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财务管理作为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的核心课程,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在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改革等方面仍然存在颇多争议。本文着重提出财务管理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层次性,并从教师的角度提出了完善财务管理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财务管理;学科建设;层次设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09 . 20 . 039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9)20-0106-03
财务管理学,也称财务学、理财学,是一门研究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科体系。传统的财务管理产生于19世纪末,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财务管理体系于建国时期引入, 近50年来,财务管理实行的是国家统收统支、统负盈亏的体制,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课程,财务管理内容比较单一, 为计划经济下的企业理财服务。我国自1993年以来,会计与财务管理已经与国际接轨,西方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不断介绍和引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财务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在整个管理活动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强化,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建立越来越在各大高校受到重视。
一、财务管理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西方财务管理学在其发展的短短100余年中形成了丰富成果和浩瀚的研究领域,并贯穿于其比较规范的教育体制,能充分体现对市场需求的高度适应性。国外许多高等学校在本科教学的专业设置上有的独立设置财务管理专业,有的将财务管理与会计学或金融学有机结合,设置复合式专业。在我国财务管理学科经历了一段极其曲折的道路。1958年和“文革”时期,在高校中两次将财务管理和会计课程合并,直到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高校中才重新独立开设了财务管理课程,财务理论在我国得以重新发展。财务管理作为我国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的一门核心课程,财务管理学科不能脱离中国的现状盲目构建。
(一)财务管理学科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
财务管理是研究如何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一门应用性管理学科, 它是高等财经院校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 或理财专业) 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开设财务管理,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念, 系统掌握企业理财的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财务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能力。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瞬息多变要求财务管理的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财务管理学科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要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要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 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无法适应社会,那么这个学科的建设是失败的。所以,财务管理学科建设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即财务管理课程的开设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等。
(二)财务管理学科师资力量及资源配置问题
大学教育不仅是一种专业技术教育,更是一种人才素质的培养。大学教育的职能重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财务管理学科建设中对师资力量及相应资源的配置有较高的要求。
在讲授财务管理课程时,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至关重要。教师首先应该研究教材体系,构架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研究学科发展,渗透学科动态与前沿知识; 其次应该研究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研究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最后应该研究实践教学,结合一定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培养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离不开教育创新,教育创新又离不开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而教学改革的创新又依附于师资力量等资源配置。
总之,教师在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中责任重大,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学习方法,而且要利用一定的资源环境,侧重培养学生辨析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与市场接轨,能被社会认可。
二、财务管理学科建设的层次设计
根据教育部(1998)颁布的专业指南, 财务管理作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被列入了本科专业目录,从1999年开始许多院校陆续开始招生。开设专业课程的目的是为了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使学生能系统、全面、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能够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本专业科研工作的能力。财务管理专业的学术特色和执业特色要充分体现出来,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改革等方面应围绕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进行。
(一)理论教学中要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非专业层次
财务管理作为财经类院校的核心课程,对各专业的教学要求是不相同的,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对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及教材的选用上都有层次区别,专业与非专业学生在财务管理学科的培养上不能一概而论。
既然财务管理有专业与非专业层次之区分,相应的课程设置就要层次分明。非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要相对简单,学生主要学习财务管理基础课程,主要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包括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财务管理的组织理论和财务管理的方法体系。而财务管理专业其主干课程按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来设置,即初级财务管理 、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 投资管理、以及项目评估(项目投资管理) 等。
非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其培养目标是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专业管理人才,其标志性职业是CFO( 首席财务官),这就要求学生应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技能熟练、财会兼通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驾驭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实践教学中要区分实验、实训、实习3个层次
作为一门应用学科,财务管理应为实践目的而存在。目前, 许多高校开设财务管理实验,虽然各校方法、内容不尽相同,但实验课确实是对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很好的尝试。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源于理论课程, 服务于理论课程, 同时能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培养学生的实际拓展能力与潜在创新能力。
在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中, 可根据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特点, 实行实验、实训、实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以此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里的“实验”一般是指在虚拟环境下, 模拟或仿真企业财务决策过程。例如, ERP沙盘模拟对抗训练, 利用沙盘教具模拟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锻炼学生财务预算、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等能力。实验是一种探究式的实验操作, 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训”则是在真实情境下, 利用模拟数据进行仿真实验。例如可以利用合作单位的基本财务数据, 设置采购、销售、生产、库存、固定资产等功能情境,对财务管理学的筹资、投资和分配内容有一种感性认识 , 并运用财务管理各种模型对公司财务活动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 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实习”则是根据教学需要, 就某一个特定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目的, 让学生到实际工作部门进行实地考察, 撰写实习报告。通过上述实验、实训、实习3个层次, 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为学生向社会过渡做好扎实的铺垫。
[关键词] 财务管理;学科建设;层次设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09 . 20 . 039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9)20-0106-03
财务管理学,也称财务学、理财学,是一门研究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科体系。传统的财务管理产生于19世纪末,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财务管理体系于建国时期引入, 近50年来,财务管理实行的是国家统收统支、统负盈亏的体制,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课程,财务管理内容比较单一, 为计划经济下的企业理财服务。我国自1993年以来,会计与财务管理已经与国际接轨,西方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不断介绍和引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财务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在整个管理活动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强化,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建立越来越在各大高校受到重视。
一、财务管理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西方财务管理学在其发展的短短100余年中形成了丰富成果和浩瀚的研究领域,并贯穿于其比较规范的教育体制,能充分体现对市场需求的高度适应性。国外许多高等学校在本科教学的专业设置上有的独立设置财务管理专业,有的将财务管理与会计学或金融学有机结合,设置复合式专业。在我国财务管理学科经历了一段极其曲折的道路。1958年和“文革”时期,在高校中两次将财务管理和会计课程合并,直到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高校中才重新独立开设了财务管理课程,财务理论在我国得以重新发展。财务管理作为我国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的一门核心课程,财务管理学科不能脱离中国的现状盲目构建。
(一)财务管理学科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
财务管理是研究如何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一门应用性管理学科, 它是高等财经院校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 或理财专业) 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开设财务管理,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念, 系统掌握企业理财的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财务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能力。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瞬息多变要求财务管理的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财务管理学科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要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要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 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无法适应社会,那么这个学科的建设是失败的。所以,财务管理学科建设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即财务管理课程的开设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等。
(二)财务管理学科师资力量及资源配置问题
大学教育不仅是一种专业技术教育,更是一种人才素质的培养。大学教育的职能重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财务管理学科建设中对师资力量及相应资源的配置有较高的要求。
在讲授财务管理课程时,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至关重要。教师首先应该研究教材体系,构架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研究学科发展,渗透学科动态与前沿知识; 其次应该研究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研究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最后应该研究实践教学,结合一定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培养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离不开教育创新,教育创新又离不开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而教学改革的创新又依附于师资力量等资源配置。
总之,教师在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中责任重大,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学习方法,而且要利用一定的资源环境,侧重培养学生辨析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与市场接轨,能被社会认可。
二、财务管理学科建设的层次设计
根据教育部(1998)颁布的专业指南, 财务管理作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被列入了本科专业目录,从1999年开始许多院校陆续开始招生。开设专业课程的目的是为了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使学生能系统、全面、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能够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本专业科研工作的能力。财务管理专业的学术特色和执业特色要充分体现出来,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改革等方面应围绕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进行。
(一)理论教学中要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非专业层次
财务管理作为财经类院校的核心课程,对各专业的教学要求是不相同的,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对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及教材的选用上都有层次区别,专业与非专业学生在财务管理学科的培养上不能一概而论。
既然财务管理有专业与非专业层次之区分,相应的课程设置就要层次分明。非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要相对简单,学生主要学习财务管理基础课程,主要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包括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财务管理的组织理论和财务管理的方法体系。而财务管理专业其主干课程按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来设置,即初级财务管理 、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 投资管理、以及项目评估(项目投资管理) 等。
非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其培养目标是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专业管理人才,其标志性职业是CFO( 首席财务官),这就要求学生应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技能熟练、财会兼通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驾驭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实践教学中要区分实验、实训、实习3个层次
作为一门应用学科,财务管理应为实践目的而存在。目前, 许多高校开设财务管理实验,虽然各校方法、内容不尽相同,但实验课确实是对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很好的尝试。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源于理论课程, 服务于理论课程, 同时能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培养学生的实际拓展能力与潜在创新能力。
在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中, 可根据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特点, 实行实验、实训、实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以此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里的“实验”一般是指在虚拟环境下, 模拟或仿真企业财务决策过程。例如, ERP沙盘模拟对抗训练, 利用沙盘教具模拟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锻炼学生财务预算、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等能力。实验是一种探究式的实验操作, 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训”则是在真实情境下, 利用模拟数据进行仿真实验。例如可以利用合作单位的基本财务数据, 设置采购、销售、生产、库存、固定资产等功能情境,对财务管理学的筹资、投资和分配内容有一种感性认识 , 并运用财务管理各种模型对公司财务活动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 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实习”则是根据教学需要, 就某一个特定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目的, 让学生到实际工作部门进行实地考察, 撰写实习报告。通过上述实验、实训、实习3个层次, 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为学生向社会过渡做好扎实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