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提升发散思维质量的系统方法研究

来源 :创新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7880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散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如何保证发散思维的系统性、全面性,思维结果的独特性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思维发散提供了大量隐含的素材。本文作者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提出从心理层面到工具层面以创造学为方法源,以可拓策略生成为框架、基元理论为信息库、知识管理为反馈链的系统体系,案例应用表明,该方法有助于提升发散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发散思维的质量,对个体创新能力的提升有较好的作用,并有助于构建团队的协同创新体系。
  关键词:发散思维;创造学;可拓学;系统方法;信息时代;互联网
  一、引言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无论是国家创新能力,还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都和团队、员工个体的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而个体创新能力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发散思维能力。长期以来,受到个体经验、知识背景和其他个性化因素的影响,发散思维的质量难以在短期内提升。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和内容的不断丰富,为发散思维质量的提升带来了新的途径。但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当缺乏,在当前经济转型、社会和谐的需求环境下,研究如何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扩展提升发散思维能力的路径,构建系统性的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发散思维的概念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处理问题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A.流畅性(fluency)。是指借助发散思维人们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成并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以及较快地适应、消化新的思想概念。机智与流畅性密切相关。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
  B.变通性(flexibility)。思维发散的角度多,能够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借助橫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通,打通多条信息通道,充分利用所有感觉器官收集信息并进行加工,从而想出不同类别的主意或不同的新观念。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扩散,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
  C.独特性(originality)。是指人们在发散思维中做出不同寻常、稀有少见的异于他人的新奇反应的能力。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目标。独创性要求思维具有超乎寻常的新异的成分,取得标新立异的思维成果。因此它更多代表发散思维的本质。
  D.精细性(elaboration)。是将得到的主意或观念进一步发展、修饰、优化,或精心完成主意的一种能力。
  运用发散思维通过众多答案,找到与众不同的答案,因此流畅性是基础,变通性是条件,独特性是结果,独创性是发散思维质量的体现,精确性是对创造思维成果的补充与完善。
  2.发散思维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发散思维的研究多集中于心理学领域,普通心理学家的研究集中于发散思维的内涵界定、发散思维测量工具编制等,在知识学习领域,教育心理学运用发散思维构建知识掌握与应用的模式,但很少涉及运用发散思维进行知识创造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创造学对人的创造力的研究重在在心理层面上运用个人知识建构解决问题方案的多种创造技法,但是这些方法更多地依赖人的经验、背景知识、心理因素和个人才智,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发散思维的全面性问题,因此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成果的质量难以提升。
  可拓学作为中国学者原创的新学科,近年来在识别、搜索、诊断、数据挖掘、知识管理、创新、策略生成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向人们展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可拓学以形式化模型处理矛盾问题的功能正在为人类研制智能工具这一未来科学研究的核心任务提供基础理论和方法。利用可拓学进行系统性发散、可拓变换、优度评价和计算,可以辅助人们的创新活动,提高平民化创新的能力。但可拓学在提升发散思维的质量方面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综合上述研究发现,各学科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发散思维的某一层面,在局部特征上有所突破,仍缺乏系统性的整体协同方案,导致发散思维的四大特点很难由个体在短期内实现。另外,大多数研究对网络信息时代的特征、内涵、丰富的资源等利用不足。如何将不同形态的“头脑风暴法”与各种形式的电脑搜索程序结合,已经引起发达国家的重视,并正在对此加强研究开发。充分利用信息时代丰富的资源,进行发散思维质量提升方案的系统性设计,对提高个体的创新能力将会是一条新途径,是极富魅力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三、系统方案研究
  系统方案的组成要素来自创造学、可拓学和信息科学等的研究成果。主要设计思路是:
  以可拓学理论和方法体系为主线,构建发散思维的流程化、形式化框架。以互联网为主要信息源,通过搜索引擎搜集相关的数据、信息和知识,补充知识背景的不足。以创造学方法、可拓变换方法为思维方法的主要来源,融合数据挖掘和知识管理等技术进一步扩大发散思维面,形成动态球形扫描式发散模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发散思维的系统性、全面性、动态性。
  1.创造学用于引导发散思维的理念与方法
  创造学诞生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初从日本引入我国,是一门从心理层面研究人的创造力的学科。创造学所研究的一些运用发散思维获取创造成果的方法经过概括提炼,已经成为程序化、规范化的创造技法。
  “头脑风暴法”。利用集体思维的方式,使思想互相激励,发生连锁反应,以引导创造性思维。利用观念量变促使质变,推迟判断能使人们产生更多的想法。这种方法已经形成了一个技法群,其中包括德国鲁尔巴赫开发的“635法”、日本高桥浩发现的CBS法、日本川喜田二郎提出的KJ法以及专挑毛病的“反BS法”等等。   “形态学分析法”。最早是瑞士人F.茨维基开发出来的,他把数学中常用的排列组合原理应用于对新的设计方案的搜索,广泛地使用于指引发散思维的过程中。电脑的出现使形态学矩阵的运算更加迅速,可按所有要素的所有不同形态及其所有不同组合来组织矩阵排列,这对具有可行性的新方案的广泛搜寻十分有利。
  “属性列表法”。美国克劳伍德教授开发的“属性列表法”把事物及其各部分属性在形态上区分为名词特性、形容词特性和动词特性三大类。在此种多维分类的基础上人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事物,人们可通过自由联想、想象与已知的事物建立联系,达成十分复杂的形态学矩阵,形成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为搜索可行的新方案提供条件。
  “联想法”。发散思维常要借助联想进行,创造学研究者开发的联想技法,一般集中于探求如何产生对创造最有效、最简捷的联想,而“综摄法”“一览表法”“偶然性想象彩环法”“焦点法”“强制关系法”以及“核心目标法”等均是在这些方面的尝试。
  “稽核问题法”。是目前世界上比较通用的发散思考引导方法,具体形态至少有十几种,其中包括A.奥斯本提出的“問题检核表”、英国发明家T.艾伊洛阿尔特的“问题表”等等。其共同点是用多个角度一系列的提问把发散思维思路模式完善、固定下来,形成适用于不同领域发明家的各种“问题清单”,创新者通过对这些提问的逐一探究和回答,力图全面考虑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
  2.可拓创新方法(Extension Innovation Method)
  可拓学是由中国学者于1983年提出的一门原创性横断学科,它以形式化的模型,探讨事物拓展的可能性以及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于解决矛盾问题。可拓创新方法为提高发散思维的全面性、变通性、独特性提供了有序指引。
  其中可拓集合把分类与变换(包括时间、空间的变换)联系起来。根据这种分类思想,元素的分类是可以改变的,它具有某种性质的程度(关联度)也是可变的。这就为分类的转化提供了依据。在解决问题时,基元的可拓性指出了可能解决问题的途径。基元具有置换、增删、扩缩、组分、复制五种基本变换。对于一个基元的变换,会导致相关基元的传导变换,由此产生的传导效应促进思维灵活性,传导变换可以从以下六种形式考虑:
  ①一事物的置换引起相应属性值的带动变换。
  ②一事物中某要素的变换引起该事物关于某些相关特征的量值变化。
  ③一事物中某要素的变换使该事物变为他事物。
  ④一事物的变换引起相关事物关于某些相关特征的量值变化。
  ⑤一事物的变换引起相关事物向他事物变化。
  ⑥共扼对中一方的变化引起另一方的变化。
  同时,变换具有积、逆、或、与四种基本运算,以及可拓元素的变换、关联准则的变换和论域的变换三种基本类型,由此组成的变换体系为人们解决矛盾问题进行发散思考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方式,变换促进思维视角的改变,促进多方向、多角度思考,提高思维灵活性。
  3.利用信息技术增加发散思维产出数量和质量
  借助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发散思维新观念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全球互联网中蕴含着海量知识,呈现官方和民间的最新信息,借助互联网这个互动交流平台,相隔万里的人可以实时互动,激发创意。另外在企业公开报表中、社会各组织的公共数据库中、各类媒体中,也都能得到大量的辅助思考信息。作为商业智能的重要工具之一,数据挖掘技术是一种数学模型、人-机系统和管理科学相结合的新的信息技术方法,这种方法利用关联规则、分类、聚类、预测、相随模式和时间序列等手段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通过数据挖掘获取的知识极具新颖性,往往是无法从专家经验中得到的,其特有的不可替代性、互补性为辅助决策带来了新的机遇,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隐性知识分享困难、动力缺乏等的不足。综合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在互联网获取信息,可拓展发散思维的边界,提高注意范围的广度、深度,有利于跳出思维定势,获得独特性的思维产出。
  4.发散思维的系统流程
  综合创造技法、可拓创新方法与信息技术的特长,对发散思维能力提升提供如下方向性的参考。
  (1)个体发散思维视角的拓展
  发散思维一定要多角度思考,即要多维思考,这些思考的方向源于人脑对待研究事物的认知,取决于能否跳出前人的思路,能否控制思路沿着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扩散。因此要学会重新界定问题,重新界定就是根据目前的需要重新认识问题。任何问题都有其创造的起点和原点。原点对物来说是它的功能,对事来说是它的本质。创造的原点是唯一的,而创造的起点则可以有很多。如果是从创造的终点按人们研究的创造方向反向追索到其创造的原点,再以原点为中心重新界定问题,进行各个方向上的发散并寻找其他的创造思路方向,移植借用其他领域的新思想、新技术,突破前人的思维束缚,往往能取得较大成功,得到突破型创造成果。重复多次有意识地训练还原界定问题能使思维的视角打开、发散思维变通性提高。
  在重新界定的基础上以下问题可作为引导发散思维视角的具体方法为:
  ①材料发散法,以某个物品尽可能多的“材料”,以其为发散点,设想它的多种用途。
  ②功能发散法,从某事物的功能出发,构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
  ③结构发散法,以某事物的结构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
  ④形态发散法,以事物的形态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
  ⑤组合发散法,以某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把它与别的事物进行组合,形成新事物。
  ⑥方法发散法,以某种方法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种可能性。
  ⑦因果发散法,以某个事物发展的结果为发散点,推测出造成该结果的各种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测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   ⑧逆向发散法,以事物相反的方向、性质等为发散点,设想出与事物依存的条件、发展的过程、事物的位置、事物的结果等相反的可能结果。
  (2)借助可拓变换的程序化发散思考
  ①条件和目标的基本信息表述。发散思维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必然和条件、目标相关,因此首先以条件和目标作为发散思维的出发点。
  ②目标发散。目标真正是你想要的吗?你真正需要的目标是什么?如果不是,考虑目标能否从对象、属性、量值三个方面做如下调整思考的引导:能否缩小?能否放大?能否增加新目标?能否减少目标内容?能否与其他目标组合?能否换成其他的目标?能否试试相反的目标?
  ③条件发散。现有条件能否从对象、属性、量值三个方面做如下调整:能否缩小?能否放大?能否增加新内容?能否减少内容?能否与其他内容组合?能否换成其他的内容?能否试试相反的条件?
  ④创造条件。从实部虚部、硬部软部、正部负部、潜部显部八个方面,补充当初没想到的跟现有条件和目标相关的资料,形成完整的信息观念。
  ⑤行动发散。为达成目标,有哪些相关的行动?可否从支配对象、施动对象、接受对象、时间、地点、程度、方式、工具等进行置换、扩大缩小、增加、删除、组合、分解等变换?
  ⑥理顺关系。条件、目标之间存在哪些关系?如关系类别、维系方式、维系通道、程度、时间、地点、中介等。评价目标达成的准则是什么?准则能否进行置换、扩大缩小、增加、删除、组合、分解等变换?上述条件、目标和准则变换时间、空间、人群后会怎样?
  ⑦系统发散。基于目标和条件,分别从元素、关联准则、论域三方面进行发散,如提示发散条件和目标相关的物、事、关系形式有一物多征、一征多物、一征多值、一值多征等等。
  ⑧方案组合与评价。对上述步骤生成的方案进行置换、增删、扩缩、组合、分解,形成可实施的策略。
  (3)教学实验研究
  为检验所设计发散思维系统流程策略的教学成效,我们从同年级大学生中随机选择A、B两个班各45人进行对比实验,用“如何实现写字这一功能,提出有创造性的想法”作為考察对象,限时10分钟,实验结果如下:
  ①考察是否接受创新能力训练课程及发散思维训练对思维产出质量的影响。(见右表1)
  ②对正在学习创新能力拓展课程观察发散思维系统训练对思维产出质量的影响。(见右表2)
  系统发散思维策略教学成效对比试验表明,是否接受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前后对同样问题作出的反应有明显的不同。学生发散思维过程的可控性,思维方向的有序性,思维结果的数量、质量,独特性结果的新颖程度,是否训练,训练前后都有较大差异。尽管没有严格排除干扰因素,但仍能发现系统化发散思维训练对学生确有积极影响,这为我们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分析了发散思维的重要性和特点,发现现有研究很难保证发散思维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动态性。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提出了融合创造学、可拓学与信息技术的流程化发散思维模式,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发散思维遗漏某些重要特征的可能性,提高了发散思维的系统性、全面性,使个体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借助信息资源在短期内有所提高。这一研究对提升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也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发散思维背后,是否存在规律性的流程化体系?创造学、可拓学及互联网搜索与数据挖掘对提高发散思维的流程化、工具化作用是否具有显著差异?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综合思维科学、脑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调研等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仅仅是一个初步的尝试。非常有必要设定发散思维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实验内容进行分组发散思维实验,统计对照组结果的差异性等做深入的科学研究。另外,本文思路也可以用于团队的创新能力提升中,为人才不充足的中小企业提供辅助工具,以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全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据悉,从今年到2015年,中国将用5年时间,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到2020年,要建立起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其中事业单位分类
目的探讨在进行临床麻醉期间拟定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方案并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5月-2019年4月收治的156例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信封法分组
采秀板带轧机的自动控制技术可有效提高对板形的控制效果,简述了国内外目前所采用的一些自动控制技术及其效果。
教师惩戒权的行使必须遵循四条基本原则,即教师必须正确认识惩戒的价值和局限性,教师惩戒应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教师应当果断而明确地行使惩戒权,并在惩戒的过程中秉持一
目的分析探讨在手术室标本质量管理中应用病理标本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共入选400例研究病例,均为2016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手术患者,将对应的400份病理标本作为研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片(康忻)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016年7月~2018年12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2
经过绿树环绕的青山湖,再向前不远,就是南昌大学青山湖校区。一路上,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2016年2月3日10时30分左右,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来到南昌大学,随后步行穿过材料科学研究所后面的回廊,径直来到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考察。考察期间,江风益全程陪同讲解。  这是江风益一个月内第二次与总书记见面。  2016年1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汽车开发过程中,为降低整车质量,节约材料成本,企业会对提出轻量化要求。研发质量轻且性能好的零件,是设计师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后纵臂是汽车底盘重要零件,对后纵臂进行尺
按出口发货地和进口收货地为准,1995年广东是我国最大的农产品进出口省份,其中,出口26.6亿美元,增长7.4%;进口23.3亿美元,增长39.2%。出口额在5亿美元以上的省(区)市有:山东13