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最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区分历史人物的好与坏,或是评判人物的思想水准、道德涵养、阶级属性,而是为了从中寻求可借鉴的因素。通过对各类历史人物的评价,让学生从他们的人生轨迹中,汲取经验教训、人文之精华,从而对自己人生观、是非观的培养带来帮助。“理解过去,很重要但很不容易;批评过去,作些翻案文章,并不困难,却无意义”。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把目光仅停留在他的功过是非、具体的社会行为上,而是要着重于发掘其行为、品质对后世的影响上,这才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初衷,也是我们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纷繁芜杂的历史人物做准确而全面的评价,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相左者大有人在。要做到对历史人物客观评价,就必须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坚持正确的历史人物评价原则,充分注意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多变性,绝不能简单化、一刀切。
1. 唯物史观原则
评价任何历史人物,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唯物史观原则,防止对历史人物全部肯定或一概否定,既要避免用现代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去规范、评判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又要避免将历史人物神化。唯物史观原则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同时,也承认杰出人物的社会贡献,承认他们在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中重大的作用,并认为个别英雄人物的确可以在历史危急时刻改变历史的航程。但同时也认为,杰出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他不应该也不可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固有规律,杰出历史人物推动历史的发展,完全是建立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础之上的。用唯物史观原则评价历史人物,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社会作用,认清历史人物的本质。比如,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那个时代的丰碑,它的产生有历史的必然性。我们在充分肯定毛泽东丰功伟绩的同时,也应看到他在晚年的历史过错;我们在讴歌毛泽东思想放光芒的同时,也要承认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历史结论。
2. 历史的原则
无论多么伟大或龌龊的历史人物总是从属一定的时代、一定的阶级,总是被限定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阶级关系中活动的,他们的成长环境、思想经历,决定了其思想主张和社会行为的倾向性。因此,评价历史人物是决不能超越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拿现代的标准要求历史人物是不客观的。历史原则就是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彼时彼地的历史人物。比如,对秦始皇的评价就一定要考虑到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前无古人的壮举;他焚书坑儒,残暴统治,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又表现出可憎一面。如果不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人们很容易把他的残暴统治与他的政治过错联系起来,并归结为单纯的个人问题。只有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分析,才会发现,秦统一六国后,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和社会局限性日益突出,统治阶级日趋腐败,国家权力又过分集中的历史真相。
3. 一分为二的原则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历史上无论多么伟大的历史人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会或多或少地留有些许的历史遗憾。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实事求是、具体、历史地评价分析其功绩和过失,分清主流和支流,辨清大方向,既不能全部肯定,也不能全部否定。一分为二的原则评价历史人物还要防止折中论和教条主义,既不能总是三七开,也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如,用一分为二的原则评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克伦威尔。他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建立了资产阶级专政,处死暴君查理一世,成立英吉利共和国。当革命处于危急时刻,他能够依靠人民群众力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成功后,他卻镇压掘地派运动,出兵远征爱尔兰,开始与人民为敌,又充分显示出他资产阶级反人民的一面。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抹煞他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贡献。
4. 一看二比原则
“一看”,是指从整体上看,历史人物是推动历史发展,还是阻碍历史进步。“二比”,是把他与前代和同时代人分别比较,看有哪些新的和进步的东西。比如,用“一看二比”原则评价康有为。康有为一生的政治活动颇为复杂,他早年积极追求进步,领导了声势浩大的戊戌变法,戊戌变法之后却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潮流,组织保皇会反对革命,甚至在辛亥革命后积极参与清廷复辟活动。从“二比”的角度看,康有为对富国强民道路的探索,比他以前的林则徐、魏源等人更加深入和先进,比他同时代的洋务派,在思想主张方面表现出更大程度的超越性:他不但效仿经济体制改革,还主张在政治制度上向西方学习。按“一看二比”原则分析康有为,他可称得上是中国近代的先进人物,不失为当时思想最为先进的中国人。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各类历史人物的评价,让学生从他们的人生轨迹中,汲取经验教训、人文之精华,从而对自己人生观、是非观的培养带来帮助。评价任何历史人物,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唯物史观原则,防止对历史人物全部肯定或一概否定,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彼时彼地的历史人物。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实事求是、具体、历史地评价分析其功绩和过失,分清主流和支流,辨清大方向,既不能全部肯定,也不能全部否定。
对纷繁芜杂的历史人物做准确而全面的评价,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相左者大有人在。要做到对历史人物客观评价,就必须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坚持正确的历史人物评价原则,充分注意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多变性,绝不能简单化、一刀切。
1. 唯物史观原则
评价任何历史人物,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唯物史观原则,防止对历史人物全部肯定或一概否定,既要避免用现代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去规范、评判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又要避免将历史人物神化。唯物史观原则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同时,也承认杰出人物的社会贡献,承认他们在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中重大的作用,并认为个别英雄人物的确可以在历史危急时刻改变历史的航程。但同时也认为,杰出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他不应该也不可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固有规律,杰出历史人物推动历史的发展,完全是建立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础之上的。用唯物史观原则评价历史人物,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社会作用,认清历史人物的本质。比如,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那个时代的丰碑,它的产生有历史的必然性。我们在充分肯定毛泽东丰功伟绩的同时,也应看到他在晚年的历史过错;我们在讴歌毛泽东思想放光芒的同时,也要承认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历史结论。
2. 历史的原则
无论多么伟大或龌龊的历史人物总是从属一定的时代、一定的阶级,总是被限定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阶级关系中活动的,他们的成长环境、思想经历,决定了其思想主张和社会行为的倾向性。因此,评价历史人物是决不能超越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拿现代的标准要求历史人物是不客观的。历史原则就是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彼时彼地的历史人物。比如,对秦始皇的评价就一定要考虑到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前无古人的壮举;他焚书坑儒,残暴统治,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又表现出可憎一面。如果不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人们很容易把他的残暴统治与他的政治过错联系起来,并归结为单纯的个人问题。只有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分析,才会发现,秦统一六国后,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和社会局限性日益突出,统治阶级日趋腐败,国家权力又过分集中的历史真相。
3. 一分为二的原则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历史上无论多么伟大的历史人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会或多或少地留有些许的历史遗憾。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实事求是、具体、历史地评价分析其功绩和过失,分清主流和支流,辨清大方向,既不能全部肯定,也不能全部否定。一分为二的原则评价历史人物还要防止折中论和教条主义,既不能总是三七开,也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如,用一分为二的原则评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克伦威尔。他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建立了资产阶级专政,处死暴君查理一世,成立英吉利共和国。当革命处于危急时刻,他能够依靠人民群众力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成功后,他卻镇压掘地派运动,出兵远征爱尔兰,开始与人民为敌,又充分显示出他资产阶级反人民的一面。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抹煞他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贡献。
4. 一看二比原则
“一看”,是指从整体上看,历史人物是推动历史发展,还是阻碍历史进步。“二比”,是把他与前代和同时代人分别比较,看有哪些新的和进步的东西。比如,用“一看二比”原则评价康有为。康有为一生的政治活动颇为复杂,他早年积极追求进步,领导了声势浩大的戊戌变法,戊戌变法之后却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潮流,组织保皇会反对革命,甚至在辛亥革命后积极参与清廷复辟活动。从“二比”的角度看,康有为对富国强民道路的探索,比他以前的林则徐、魏源等人更加深入和先进,比他同时代的洋务派,在思想主张方面表现出更大程度的超越性:他不但效仿经济体制改革,还主张在政治制度上向西方学习。按“一看二比”原则分析康有为,他可称得上是中国近代的先进人物,不失为当时思想最为先进的中国人。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各类历史人物的评价,让学生从他们的人生轨迹中,汲取经验教训、人文之精华,从而对自己人生观、是非观的培养带来帮助。评价任何历史人物,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唯物史观原则,防止对历史人物全部肯定或一概否定,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彼时彼地的历史人物。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实事求是、具体、历史地评价分析其功绩和过失,分清主流和支流,辨清大方向,既不能全部肯定,也不能全部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