲式结构常识都不知道呢?所以遇到了巴赫这样没有表情术语的音乐,要求演奏者从作品自身结构去诠释作品时,就只能凭感觉演奏,去模仿名家录音中的演奏。这些重要的因素是需要从学琴开始就重视,即便是不同演奏者的演奏技术有差异,对作品的认识都是能清清楚楚呈现出来的。拼技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音乐和技术并重才能取得优势。
3、音乐审美
枯燥地练技术会疲乏人对音乐的感觉,要在练习中找到最音乐化的声音,学会如何用琴音作为色彩去描绘画面,培养良好的乐音和音乐审美,需要在这方面有很强的自觉意识。
音乐是有表现力的艺术,当然要用有丰富多变和有表现力的声音去表现有表现力的音乐。从开始学琴就训练耳朵对声音的敏感,先学会听,再学演奏,先给大脑和心里输入表现音乐的声音,再去训练如何发出音乐所需要的各种声音。
任何演奏都是音乐表现手段,表现手段的应用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演奏,就演奏而言是技术,但是,这技术是来自于音乐的启发和为表现音乐服务的。技术与音乐就好比是一对连体婴儿,音乐表演中的技术,历来都是出自于音乐的表现需求,西方音乐演奏的发展史就是西方音乐的发展史,今天现代音乐中的各种非常规演奏技术,都出自于音乐表现的需要。
音乐演奏技术和音乐内涵艺术是同一件东西的两面,不能分离,没有脱离音乐的演奏技术,也不存在不需要演奏技术而独立存在的音乐。演奏者之间,水平有高低,个性有差异,但是对技术的要求和音乐艺术的认识都是很高的,水平可以低,认识不能低,可以眼高手低,但绝不眼低手高。演奏技术的高,不只是在音准,手指跑的快,演奏中有无数种技术,以及无数种技术的组合应用。发音音准,节拍准和稳是演奏最基本的要求,不应该用其来定义一个演奏者的技术高低,技术好是指在应用各种技术时,不让技术再成为表现音乐的障碍,让演奏从技术应用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如果演奏过程中,注意力都在演奏技术上,怎么去自由地表现音乐?一心不能二用。当你听一个优秀的演奏时,你只感受到他的音乐,而不再去关注其演奏和演奏技术时,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演奏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