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一辆崭新的“红旗”牌轿车在首都北京北长街58号门前停了下来,它要接一位领导去财政经济委员会上班,这位领导不是别人,正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人称共和国经济大管家。哎,“红旗”牌轿车刚刚开走,58号里又出来一辆“红旗”牌,但不是轿车,是一辆天津生产的自行车,骑车人是陈云同志的夫人于若木。咦,有人要产生疑惑了,于若木和陈云在一个单位工作,为啥一个坐轿车,一个骑自行车呢?会不会夫妻俩闹矛盾了?请听上海说唱《两辆红旗车》。
(唱)陈云坐的红旗车,
是中央配给的公务车;
夫人坐的红旗车,
是自己购买的私家车。
陈云他公私分明立家规,
任何人不准搭乘公务车!夫人她支持丈夫守家规,上下班坚持骑单车。公务车,私家车,两辆红旗故事多!(表)五十年代末,“红旗”牌轿车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新中国的骄傲。这一天,陈云的几个子女看见这辆“红旗”牌轿车,既开心,又好奇,缠着要警卫员让他们上车坐坐。警卫员拗不过他们,就带着他们在附近兜了一圈。啥人晓得正巧被陈云看见了,陈云立即招呼:停车!
陈云 (白)这车是国家配给我的公务用车,你们坐上去干什么!小李,记住了,谁也不准搭乘这辆车!(表)五个子女顿时感到局促不安,他们没想到父亲会为一辆“红旗”轿车立下如此严格的规矩。虽然,陈云的夫人于若木对陈云的做法也感到有点突然,但她还是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说——
于若木 (白)在你父亲的心里,公与私是必须分清楚的。可是,他乘他的“红旗”,我也有我的“红旗”。(表)第二天,于若木去买了一辆天津生产的自行车,它的牌子也叫“红旗”。从此后,两辆“红旗”一前一后,一进一出,成了中南海的佳话,长安街上的一道风景。(唱)陈云的这辆红旗车,是严行律己的示范车;夫人的这辆红旗车,是贤内助廉的榜样车。示范车,榜样车,两辆都是值得学习的红旗车。(表)有人讲,坚持一两天容易,要让一位政府的女高官天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是不是有点过分了吧?不,于若木就是靠着这辆“红旗”牌自行车上下班,骑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这是一个风狂雨猛的早晨,于若木正准备去上班,推开门,“呜——”一阵狂风吹得她往后退了几步。她发现寒风像刀一样割在行人脸上,骑自行车的人在狂风中艰难地向前。站在一旁的女儿有点心痛妈妈——
女儿 (白)妈妈,风雨实在是太大了,和爸爸商量一下,让您搭车去上班吧。
于若木 (白)难道风雨太大,就没有人骑车去上班了吗?孩子,我比你更了解你们的父亲。(表)说完,于若木穿上雨衣,骑上自行车,向着风雨而去。这个辰光,女儿发现,父亲正
站在书房的窗前,望着消失在
风雨中的母亲……
(唱)风萧萧,雨阵阵,
风雨之中留背影。
两个车轮慢慢滚,
骑车的人啊艰难行。
并非我熟视无睹心肠狠,
革命的伴侣理解我的心。
并非我小题大做太正经,
遵章守纪才配做党的人!
感谢你,我的好夫人,
风雨洗礼我俩赤诚的心!
(表)八十年代,于若木被调往中科院工作,路途遥远,每天上班要骑一个半小时的自行车。这辆被誉为“老坦克”的“红旗”牌自行车一路陪她走过了二十年。后来又为他们的女儿陈伟华服务了整整三年,才光荣退休。而这辆“红旗”牌轿车陪伴着陈云走完最后的人生,送陈老去了八宝山后,轿车立即归还给了国务院。这真是——
(唱)两辆红旗一份情,
公车私车两分清,
身居高位更自律,
人口皆碑赞陈云。
创作构想:
今年清明节前夕,政府又颁布了一张与往年内容相似的明文禁令,不准用公车踏青、扫墓……
犹记得几年前坐在去往陈云纪念馆参观的车上,关于公车私用的三申五令成了我和滑稽戏作家梁定东先生闲聊的话题,为何屡禁不止?为何视若罔闻?也许是小题大做,也许是习惯所致,总之,我们只是议论议论而已。
但是,陈云纪念馆里陈列的一辆款式虽已过时,但光泽依然的红旗牌轿车,让我们找到了答案。陈云立下家规,“任何人不得搭乘国家给予我工作之用的红旗牌轿车!”于是,陈云的爱妻于若木买了一辆红旗牌自行车上下班,以此支持丈夫公私分明表率行动。陈云的一家老小在这辆红旗牌轿车送陈云去了八宝山后还给有关部门的半个多世纪里,从未搭乘过,严守家规,让人动容。
于是,我俩一拍即合,用了半天时间创作出了上海说唱《两辆红旗车》,不久由著名说唱演员龚伯康老师演唱,每到一处,深受欢迎,还获得了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创作提名奖。
但是,随着一场接着一场的演出,又一个疑问出现了,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他们对陈云的以身作则、公私分明将信将疑,这是真的吗?
一只不大的旧皮箱,有多处被修补的痕迹,环绕皮箱的两根皮带也已经断了,但它跟着主人陈云走过了62个春秋,这是真的吗?
陈云不仅把一生所得的稿费或以党费形式上交,或捐赠给了希望工程,还原封不动地退回了有关单位请他题字题词的全部报酬,这是真的吗?
一套灰呢面料的中山装,几处出现了磨损,身为共和国大掌柜的陈云每逢重大国事活动都穿着它,从建国到八十年代,穿了整整30年,这是真的吗?
已经86岁高龄的陈云同志因病住院期间,不慎打碎了一只台灯罩,出院时,陈老坚持照价赔偿5元钱,这是真的吗?
一串串问号考量着年轻人对历史的知晓度;
一串串问号丈量着当代人走向未来的脚步;
一串串问号掂量着追梦者实现中国梦的信念。
是挂在《陈云纪念馆》墙上的一段陈云语录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党内不准有不遵守纪律的‘特殊人物’、‘特殊组织’。遵守纪律首先要从自己做起,要与党内一切破坏党纪的倾向作斗争,但尤贵于与自己破坏党纪的倾向作斗争。”
“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我们记住了一位可敬可爱革命老人的叮咛,我们感受到了先辈们对党对人民永远的忠贞。
旧皮箱、特殊党费、红旗车、中山装、赔款单……
我们用蓄满正能量的曲艺作品让人们坚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唱)陈云坐的红旗车,
是中央配给的公务车;
夫人坐的红旗车,
是自己购买的私家车。
陈云他公私分明立家规,
任何人不准搭乘公务车!夫人她支持丈夫守家规,上下班坚持骑单车。公务车,私家车,两辆红旗故事多!(表)五十年代末,“红旗”牌轿车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新中国的骄傲。这一天,陈云的几个子女看见这辆“红旗”牌轿车,既开心,又好奇,缠着要警卫员让他们上车坐坐。警卫员拗不过他们,就带着他们在附近兜了一圈。啥人晓得正巧被陈云看见了,陈云立即招呼:停车!
陈云 (白)这车是国家配给我的公务用车,你们坐上去干什么!小李,记住了,谁也不准搭乘这辆车!(表)五个子女顿时感到局促不安,他们没想到父亲会为一辆“红旗”轿车立下如此严格的规矩。虽然,陈云的夫人于若木对陈云的做法也感到有点突然,但她还是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说——
于若木 (白)在你父亲的心里,公与私是必须分清楚的。可是,他乘他的“红旗”,我也有我的“红旗”。(表)第二天,于若木去买了一辆天津生产的自行车,它的牌子也叫“红旗”。从此后,两辆“红旗”一前一后,一进一出,成了中南海的佳话,长安街上的一道风景。(唱)陈云的这辆红旗车,是严行律己的示范车;夫人的这辆红旗车,是贤内助廉的榜样车。示范车,榜样车,两辆都是值得学习的红旗车。(表)有人讲,坚持一两天容易,要让一位政府的女高官天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是不是有点过分了吧?不,于若木就是靠着这辆“红旗”牌自行车上下班,骑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这是一个风狂雨猛的早晨,于若木正准备去上班,推开门,“呜——”一阵狂风吹得她往后退了几步。她发现寒风像刀一样割在行人脸上,骑自行车的人在狂风中艰难地向前。站在一旁的女儿有点心痛妈妈——
女儿 (白)妈妈,风雨实在是太大了,和爸爸商量一下,让您搭车去上班吧。
于若木 (白)难道风雨太大,就没有人骑车去上班了吗?孩子,我比你更了解你们的父亲。(表)说完,于若木穿上雨衣,骑上自行车,向着风雨而去。这个辰光,女儿发现,父亲正
站在书房的窗前,望着消失在
风雨中的母亲……
(唱)风萧萧,雨阵阵,
风雨之中留背影。
两个车轮慢慢滚,
骑车的人啊艰难行。
并非我熟视无睹心肠狠,
革命的伴侣理解我的心。
并非我小题大做太正经,
遵章守纪才配做党的人!
感谢你,我的好夫人,
风雨洗礼我俩赤诚的心!
(表)八十年代,于若木被调往中科院工作,路途遥远,每天上班要骑一个半小时的自行车。这辆被誉为“老坦克”的“红旗”牌自行车一路陪她走过了二十年。后来又为他们的女儿陈伟华服务了整整三年,才光荣退休。而这辆“红旗”牌轿车陪伴着陈云走完最后的人生,送陈老去了八宝山后,轿车立即归还给了国务院。这真是——
(唱)两辆红旗一份情,
公车私车两分清,
身居高位更自律,
人口皆碑赞陈云。
创作构想:
今年清明节前夕,政府又颁布了一张与往年内容相似的明文禁令,不准用公车踏青、扫墓……
犹记得几年前坐在去往陈云纪念馆参观的车上,关于公车私用的三申五令成了我和滑稽戏作家梁定东先生闲聊的话题,为何屡禁不止?为何视若罔闻?也许是小题大做,也许是习惯所致,总之,我们只是议论议论而已。
但是,陈云纪念馆里陈列的一辆款式虽已过时,但光泽依然的红旗牌轿车,让我们找到了答案。陈云立下家规,“任何人不得搭乘国家给予我工作之用的红旗牌轿车!”于是,陈云的爱妻于若木买了一辆红旗牌自行车上下班,以此支持丈夫公私分明表率行动。陈云的一家老小在这辆红旗牌轿车送陈云去了八宝山后还给有关部门的半个多世纪里,从未搭乘过,严守家规,让人动容。
于是,我俩一拍即合,用了半天时间创作出了上海说唱《两辆红旗车》,不久由著名说唱演员龚伯康老师演唱,每到一处,深受欢迎,还获得了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创作提名奖。
但是,随着一场接着一场的演出,又一个疑问出现了,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他们对陈云的以身作则、公私分明将信将疑,这是真的吗?
一只不大的旧皮箱,有多处被修补的痕迹,环绕皮箱的两根皮带也已经断了,但它跟着主人陈云走过了62个春秋,这是真的吗?
陈云不仅把一生所得的稿费或以党费形式上交,或捐赠给了希望工程,还原封不动地退回了有关单位请他题字题词的全部报酬,这是真的吗?
一套灰呢面料的中山装,几处出现了磨损,身为共和国大掌柜的陈云每逢重大国事活动都穿着它,从建国到八十年代,穿了整整30年,这是真的吗?
已经86岁高龄的陈云同志因病住院期间,不慎打碎了一只台灯罩,出院时,陈老坚持照价赔偿5元钱,这是真的吗?
一串串问号考量着年轻人对历史的知晓度;
一串串问号丈量着当代人走向未来的脚步;
一串串问号掂量着追梦者实现中国梦的信念。
是挂在《陈云纪念馆》墙上的一段陈云语录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党内不准有不遵守纪律的‘特殊人物’、‘特殊组织’。遵守纪律首先要从自己做起,要与党内一切破坏党纪的倾向作斗争,但尤贵于与自己破坏党纪的倾向作斗争。”
“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我们记住了一位可敬可爱革命老人的叮咛,我们感受到了先辈们对党对人民永远的忠贞。
旧皮箱、特殊党费、红旗车、中山装、赔款单……
我们用蓄满正能量的曲艺作品让人们坚信:这一切,都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