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今中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本土文化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本地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却面临各种难题。因此,将本土文化资源与现代教育结合起来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介绍了苏南本土文化的历史背景,并且就苏南本土文化融合到学校课程的做法提出了个人观点,分析了苏南本土文化在学校美术课程中的部分限制性因素,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个人的观点和建议,意在把苏南的本土文化融合到中小学艺术课程里。这有助于传播本土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深爱戴家乡之情,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关键词:苏南本土文化;中小学;美术教育
引言:立足于苏南本土文化,在中小学美术课程教育過程中进行实践,需要学校对国家的教育政策做出积极反应,全面贯彻党的方针,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有效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努力培养全面发展者和接班人。但是,现在的中小学生容易受到潮流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导致很多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让传统文化进入校园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在美术课程中融入本土文化,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来自本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衷文化和护非遗的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保护意识,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的观察、实践、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一、苏南本土文化的历史背景
(一)温柔细腻的文化品性
历史上,各级统治阶层和当地达官显贵共同爱好江南的人不胜枚举,他们追求休闲娱乐的生活风气与当地多数民众共同热爱的江南水土思想碰撞在一起,构成了一种追寻自然文化趣味、人生之趣的生活时尚,进一步充分塑造了苏南地区人们清丽秀美,雅俗共赏的独特审美文化个性。例如温柔细腻的苏州昆曲,是吴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的吴文化地区艺术特征。再比如明代文人对书画的大力发展,又直接推动了明代文人画作的深入研究,因此吴门派也逐渐得以成功,其造型精确,重视题材、结构,讲究实景的真感,风格柔雅秀,雅俗共赏。还有中国陶瓷文化艺术,即紫砂文化,其制作工艺也已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紫砂壶还赢得了“茶的真髓,完美茶事”之称。历代文人的爱好和参与为紫沙注入了更多的艺术气息,促进了紫沙文化空前的繁荣。著名的中外苏州园林,其布局、层次递进等各个方面,都表现了造园家独特的技术水平,艺术高超,进而创造诗情画意,品味优雅,给人以曲径幽灵的艺术享受。
(二)世世代代崇尚文化
苏南文化是长江文明与黄河两种文明融合的一种混合性文明。由于长期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苏南民族形成了开放的性格、宽广的胸怀,在面临日新月异的世界时,他们融会贯通,为自己保持独立性格。江苏的人才辈出,为官吏、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也很多,一旦朝廷改变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就放弃了科举或官职,回到家中隐居,转而从事教学或著作。因此,在苏南,“文”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再加上苏南山清水秀,四季如春,风景画得天独厚,地理上具有绝对优势。例如在戏曲创作方面,形成了吴江派、苏州派两大文化艺术流派,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再如作为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具有平、齐、细、密、顺等亮点,清代因其“精细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有“绣市”之称。还有无锡地区惠山泥人,乾隆时期的技艺水平就非常成熟,作品已达到一定完美的境界,受到众多名家的吟诵、颂词丰富,如《咏惠山泥美人》中的:“款款纤细腰掌上珍,琅羲为骨水”。又如《梁溪竹枝词一百首》所说:“一丸捻就作掸娟,引得游人绝爱怜。常把桃花坞中土,换来仕女几多钱。”
二、立足苏南本土文化开发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意义
(一)普及保护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苏南的本土文化是汉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具有清晰的标志形式,如农耕文化、印纹硬陶等,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江南丝竹和小热昏等等。如今,人们有主观意识去保护这些本土文化,但仍然很薄弱。因此,向人们普及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是第一任务。另一方面,本土文化是在历史上不断发展和实践的,最终沉淀出来的文化精神,能够代表本地民族的特色。但是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流行歌曲和娱乐节目的问世,公众对本土文化很少有发现和体验。因此我们每一个苏南人都要尽到保护本土文化,使其得到延续的义务。让祖国的“后浪”深入理解本地文化,增强国家文化的自信心,为建设苏南的美丽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丰富教学课堂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不断推进和加强,课程资源的发展与利用成为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苏南地区的许多地方文化资源都具有强的机动性。因此,美术老师在讲课时,可以不用美术教材作为唯一课程的资源,而是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美术资源,如乡村随处可见的编织、泥塑等,这些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都具有十分深刻的实践操作的特点。但美也不能完全放弃国家发布的美术教材,既要“走进”的教材,也要“走出”教材,拓展教材,因地制宜,努力让学生以本土文化为起点,进而走向多元文化的道路。在苏南地区的常州运河五号一带,有很多专卖梳篦的店,在青果巷中有一个专门的梳篦制作坊,可以组织学生来参观制作。在此基础上,学生将他们知道的梳篦文化融合到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动作能力和视觉审美能力,培养了对造型、色彩的敏感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性素质,加深了他们对周遭事物的理解,体会美术给人带来的喜悦和愉快,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
(三)为美术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和启示
《新艺术课程标准》指出:了解本地文化是学生对艺术的研究,了解艺术是他们向世界发展的起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深入平时的生活,深入乡村的美丽风貌,深入当地的美丽文化。因此,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首先要考虑学生学习心理与身体发展的特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家乡本土文化有更充分的、透彻的理解和感受,并对家乡文化有更多的热爱。苏绣,作为苏南的一项国家文化遗产,也代表着苏南的本土文化,其一系列绘画思想和艺术形式,都是当地文化资源中的精品。中国传统的书画也在苏绣的作品中有着淋漓尽致的表现。从宋朝起,苏绣的绣稿就多出现在山水画、花鸟画和佛像画中。但是到了明朝,受“吴门画派”艺术影响,苏绣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古朴雅洁的精致绘画艺术风格,直到现代,中国画依然是苏绣的重要表现艺术题材。又如苏南的农民绘画,在色彩使用上,纯色极为创新,并且运用鲜明的颜色对比,这在学校教课活动中是极为罕见的。在美术造型上,农民画中的人物往往没有很多精确的卡点,不会准确地勾勒人体的结构关系,而是敢于突破,以夸张、形态变化的手法表现出来。其实这也为学校的美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充分利用当地美术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对美术的审赏情趣,进而激发无限的创作灵感。因此,教师在发展和利用当地美术资源来进行教学,要突出本土情趣、人文趣味,从而形成相应的教学特点。 三、苏南本土文化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发展的限制因素
(一)对本土文化的认知缺乏
这些年来,许多电视台推出了类似于《百家讲坛》的“国学”节目,街边书店都摆满了通俗文史的读书。一度,“国学热”一直为大众所追捧,但在现代社会中,对学生来说,在学校通过课程学习是接触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但是在课程教育中,学校有关课程的资源不够,大多数美术教学仍以老师作画为主,学生则在座位上跟随老师“依葫芦画瓢”。如有教学需要,大部分本土的文化资源都只能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向同学展示,或通过老师口述来指导学生,参与体验。此外,学生在英语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远超中国文化典籍及本土的文化资源,这也导致了从行为上失去文化教育有效的途徑。
(二)本土文化自身的衰落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他们在城市接触和学习,因此农村环境日益城市化,一些本土习俗无法保存。然而,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年轻人,他们所经历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使他们不能体验到本土文化,也使得这些本土文化变得脆弱起来。还有一些文化,本身具有弱势、缺陷等特点,使其不易保存并逐渐衰败。例如,中国传统的节庆习俗多起源于古代社会,有些还包括祭祀、祈福和避邪等封建迷信思想,这些思想都是在当今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面前难以自立起来的。此外,在全球化时代,西方殖民文化的侵略加剧了中国本土文化的衰退。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产品接踵而至,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视野,潜移默化影地响了年轻一代的生活,许多中国年轻人也成了“哈韩”、“哈日”等族群。因此,不少现代中国人的名族自信和热爱文化程度大大下降,而对西方文化则津津乐道。
四、立足苏南本土文化开发学校美术课程的措施
(一)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加强本土文化传承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其中一个体现是“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这就必然要求学校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中,通过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合适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同时,更加深入地感受本土文化。通过亲自参与实践,让学生在本土文化中获得更完美、直观的体验。例如,在了解淹城文化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运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式,以卡通为载体描绘淹城。首先探访源头,记录传奇故事,然后编写剧本,设计形象,分工合作绘制卡通,最后装订成册,推广展示。通过发展和利用常州地区本土文化美术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人文情感、创造能力,提高审美趣味。并通过校内美术教学、组建卡通画爱好团体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美术学习平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卡通创作方面有所提高,可以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地方文化的理解,而不仅仅是限于在课堂上临摹。
(二)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
首先,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应该着眼于提升学生的素质修养和文化品性,因此,在加强文化建设时应着重突出以人为本的意识,从人性角度出发,让学校真正成为老师和学生的精神家园。《中庸》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老师在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天性,给学生自主权,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与自我,让学生找到实现他们目标的舞台。初中学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这时的他们不希望被看作是小孩,成人意识增强,情绪容易波动,并且在处理一些问题方面还有所欠缺。但另一方面,他们的认知还显得不够成熟,然而思维能力在进一步发展,碰到问题喜欢追根究底,但是抓住问题的本质还稍显困难。所以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这些身心发展的特点,只有顺应这些特点,才能促使学生在了解到文化的基础上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本土文化资源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展望
(一)营造活态文化环境
当代流行文化不需要被刻意保护,因为他们正处于优越的环境之中,我们所需要的是保护一些在当地文化中岌岌可危的“环境”,接着进行改造、修缮或重建。为需要保护的本土文化提供机会,为其建设一个鲜活、广阔的“生存环境”。它的“存活”要求人们具有更强的文化保护意识,实施切实有效的保护计划,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和研究者共同努力实现。在面临着“全球化”、“洋文化” 、“城市化” 、“现代化”等不利因素的冲击下,本土文化如果能在学校中得到普及,在师生的课堂上开展活动,那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实现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例如为当地举办本土文化活动日;资助组建本土文化宣传小组;为学生提供对当地文化进行调查、研究的政策支持;加大本地乃至全国各地的媒体宣传和教育,加深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识,有意识地回归传统。
(二)整合课程实践,提倡多元评价
中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大多数还建立在学生的课堂表现,这是远远不够的。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在组织学生了解并且参与有关此文化的一些美术课堂教育活动时,组织学生观看了解,或是更直观地亲自体验,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一方面可以从中看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交能力,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来自本土的文化艺术。另一方面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受课堂的限制,根据学生在活动时的综合表现,老师也可给予最真实的评价。常州市武进区淹城初中在美术课程的实施中,关注学生差异性,在了解学生兴趣爱好之后进行针对性教学,将淹城传说中的故事以卡通的形式进行表现,需要学生在此过程中了解淹城文化、拟写剧本、绘制分镜等。使得课程具有选择性与丰富性,内容选择上整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在文化滋养下发展个性,提高审美情趣,增强了写作绘画能力。
六、结论
本土文化和美术教育关系密切,要想贯彻和加强本土文化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应用,美术老师必须意识到本土文化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发展的重要性和限制性。通过发现、挖掘、应用本土文化资源,加强本土文化建设,增强自信心,加强对发展本土文化资源的执行力度,不仅可以推进苏南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可以丰富美术课堂,使学生具有多样的美术表现形式和手法,充实学生精神文化,提高综合素养,让学生体验到来自当地文化的积极乐观的气息。
参考文献:
[1] 陈群. 我国初中美术教科书中欣赏教学内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 沈正元. 基于“学校文化提升”的苏南初中发展整体推进研究——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
[3] 韩玉.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9.
[4] 杨以本. 连云港乡镇中学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初探[J].群文天地,2011(24).
[5] 王富国. 试论近现代苏南教育家的文化性格[D].苏州大学,2011.
[6] 侯秀娟. 如何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以水彩画教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4(01).
[7] 荣万鹏. 浅谈民间艺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J].明日风尚,2019(15).
[8] 龚雪. 河北民间剪纸园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杨凡(1997—),女,江苏常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人物画;许建康(1965—),男,回族,安徽砀山人,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师,中央美院国画系访问学者。
关键词:苏南本土文化;中小学;美术教育
引言:立足于苏南本土文化,在中小学美术课程教育過程中进行实践,需要学校对国家的教育政策做出积极反应,全面贯彻党的方针,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有效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努力培养全面发展者和接班人。但是,现在的中小学生容易受到潮流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导致很多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让传统文化进入校园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在美术课程中融入本土文化,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来自本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衷文化和护非遗的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保护意识,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的观察、实践、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一、苏南本土文化的历史背景
(一)温柔细腻的文化品性
历史上,各级统治阶层和当地达官显贵共同爱好江南的人不胜枚举,他们追求休闲娱乐的生活风气与当地多数民众共同热爱的江南水土思想碰撞在一起,构成了一种追寻自然文化趣味、人生之趣的生活时尚,进一步充分塑造了苏南地区人们清丽秀美,雅俗共赏的独特审美文化个性。例如温柔细腻的苏州昆曲,是吴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的吴文化地区艺术特征。再比如明代文人对书画的大力发展,又直接推动了明代文人画作的深入研究,因此吴门派也逐渐得以成功,其造型精确,重视题材、结构,讲究实景的真感,风格柔雅秀,雅俗共赏。还有中国陶瓷文化艺术,即紫砂文化,其制作工艺也已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紫砂壶还赢得了“茶的真髓,完美茶事”之称。历代文人的爱好和参与为紫沙注入了更多的艺术气息,促进了紫沙文化空前的繁荣。著名的中外苏州园林,其布局、层次递进等各个方面,都表现了造园家独特的技术水平,艺术高超,进而创造诗情画意,品味优雅,给人以曲径幽灵的艺术享受。
(二)世世代代崇尚文化
苏南文化是长江文明与黄河两种文明融合的一种混合性文明。由于长期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苏南民族形成了开放的性格、宽广的胸怀,在面临日新月异的世界时,他们融会贯通,为自己保持独立性格。江苏的人才辈出,为官吏、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也很多,一旦朝廷改变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就放弃了科举或官职,回到家中隐居,转而从事教学或著作。因此,在苏南,“文”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再加上苏南山清水秀,四季如春,风景画得天独厚,地理上具有绝对优势。例如在戏曲创作方面,形成了吴江派、苏州派两大文化艺术流派,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再如作为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具有平、齐、细、密、顺等亮点,清代因其“精细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有“绣市”之称。还有无锡地区惠山泥人,乾隆时期的技艺水平就非常成熟,作品已达到一定完美的境界,受到众多名家的吟诵、颂词丰富,如《咏惠山泥美人》中的:“款款纤细腰掌上珍,琅羲为骨水”。又如《梁溪竹枝词一百首》所说:“一丸捻就作掸娟,引得游人绝爱怜。常把桃花坞中土,换来仕女几多钱。”
二、立足苏南本土文化开发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意义
(一)普及保护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苏南的本土文化是汉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具有清晰的标志形式,如农耕文化、印纹硬陶等,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江南丝竹和小热昏等等。如今,人们有主观意识去保护这些本土文化,但仍然很薄弱。因此,向人们普及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是第一任务。另一方面,本土文化是在历史上不断发展和实践的,最终沉淀出来的文化精神,能够代表本地民族的特色。但是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流行歌曲和娱乐节目的问世,公众对本土文化很少有发现和体验。因此我们每一个苏南人都要尽到保护本土文化,使其得到延续的义务。让祖国的“后浪”深入理解本地文化,增强国家文化的自信心,为建设苏南的美丽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丰富教学课堂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不断推进和加强,课程资源的发展与利用成为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苏南地区的许多地方文化资源都具有强的机动性。因此,美术老师在讲课时,可以不用美术教材作为唯一课程的资源,而是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美术资源,如乡村随处可见的编织、泥塑等,这些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都具有十分深刻的实践操作的特点。但美也不能完全放弃国家发布的美术教材,既要“走进”的教材,也要“走出”教材,拓展教材,因地制宜,努力让学生以本土文化为起点,进而走向多元文化的道路。在苏南地区的常州运河五号一带,有很多专卖梳篦的店,在青果巷中有一个专门的梳篦制作坊,可以组织学生来参观制作。在此基础上,学生将他们知道的梳篦文化融合到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动作能力和视觉审美能力,培养了对造型、色彩的敏感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性素质,加深了他们对周遭事物的理解,体会美术给人带来的喜悦和愉快,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
(三)为美术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和启示
《新艺术课程标准》指出:了解本地文化是学生对艺术的研究,了解艺术是他们向世界发展的起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深入平时的生活,深入乡村的美丽风貌,深入当地的美丽文化。因此,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首先要考虑学生学习心理与身体发展的特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家乡本土文化有更充分的、透彻的理解和感受,并对家乡文化有更多的热爱。苏绣,作为苏南的一项国家文化遗产,也代表着苏南的本土文化,其一系列绘画思想和艺术形式,都是当地文化资源中的精品。中国传统的书画也在苏绣的作品中有着淋漓尽致的表现。从宋朝起,苏绣的绣稿就多出现在山水画、花鸟画和佛像画中。但是到了明朝,受“吴门画派”艺术影响,苏绣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古朴雅洁的精致绘画艺术风格,直到现代,中国画依然是苏绣的重要表现艺术题材。又如苏南的农民绘画,在色彩使用上,纯色极为创新,并且运用鲜明的颜色对比,这在学校教课活动中是极为罕见的。在美术造型上,农民画中的人物往往没有很多精确的卡点,不会准确地勾勒人体的结构关系,而是敢于突破,以夸张、形态变化的手法表现出来。其实这也为学校的美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充分利用当地美术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对美术的审赏情趣,进而激发无限的创作灵感。因此,教师在发展和利用当地美术资源来进行教学,要突出本土情趣、人文趣味,从而形成相应的教学特点。 三、苏南本土文化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发展的限制因素
(一)对本土文化的认知缺乏
这些年来,许多电视台推出了类似于《百家讲坛》的“国学”节目,街边书店都摆满了通俗文史的读书。一度,“国学热”一直为大众所追捧,但在现代社会中,对学生来说,在学校通过课程学习是接触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但是在课程教育中,学校有关课程的资源不够,大多数美术教学仍以老师作画为主,学生则在座位上跟随老师“依葫芦画瓢”。如有教学需要,大部分本土的文化资源都只能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向同学展示,或通过老师口述来指导学生,参与体验。此外,学生在英语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远超中国文化典籍及本土的文化资源,这也导致了从行为上失去文化教育有效的途徑。
(二)本土文化自身的衰落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他们在城市接触和学习,因此农村环境日益城市化,一些本土习俗无法保存。然而,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年轻人,他们所经历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使他们不能体验到本土文化,也使得这些本土文化变得脆弱起来。还有一些文化,本身具有弱势、缺陷等特点,使其不易保存并逐渐衰败。例如,中国传统的节庆习俗多起源于古代社会,有些还包括祭祀、祈福和避邪等封建迷信思想,这些思想都是在当今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面前难以自立起来的。此外,在全球化时代,西方殖民文化的侵略加剧了中国本土文化的衰退。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产品接踵而至,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视野,潜移默化影地响了年轻一代的生活,许多中国年轻人也成了“哈韩”、“哈日”等族群。因此,不少现代中国人的名族自信和热爱文化程度大大下降,而对西方文化则津津乐道。
四、立足苏南本土文化开发学校美术课程的措施
(一)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加强本土文化传承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其中一个体现是“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这就必然要求学校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中,通过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合适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同时,更加深入地感受本土文化。通过亲自参与实践,让学生在本土文化中获得更完美、直观的体验。例如,在了解淹城文化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运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式,以卡通为载体描绘淹城。首先探访源头,记录传奇故事,然后编写剧本,设计形象,分工合作绘制卡通,最后装订成册,推广展示。通过发展和利用常州地区本土文化美术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人文情感、创造能力,提高审美趣味。并通过校内美术教学、组建卡通画爱好团体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美术学习平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卡通创作方面有所提高,可以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地方文化的理解,而不仅仅是限于在课堂上临摹。
(二)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
首先,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应该着眼于提升学生的素质修养和文化品性,因此,在加强文化建设时应着重突出以人为本的意识,从人性角度出发,让学校真正成为老师和学生的精神家园。《中庸》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老师在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天性,给学生自主权,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与自我,让学生找到实现他们目标的舞台。初中学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这时的他们不希望被看作是小孩,成人意识增强,情绪容易波动,并且在处理一些问题方面还有所欠缺。但另一方面,他们的认知还显得不够成熟,然而思维能力在进一步发展,碰到问题喜欢追根究底,但是抓住问题的本质还稍显困难。所以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这些身心发展的特点,只有顺应这些特点,才能促使学生在了解到文化的基础上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本土文化资源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展望
(一)营造活态文化环境
当代流行文化不需要被刻意保护,因为他们正处于优越的环境之中,我们所需要的是保护一些在当地文化中岌岌可危的“环境”,接着进行改造、修缮或重建。为需要保护的本土文化提供机会,为其建设一个鲜活、广阔的“生存环境”。它的“存活”要求人们具有更强的文化保护意识,实施切实有效的保护计划,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和研究者共同努力实现。在面临着“全球化”、“洋文化” 、“城市化” 、“现代化”等不利因素的冲击下,本土文化如果能在学校中得到普及,在师生的课堂上开展活动,那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实现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例如为当地举办本土文化活动日;资助组建本土文化宣传小组;为学生提供对当地文化进行调查、研究的政策支持;加大本地乃至全国各地的媒体宣传和教育,加深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识,有意识地回归传统。
(二)整合课程实践,提倡多元评价
中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大多数还建立在学生的课堂表现,这是远远不够的。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在组织学生了解并且参与有关此文化的一些美术课堂教育活动时,组织学生观看了解,或是更直观地亲自体验,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一方面可以从中看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交能力,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来自本土的文化艺术。另一方面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受课堂的限制,根据学生在活动时的综合表现,老师也可给予最真实的评价。常州市武进区淹城初中在美术课程的实施中,关注学生差异性,在了解学生兴趣爱好之后进行针对性教学,将淹城传说中的故事以卡通的形式进行表现,需要学生在此过程中了解淹城文化、拟写剧本、绘制分镜等。使得课程具有选择性与丰富性,内容选择上整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在文化滋养下发展个性,提高审美情趣,增强了写作绘画能力。
六、结论
本土文化和美术教育关系密切,要想贯彻和加强本土文化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应用,美术老师必须意识到本土文化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发展的重要性和限制性。通过发现、挖掘、应用本土文化资源,加强本土文化建设,增强自信心,加强对发展本土文化资源的执行力度,不仅可以推进苏南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可以丰富美术课堂,使学生具有多样的美术表现形式和手法,充实学生精神文化,提高综合素养,让学生体验到来自当地文化的积极乐观的气息。
参考文献:
[1] 陈群. 我国初中美术教科书中欣赏教学内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 沈正元. 基于“学校文化提升”的苏南初中发展整体推进研究——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
[3] 韩玉.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9.
[4] 杨以本. 连云港乡镇中学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初探[J].群文天地,2011(24).
[5] 王富国. 试论近现代苏南教育家的文化性格[D].苏州大学,2011.
[6] 侯秀娟. 如何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以水彩画教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4(01).
[7] 荣万鹏. 浅谈民间艺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J].明日风尚,2019(15).
[8] 龚雪. 河北民间剪纸园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杨凡(1997—),女,江苏常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人物画;许建康(1965—),男,回族,安徽砀山人,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师,中央美院国画系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